哪類人更容易得糖尿病,看看你是易患人群嗎?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14億,約佔全球糖尿病人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佔93%—95%。估計到2030年全球將近有5.5億糖尿病患者,2011年全球共有460萬人死於糖尿病。
糖尿病並不可怕,但因為糖尿病起病太隱匿,許多患者發現時往往已經出現糖尿病慢性併發症了,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那對於我們而言,生活里哪類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應如何預防呢?
有糖尿病家族史
如果在您的直系親屬中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兄弟姐妹、叔伯姑姨等患有糖尿病,那您患糖尿病的幾率比一般沒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許多糖尿病患者都有家族史,一個同卵雙胞胎患糖尿病,另外一個患糖尿病幾率大大增加。
2型糖尿病的遺傳易感性已被很多實踐證實,有研究發現大約39%的2型糖尿病患者至少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在相同的環境下,不同的種族糖尿病的發病率是不一樣的,比如在美國的華人的糖尿病的發病率較白人高,這也說明中國人或者說華人更易患糖尿病。另外有研究,在美國,非洲裔美國人、美國印第安人、Pima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是白種人的2-6倍。2型糖尿病患者一級親屬的終生患病風險比年齡和體重相匹配且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高5-10倍。然而,即使在糖尿病遺傳風險增加的人群中,環境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生仍起主要作用。例如,在墨西哥Pima印第安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不到美國Pima印第安人的1/5。
糖尿病只是具有遺傳傾向的一種慢性疾病,即使有糖尿病家族史,並不等於你一定會得糖尿病,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是可以避免發展為糖尿病的。因此如果您有糖尿病家族史,一定要引起重視了,從年輕的時候就需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等到診斷糖尿病後再來注意,就有點晚了。
年齡>45歲
糖尿病發病率隨著年齡而增長,自45歲以後明顯上升,至60歲達高峰。隨著人的年齡增長,基礎代謝率也逐漸降低,老年人全身代謝所需能量減少,特別是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小,機體代謝葡萄糖能力和(或)葡萄糖在周圍組織的利用都明顯下降,葡萄糖耐量逐漸降低。
老年人胰島結構在顯微鏡直觀下可見胰島β細胞量減少、а細胞增加、δ細胞相對增多、纖維組織增生。老年人糖耐量降低,糖代謝下降,老年期胰島素分泌量降低,且釋放延緩。
國內外的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改變,老年空腹和餐後血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平均每增齡10歲,空腹血糖上升0.05~0.112(0.8~2mg/dl)mmol/L,餐後2h血糖上升1.67~2.78(3~5 mg/dl)mmol/L。老年人對糖刺激後胰島素分泌反應起始上升延遲,往往第Ⅰ時相低平甚至消失。 當人衰老時,體內胰島素原增加,胰島素原與胰島素的比例增高,而胰島素原的活性只有胰島素活性的1/10,因此使體內胰島素的分泌減少,血糖升高,容易發展為糖尿病。
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就是四肢顯瘦,但大肚腩明顯,男性腰圍大於90cm,女性腰圍大於85cm,就需要警惕了。
腹型肥胖是脂肪異位症的一種臨床表現,與無徵兆炎症、激素分泌異常、多種促進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缺陷的代謝紊亂有關,最終導致2型糖尿病,引發高血脂症、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甚至癌症。如久坐型上班族、常吃甜食、坐姿不良、經常暴飲暴食、睡眠差的人,更容易發生腹型肥胖。
糖耐量受損者
糖尿病前期是介於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間的一種狀態,被認為是從正常血糖到糖尿病前期的必經階段,是糖尿病的預警信號。由於毫無癥狀,不少人認為血糖輕微高於正常值並不需要跟進和控制,其實這樣極有可能跌入糖尿病的「隱形陷阱」,成為「前期病人」。從健康人發展成糖尿病患者,大都經過空腹血糖受損或糖耐量減退這個階段。
如果您的空腹血糖結果高於5.6mmol/L,就處於糖耐量受損階段了(空腹血糖受損),提示您血糖代謝已經出現了異常,不過機體還是努力處在調整的階段。如果這個時候能進行糖尿病前期的干預,就有可能將空腹血糖降下來,不得糖尿病,否則如果空腹血糖持續高於5.6mmol/L,在未來幾年內很快糖尿病就會發生。
經常熬夜
如今城市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個人每天都為生計而不停奔波在路上,睡眠時間也隨之不斷被壓縮壓縮再壓縮,入睡時間越來越延後,一大波「夜貓子」就此誕生。20歲-30歲的年輕糖尿病患者驟增,熬夜便是頭號「元兇」。
人處於不同年齡階段對睡眠時間的要求不同,兒童睡眠每天須不少於10小時,年輕人不少於8小時,中年人至少6小時。熬夜會引起人體內分泌功能紊亂,損害胰島素正常功能,凌晨3、4點至上午9點左右,是血糖最容易爬升的時段。
如果晚睡,勢必導致早晨賴床,延後或不吃早餐,整個白天的血糖規律都會受到干擾,引起血糖的大幅度波動,傷害血管和組織細胞,導致糖尿病發生。
壓力大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流行病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5,337名年齡介於29歲到66歲的全職男性與女性工作者進行研究。在歷時12年的研究期間,有將近300名原來健康的參與者,罹患第2型糖尿病。
研究人員除了測量參與者的身體質量指數,考慮其家族病史,還詢問參與者在工作中的壓力水平。工作中的高壓力定義為,面臨眾多要求,但對事情進展卻沒有什麼控制能力。
研究發現,面對高工作壓力者,罹患糖尿病風險增加45%。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身心醫學」期刊,研究得出結論,即使身體質量指數相對健康,工作壓力仍是顯著風險因素。工作負擔重、生活壓力大、精神持續緊張者可能由於精神長期高度緊張,交感神經持續興奮造成腎上腺素分泌過多,從而引起血糖的持續增高。
懷孕期間飲食不均衡
很多准媽媽們懷孕時候因為本身就很辛苦,似乎覺得人生最「放肆」就是這段時間,往往放開自我胡吃海喝,想吃什麼都盡量滿足自己導致過量飲食。
現在很多准媽媽們都是獨生子女,家裡四位老人都很重視,拚命給准媽媽們燉各種補品、湯湯水水等,也會導致飲食過量。這樣的做法非常欠妥,實際上真正能吸收進寶寶身體里的養分非常有限,大部分「營養」都貯存在母親體內轉化為脂肪,還會導致妊娠期糖尿病發生。
妊娠期內的高血糖病症還和現代社會的飲食結構有莫大聯繫,進食結構的變化會引發各類妊娠問題,孕婦和胎兒因飲食不當而受到相應影響。過量的進食會使孕婦體內胰島細胞原有功能降低,甚至影響到胰島素分泌組織的運作機能,使患者難以正常分泌出充足胰島素,致使血糖指標呈現出過高水平,誘發糖代謝紊亂。
並且,妊娠期間的血糖控制對胎兒及孕婦的安全影響極大,一旦控制不好,孕婦極易出現嚴重併發症,如感染、羊水過多、高血壓病等,胎兒則易發生先天畸形、巨大兒、早產甚至死胎等情況。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制定合理的個性化飲食食譜和運動方案,在保證胎兒正常生長發育的同時,使孕婦血糖平穩,避免低血糖、高血糖及酮症的發生。
更年期
很多更年期女性往往在健康體檢時會發現血糖升高,而又無明顯糖尿病癥狀,如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減輕。而糖尿病相關的疲倦、乏力、反覆感冒、心煩易怒、全身不適等癥狀,又常常與更年期表現相似, 讓人察覺不出糖尿病的存在。
因為胰島素分泌水平與性激素密切相關,雌激素可輔助降低血脂,孕激素能增加胰島素分泌。
在更年期女性中,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不斷降低甚至斷崖式下降,不斷減弱性激素對胰島素的刺激作用, 降低胰島素分泌水平, 導致發生糖耐量異常、糖尿病。
女性更年期預防糖尿病應做到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適量運動,避免發生肥胖,留意監測血糖 , 血糖出現波動時應及時就醫。
看完以上內容,你有沒有「對號入座」,你是不是糖尿病易患人群之一呢?如果你是其中一員,就要引起重視了,在疾病未發生之前提前預防,尤其是如果你如果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那麼離患糖尿病就不遠了,更要從現在就開始管理。
目前不管是在國際上還是國內,對於糖尿病都沒有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手段,糖尿病本來就是生活方式疾病,追根溯源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出了問題。因此最佳糖尿病管理方案是基於監測指標和用藥(胰島素)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生活方式調整,包括科學膳食、均衡營養素攝入、運動、情緒、心理調節等多方面因素,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糖尿病健康管理在控制糖尿病的基礎上,重點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
推薦閱讀:
※余千蘭:高血壓這些常見癥狀出現後,怎麼辦才好?好多人還是做錯了!
※美國高血壓標準降了,你還是無動於衷嗎?(下)
※「病例」大量蛋白尿一定是腎實質性高血壓嗎?
※余千蘭:他長年服降壓藥,擔心晚年引起腎衰竭,你擔心嗎?醫生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