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戛納 | 戛納「回歸年」之——主競賽單元獲獎影片揭秘(下)

拆解戛納 | 戛納「回歸年」之——主競賽單元獲獎影片揭秘(下)

來自專欄【如影隨行】帶你深度解讀電影圈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

本屆戛納電影節官方宣布的入圍影片片單

沒有詞比「回歸」更為恰當

連河瀨直美這種戛納的親女兒都被拒之門外

在發布會上總監福茂說

今年戛納電影節的選片

是具有」改朝換代「式革新意義的

許多影評人說

這是戛納電影節近年來對嫡系下手最狠的一屆

在教授看來,這恰恰體現了戛納一直以來的堅持,不斷的推動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

只有越來越多的年輕電影人出現,他們用更加年輕的思維、想法、角度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在長遠來看,才是使電影界枝繁葉茂最好的方式。不管是哪種思潮,哪種流派,商業亦或是文藝,只有讓更多的聲音進來,才能促進電影這個行業長久不衰。接下來進入正題,開講今年入圍主競賽單元的歐美及其他地區電影。

第71屆戛納電影節完整獲獎名單

金棕櫚獎: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評委會大獎:斯派克·李《黑色黨徒》

最佳導演: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冷戰》

最佳編劇:愛麗絲·洛爾瓦徹《幸福的拉扎羅》& 賈法·帕納西《三張面孔》

最佳女演員: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小傢伙》

最佳男演員:馬爾切洛·豐特《犬舍驚魂》

評審團獎:《迦百農》

短片金棕櫚獎:《所有這些生物》

特別提及:《延邊少年》

金攝影機獎(最佳處女作):《女孩》

金棕櫚特別獎:戈達爾《影像之書》

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大獎:《邊境》阿里·阿巴西

導演獎:謝爾蓋·洛茲尼查《頓巴斯》

演員獎:維克多·博斯特《女孩》

編劇獎:Meryem BenmBarek-Alo?si《索菲亞》

評委會特別獎:《死人和其他人》

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主競賽單元:《燃燒》

一種關注單元:《女孩》

平行單元:《一天》

最佳影片獎 - 《小偷家族》

缺乏愛才渴望愛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他的著作《有如走路的速度》里曾寫道:「到全世界最受矚目的戛納電影節參展,身為作品之父的心情,就像初次將精心養育的孩子丟進紛亂艱險的世間。」今年,他帶著新作《小偷家族》第六度來到「紛亂艱險」的戛納,最終喜獲金棕櫚。

《小偷家族》的故事可以概括為日本現代版的《霧都孤兒》,講述了在從商店盜竊歸來後,Osamu和他兒子在路上遇到一個無家可歸的小女孩。Osamu的妻子最初並不打算收留她,但在得知小女孩被雙親虐待後,決定照顧她的起居。儘管他們生活貧窮,只能靠偷盜來補充微薄的薪金度日。

《小偷家族》的主題依舊不離是枝裕和始終關注的家庭,只不過這次的家庭成員——祖母、父親、母親、母親的妹妹、兒子、女兒六人之間,彼此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因為某種羈絆才走到了一起。他們的共同點是全都無依無靠,生活困窘,於是養成了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父親和兒子搭檔去超市偷日常用品,母親的妹妹出賣色相,祖母、母親為女兒去童裝店偷衣服。然而,這種羈絆的可能性是否牢固,在這樣極端的家庭環境下,又能產生什麼樣的故事?

在構建這個 「小偷家族」時,是枝裕和是冷靜克制的,他很快就向觀眾清楚明白的展現:這個家庭是建立在「互利」原則的契約精神上的,夫婦收養棄嬰是出於沒有子女的補償,贍養奶奶則是覬覦她的退休金,姐姐對家庭尤其奶奶的眷戀源於對親生父母的怨恨,奶奶收留所有人是擔心自己會一個人孤苦終老的離世。每個人對自己的付出都有著精確的計算,這種理智和冷漠在「奶奶」去世這件事情上達到高潮:一家人看著她死去,冷靜把她埋掉,再把她的遺產取出來,對於這個被社會邊緣化的家庭來說,生活必須依照最利己的規則往前穩步推進。

也正因為有這層計算,這個家庭成員每次超出對等交換的真情流露,都讓人更加唏噓:在被原生父母冷漠對待的Yuri對「哥哥」Shota自然流露出親情之愛時,「媽媽」感嘆:像我們這樣(被遺棄)家庭的人,不應該會愛別人的啊。事實上,缺乏愛才渴望愛珍視愛,Nobuyo出於母愛本能,每次重大抉擇時都做了令人肅然起敬的決定;父親Osamu在警察局被問到「你為什麼要教孩子偷東西呢」,Osamu回答:「我只會這些了。」他自己沒想過的是,他教給Shota速食麵泡餅的吃法,敏銳察覺並化解他青春期的性煩惱,才重要得多。

《小偷家族》在戛納放映後獲得的掌聲持續了九分鐘,導演是枝裕和與演員們坐在台下,被觀眾起立鼓掌的身影包圍。《小偷家族》(Shoplifters)的場刊評分是3.2,是目前僅有的兩部超過3分的影片之一,另一部是李滄東的《燃燒》。

《小偷家族》的題材顯然直接指向了是枝裕和的舊作,《無人知曉》。2004年,這部反應社會現實的殘酷影像在戛納大獲好評,電影起因是日本社會1988年的一則舊聞,「西巢鴨棄嬰案」:一位母親接連與不同男人同居,生下五個孩子無心照料,放任他們病死在衣櫃,或餓死在山間。

到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仍然會被社會新聞背後的無解問題撼動。報紙上,他讀到一戶日本家庭,家人間為了互相保護,會去干敲詐、勒索甚至謀殺的勾當。是枝裕和不明白的是,日本家庭的羈絆是怎麼因「愛」生「罪」的

這一次,當犯罪的狠辣碰撞上社會現實的冷暖,一個刷新了觀眾預設的是枝裕和,似乎站回了創作巔峰。

導演創作軌跡 請回看↓

<大師之光 | 是枝裕和與《第三度嫌疑人》,人性探索之作>

評委團大獎 -《黑色黨徒》

非裔導演眼中的「自由」

《黑色黨徒》這部斯派克.李的電影的呼聲一直很高。電影改編自Ron Stallworth的小《BlackKlansman》講述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一名非裔偵探以卧底身份潛入美國臭名昭著的racism組織3K黨(Ku Klux Klan),並成為組織頭目的故事。

3K黨可以算是號稱「自由之地」的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黑點之一了。Indiewire在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的August』s Unite the Right遊行當時——遊行中不少種族歧視分子頭戴3K黨的標誌性頭套,高舉3K黨的種族歧視口號——採訪了導演斯派克.李的時候,不幸地親眼目睹了不堪的歷史的重演。斯派克.李上一次在戛納電影節競賽,角逐金棕櫚獎還是29年前,憑藉他的電影《為所應為》。

相比起《為所應為》中缺乏野心的主人公,《黑色黨徒》的主角有著令人驚艷、甚至有點驚恐的勃勃野心。故事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那時候,黑人偵探還是非常少有的。Ron Stallworth不僅成為了科羅拉多州的第一個黑人偵探,更深入虎穴,卧底在當時最著名、也最危險的3K黨。

影片用一種誇張的手法講述了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真實故事,這無疑是斯派克-李長期以來最純粹的娛樂電影,也是他最商業化的電影。在戛納國際電影節首映之後,這部電影北美定檔八月。

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斯派克-李的作品一直被認為是美國電影中關於種族問題的先鋒,他現在仍然拍攝小成本電影,依舊以尖銳的方式聚焦各種政治話題。雖然這部影片的時代背景設置在了上世紀70年代初,但李毫不猶豫地從近半個世紀以前的種族主義制度一直貫穿到最近的事件。種族主義話題曾在《一個國家的誕生》和《亂世佳人》這樣的經典影片中被反覆探討過,而這一次,李的手裡有一桶彈藥,他打算打開它。

導演採用了喜劇到近乎卡通的手法演繹了這段故事,但依然不忘用各種細節指向種族主義和政治,其中的有些問題現在已不復存在,還有一些則依然如故。《黑色黨徒》觸及美國最深的痛處,在美國當今的川普時代,只能說再適時不過了。再加上,本片的三個製片人都是去年大獲成功的講述種族敏感話題的《逃離絕命鎮》的製片人(喬丹.皮兒, 傑森.布倫,肖恩·麥基特里克),教授敢說《黑色黨徒》很有可能成為又一部意義重大的、當代美國極其需要的政治諷刺片。

最佳導演獎 - 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

回顧歐洲傷痛的愛情

也許你會好奇,獲獎導演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是何方神聖?事實上,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以拍攝電視紀錄片出道,首部長片《斯丁格》就入選了1998年的戛納電影節平行單元導演雙周。但真正讓他揚名的是他的首部波蘭語電影《修女艾達》,在全球橫掃獎項,包括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以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如此佳績在前,今次新作《冷戰》直接晉級戛納主競賽,也不足為奇,令人充滿期待。

《冷戰》影片講述一對戀人在冷戰時期的愛情故事。這段曲折傳奇的愛情故事取材於導演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自己父母的人生。故事開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9年初期,劇情跨越15年之久。這一部黑白色的電影,每一格畫面都像是經典的老照片,值得被驕傲的掛在畫廊里展示。

電影採用線性敘事,聚焦於兩人相識、相處、多次分離又以多種方式回到對方身邊的幾個時刻,片段之間有時相隔十數年。激情壓倒兩人之間的不信任和敏感易變的性格,讓他們成為勇者或逃兵,奮不顧身或者不擇手段。

但以一段愛情折射大時代動蕩的切口並不算新鮮,《冷戰》之所以能讓影評人青眼有加,還有賴於保羅·帕夫利科夫斯基自《修女艾達》起就塑造的復古美學風格。全黑白影像,1:1.33畫幅,高超的攝影,配上絕望熱烈的愛情,讓人不能不心折。本片的音樂也扛得住挑剔的耳朵,巴赫選用Glenn Gould的版本,一曲Louis Jordan的《Is You Is Or Is You Ain』t My Baby》可謂點睛之筆。

兩位主角的表演更是可圈可點,托馬斯·斯科特飾演的音樂家高雅憂鬱,和影片破碎的爵士節奏相得益彰;喬安娜·庫里格完美詮釋了浪漫奔放、性烈似火的Zula,更演出了當代讓娜·莫羅的氣質。

電影用字幕的形式提示年份和地點,以此來作為故事的節點。華沙、柏林、南斯拉夫……主角們走過的地方都是政治激蕩的中心,而導演卻沒有對政治背景過多著墨。這兩位愛人似乎離不開對方,可一旦在一起卻又無法相處。

是政治、歷史的洪流阻礙了他們的感情,還是他們自身的缺陷?是否存在能超越一切的愛?導演把這些留給了觀眾去思考。向那個年代的愛情致敬。

金棕櫚特別獎 - 《影像之書》

戈達爾對於自己一生創作的思考

這是法國電影「活化石」戈達爾第9次征戰戛納金棕櫚。遺憾的是,戈達爾至今沒有得過金棕櫚,最接近的一次是2014年憑藉《再見語言》獲得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如今88歲高齡的導演近年來對於電影語言與形式的探討越來越極端,上一部作品《再見語言》以3D形式拆解了影像的多種可能性。

新作《影像之書》對於電影形式的探討有過之而無不及,導演花了將近兩年時間在多個阿拉伯國家拍攝,片方對這部影片的介紹也是極具抽象意味:只是沉默,只是一首革命歌曲,一個五章節的故事,就像一隻手的五根手指。

80多歲的戈達爾依舊在探索,在這裡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夢幻語言,與其說是電影它更像是一個當代藝術的影像作品。正如片名所述,影像如閱讀書籍般呈現,電影、繪畫、照片、新聞節目、歷史資料、手機視頻等形式。全部化作戈達爾表達當下政治環境的媒介,每個小段落都如關鍵詞檢索一樣,發散到方方面面。

《影像之書》隱含了一個簡略電影史,因為它多是由以往影像片段組成,一會看到《索多瑪120天》,一會看到《亞特蘭大號》,還有專為《火車進站》設計的主題章節。當然它也不只是由電影片段組成,涵蓋新聞材料、紀錄影像、照片。

因此它同時也是一本電影文化史。像是戈達爾主要的創作理念在晚年的集大成,你可以思考影像究竟為了什麼?紀錄生活、留下材料、反思戰爭和社會秩序、創造藝術和美?也可以思考戈達爾一生都在糾葛的藝術家和政治的關係,西亞、非洲、東亞、共產主義。

除電影語言之外,戈達爾更像是上帝視角,用夢囈般的畫面和旁白,將整個人類歷史從社會、政治、宗教、歷史等各個角度給出自己的犀利思考,他面對世界的真誠和宏觀大氣,和他對電影語言的創新,令人敬佩。

最佳編劇獎 -愛麗絲·洛爾瓦徹

義大利的魔幻現實

義大利年輕女導演愛麗絲-洛瓦赫是近幾年文藝電影的新力量,這位只拍過三部長片的導演,處女作從導演雙周脫穎而出,第二部長片就獲得戛納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第三部就是這部《幸福的拉扎羅》。洛瓦赫特別擅長將義大利文學傳說和宗教融入自己的電影,作品散發著神秘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迷人氣質。

《幸福的拉扎羅》分為上下兩段。前半段的故事全部集中在名為Inviolata的小鎮里,小鎮的農民們長期與世隔絕,對鎮上的統治者侯爵夫人馬首是瞻。

拉扎羅是其中一個安貧樂道的年輕農民,一日,侯爵夫人驕橫的兒子Tancredi自導自演了一場綁架案,逼母親付錢。Tancredi感到自己孤立無援,於是他以友誼為代價換取拉扎羅的協助,拉扎羅十分感動,不惜拿出了自己的一切來回報Tancredi。

正當綁架戲碼上演的如火如荼的時候,侯爵府的一個女僕報了警,警察的到來打破了小鎮的寧靜:原來侯爵夫人是在非法禁錮這些農民!於是侯爵夫人被判了刑,故事上了報道並震驚了所有人,農民在警察的幫助下離開了束縛他們的小鎮。

這是農業文明的末期,人們對現代化一無所知,整個世界觀都建立在侯爵夫人的口述中,義大利的歷史化到了小小的村莊中,封建社會階級矛盾明顯,統治階級格外的醜惡。

後半段的故事是現代版的《桃花源記》,二十六名農民離開小鎮來到了城市,等待他們的本應該是自由和現代化,但由於他們不具備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技能,幾十年都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無奈成為了邊緣人群。不同於《桃花源記》中社會停滯不前的童話,《幸福的拉扎羅》融入了更多的社會學思考。愛麗絲·洛爾瓦徹將時空交疊,小鎮農民群體更像是從一個欠發達的社會遷往自由民主的發達社會的移民群體。導演在採訪里也表示,義大利和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對新移民充滿恐懼,這個新移民可能是來自其他國家的難民,也可能是鄉村人口遷往城市。

人口遷徙歷來是一個大的社會學議題,新移民的再安置可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這不免啟發人重新思考現代社會的結構。邊緣人群之間常常醞釀著犯罪,下到小偷小摸,上到恐怖襲擊,愛麗絲·洛爾瓦徹將這個現象用藝術創作的手法表現了出來,可謂是匠心獨具了,導演再一次聲明,現代社會是建構的。

《幸福的拉扎羅》則將魔幻和現實相結合,這是歷史的傳承,在義大利,神話和現實總是並行的。故事融入了很多對於信仰的討論,拉扎羅的神跡顯靈是一直以來導演的願望,她想穿梭時空回到過去找尋歷史的真相。拉扎羅的個體幸福並非是導演最關注的點,電影想探討的是群體的幸福,拉扎羅的角色在電影中是純潔的象徵。不時出現的狼在電影中是拉扎羅的化身,踽踽逆行在現代社會的車陣中,毫無歸屬感。

最佳編劇獎 - 賈法·帕納西

用電影來報告自己和伊朗的現狀

導演賈法·帕納西2000年憑藉《生命的圓圈》擒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2015年又以《計程車》拿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而這次的《三張面孔》是首次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如果能夠拿到金棕櫚獎的話,就實現了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大滿貫」。

帕納西的電影還沒放映,就註定有會褒貶不一的結局。一方面,這位導演實在有些特殊。當年拍攝《白氣球》的時候真是伊朗的新希望。帕納西的電影沒有什麼太過沉重的片段,甚至可以用《越位》中女扮男裝看球賽這樣的故事來輕鬆地探討伊朗社會問題。

後來因政治原因被軟禁在國內以後,開始不斷地拍攝自己,記錄那些和自己互動的伊朗民眾。在這個背景之下,帕納西的新片《三張面孔》其實非常不錯。該片講述一位伊朗女演員收到了一段令人不安的求助視頻。為求證真偽,她與朋友一同前往西北部與世隔絕的山區去尋找真相的故事。

之前的《這不是一部電影》與《計程車》都有些刻意。前者還能夠理解,那是他在囚禁之中的發聲,根本無力也無法去創作一個觀察細緻且立意自然的劇情片。後者的意圖就有些太過直白了。那些乘客對社會問題侃侃而談,而真正的社會現狀,沒有被完全表現出來。

《三張面孔》則不太一樣。它的切入點很簡單,人物關係與人物情感也很自然。《三張面孔》一開始,當導演和演員兩人深入不說波斯語的農村時,城鄉差異的社會現狀似乎成為了這次的主題。但他們與女孩家庭接觸之後,這種差異就變得更為複雜。這不僅僅是生活條件上的差異,同樣也是女性地位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並不會因為城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可能是整個伊朗在都在面對的問題。

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燃燒》

我的絕望你可懂?

《燃燒》(Burning)徹底點燃今年的戛納。暌違八年的李滄東歸來,果然不負眾望,觀眾嗨了,影評人也嗨了。《國際銀幕》場刊給出了3.8分。上一次打出接近分數的是兩年前的《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3.7,已經是創了歷史紀錄了。兩年後,《燃燒》刷新了紀錄。

李滄東是韓國作者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出身,隨後進入電影界,還做過一年多的韓國文化部部長,電影作品有很強的文學性。從1997年的處女作《綠魚》開始,20多年僅拍攝了6部作品,但幾乎每部作品都能引起國際電影節的關注。他的《密陽》捧出了韓國唯一一位戛納影后全度妍,《詩》也讓他獲得第63屆戛納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繼《詩》之後時隔8年後,改編自村上春樹的短篇小說《燒倉房》的《燃燒》再一次把李滄東拉進了人們的視野。

《燃燒》的故事講述了;劉亞仁飾演的李鍾秀是一名兼職為快遞員的學生,他原本規規矩矩學習、送快遞,但是有一天在送快遞的過程中結識了全鍾瑞飾演的女孩海美,鍾秀被海美的氣質所吸引,並且與海美成為了好朋友,後來海美去非洲旅行並且在非洲結識了史蒂文·元飾演的神秘男人BEN,並且把他帶回了韓國,介紹給鍾秀認識,雖然BEN看起來很富有,住在高檔小區中,但是卻是一個很神秘的人物,他本身也有著不可告人的愛好。而這一切的背後都揭示了導演讓觀眾尋找的答案。

電影一半是村上春樹的小說藍圖,另一半是李滄東的創作。李滄東把小說中的倉房換成了韓國更為常見的塑料棚。在談到電影和小說的差別時,李滄東表示:「原來的故事裡,核心的謎題是倉房到底被燒了沒有,電影里的謎題在此基礎上做了拓展。」

憤怒的元素也是李滄東希望藉助電影映射現實的。他把過去一些劇本的故事統稱為「憤怒項目」。「韓國的千禧一代將會成為第一代過得比父輩們差的。他們覺得未來不會有大的改變。無處釋放憤怒的他們感到衰落。這是一部關於年輕人感到無助的電影,怒火在他們體內燃燒。」冷峻現實的影像,是李滄東用於展現生活殘酷的一把好手,把這些社會中最冷酷無情的東西不加以評判的呈現出來,這也是李滄東最殘酷的地方吧。

原著中大量意識流和心裡活動的描寫,用鏡頭表達,輕則空洞,重則矯情。而導演在講述故事的同時著重描述青年失業、社會兩極分化等韓國社會存在的問題。

該片由劉亞仁、美籍韓裔演員史蒂文·元和無表演經驗的新人演員全鍾睿主演,導演在電影情節上做了很大的改編,登場人物的職業和性格都有變化。冷峻現實的影像,是李滄東用於展現生活殘酷的一把好手,把這些社會中最冷酷無情的東西不加以評判的呈現出來,這也是李滄東最殘酷的地方吧。

其他主競賽單元的獲獎影片

最佳女演員 - 《小傢伙》

寒冷國度的母愛

最佳男演員 -《犬舍驚魂》

暴力和震撼 人在做狗在看

以上,便是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獲獎影片。正如開篇所說,當你去深入了解各個地域和國家電影人的創作時,你會覺得它們能被匯聚於一個節日,被全世界拿來分享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71屆戛納獲獎影片集錦

這大概便是電影的魅力所在,不管你是傾訴者,還是聆聽者。不管你是大師,還是電影愛好者,總在某些時刻通過電影產生情緒上的溝通,這種非直觀的情緒,讓你覺得活著是這麼的真實和有趣。

通過追求電影不斷正視自我和世界,這也許是我們愛著電影最大的原因。

弧光電影藝術中心

全北京最有Bigger

最文藝范兒的沉浸式交互電影社群

等你來撩~

需要了解更多真實的電影教育及實踐相關資訊

掃描底部二維碼或後台留言諮詢喲~

u.wechat.com/MIWGvaUhwm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任達華的妻子是誰?
都說《擺渡人》很爛,為什麼還這麼火?
《金剛·骷髏島》的彩蛋解析?
哥斯拉到底是什麼?
怎麼評價陳喬恩《我的少女時代》這個電影?

TAG:戛納電影節 | 電影 | 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