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終究,我活成了你的模樣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
在八股文考試的年代,四書五經被反覆誦讀,有一位翩翩少年不拘功與名,仰慕人生大義,他文雅的書房之中掛有一幅文天祥的畫像,少年滿懷欽佩之意:「將來我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都熟知於心,這位少年何嘗不知,他還寫下讚詞:「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這位躊躇滿志的少年就是于謙。走上仕途,清廉做官,卻得罪當朝紅人,被外放地方任職,「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如此定義英雄:「所謂英雄者,敢為人之所不敢為,敢當人之所不敢當。所謂英雄者,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所謂英雄者,堅強剛毅,屢敗屢戰。如此之人,方可稱為英雄!」
皇帝朱祁鎮親征,被奸臣所誤,大軍遭埋伏,瓦刺橫掃千軍,銳不可當,皇帝生死未卜,朝中一片混亂,實為生死存亡之秋,有識之士于謙召回京城,讓其代理兵部侍郎,一國不能無君,縱然朱祁鎮未死,成了人質,可惜社稷為重君為輕,他被大臣所拋棄,無人問津。于謙以「臣等誠憂國家,非為私計。」將朱祁鈺推向帝位,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穩定政局,力挽狂瀾,受圍困的京城讓建議南遷的聲音愈發強烈,于謙正襟危坐,道出關鍵:「獨不見宋南渡事乎?」表示出誓死護城的決心,北平不能放棄,一旦選擇棄城南遷,丟的就是半壁江山,居東南一隅的命運和南宋滅亡有何區別?
雖博學強識,難免陷於紙上談兵;雖豪情萬丈,不免困於個人私慾。而于謙熟讀兵書,懂得變通,危難中挺身而出,擁權力而不為私慾。最終,在於謙部署下,擊退瓦刺,挽救了大明帝國的國運。皇帝給予封賞,他恥於接受,因為他認為讓敵軍犯京城本身就是做大臣的錯,怎麼還能受賞呢?是啊,于謙如此正直清廉,實為有功之城,然而,奪門之變事件後,于謙為立外藩謊言所設計,在這個他曾拚死保衛的京城含冤而死。
實為悲壯的一生,令人唏噓,可他何曾後悔過選擇,他又怎會遺憾?小時候脫口而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可未曾真正感受到悲壯,也不知于謙是誰,現如今,原來他是位名留千史的英雄人物,用生命踐行了他的信仰,終究,活成了他所仰慕的英雄模樣。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明熹宗時期可謂是開朝以來大明最黑暗的時期,不論你是富賈豪紳還是書生秀才,為了獲取權力和財富,可以付出尊嚴。魏忠賢出任司禮秉筆太監,閹黨之人尊其為「九千九百歲爺爺」。海內爭相望風獻媚,興建祠堂以博取名利。連許多官員,或許他們出仕時曾滿懷理想一身正氣,但在淫威之下,苟且於烏煙瘴氣的政場,亦或者在利誘之下,折腰於唾手可得的錢財,畢竟權或命都是用銀兩來衡量。
可是,置生死於度外,萬鍾又如何?楊漣在自己名垂千古的遺書里寫道:「仁義一生,死於詔獄。」
為了仁義,畢其功於一役,上書死劾魏忠賢,曆數了二十四大罪,該奏疏被廣泛抄寫散播,婦孺皆知。只可惜魏忠賢權傾一時,難以撼動。楊漣被誣陷入獄,在蠅蟲滋生、昏暗陰冷的牢獄之中,受盡酷刑,皮肉碎裂如絲,拖著殘廢身軀,微微顫顫地落下絕筆之書,交給同獄的顧大章。逃不了一死,堅強的楊漣被銅錘砸碎肋骨,被布袋壓身,被釘入耳釘,可這些明明可以要命的酷刑,未能如了奸臣的願,他在生命的最後一點時光,還有一絲意識的情況下寫下血書,所幸還有良知的人,藏著血書,三年後將血書大白於天下。寫完血書的楊漣靜等著,終究不是鐵人,當鐵釘釘入顱內,可尊可敬的忠臣消殞了。
天下之大,雖居廟堂之高,何事不可為,非要冒死一諫?試問,誰情願身陷囹圄?誰會視生命為草芥?誰願意受盡凌辱?誰甘心枉死?可是,縱然有選擇,他還是視這一切如浮雲,坦然捨生取義。在生命絕境之中,毫無怯意,心中念念的還是大義。
不知死而死,是為無知,知死而死,是為無畏。大義面前,豈計個人生死?
楊漣:「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頭,至死不改。」
都說以史為鑒,雖然《明朝那些事兒》是本通俗類歷史小說,或許談不上史學研究價值,但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立體的,每一場殺戮都是殘酷醒目的,每一項權術都是步步驚心的,每一幕捨生取義都是令人動容的,每一次正氣凜然浩蕩於胸是真切的,每一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也是真實的,可這些,別人認為我從中拾掇儘是毫無用處的東西,喜歡某事,為何一定要有意義呢?本來,於我,很有趣。可用功利性的視角去看它時,一切都變得索然無味了。
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古今之事難道只是助酒為樂的笑談嗎?不,總有人,終究,活成了他所仰慕的英雄。
【後記】用一個月斷斷續續地讀完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平均每天30分鐘。從初中開始學歷史,直到看《明朝那些事兒》,此期間對明朝的印象就是宦官當道、民不聊生,我對這個朝代沒有一點了解的意向,然而偶然讀到其中片段,產生極大興趣,一發而不可收,將全冊都讀完了,原來宏觀背景下,有這麼多我不曾知曉的個人,不計榮辱地為國家大義奮鬥著,實為感動。
`??H:z?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1709-讀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東京奇譚集》
※《如何閱讀一本書》?:純乾貨整理
※2016特輯·第四輯|「文學一家人」
※月亮與六便士: 愛情、幸福與自由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