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思維:抽象

數學家的思維:抽象

來自專欄 fulyMath

聲明:本文為原創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湖心亭記」

不涉及數學知識點,題目。只是自己一點對數學學習的感悟。不感興趣者可以略過不看哈。

數學家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往往並不太在意一個具體的問題,而是會把這個具體的問題放在一般的情境中,去探尋一個非常泛化的規律,再反過來用這個規律去解決這個具體的問題。其實這個過程就叫做抽象。也即下面的步驟:

問題一般化,發現規律,證明結論,問題特殊化。

下面我們採用一個具體的例子進行講解這種思維模式。

例如:抓堆遊戲:

現有穀物100粒。甲乙進行抓堆,規定每人每次只能抓1到5粒,而且誰是最後將穀物一把抓完誰獲勝。如果甲先抓,問甲第一次應該抓多少粒才能獲勝。

----------------

顯然這個問題是關於自然數的命題。現在我們嚴格按照數學家解決問題得思維方式來進行處理。

(1)問題一般化:

即現有穀物n粒,依然按照題目的規則進行抓堆,問甲第一次應如何抓才能獲勝。

(2)發現規律:

探索規律應該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情況。也就是說我們要按照n=1,2,3,4,5....這樣子的順序來依次考察甲應該怎麼抓。為此我做了如下的表格:

其實做到這些,基本上規律已經發現了。你也可以繼續研究n=19以後的抓堆情況。在這裡我們就不再研究了。規律就是表格中紅色文字所描述的:

把6的倍數留給誰,則誰輸

那麼我們的問題是甲勝,那麼這個規律就是:

把6的倍數留給乙,則甲勝。

(3)證明結論

好,通過上面的演繹,我們得到的只是一個合情推理。還不能叫做結論。因為沒有經過嚴格的數學邏輯證明。下面我們就來證明。所用的方法就是數學歸納法。如下

把6的倍數留給乙,那麼再開始抓當然就是乙先抓了(因為是留給他來抓嘛)。也就是6k留給乙來抓。

首先當n=1時,顯然6留給了乙,通過我們的表格n=6,甲勝。命題成立。

其次,假設當n=k-1時,命題也成立。

最後,當n=k時,我們要證明命題也成立。當n=k時,6k留給了乙,此時乙來抓。他只能抓1到5粒。那麼當乙抓1,接下來甲就抓5,此後剩下6k-1-5=6(k-1),也就是變成了n=k-1的 情況,命題成立。那麼當乙抓2,甲抓4,也能夠變成n=k-1的情況。依次類推,有乙抓3,甲抓3;乙抓4,甲抓2;乙抓5,甲抓1。總之總能變成n=k-1的情況。因此n=k時,命題也成立。

於是,將6的倍數留給乙,則甲勝。這個命題就稱為了結論。

(4)問題特殊化

到目前為止,我們探索的都是一般化的命題。那麼現在我們要回歸到最開始的那個特殊的問題,也就是n=100時。此時甲應該如何抓呢?顯然根據結論,甲只需要抓4,就把96這個6的倍數留給了乙,那麼甲勝。我們的答案就是甲應該抓4.

----------------

好,解決這個問題並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要汲取這其中的數學營養。

其實問題一般化,發現規律,證明結論,再回到問題特殊化,本質上就是數學抽象思維的運用過程。比如在這個過程中,甲怎麼抓,其實與n=100這個具體的量並無太大關係,也就是說無論n怎麼變,把6的倍數留給乙這個獲勝的秘訣是不變的。而數學就是要在眾多問題中找到這種不變的性質。因此忽略掉n=100這個具體的特殊的情境,轉而在n=1,2,3...這個自然數的大環境中探索本質規律。

----------------

以下都是我自己的感悟,不感興趣的可以不用往下看了哈。都是一些雜談。

----------------

數學的發展本就是旨在尋找宇宙中眾多變化中不變得東西,也就是尋找事物最核心、最本質的特性。比如原的周長為2pi乘以r,無論圓是大是小怎麼變化,都有這個關係不變,也就是變化中的不變。再比如一個大的直角三角形與一個小的直角三角形,無論它們都多大差異,斜邊平方永遠等於兩直角邊平方和,這個規則對它們來說是統一的,也即所謂的不變。

對數學有了這種認識,你就會能感悟到數學真的是探索宇宙奧秘的一把鑰匙。從歷史的角度看,更是如此。在古希臘,數學發展的源頭,那個時候數學和哲學是不分家的。而那個時候與數學關聯最密切的就是天文學。一方面因為生產需要人民需要藉助數學研究天文,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們企圖藉助數學來探索天體運動的規律,宇宙運行的真理。人們總覺得天體一定是在一個統一的框架中運行的,而發現以及表達這個框架的最佳工具只能是數學,也就是按照數學的方式來運行。所以你看那段歷史,就是發現幾乎所有的數學家都是哲學家,比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那麼你是否對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萬物皆數」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呢?總之,他們都覺得宇宙運行的真理包含在完美的數學公式中,數學就是絕對的真理。所以後來數學的發展,人們總是喜歡和諧的、統一的數學定理。也就是數學是追求完美的、統一的絕對真理的這個特性是在它發展的源頭都已經奠定了的

另外,回到我們初高中的數學學習上。其實老師或者學生都在有意或者無意的在運用數學思維進行學習。比如在解題中,你的老師可能會總結一類題型所通用的解題方法,而你自己也應該學會梳理和總結知識中的共性,總結出框架體系。這些都是在變中求不變,都是企圖在尋求一個共性的東西來統一所有不同的事物。所以說在無形中,你的思維已經在朝著數學家的思維邁進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學習數學能鍛煉思維,提升思維品質。

但大多數人都忽略了這一點,包括老師和學生。因為在應試教育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他們都在時間壓力和分數壓力下盲目前進。很有有人思考問題中的數學思維,以及他們思考方式的本質。那麼如果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能夠做到引導學生在思維層面去思考數學問題,或者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正在使用的數學思維方式,這一定能幫助學生髮掘數學思考邏輯並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我相信,則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能獲得長足的進步。而這正是當下數學教育中所缺失的,即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和引導。

數學思維品質的培養和引導不是把數學歸納法、化歸法、換元思想等方法一五一十的教給學生。這不是思維的培養,而是硬灌。培養應該是讓學生的思維覺醒,從數學思想的角度,全局的角度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的思維活動的本質,它就是某一種數學思想。比如歸納法、化歸、換元等只是數學在解決問題時的手段和工具。那這背後是什麼?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子解決這個問題,這背後是怎樣的數學思想在起到作用。比如說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是為了得到一個更統一的結論,是為了讓數學表現更加和諧。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決不能為了讓學生學方法而去進行枯燥的填鴨式的講方法。一個優秀的數學老師,在於能培育學生自我成長、自我再生的數學思維。教學相長,在引導學生的同時,教師也必定會有所收穫。

推薦閱讀:

第三章 蟬生成的素數 (Cicada-GeneratedPrime Numbers)
小平邦彥抄書的故事
回顧與展望---高木貞治(I)
Gauss與AGM(VI-1)
Sato-Tate猜想的歷史記錄(梗概)

TAG:數學家 | 數學史 | 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