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會撼動音樂產業嗎?

AI人工智慧會撼動音樂產業嗎?

來自專欄寒武紀音樂

人類與生俱來的恐懼,對未知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東西改變人類物種本身在生物圈地位的恐懼。

人類對AI,甚至是機械的恐懼由來已久,工業革命給生產帶來的劇變把一些人類從本賴以養家糊口的工作崗位上踢了下去。在十九世紀的音樂產業中,鋼琴捲軸(或鋼琴捲簾;英文:Piano Roll)的發明足以讓大部分音樂家感到恐慌:自動演奏的鋼琴會跟隨(打有孔洞的)樂譜(鋼琴捲簾)一個音不差的將曲目演奏出來。

Piano Roll

人格缺陷

看似,那個時代就不再需要音樂家了,至少,不再需要演奏家了。可是事實是,演奏家的工作並沒有受到很大的打擊,即使是在今天,數字音頻流行的日子裡,演奏家依然是音樂產業中的中流砥柱,依然有成千上萬的琴童父母想把孩子培養成下一個朗朗或者李雲迪。

所以,是邏輯出現問題了嗎?為什麼看似已經被機器替代的職業卻依然是音樂產業的重要部分?

我個人認為,機器(人工智慧演奏家)與人類演奏家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格上的區別。人類是有人格有意識的生物,而人工智慧只是依靠演算法成長的程序(至少到目前為止,AI還無法被賦予人格,我想這也就是問什麼這個詞被稱為是「人」格吧)。

對以上觀點的進一步解釋是,聽眾聆聽音樂的時候,他(她)們聽的其實不完全是音樂本身;對情感的感同身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共鳴和同理心在音樂的體驗中依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不只是在音樂中,所有的藝術品都是一樣:我來聽你唱歌我是想聽你表達感情的,我是來嗨一把還是哭一場,我是來感受你帶給我的大地悲愴還是山河壯麗。這都是人才能完成的事情。就好像Siri跟你說:「我好傷心呀」,你應該不會有任何感受,它要是再唱首歌給你聽想讓你感受一下你可能都要考慮退出Siri了;這跟你把歌詞複製給谷歌小姐姐讓她朗讀是差不多的。就算它真的真的很傷心,那你也不懂好嗎,腦迴路都不一樣(何止腦迴路,人家根本沒腦子)。

按理說,AI可以根據演算法算出現在最受歡迎的和聲走向和和弦進行,在此之上推導出最受歡迎的旋律模式。歌詞可以根據詞頻來組合,語法一樣可以計算,然後扔給初音未來。一首完全由程序完成的音樂就完成了。

可是他們還沒有這麼做過,因為他們也都意識到了這兩個東西本質上的不同,沒有人格的程序是很難做出讓人產生共鳴的作品的,因為打心底里人類的意識就在排斥這個東西。

人格缺陷理論的局限性和功能性音樂

可是,並不是音樂產業所有的領域都能被「人格的缺陷」這個理由解釋,或者說,搪塞。

事實上,在很多方面,人工智慧已經帶給了音樂產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部分電影配樂,或者說「罐頭音樂」的那一部分,很多都是由人工智慧協助或者說自主製作的了。之所以它能在這個領域獲得成功,是因為這部分的音樂並不是聽眾或者觀眾主要欣賞的東西,它只是某一電影畫面的輔助或者情境渲染的助燃劑。觀眾不會因為那是人工智慧生成的樂段而對畫面或者情境產生帶入障礙,因為他們的注意力根本不在這個東西上,如果不是音樂本身的質量問題我相信沒人會關注到底是誰創作了這段音樂。這種「功能性音樂」的核心是它的功能而不是情感共鳴,情感共鳴可以適當的轉移到電影或者視頻本身(當然如果兩者兼具情感共鳴那也無可厚非,只是電影導演要考慮是否喧賓奪主的問題)。

再者,很多需要罐頭音樂的視頻或者低成本電影本身情節比較單純,不同情境和畫面所需要的音樂並不一定要非常複雜,大都是幾個八拍的變化來回重複。(所以也可以看出民用級別的人工智慧作曲還不能製作太複雜的音樂)。具體可以參考Youtuber的自製視頻的配樂和個別b站up主的視頻配樂。因為Youtube的版權管理比較嚴格,視頻里如果有使用未授權的音樂,那麼這個視頻的音軌會被強制靜音,由此也催生了一些簡易的人工智慧自動生成樂段的第三方服務;只要選擇你想表達的氣氛和情緒,甚至是樂器和具體速度,這些網站就會在幾分鐘內做出簡單的音樂讓你不在受版權的困擾。

人工智慧的進步也催生了像Scaler這樣的vst插件出現,它並不遙遠,它作為一個可以自動計算和弦進程的插件已經逐步成為音樂圈的明星插件,甚至號稱:「No more music theory (不再需要樂理)」。音樂製作的門檻,再一次被拉低,事實再一次證明了: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跳開文章框架,從這裡我們再回到音樂與「人格」的討論。

如果每個人都能製作音樂(無論是依靠人工智慧軟體輔助還是自身的樂理知識),那這是否也是人工智慧帶來的、對音樂產業的衝擊呢?假定我們生活在一個每個人都能做音樂的時代,那這個時代到底還有什麼能讓你的音樂與眾不同呢?大概是你想表達的核心內容吧。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說唱伴奏做的技術高超也抓耳動聽可就是無法讓人產生情感共鳴,因為它沒有核心內容。為什麼那麼多的動人說唱單獨把伴奏拿出來聽其實沒有那麼好聽?因為沒了歌詞就相當於把核心挖掉了,被孤立的和弦與旋律也僅僅能被稱得上是「好聽」,卻難以讓人真正理解它想表達的意思。b站上一些類似於「震驚!高中生5小時做出了這個」的視頻里up主製作的電音也是同理,它沒有核心(我認為的核心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以歌詞的形式出現的,但在一些時候,它也可以是一段旋律背後的故事,歸根結底是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東西),再花哨的技巧都像是在耍雜技。相較於某些動人的純音樂,這些說唱伴奏和電音更像是大部分現代人不甚了解的古典交響樂,讓人聽個熱鬧而已,跟古典樂不同的是,那些你聽不懂的古典樂真的有高深的樂理和不顯而易見的靈魂在裡面,而這些個不過是沒了歌詞內容就如同行屍走肉的東西罷了。

音樂產業(藝術行業)的真正危機

綜上所述,人工智慧目前對音樂產業的威脅確實存在,但是尚且不能撼動音樂產業或者說藝術產業的根基;我們也確實看到目前人工智慧在音樂產業中扮演的角色其實更像是一個輔助者或者助推器:發揮作用,卻不佔主導地位。

然而,我們每個人都要明白,人工智慧的海嘯終將到來,不只是對藝術產業,對任何產業都是一樣。

如果一定要問何時音樂產業的危機才會到來,那麼我想說:就是人工智慧真正被賦予人格和意識的時候。

想想也知道,人工智慧連上網路和數據知道的比人多,算的比人快,然後還有情緒和意識這些東西,人要拿什麼和人工智慧比?現在的大數據其實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給以後的人工智慧鋪路,只有每個人都進入這個數據環境,人工智慧才能有足夠多的樣本來構建這個世界的數據模型(或者說人工智慧所認為的世界的模型)。

當人工智慧能夠體會人類的喜怒哀樂並且能夠以它的方式去感染人類的時候,人類的藝術恐怕很快就不再是藝術了。

當然,賦予人工智慧一定的人格和意識有很多種形式,並不一定技術上要達到(毒雞湯 現在開始 )。科技公司可以對外宣稱他們的人工智慧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人格可以體會到人類的喜怒哀樂(當然 其實 他們 並沒有 ),然後背地裡找一堆槍手來創作音樂,找一群小說家和編劇來給這個人工智慧人工設定「記憶」或者說是背景。創作的音樂要貼合這個人工智慧被設定好的心路歷程,人們在聽這些音樂的時候就好像從音樂里看到了一個人的一生(雖然事實上是被安排好的),有點像養成向的綜藝節目。

上面這個例子反過來其實是一個更加常見的模式:人工智慧作曲,藝術家站在前台享受榮譽。為什麼這個例子更加常見?因為人還是會優先去選擇體會同物種的感情而不是在還有選擇的時候優先去體會冰冷程序的情緒。

所以說,用人工智慧衝擊音樂產業是看似艱難實則形式多樣的事情。

最後,不得不說,AI人工智慧的出現其實豐富了音樂產業(至少到目前為止),當然我們還是要做好人工智慧海嘯到來的準備,人腦的能力在電腦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人類大腦的優勢明顯不是像電腦那樣的計算。


推薦閱讀:

透過Bigbang《花路》銷量戰績看QQ音樂的壓倒性優勢

TAG:人工智慧 | 電影 | 音樂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