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多數神童都變得默默無聞?

為什麼大多數神童都變得默默無聞?

以下文章來自答主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的原創文章。

作者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是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和心理學教授。本文節選自他的新書《原創:標新立異的人如何推動世界》(Originals: How Non-Conformists Move the World)。

編譯 徐寒易

來源 NYTimes

有一種孩子,他們2歲就會讀書,4歲就能彈巴赫,6歲就會微積分,8歲就會用外語對答如流。他們的同學對他們不可謂不羨慕嫉妒恨,而他們的家長則感覺自己中了頭彩,無比幸運。但是用詩人艾略特的話來說,這些孩子的事業最終並沒有發出一聲巨響,反而變成了一陣嗚咽。

就拿美國最富盛名的天才高中生科學獎——西屋科學獎(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Search)來說吧。這個獎被某個美國總統稱為科學界的超級碗(Super Bowl,美國膾炙人口的年度體育比賽)。從1942年第一屆西屋科學獎開始到1994年為止,有超過2000名早慧的青少年進了決賽。但是,其中只有1%的孩子最後成為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也只有8個人最後獲得了諾貝爾獎。在每一個掀起理論物理學界革命的麗莎?藍道爾(Lisa Randall,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背後,總有數以百計的默默無聞的曾經「天才少年」。

圖片來源 ucr

少有神童最後變成改變世界的天才(1)。我們總以為,這些神童可能是缺乏社會活動所必要的社交和情緒能力。但如果你仔細地去看一看證據,你會發現這個假設根本站不住腳:少於1/4的天才兒童有社交和情緒問題,大部分天才兒童的社會適應性良好——他們既可以在聚會上與人談笑風生,又可以奪取美國拼字比賽的大獎。

讓這些曾經的神童漸漸變得暗淡無光的原因在於,他們沒能變得具有創造性這些孩子努力奮鬥的目的是想獲得父母的認同、老師的讚揚。但當他們在卡耐基音樂廳表演,或者成為國際象棋冠軍時,事情悄然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技藝通過練習日臻完美,但是他們卻無法創造出新的東西。

神童們能夠彈奏莫扎特的曼妙旋律,但是卻很少有自己作曲的。他們花很多時間來學習現有的科學知識,但是卻沒有發表什麼新鮮的洞見。他們循規蹈矩,而不發明自己的規則。研究發現大多數具有創造力的孩子小時候大都不受老師待見,也恰恰因為這點,這些孩子學會了將自己的創造力默默地深藏在心底(2)。美國評論人威廉·德萊塞維茨(William Deresiewicz)對此有個很好的比喻:這些孩子最後變成了優秀但順從的綿羊

成年後,許多神童會變成他們領域的專家,或者他們所在機構的領導。但是,用心理學家艾倫?溫拿(Ellen Winner)的話來說,「只有非常少的天才兒童最終會變成革命性的創造者」,而「那些最終成為大家的神童必須經歷一段痛苦的成人轉變期,才最終能夠改造一個領域」。

可惜的是,許多神童無法進行這步關鍵的飛躍。他們所做的僅僅是波瀾不驚地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超常才幹。他們變成了屈服於破敗的醫療系統的醫生,或者成為了並不想挑戰司法系統的辯護律師。

圖片來源 xiaobaosg

那麼,怎樣去培養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孩子呢?有一項研究比較了被認為是最具有創造力的孩子(創造力排名前5%)的家庭和一般家庭的差別(3)。一般家庭的孩子通常有6條規矩要遵守,比如家庭作業的時間表、作息時間表等等。但是在最具有創造力的孩子的家裡,要遵守的規矩連1條都不到。

創造力難於培養,卻易於扼殺。通過減少規矩的方式,家長鼓勵孩子自己去思考。這些父母「將重點放在道德價值觀上,而不是在具體的規矩上」,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特麗莎?艾瑪比爾(Teresa Amabile)表示。

此外,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孩子的父母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心理學家對此做了一項研究,他們比較了美國最有創造力的建築師和一群能力卓越,但卻沒什麼創造性的同行間的差別(4)。他們發現,這些具有創造力的建築師的父母有些不同之處:「他們著重培養孩子自己的一套道德規範。」

是的,這些父母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卓越和成功,但是他們也鼓勵孩子找尋「工作中的快樂」。這些孩子能夠自由探索自己的價值觀,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在成人的過程中,這些興趣和價值觀慢慢地茁壯發展起來。

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Benjamin Bloom)曾經研究了世界級音樂家、藝術家、運動員和科學家的童年(5)。他發現,他們的父母並沒有培養神童的野心,他們不是虎爸虎媽。這些父母關心的是孩子內在的動機。當孩子顯示出對某種事物的興趣和熱忱時,家長會支持他們

世界頂級鋼琴家們並不是打小就受精英教師的教導,他們的啟蒙老師往往是住在附近的音樂老師,這些老師能讓學習音樂變得妙趣橫生。莫扎特在上音樂課前就顯示出了對音樂的興趣,而不是音樂課讓他對音樂產生了興趣,這個過程別搞反了。瑪麗?露?威廉姆斯(Mary Lou Williams,上世紀美國著名爵士樂鋼琴家、作曲家)是自己學會彈鋼琴的;伊扎克·帕爾曼(Itzhak Perlman,以色列著名小提琴家)是在被音樂學校拒絕後自學的小提琴。

即使是那些最優秀的運動員也並沒有「贏在起跑線上」。當布魯姆的研究團隊採訪世界排名前10的網球運動員時,這些人表示他們並不是從小就進行嚴酷的練習。除了安德烈?阿加西(Andre Agassi,前世界排名第一職業網球運動員)以外,很少有人從小就被逼訓練。多數網球明星對他們的啟蒙教練的印象是這樣的:他們讓網球變得有趣

圖片來源 10000hours

自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把「一萬小時定律」(註: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變得人盡皆知以後,就出現了大量的關於變成專家所需時長的爭論。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兩個問題。

第一,練習是否會讓我們對所訓練領域變得麻木不仁?研究發現我們練習得越多,我們就越會陷入傳統的思維模式中(6)。當遊戲規則改變時,專業橋牌選手要比新手花更多的力氣來適應;熟練會計師比新手更難於應用新的稅務法規。

第二,人們花幾千小時來訓練的動機又是什麼?最可信的答案是激情——天生的好奇心所致或者通過幼年愉快的體驗培養出來的。

研究發現創造力依賴的是我們知識和經驗的廣度,而不僅僅是深度。在時尚界,最具有創造力的時裝系列來自於常年在國外工作的設計師(7)。在科學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往往不是頭腦單一,而是興趣廣泛的人。與一般科學家相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同時也是演員、舞蹈家或者魔術師的可能性是前者的22倍,他們進行詩歌、劇作或者小說創作的可能性則是前者的12倍,他們進行藝術品創作的可能性是前者的7倍,而玩樂器或者作曲的可能性則是前者的2倍。

沒有人強逼這些著名科學家去從事藝術活動,這些興趣愛好是他們的好奇心所致。有時候,好奇心會給他們一閃而過的靈感。「我是憑直覺發明了相對論,而音樂就是這直覺背後的驅動力」,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回憶道。5歲時他的母親就讓他去上小提琴課,但是一開始他對小提琴沒有什麼興趣。直到他進入青春期後他才開始喜歡上音樂,而那時他早已不再上音樂課,是偶然發現的莫扎特的奏鳴曲讓他對音樂產生興趣。他說,「相較於責任,對一件事的熱愛才是更好的老師。」

聽見了吧,各位虎爸虎媽,你不可能去塑造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孩子你想要精心設計孩子的成功,結果只能得到一個有野心的機器人。如果你想要孩子變得具有創造力,你就需要讓他們追隨自己的激情,而不是你的。

圖片來源 npr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有趣的科普一網打盡!


推薦閱讀:

如何讓孩子從小就有這種感恩之心?
真正的教育不是拼爹拼媽
跟父母相處特別壓抑,好想能離他們多遠就多遠,我要怎麼辦?
從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看家庭教育
家庭食育指南:如何讓餐桌充滿吸引力?

TAG:教育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