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人故事|從20畝到300餘畝,稻田養蛙,他這樣做生態農業

農人故事|從20畝到300餘畝,稻田養蛙,他這樣做生態農業

來自專欄唯恆農業

導語

鄧興龍,28歲,四川人。是一名成功的養蛙人。從20畝到300餘畝的生態養蛙場,他的青蛙所到之處,風靡全場,颳起熱情旋風,如今,他依舊在忙著發展稻田生態養蛙,他是怎麼做的呢?又有哪些養蛙經驗值得新農人們學習借鑒呢?

1

鄧興龍

溫馨提示:

青蛙為兩棲類動物,俗稱田雞,其肉鮮嫩可食用,因為青蛙以害蟲為食,故而不建議大家捉野生青蛙食用。現在市場上有賣養殖的青蛙,也就是田雞肉,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買養殖的青蛙。

因為動心,所以養蛙

2011年,鄧興龍的朋友帶他吃了一次青蛙宴,餐桌上爆炒的青蛙,香熏的青蛙,各式各樣青蛙的做法讓鄧興龍大開眼界。鄧興龍發現,雖然青蛙的價格相對較高,但四川人對吃青蛙熱愛不減。

看著大家對青蛙這麼感興趣,鄧興龍很動心,他覺得如果自己去飼養青蛙,肯定能賺錢。在走訪了成都市周邊各大水產市場之後,鄧興龍發現,青蛙不僅價格賣得高,行情還十分緊俏。

2011年4月,不顧所有人反對,鄧興龍辭去了月薪上萬的工作,回到農村養起了青蛙。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二十萬,在老家資陽市樂至縣建起了一片佔地二十畝的蛙場。

剛創業的時候,鄧興龍花3萬元錢從湖南省買回了40多萬尾蝌蚪。他把蝌蚪放進池子里,精心餵養,盼望著它們能早點變成青蛙賺錢。然而,因為缺乏足夠的養殖技術,到最後,鄧興龍不僅青蛙沒見著,就連40多萬尾蝌蚪都不翼而飛了。

學習技術,恢復蛙場

鄧興龍意識到想要把青蛙養好,就必須去學習。2012年春節,鄧興龍獨自踏上了外出求學的道路。他先後來到安徽、湖南、廣東、深圳,只要聽說誰的技術好,無論養蛙還是養魚,和水產相關的他都要去學。

學到技術之後,鄧興龍重建了自己的蛙場,他在塘里加入石灰等物質,提前殺蟲消毒,預防了青蛙水中天敵的滋生。他又在蛙場周圍加護了一層圍網,蛙場被鋪天蓋地地密封了起來,老鼠、蛇和飛鳥等天敵再沒法進來。恢復蛙場之後的鄧興龍掌握了更多新的且實用的技術。他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養蛙路。

立足親子,打開銷路

有了過硬的技術,鄧興龍的養蛙之路開始好轉起來。他養的蝌蚪終於變成了能為他帶來財富的青蛙。

為了打開銷路,他和周邊的農家樂餐館建起了合作關係,除了供貨之外,他還會經常舉行一些以青蛙為主題的親子互動——比如抓青蛙,科普青蛙知識等。

很多城裡孩子都沒見過活生生的青蛙,當孩子們看到鄧興龍放出來的青蛙時,總是興奮不已,興緻昂揚。

第一次與青蛙親密接觸,孩子們又愛又怕。但抓起蛙來,他們卻各顯神通。有趴在地上,學青蛙一步一跳的;有團體作戰,對青蛙前後圍堵的;有人抓著青蛙腿兒,輕輕一捉就給提了起來;而有的小朋友更是大膽,把青蛙放在頭上,玩起了造型,頂著玩。

一場青蛙遊戲,讓孩子們盡情地釋放了天性,在一旁看熱鬧的家長也忍不住參與進來。大伙兒都是頭一次抓蛙,會抓的,不會抓的,全都前赴後繼,玩得不亦樂乎。

注重細節,發展生態養殖

鄧興龍認真對待養蛙的每一個細節,到2013年,他的年銷售額已經達到100多萬。2014年,鄧興龍又和朋友合作,在老家承包了一個佔地30多畝的泥鰍塘,開始養泥鰍賺錢。因為技術好,周圍的老百姓都跟著鄧興龍一起養殖,就連很多外地人也到他的基地參觀學習。成都市白碾村的村支書曾萬輝,因為看重鄧興龍的養殖技術,在對他進行考察之後,專程邀請鄧興龍到成都市來發展生態養蛙。

2015年,鄧興龍和當地一位農場主共同投資,在白碾村建起了一個佔地150多畝的蛙池,並且承包了200多畝稻田,發展稻田養蛙生態農業。

現在鄧興龍不僅自己養蛙,還在附近農家樂里舉辦以青蛙為特色的主題活動,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2016年,他的年銷售額達到800萬元。

聽取蛙聲一片

生態養殖

他利用無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庫、江河及天然餌料,或者運用生態技術措施,改善養殖水質和生態環境,按照特定的養殖模式進行增殖、養殖,投放無公害飼料,也不施肥、用藥。生態養殖的目標是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這樣的產品不僅安全,而且口感也不一般,生態養殖的產品因其品質高、口感好而備受消費者歡迎,產品供不應求。

總結:憑著自身掌握的技術,結合周邊的市場前景,鄧興龍將養蛙與親子活動和餐飲成功結合起來,創造了一場別具一格的青蛙遊戲,一道色香味美的流行美食,獲得了可觀的收入。從美食材料到親子教育,這是思維的拓展,也是附加值的升華,這樣的思路值得我們借鑒。

守著一畝三分地,兼職種地總監,有做農業的朋友,歡迎來撩!

公眾號:唯恆農業(weihengny)


推薦閱讀:

生態食材助推耕育農業綠色振興
農業部開展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建設試點
歐洲農業的奇蹟,奧地利究竟有什麼值得學習
改地適機、農田重整-中國農機化發展必由之路探索之一
農業的利潤都跑哪裡去了?

TAG:生態農業 | 現代農業 | 農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