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狂吃不胖的人嗎?他們的身體隱藏著怎樣的奧秘呢?
來自專欄慧跑無憂
在減肥這個話題上,總有這麼一類人,讓我們羨慕嫉妒恨,那就是很能吃,但卻又吃不胖的人。我們的身邊總有這樣的男男女女,他們乾巴瘦,吃起東西來,那叫一個能字,當我們一起聚餐吃東西,吃到撐得不行時,他們居然說自己剛剛進入狀態,我們稍微多吃一點,體重就蹭蹭蹭往上跑,而這類人怎麼吃,都吃不胖,永遠那麼瘦,真把人給氣死。這樣的人雖然不多,但似乎也不在少數,他們的身體里隱藏著怎樣的奧秘能讓他們吃不胖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分析分析這件事兒。
一、為什麼有些人很能吃,卻吃不胖呢?
這個世界上真有很能吃,卻吃不胖的人嗎?你會說自己身邊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但這個話題要變成一個科學話題,往往就會變得難以研究和相當複雜,所以許多運動科學家和營養學家,也沒有辦法對於這個減肥領域堪稱「哥德巴赫猜想」的問題給出很好的解釋,根據目前已知的科學認知,我們大體可以推測狂能吃,卻吃不胖可能跟以下因素有關。
1、狂吃不胖是因為基礎代謝較快嗎?
基礎代謝(basal metabolism)是指人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最低能量需要,也即維持心跳、血壓、呼吸、體溫、內臟和大腦活動等等所需的最少能量消耗。基礎代謝與身高、體重以及人體自身特質有關,一般身高越高、體重越大,基礎代謝越高。一個普通人一天基礎代謝所產生的能量消耗大約為1200-1600大卡之間,大約佔到人一天正常總能耗的一半以上,可見基礎代謝旺盛的人即便不運動,每天的能耗也比一般人多,當然也就不容易因為攝入過多熱量而轉變為脂肪儲存起來。
那麼基礎代謝高出多少才能稱之為高呢?基礎代謝率的實際數值與正常的平均值相差10-15%之內都屬於正常。超過正常值20%時,就算病理狀態,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功能亢進,這類人基礎代謝率比正常標準高出25-80%。所以,基礎代謝高有可能是有些人狂能吃卻長不胖的原因所在,但如果真的基礎代謝明顯偏高,卻也有可能是疾病的表現,比如甲亢的人,這類人除了長不胖以外,往往還有甲狀腺腫大、眼凸、皮膚潮熱等表現,所以基礎代謝並非越高越好。
建議狂吃不胖的人有條件到醫院檢測一下甲狀腺功能以及基礎代謝,基礎代謝的測定方法是人體在空腹、清醒、安靜的狀態下,通過專用儀器測定呼吸而得到。
2、線粒體變異
什麼是線粒體,線粒體位於細胞內,是一種細胞器,線粒體又被稱為是能量工廠,也就是說通過線粒體,人體將糖和脂肪最終轉變為熱量消耗掉,人體有數以億計的線粒體。因此,線粒體產生熱量的能力決定了人體的耗能水平,有研究表明,有些人線粒體發生了基因變異,這樣的人燃燒熱量的能力很強,但利用熱量的效率卻很低,可以打這樣一個比喻,同樣排量的汽車,一輛車加滿油可以跑400公里,而另一輛車加滿油只能跑300公里,線粒體變異的人就可能屬於後者,這樣的人儘管產生熱量的能力比較強,但卻被白白浪費了,也即熱量利用率比較低。為什麼有些人線粒體會發生變異,可能就跟遺傳有關。
3、腸道菌群不同於常人
肥胖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可以說是近幾年減肥領域最為熱門的話題。在我們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95%的微生物在我們的胃腸道中,構成了腸道微生物環境,其中包含有100萬億數量級微生物,涉及1000個菌種,重達1.5公斤。在幾千年的進化中,這些微生物與人體彼此間協同進化形成了互惠互利的生物共同體。腸道中許多細菌對人體是有益的,它們提供人體許多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的酶類,促進食物熱量的吸收,合成一定的維生素,對人體的免疫功能也起著重要作用。
早在2013年,來自法國農業科學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通過對169位肥胖和123位非肥胖的丹麥人的腸道菌群進行研究,首次發現肥胖和不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均存在顯著差異。科學家們根據個體腸道微生物基因的數量,即腸道微生物的豐富程度,可將人群分為兩組:微生物高豐富度的群體和微生物低豐富度的群體。結果發現,胖紙們多數屬於微生物低豐富度的群體。不僅對於外國人的研究顯示肥胖人群腸道菌群與體重正常的人存在顯著差異,針對中國人的研究顯示了同樣的結果。這項研究來自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團隊,科學家們首次揭示中國人肥胖的腸道菌群組成。 研究人員選取了15-30歲、BMI>30kg/㎡的肥胖人群和BMI正常的人群做對照,通過分析他們糞便中的腸道菌群構成情況,發現:肥胖組的腸道菌群無論是基因數量和豐富度都低於正常體重人群。
科學家還發現,胖小鼠和瘦小鼠吃一樣多的東西,胖小鼠從食物里榨取的熱量高。這就是人們常常抱怨的:「為什麼別人吃那麼多不胖,我吃一點就胖」。科學家為了弄明白為什麼胖小鼠從有限食物里榨取的熱量高,就先弄來一些無菌鼠,這些鼠從出生就被剝奪了體內的菌群。然後分兩組,分別把胖小鼠和瘦小鼠的腸道菌群接種到這些無菌鼠體內。結果,接種了胖小鼠體內菌群的無菌鼠就變長了胖小鼠;接種瘦小鼠的無菌鼠就出落成一直苗條的瘦小鼠。顯然是腸道菌群在使壞。
所以,腸道菌群的不同,很有可能也是導致有些人一吃就胖,有些人怎麼吃也不胖的重要原因。我們常常說狂吃不胖的人消化吸收差,所以食物利用率低,但什麼叫消化吸收差呢?瘦子也沒有比胖子更容易腹瀉啊,現在看起來,我們所說的狂吃不胖的人消化吸收不好,其根本原因可能是他們腸道菌群不同,導致熱量吸收率的不同。
4、家族遺傳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諺語說的就是先天遺傳的作用。我們發現如果父母比較瘦,那麼後代瘦的可能性也較大,父母比較胖,那麼後代長胖的幾率也很大,遺傳特質在一個人能不能長胖中可能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具體機制可能也相當複雜。
二、並不存在真正狂吃不胖的人,很有可能是我們的錯覺
我們觀察一個人能吃卻不長胖,主要是來源於偶爾一頓飯的觀察,但是卻缺乏長期觀察,事實上,人不可能天天吃自助餐,也沒有人天天暴飲暴食,不能僅僅憑一頓飯吃得多少和他的體型就說他狂能吃長不胖。我們還要留意這樣的人平時飲食習慣怎麼樣?進餐速度快還是慢?睡眠如何?是否運動?等等。如果真的做這樣的一個試驗,把人關起來,每天什麼事都不幹,就是睡了吃,吃了睡,小編在想,估計沒有人是不長胖的。所以,能吃不胖更多是主觀臆斷,而非長期的生活觀察。如果真有狂吃不胖的人,那麼很有可能是得病了,比如甲狀腺功能異常、腸道功能異常,所以任何生理上的異常都不能輕易簡單認為是特異現象,而是要注意排查背後的可能原因,特別是診斷是否患有疾病。
三、狂吃不胖的人從進化論角度無法解釋,人類進化史上這樣的人應該早就被淘汰了
我們的祖先面對的是一個異常兇險的世界,他們生存不易,他們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為了活下去,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有效將熱量轉變為脂肪的能力,目的是應付一段時間捕捉不到食物所帶來的飢餓,這樣的儲備脂肪的能力對於遠古祖先生存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那些狂吃不胖的人的祖先理論上說是應該早就被淘汰的,因為他們無法儲存脂肪,這意味著他們更難適應艱難的遠古生活。
但是到了如今,我們已經不缺乏食物,同時也不需要拚命付出體力才能獲得食物,這樣就使得多吃少動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加上進化所形成的脂肪儲備能力,所以肥胖就出現了。因此,肥胖既是生活方式疾病,也是人類進化的遺產,只不過這個遺產我們不太想要罷了。
不過,正所謂遺傳是相對地,變異是絕對的,仍然可能有些人保留了不發胖基因,並且這些人幸運地存活下來,他們很有可能就是狂吃不胖人的共同祖先。當然,這是缺乏足夠科學證據支持的推測。
四、總結
狂吃不長胖的人我們特別羨慕,但他們真的是長期胡吃海塞而不發胖嗎?可能未必!也就是說這個世上並不存在這樣的人!如果真有,很有可能並不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是一種病理狀態。當然,有些人因為基礎代謝、線粒體變異、腸道菌群等原因,不那麼容易長胖,對於這樣的人加強研究,也許有助於我們揭開減肥之謎。
狂吃不胖的人畢竟是少數,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胡吃海塞100%長胖,沒有例外,而要減肥,特別是健康的減肥,你就要好好地、科學地運動有不有最佳減肥運動呢?
什麼樣的運動才是最佳的減肥運動?
是有氧跑步,比如快走、跑步,還是力量訓練。俗稱「擼鐵」,亦或是十分流行的高強度間歇訓練呢?6月2日20:00,知乎Live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科學系戴劍松副教授將通過科學分析不同運動方式的減肥原理,告訴你運動減肥的真正道理,幫助你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減肥運動方式。點擊進入
什麼樣的運動才是最佳的減肥運動推薦閱讀:
※寶寶的輔食做法,每天吃的都不一樣,寶寶越吃身體越好
※8種指甲變化透露身體狀況
※風水學上有種說法「床頭不能朝西」有科學依據嗎?有網友有親身體會的例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