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小說寫作漫談 第八期 新人成長的三個階段
來自專欄督軍的輕小說教室
本文是輕之殿創作講座的其中一期。內容是對講座的整理。
最近群里來了很多新人,輕殿那邊也在招新。
我們今天講一點對新人會有幫助的,整體性的東西
主要是我自己以前做評論,還有後來幾次比賽作為評委的一些經驗歸納和思考
我們先來講作者常見的幾個成長階段
這幾天,我去見某位遊戲公司的劇情文案。我說,你那故事,寫得特別像碧藍幻想啊
然後旁邊他的同事,公司老闆就笑。文案說,我真的沒想要學碧藍幻想,不知道為啥你們所有人都說我在學它。
我當時就知道問題在哪了。我問,先前有寫過小說嗎?
他說沒寫過。
我說,你之前別的項目有寫過遊戲劇本嗎?
他說,這是第一個項目。
同樣,我們以前徵文比賽里,有非常多的作品,一看,就是雜糅了各類小說的痕迹,模仿痕迹非常明顯。但是去問作者,大部分作者都說,我沒學誰啊,我就是自己寫的。
這叫做,無意識地模仿:在模仿別人寫,自己甚至沒有意識
通常來說,這是初學者的階段。
小說是內心想像的編織,是有意識的表現和表達。由於很多新手,寫小說太少,看的故事倒是不少。創作時自然而然地,把大量別的作品的信息元素,甚至橋段,句子,都揉在一起,認為自己沒在模仿。
但是由於作者還沒有什麼意識,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要寫什麼。
經常會有這種現象,特別對我們站的作者,有些年紀偏小,這是第一階段。
在作者寫過一些之後,這種無意識的表達走到某個時候,作者會覺得,自己不知道怎麼寫小說。有一些作者,開始進入了有意識模仿的階段
例子,各路西尾愛好者,老虛崇拜者。
前幾年,每年都能看到一些語言風格非常獨特的小說。有的書,平心而論,學的還像模像樣。比較厲害的,難辨真假。如果不是知道它是中國人投稿寫的,還真以為是哪個日本著名作者的書。
大家在各種貼吧群里看別人吹比,總會有人說,我喜歡虛淵玄,我喜歡致郁,我也想寫他那樣的作品。更多的,一邊吹捧某個作者作家,一邊鄙視其它作品的,在網文和輕小說圈子常見的,吹《冰與火之歌》的,這些都是有意識模仿階段。
在這個階段,因為有個參照對象,模仿對象,有的作者進步還是挺快的,有的用儘力氣去鑽研,模仿,寫出來的幾可亂真。
早幾年,在SF這,經常一本書下面有這樣的評論:哎喲,作者你寫得太好了,寫得幾乎和日本人寫的一模一樣,分不出來。我認識一個作者,潛心研究仿寫,他自創了一套理論方法,通過修辭學的分析,能分析任何作家的行文風格,然後寫出一篇跟對方真假難辨的文章。
但是,我跟他講,你分析這些玩意,不能說沒用,很有用,但是花太多時間學得跟對方難辨真假,你不如研究下他為啥要這麼寫。
前兩次課我們說了,要去把握那些無形的東西,透過現象把握本質,作者一旦意識到了這些
先把自己心裡豎立起來的偶像,放下,把神化的西尾維新,虛淵玄,奈須蘑菇,田中芳樹,把馬丁,阿西莫夫,托爾斯泰,曹雪芹先放下,要學的是他們的意識、手法,把他們給拆解開,破掉崇拜,而是去實際地解析研究。
這樣就是第三階段的開始。
這個階段是作者成熟的階段
我們是學習作品不是模仿作品,是去透過文本,把握文本之後的東西,而不是為了把文本寫得一模一樣。
生活和作品的統一,觀察、思考和表達表現的統一——作者的作品反映的是他所覺察到的生活,思考過的生活。
寫作的技巧,手法,也是和他自己的思考觀察統一的,而不是從別人那裡抄來的,是為了講他想講的。
這就是作者走向成熟,開始有自己的風格。
那麼,這三個階段,成長的是什麼呢?
首先是一種,有關,作者自己——作品——讀者,這樣位置的想像
各位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生活里,身邊有一些愛吹牛的人,吹起來眉飛色舞,內容本來沒啥大不了,到他們嘴裡跌宕起伏。
這時候,你可以觀察下那些圍著他,聽他吹牛的人,看聽眾的表情反應。
吹牛的人往往是講故事的大師,尤其有趣的一點,他們吹牛的時候,故事裡經常會出現「我」:「我那天跟他吵架」「我昨天看孩子」「我昨天跟那孫子差點打起來」
但是,他嘴裡的故事裡的「我」,永遠是和講述者的他分裂的
越是上道的吹牛者,他故事裡的「我」,講的是他自己,但是在面對聽眾的時候,絕對不是正在口若懸河的他。
而吹牛的人,他的目光和神態,各位也可以去觀察下,一方面,他的臉,和動作,時而笑,時而吃驚地瞪眼,是故事表演的一部分;同時,他的眼神,隨時在留意觀察觀眾臉上的表情,觀察他們的反應。
這就是寫作時候最重要的一組關係:作者(講述者)——作品(故事文本)——讀者(聽眾)
常有人說,他寫小說的時候,寫下去的每一句話,都能想像出讀者看到時候的表情變化。
我們回過頭去看那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無意識模仿。這個時候,很多作者是分不清楚他自己和故事裡的主角的。很多「自爽」文。
作者不能有意識地分離作者和作品,寫著主角在故事裡泡妞裝逼,實際上是想像自己在泡妞裝逼,還沒把讀者寫爽,自己先爽上了。
從實踐經驗來看,這樣的作品基本都缺乏可讀性。
再看後面的第二階段,有意識模仿。這時候,很多作者基本上是從文本起筆的,絕大部分,局限在文本這裡。
有少數,抱著「讓他們看看我寫得多像西尾維新」這樣的想法,寫出來自然也停留在「很多人分不清,還以為是西尾維新寫的」這個程度。
這個文本,和作者是割裂的——因為原作里,那是西尾維新的想法,表現表達在作品文本里。
開始講的,我的那個潛心鑽研仿寫的朋友,他學的金庸再像,貓膩再像,自己並不是金庸和貓膩,想要表達的東西,主觀的東西,不可能達成一致
同時,這裡還有更難的,文本——讀者,這層關係的想像。
好的作品,會把讀者引導到他所在的位置,你到底希望什麼人,以什麼樣的心態來讀這本書
他們能不能甘願接受你給他們預留的座位?
你能不能講他們想要聽的——他們想聽什麼?
對這一組關係的理解和把握,度量了作者的能力和成長層次。我們寫小說不是擺弄文本和文字
而是利用文本,構造故事,去擺弄一些無形的東西。
講故事的意識與技巧,這是作者的核心能力。
簡單拿我們比較熟悉的熱門新番講講
Darling in the franxx,這玩意自稱國家隊。
我們去看這個故事的話,會發現它裡面有許多潛在的矛盾點,充滿了懸念和張力,也能看到不少精緻的,敏銳的場景。
比如02第一次與男主小隊一起出擊的前夜,講故事的節奏,技巧都圓熟精細
同時,它又存在大量的瑕疵。很多呆板的,稀里糊塗糊弄的轉折。
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意識、技巧不夠完整,參差不齊的作品。
我們之後有時間,會做個詳盡的分析。
皇帝聖印戰記
這個動畫,也是B站UP主紛紛吐槽的動畫。它向我們展示了,粗劣的,胡亂拼接的故事,效果到底會多差。嚴肅的歷史正劇,拍成了喜劇片,觀眾惡評如潮,意識不清,技巧差。
作者對作品的分析不應該停留在,直接獲得整體感官的層次上,我們應該透過文本,透過影像
去分析它背後的東西,無形之物。
當然,這會損失掉「快感」。
很多作者都說,一旦開始了創作,看很多作品就失去了樂趣。
的確是這樣。
齊澤克說,精神分析最後的效果,就是讓病人「穿越幻象」,「喪失移情」
當你知道故事的魔術到底是怎麼編織的,就的確不會沉溺於魔術效果之中,不會覺得它是神奇的,玄奧的,天成的。
不過這是作者的必經之路,而且,也會帶來分析和欣賞的樂趣。
好,總結一下
我們作為評論者、作者、編輯,先要度量,揣摩作者所處的成長階段。當然,這裡的階段只是常見的,並不是每一個作者都會完整經歷這三階段:從無意識模仿,走向有意識模仿,再走向破滅掉模仿,樹立自己風格。
核心能力是講故事的意識和技巧,是對一組特殊的想像關係的把握:作者——作品——讀者
對這個關係的意識,以及掌握的程度,能夠度量作者的成長
最後,希望大家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穿越幻象,享受創作和研究的樂趣。
這就距離成熟很近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