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最佳天文圖片(NASA-APOD中文版)5.14-5.20

上周最佳天文圖片(NASA-APOD中文版)5.14-5.20

來自專欄天文在線

?

2018 年5 月14 日

土衛七的自然色彩影像

影像提供與授權 : NASA / JPL / SSI ;影像抯合: Gordan Ugarkovic

說明: 土衛七奇特的撞擊坑底藏著什麼呢?為了找出答案,繞行土星的卡西尼號無人太空船,分別於2005年及2010年掠過這個海綿紋理的衛星,並且拍下一些有史以來最精細的影像。這幅由6張2005年飛越照片並接而成的自然色主題影像,呈現了這個到處都是隕石坑和表面形似海棉的怪異衛星。在這顆衛星大部分的隕石坑底,有本質不明的的暗紅色物質。這些物質看來和覆蓋土衛八部分表面的暗色物質類似,但是土衛七這顆冰質衛星或許較容易吸收的陽光熱能,於是暗色物質沉到內部。土衛七約250公里寬,自轉周期混亂,而且密度極低,因此內部可能藏有廣泛的的洞穴系統。(Hyperion土衛七; Iapetus土衛八)

2018 年5 月15 日

克卜勒的故居

影像提供與版權 : Erich Meyer (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Linz )

說明: 4百年前的今天(1618年5月15日),克卜勒(開普勒)發現了規範太陽系行星軌道的簡潔數學法則,我們如今稱之為行星運動的克卜勒第三定律。當時他住在這棟位於地球.奧地利.林茨市城堡和主城區附近的豪夫窄街上的大屋。不過,確認這是他發現第三定律時居住的屋子(豪夫街7號),則是最近才完成的發現。林茨天文協會的埃里希.邁爾,部分參考克卜勒對月食的描述,才解開了這個歷史謎團。作為17世紀科學革命要角之一的克卜勒,他的發現支持伽利略的發現,也支持哥白尼"行星是繞行太陽而非地球運行"的創見。他證明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克卜勒第一定律)、行星越靠近太陽,軌道速率也會依比率增加(克卜勒第二定律)、以及離太陽越遠的行星,繞行太陽所需的時間也會等比率增長(克卜勒第三定律)。

2018 年5 月16 日

大麥哲倫星系的自轉

影像提供與授權 : ESA , Gaia , DPAC

說明: 這幅影像並非模糊不清。它清楚呈現我們銀河系最大的伴星系─ 大麥哲倫星系(LMC)之自轉。大麥哲倫星系的自轉,當初是由哈伯望遠鏡首先測量到的,此處所呈現的數據則是來自繞行太陽的蓋婭衛星。 蓋婭衛星所量測的恆星位置極端精確,因此後續的量測可以找出先前無法測到的微小自行運動。這張主題影像,呈現了數百萬顆昏暗的大麥哲倫星系暗星經過誇大的星跡線。 檢視這張影像也會發現,這個星系順時鐘自轉的中心,是在大麥哲倫星系核心棒的頂端附近。 大麥哲倫星系是南天極為醒目的天體,而這個小螺旋星系在和較大的銀河系和較小的小麥哲倫星系(SMC)近距離接近之後,形狀發生了扭曲。

2018 年5 月17 日

銀河與南天的氣輝

影像提供與版權 : Yuri Beletsky ( Carnegie Las Campanas Observatory , TWAN )

說明:在這幅攝於上星期日落後智利秋夜的全天影像里,格外明亮的氣輝瀰漫在拉斯坎帕納斯天文台上方的天空中。這些氣輝是如此的明亮,甚至淹沒了高懸在阿塔卡馬沙漠上空的部分銀河。發光的高度和極光相近的氣輝,發光的機制是化學反應激發的化學發光。不過,通常使用靈敏數位相機拍攝才能見到色彩的氣輝,在這幅影像里卻強烈到帶著火熱的質感。輻射出這些輝光的,主要是位在極低密度大氣環境中的氧原子,而在過去數年之中,南半球的夜晚經常出現大量的這類原子。在幽暗的天空里,用肉眼就能輕易看到銀河及氣輝,不過肉眼無法辨別其色彩。和太陽反方向位在"木星沖"和銀河系鼓核附近的木星,是上面這張影像中最明亮、位在東方地平線(影像頂端)上空的天體。大和小麥哲倫星系則在銀河盤面的左下方,南方地平線方向的氣輝後方綻放光芒。

2018 年5 月18 日

雷射導星來襲

影像提供與授權 :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 Gerhard Hudepohl ( atacamaphoto.com )

說明:一部無人飛機在躲過高功率雷射的光束之後,捕捉到這張令人讚歎的空拍影像。這個空中對峙事件,則發生在地球.帕連那天文台8.2米口徑極大望遠鏡的上空。在這個天文台4座雷射導星設備測試時發射的雷射光束,終極的目標是要產生人造導星,來消除大氣湍流產生的散焦效應。這種導星,其實是望遠鏡視野里被雷射激發的高空鈉原子。導星影像的閃爍,可用來即時改變望遠鏡光路上的鏡面形狀,以消去大氣散焦。這種名為調適光學的技術,所產生的影像之解析度在望遠鏡的繞射(衍射)極限。也因此,所得到影像的銳利程度,與太空望遠鏡的影像相同。

2018 年5 月18 日

雷射導星來襲

影像提供與授權 :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 / Gerhard Hudepohl ( atacamaphoto.com )

說明:一部無人飛機在躲過高功率雷射的光束之後,捕捉到這張令人讚歎的空拍影像。這個空中對峙事件,則發生在地球.帕連那天文台8.2米口徑極大望遠鏡的上空。在這個天文台4座雷射導星設備測試時發射的雷射光束,終極的目標是要產生人造導星,來消除大氣湍流產生的散焦效應。這種導星,其實是望遠鏡視野里被雷射激發的高空鈉原子。導星影像的閃爍,可用來即時改變望遠鏡光路上的鏡面形狀,以消去大氣散焦。這種名為調適光學的技術,所產生的影像之解析度在望遠鏡的繞射(衍射)極限。也因此,所得到影像的銳利程度,與太空望遠鏡的影像相同。

2018 年5 月19 日

金星、月亮與倒影

影像提供與版權 : Filippo Curti ( Sanderphil Urban Observatory )

說明: 在這周星期四的日落後,作為昏星的明亮金星及纖細的上蛾眉月,懸在西方的地平線附近,並在平靜的海面投下倒影。這張攝於義大利.羅馬.聖塔馬里內拉的大西洋灘之影像,所呈現的這對近合美麗明亮夜空天體,其實全球各地皆得見。不過從這個海邊看出去,它們映在輕緩波浪短暫形成的水平面上之暈光,在水面形成搖曳的光柱。很類似的,如果這些暈光受到緩緩飄落的大氣冰晶之反射,就會形成有時帶點神秘感的垂直光 柱。在這張影像中,還可見到映在昏暗月球夜面上的地照光。

2018 年5 月20 日

蜘蛛星雲的中心

影像提供: ESA , NASA , Hubble , ESO ; <影像處理: Danny LaCrue

說明: 在蜘蛛星雲的中心,有高速氣體產生的龐大氣泡、絲縷狀的黝黑塵埃及質量異常大的恆星。在蜘蛛星雲中心的核心,更有一群緊緊擠在一起的恆星,當初甚至認為只是單一恆星。這群編錄號為R136或NGC2070的星團,位在這張主題影像的中上方,星團里有許多熾熱的年輕恆星。來自這些恆星的高能量星光,不斷電離星雲的雲氣,而它們發出的高速粒子風,吹出了許多氣泡並雕塑出複雜的絲縷狀結構。上面這張代表色影像,使用數位技術整合了軌道上的哈伯太空望遠鏡(NASA / ESA)及歐南天文台的地基新科技望遠鏡之照片,以呈現這個大麥哲倫星系的星雲湍動中心區的細微結構。蜘蛛星雲亦名為劍魚座30,是現知最大的恆星形成區之一,而且每數百萬年就會出現一波非常強烈的恆星形成活動。

由星友空間網從成大物理分站繁體鏡像翻譯,感謝星友空間網的翻譯。


結束,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全文排版:天文在線(零度星系)

獲取更多天文和天象信息,請關注微博及微信公眾號天文在線

轉載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木葉下忍拯救忍者村,美國學生捕獲冥王星︱紀念湯博誕辰112周年
暗物質能否解釋「第一顆星」的異常信號?
霍金走了
化零為整——望遠鏡的安裝
銀河系之外是否還有無數個比銀河系更巨大的星系?我們能否在地球還存在的時間裡到達或發現它們?

TAG:自然科學 | 物理學 | 天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