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路》上的魔幻現實主義中國

《長樂路》上的魔幻現實主義中國

來自專欄羅成讀書

沒想到這本書能在國內出版,因為裡面的太不和諧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看看這本書,對我們習以為常的魔幻現實主義的生活,通過一個外國人的視角進行重新審視。

作者史明智通過上海長樂路一條路上的居民故事,揭示了我們當下老中青三代所面臨的生成困境和造成困境的根源——體制。

老年人被詐騙背後的原因

書中傅姨一代的中國老年人,人生最好的時光被上山下鄉對耽誤了,當他們再次回到城裡時,他們沒有能力在新一輪財富機會面前分一杯羹。這時傳銷和各種投資詐騙,輕而易舉把這些年輕時因大時代被迫中斷教育的老人變成各種詐騙的受害者,賠上辛苦一生積攢下來的所有積蓄。

同樣,他們面臨的不僅僅是物質的詐騙,還有精神的詐騙,各種偽宗教的欺騙,比如傅姨所信仰的傳銷式地下基督教會。

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人生的一切都由體制安排,並且堅信著某種烏托邦的意識形態,人生不會陷入無所依託的迷茫,很多老人都和傅姨一樣懷念那個未被物質主義污染,沒有巨大財富的差異的「革命年底」,而如今他們處在這樣一個沒有信仰的極速變化時代,生命失去了依託,傳銷和各種偽宗教成為了他們最後的避難所。

身處體制不知是幸還是不幸,體制給你保護,也讓你囚禁。

中青年信仰缺失背後的焦慮與不安

在中國,信仰缺失的不僅僅是失去「意識形態」信仰的老年人,還有都市的剛剛富起來的中青年,比如書中如CK一類的人,他們被大城市的物質誘惑與壓力所折磨,渴望心靈的平靜,於是仁波切、西藏、大理、佛教都成為了他們信仰缺失的替代品。

但是,人們並非真正的尋找信仰,而是尋找某種安慰劑,因此亂象重生。一方面,偽信仰被商業化,另一方面,人們沒有真正的信仰所以無法真的擺脫對物質的渴求。這種心態正如《新周刊》所總結的中國人心態,一手星雲,一手馬雲。

信仰缺失和信仰亂象背後是國人巨大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書中的諸多慘烈的強拆故事便是例證,而且強拆不僅是高速發展的今天的特殊問題,在文革時,老陳家用金條買來的房子被霸佔。正如被強拆的康奈爾大學博士偉奇所說:

在我們的國度,賺再多的錢都換不來安全感。

青年一代的進退兩難

另一個不安全感的來源,在城市移民的進退兩難,典型故事是花店趙女士的故事,他兒子大陽小時候便來上海上學,名列前茅。但是因為農村戶口的原因,不能參加上海高考,高中時不得已回到高考人口大省山東。

上海的高考本來很輕鬆,但是大陽卻必須回到山東老家加入激烈的競爭,因為不適應,高中輟學,最後只能在大城市做高爾夫球童和理髮師,而他曾經學習比他差的同學,輕鬆考入上海的名牌大學,至此人生分道揚鑣,一個大好青年的人生被戶口制度毀了。

而且大陽在上海長大的侄子爍爍面臨同樣的命運,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回老家上學,但是爍爍爸爸是個希臘菜廚師,他的技能在家鄉一無是處,現在很多大城市的青年面臨同樣的困境,孩子的就學,大城市高房價讓人看不到一點留下來的希望,但是回老家自己的工作技能毫無用處,處在一個進退維谷的境地。

美國記者史明智以小見大,從一條路上的居民故事洞見中國現狀,並追問其根源,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體制,正如王雪松所說:

在這個國度,我們的命運不由我們說了算,我們及我們國度的未來亦是如此。


推薦閱讀:

科技:我來自何方,將去往何處
奧巴馬卸任前為《經濟學人》撰稿,他都說了些什麼?| 評註版
如果在荒島上待十年,你會帶什麼書?
朱敦儒《雙鸂鶒》:不要等!不要在以後講這個故事
自我改善就是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

TAG:閱讀 | 紀實文學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