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與知識友好相處的方法

找到與知識友好相處的方法

來自專欄笨方法學寫作

五月初購買了知乎讀書會會員,今天跑步開始試用,跑步一個小時,聽一本書約 25分鐘,聽完兩本書剛剛回到家門口。

第一本聽的是馬家輝講述的《老人與海》。馬家輝將《老人與海》比喻成加油站,他說他每逢遇到人生阻滯疲憊不堪,都會找這本書看看,看完後又原地滿血復活,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人生海海,失敗常有,但你拖回的巨大魚骨總能證明一切。

第二本聽的是楊照講述的《六祖壇經》。個人對宗教興趣不大,如果有人送這本書給我,估計只能在書架上蒙塵,但如果有人為我講這本書,那又不同了,尤其是這個人是楊照。楊照講述的《六祖壇經》沖洗了很多我對六祖慧能的偏見。例如六祖因出身南方學佛受人責難,竟然能說出「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的話來,二十幾歲的不識字的他竟然能誦出「菩提本無樹」,找人代寫在牆,因此能壓過五十多歲的神秀,獲取五祖衣缽,定為傳人。神秀的「身是菩提樹」也並非當場寫出,而是深思熟慮,且經過師傅提點後才寫出的作品。如此看來,慧能勝過神秀,的確是佛性聰慧。

有人說聽書是二手知識,解讀不完整,斷章取義,知識傳播有偏差,一定要追尋一手知識。這個觀點我可以理解,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一定要找源頭知識,正本清源,讀經典、讀專著、讀論文——但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領域呢?如果還要讀經典、讀專著、讀論文的話,那恐怕一直都不能入門,所以,我對聽書的態度就寬容很多,將聽書當作是擴展認知的介面,不求專業深度,但求知道多一點是一點,激發自己的興趣,滿足自己的獵奇。

自己不喜歡讀宗教的書,聽聽宗教的故事也可以;不喜歡枯燥的自然社科,聽聽專家的通俗科普也好;沒有時間讀文藝評論,聽聽教授們的感想也不錯。一旦聽到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再找來看就可以了,將聽書做為精讀的篩選,自己在通勤、做飯、運動時也不至於無聊。

Ray Dalio 在《原則》中說:「最好的選擇是好處多於壞處的選擇,不是毫無壞處的選擇。看看有些人,發現一點問題就反對某件事,而不合理權衡所有的優缺點。這樣的人通常不善於決策。」

無須硬要追求所有知識都是源頭知識,知識有各自流傳的方式,自己找到與知識友好相處的方法就好。

推薦閱讀:

大學裡不教的這些知識,讓你成為真正厲害的人
如何建立自己知識體系

TAG:知識體系 | 知識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