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讀書經驗與為何而讀書

淺談讀書經驗與為何而讀書

蔡元培的讀書經驗:

北大校長蔡元培曾總結過其讀書經驗,從十餘歲開始讀書,將滿60時說自己沒有什麼成就,原因在於讀書不得法.

其一,讀書廣,什麼都想知道,以不知一物為恥,亂讀一段時間後想要收縮讀書類型,但難以割捨其他書籍,導致看的書籍類型廣但深度不足.

其二,不能勤動筆,如果僅僅抱著利己主義讀書,只關心自己想關心或認為有用的材料(我就是這麼讀書的),並不算壞,但如果再不進行摘抄記錄,就屬於讀書不得法.

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王漁洋讀書時,碰到喜歡的典故和詞句,都會用紙條抄出,帖出來時不時看一看,看熟了之後就摘掉,換上其他新的,所以他能記得很多.懶得動筆雖然看得多,但是未必能深入理解和記憶.

(王漁洋:指王士禎 清初詩人)

這不就是小時候父母叫我背單詞時做的事情么,當時覺得沒有必要,也比較懶就沒這麼做.不過即使換做現在,我也不會這樣做了,因為現在可以拿來記錄的東西太多了,沒必要像古人一樣背著個本子到處走,知曉方法即可,變通還是需要的.

所以總結出結論是:一要專心,二要勤動筆.閱讀面不僅要廣,還要有深度.之前不知道從哪裡看到的一種說法:如果以橫坐標代表閱讀寬度,縱坐標代表閱讀深度.則成為十字型人是我們需要追求的,如果僅僅是一字形人,則缺乏深度;l字形又缺乏眼界.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1:因為讀書是學問,智識和經驗的記錄,是人類的遺產,讀書就是接收這份遺產.

書本是千百年來人類知識的經驗結晶,我們不需要像以前一樣重新經歷各種事情,我們想要進步,就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把人類千年的知識和經驗接收過來,並發揚光大.

不過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識必須要進行篩選了,之前是因為人們了解的知識不多,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就能進朝為官,現在五花八門的書籍,眼花繚亂的信息是看不過來的.

據統計:youtube每秒都有幾百個小時的視頻上傳,知識是了解不完的,加上花花世界誘惑無窮,其實靠讀書而成功並不比古人科舉簡單.不過過去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成功的準則只有當官.現在對成功的定義放寬了不少,所以死讀書沒有前途,要應用型讀書,也就是之後的第三點

另外,這一說法還讓我想到我曾經玩過一類遊戲,這類遊戲的玩法就是儘力靠著這一條命收集東西.然後到一定時間幾乎必死,然後繼承上一世的積累重新開始,經過多次輪迴積累後,弱小的主角便能變得強大,走得更遠,當然還是避免不了死亡,不過下一代繼承的力量則更加強大,可以簡單的看為人類歷史的縮影吧.而讀書正是我們接受遺產的過程.

2:因為要讀書而去讀書

因為人類要發展,所以讀書是必要的.因為讀書是必要的,所以我們要去讀書;而只有去讀書,讀書越多,能讀的書才越多,所以我們讀書的原因是因為要多讀書.最終原因是我們要發展,要進步.

有點繞,但是沒毛病,你讓一個不讀書的人一上來就看文學巨著,是不可能看得懂的.這也是我不推薦直接按書單看書的原因吧

3:因為要解決困難,所以才去讀書,帶有目的性的讀書來應對目前的困境,來獲取思想材料的來源,所以要讀書.

這個還是有一定體會的.曾經看一些材料書、基礎書、工具書的時候,如果漫無目的的去看,個人認為看了也白看.好像書上說的都能看懂,但其實把書合上去應用就發現自己好像又不懂了.之後做事情碰到了問題再來看這類工具書,把問題帶入書中,迎刃而解的幾率還是不小的.解決了就是經驗,沒解決就是經歷.之後回頭一看,這一部分就是我們積攢的智識結晶,可以把他們記錄下來.

達爾文提出物競天擇的法則前,研究生物變遷現象多年,卻始終無法想出用什麼原則來形容.之後無意中看到了《人口論》,裡面的觀點是:人口是按幾何學數級一倍一倍的增加,而糧食只能按數學級數增加,於是悟出物競天擇的學說.這也是讀書的一個應用.

說一些題外話,本來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得挺好.通過文章直接記錄,不需要先寫一遍筆記再總結搬運.結果寫到一半,想著怎麼以寫給別人看的語氣更改例子和措辭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最終結果也並不理想.

然後放棄了,只以記筆記的態度記錄,然後再進行修改措辭並加上自己的理解進行文章化.不試著寫寫文章都不知道自己文筆這麼水~還有就是排版感覺並不好看,有些大佬的專欄都排得挺好看的,下篇文章發表前先學一學.


推薦閱讀:

屋宅周圍環境風水之經驗斷
銀屑病經驗方65首
輕安和靜坐經驗
工作五年的設計師,總結出的職場經驗,讓你領先至少兩年
八字里的財星運用經驗與斷語

TAG: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