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吃食,比烤鴨還早,沒吃過等於白來一趟

這才是真正的老北京吃食,比烤鴨還早,沒吃過等於白來一趟

來自專欄四九城

作者 舊京圖說

「如果非讓我指出一種最喜歡的食物不可,那就是一種最簡單的、任何人都可以吃得起也買得起的食物:燒餅。」著名攝影家赫達·莫理循女士講述北京飲食時,說了這樣一句話。

從1933年至1946年,這位德國女攝影師一直居住在北京。十幾年的時間裡,她拍攝了數以千計的反映老北京市井生活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是關於北京飲食文化和技藝的。從莫理循女士留下的照片看,她最喜歡的這種平民美食應是北京燒餅里的一種——吊爐燒餅。

吊爐燒餅可挑擔沿街售賣,也可固定營業,圖為燒餅鋪前等待的食客。

製作餅坯。

用槓桿將上面的火爐吊起,就可以把燒餅放進去烘烤了。

燒餅歷史悠久,據傳是漢代時班超從西域傳回的。《續漢書》曾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所謂「胡餅」,就是最早的燒餅。

到了唐代,胡餅已在民間盛行。《資治通鑒》中有記載,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倉皇逃往四川,途經咸陽望賢宮時,「日向中,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以獻。」平民食物胡餅,在危急時竟成了唐玄宗果腹的「救命糧」。唐代長安最出名的胡餅鋪子要數「輔興坊」。時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的白居易還曾賦詩一首:「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讒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胡餅如何演變成了燒餅,已經無從考據。可以確定的是,至清代時,胡餅之名已幾乎絕跡,取而代之的是品種繁多的各色燒餅。

烘烤吊爐燒餅時,上面吊爐內燃起明火,下面爐灶內施以暗火,上烤下烘,不一會兒燒餅就出爐了。

吊爐燒餅是一種常見小吃,外皮酥脆,內部柔軟,一面粘滿焦黃的芝麻。

單看老北京燒餅的叫法,就有白馬蹄兒燒餅、紅馬蹄兒燒餅、芝麻醬燒餅、吊爐燒餅等。其實,「白馬蹄兒」色白,「紅馬蹄兒」因外刷紅糖水而色紅,兩者都用吊爐烤制而成,故又通稱「吊爐燒餅」。

按照北京史地民俗專家張次溪先生在《天橋叢談》中的說法,燒餅在北京,一向分為兩種,「一為芝麻醬,一為吊爐」。前者以麵粉、芝麻醬、乾酵母、水、椒鹽為主要原料煎烤而成,後者則以麵粉、油、芝麻等為原料烤制。

吊爐燒餅最大的特色在於製作工具。一般製作燒餅的工具是燒餅在上面,火在下面烤,而吊爐則是燒餅在下面,火在上面,先用火將爐烤熱,然後利用槓桿將上面的火爐吊起,放入燒餅,上燒下烘而成。

在反映清末同治、光緒時期世象的《北京民間風俗百圖》中,有一幅「賣吊爐燒餅圖」形象地展示了這種特殊的烤制工具:爐子由緊密相連的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面是被鏈子吊著的「吊爐」,一側有弧門,用以放柴火;下面是用鐵皮糊泥圍成的圓桶狀爐灶,像舊時農村燒柴做飯用的大灶;吊爐和圓桶狀爐灶中間,是類似平底鍋的鐵盤,這是放燒餅的地方。烘烤吊爐燒餅時,上面吊爐內燃起明火,下面爐灶內施以暗火,上烤下烘,不一會兒,外皮酥脆、內部柔軟、一面粘滿焦黃芝麻的吊爐燒餅就出爐了。

賣燒餅的小販。

幾個燒餅,再來一碗甜漿粥,就是最平民又美味的早餐。這位大叔吃得太過癮,連口水都流出來了。

老北京有句俗語:「東一夥子,西一夥子,早點就吃馬蹄燒餅夾果子」。馬蹄燒餅夾果子,說的就是吊爐燒餅夾上焦圈兒或其他炸貨,用手一擠,「咔吱」一聲,再來一碗通常免費的甜漿粥,便是最平民又美味的早餐。此外,燒餅夾肉,或搭配涮羊肉、爆肚兒,也是老北京人地道的吃法。

如今,傳統的吊爐燒餅已不多見,曾經路邊隨處可見的燒餅鋪也成了歷史。所幸,莫理循女士用她的鏡頭,為我們留下了記憶中的燒餅之味。

文 | 楊麗娟

圖 | 哈佛燕京圖書館授權使用(原片版權歸哈佛燕京圖書館所有)


推薦閱讀:

小時候不愛吃的,如今了解它後就經常會買著吃
24個一人食的好推薦
餐廳菜品豐富又怎樣?顧客記不住並無卵用!
如何評價《喜劇之王》呢?

TAG:美食 | 北京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