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起源(十九) —— 「自我意識」,究竟是什麼?

死亡起源(十九) —— 「自我意識」,究竟是什麼?

來自專欄死亡起源

簡介:這篇文章的話題雖然是死亡, 但是, 這篇文章真正要討論的, 卻是「永生」, 或者, 是某種程度上的"永生」。

本文於2016年3月開始,連載於西西河論壇,到目前更新到了第十九節《自我意識,究竟是什麼》。我自己簡單統計了一下, 到目前為止, 在西西河這個小眾的網站,點擊超過42萬,全系列得「花」(西西河的獎勵措施,相當於點贊)超過2400,因為西西河是個國外的小眾論壇,有時候也會被牆,我覺得有必要我將此文連載轉發到知乎上,以供大家討論。附本文在西西河的連接:【原創】死亡起源 The Origin of Death -- 西西河。

==============================

續上: 死亡起源(十八)—— 哺乳動物的衰老

抱歉,最近因為一些個人生計及其他瑣事,使得自己無法靜下心寫這篇東西。(大腦罷工了,拒絕思考,更沒有興趣寫東西,所以我也沒辦法,呵呵)。所以此文停了整整3個月,非常抱歉。也在此向關注此文的河友表示感謝。

這次的話題,是由 「我們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所引發的,因為後續的話題,需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而如果要搞清楚 「我們究竟是什麼?」,那麼似乎首先需要搞清楚 「我」, 又是什麼?,這個「我」,在這裡指的是「自我意識」中隱含的那個「我」

===========================

在展開今天的話題之前, 我們繼續討論一小段和上一篇相關的話題:哺乳動物的衰老。關於哺乳動物衰老的產生, 我相信是綜合因素所致,而程序化的衰老,相信是其中最關鍵的。並且, 衰老, 應該也和「性選擇」有關。

下面是一組圖片,分別是奧黛麗 . 赫本在不同年齡段時的照片。各位男同學, 只需要憑男性的直覺去感覺,就很快可以覺察, 她們在「性吸引力」上的巨大差別。中間兩幅照片(圖82,83),顯然在性的吸引力上, 在統計學上更具有誘惑力(我不排除有人會對第一和第四張照片時期的她感興趣,不過, 統計意義上,顯然第二張和第三張照片時期的她,對男性要更具性的吸引力)。通過這麼長時間的討論, 我們已經可以相信,她的臉上和皮膚上的膠原蛋白的增減,都是受程序化控制的。在第二張照片所顯示的少女時代,她臉上和皮膚上的膠原蛋白,明顯比第一張照片顯示的童年時候增多,同時各種女性的性徵出現,全身開始煥發出性的吸引力。第三章照片中的赫本(圖83)則渾身都向外輻射出一種成熟女性的魅力。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臉上的膠原蛋白又逐漸開始流逝,皮膚開始鬆弛,法令紋加深,這使得她逐漸開始顯示出衰老的模樣,第四張照片的她,雖然依舊優雅,但是,作為一個女性的「性吸引力」,則幾乎蕩然無存了。最後一張照片(圖85)所顯示出的兒童早衰症患者(4歲),則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將一個人的程序化的衰老過程,演繹得清清楚楚

圖81,赫本童年時期的照片

圖82,有女初長成,赫本的少女時代,開始散發出對男性的性吸引力

圖83, 全身散發出成熟女性魅力的赫本

圖84,老年時期的赫本,雖然依舊優雅,但是,她身上的女性的「性的吸引」力,已經基本消失

圖85,一個4歲的早衰症患者。(孟加拉男孩巴耶濟德-海珊),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將一個人的程序化的衰老過程,演繹得清清楚楚

老年的哺乳動物,在種群需要它們的大腦的知識的同時, 或許,也通過衰老導致的「性選擇」,來逐步的讓它們退出生殖舞台,以加速DNA的更新。至於為什麼不幹脆直接迅速切斷中年個體的生殖能力,並同時保持它們的生命力, 我相信可能是選擇和競爭的結果。對於許多種群來說, 自然環境和選擇可能要求在某些需要迅速擴大種群的情況下,中年個體也需要擔負生殖的任務,以此維繫種群數量。當然,他們的生殖能力, 也會被程序控制得逐漸衰退。不過,如裸鼴鼠那樣的不會衰老, 併到死亡之前都維持旺盛的生殖能力的種群,也是有的, 這其實是各個種群對各自環境適應和選擇的結果。

當然, 性選擇可能只是導致衰老的其中的一個原因,導致衰老的,應該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

==========================================

通過前面漫長的討論, 我們已經了解到了關於壽命的許多有趣的現象和事實。不過,在繼續深入討論壽命的問題之前,我發現有一個話題,是我們繞不開的,因為,後面的討論,將涉及到一個最本質的問題:我們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而這個問題,又和「自我意識是什麼?」相關,所以,這一節,我們將討論「自我意識」。

作為一個觀察者, 在對被觀察對象進行觀察的時候, 往往會忽略了一個事實:觀察者本身,實際上也是一個參數,也是要被納入考量的。現代的量子理論的一些模型, 便將觀察者本身,甚至觀察者的意識,都作為參數納入了他們的理論當中。一些量子理論的模型認為,觀察者的意識,會引發波函數的坍塌。根據這些理論模型,觀察者的意識,無疑會改變觀察結果。我們現在討論的話題雖然沒有量子理論那麼玄而又玄,不過, 觀察者本身,以及觀察者的「自我意識」,卻的確是要被納入考量的。

舉個例子,當我們在討論「永生」以及壽命這個話題的時候, 我們經常會被一個問題所困惑:究竟誰才是「本尊」,誰才是那個「我」?比如西西河的一位網友便對細菌的「永生」提出來一個疑問:兩個分裂後的細菌,究竟誰才是那個細菌的「本尊」?如果搞不清楚誰才是那個細菌本身,那麼, 討論細菌的「永生」的概念, 似乎無從談起,至少, 這會讓人很困惑。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和這個問題類似的現象, 在生物界中其實比比皆是。比如:水螅的出芽生殖,產生了新的個體,那麼兩個水螅中,誰才是原來的那個水螅呢?樹木的營養生殖,分發出來新的個體,也有同樣的問題:誰才是那個「我」?

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簡單答案,已經在前面的回復中簡單解釋過了,詳細見鏈接:鏈接。

不過,更具普遍意義的答案,我認為其實要更複雜許多:作為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人類,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會將「自我意識」賦予我們的觀察對象,默認它們也是具有「自我意識」的。我們因此賦予了被觀察者 「我」的概念,賦予了它「獨立個體」的屬性。而其實,這個「自我意識」,是一個被擁有「自我意識」的我們,在潛意識中,條件反射的附加在被觀察對象身上的。所以,我們的意識,在此刻,已經開始影響並干擾我們的觀察結果。而我們若要將事情的本質看清楚, 就需要將它們,也包括我們人類本身(因為人類本身也是被觀察對象),所被附加的「我」的屬性,從被觀察對象中剝離,剝離「自我意識」屬性後的被觀察對象,將是一個更加接近事物本質,純粹的被觀察對象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顯然,細菌應該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至少,它們沒有如人類一般完整的「自我意識」。 也因此, 對於它來說, 其實很可能是沒有「我」的概念,沒有「本尊」的概念的。當一個細菌分裂成兩個以後,它們壓根就不在意究竟哪個才是「我」。當我們在糾結誰才是它的「本尊」的時候, 這其實是作為觀察者的我們,在我們的「自我意識」誘導下的一個自然反應。

在剝離這些生物的「自我意識」屬性之前, 我們首先要討論一下, 什麼是「自我意識」,以及「我」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關於自我意識的本質, 至今科學界都沒有答案。下面的論述,只是因為我對此有過很長時間的思考,也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結論,現在拿出來,簡單討論一下,希望可以拋磚引玉。

通常我們討論的,廣義的自我意識,定義大體如下:自我意識是人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包括三個層次: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對自己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認識。(此定義來自互動百科)

考慮到大多數生物並不具備如人類這樣的發達的大腦,我們僅對相對狹義的「自我意識」進行討論:對自己及其狀態的認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認識。這是構成自我意識的基礎。至於更廣義的自我意識,其實是這兩者的延伸。

個人以為,即便是上述的,狹義的自我意識的描述和定義,也是不精確的。我們現在要討論的,也是更精確一些的,是我們意識中, 純粹的那個「我」的感覺。也就是:「我」的主觀主體是什麼?。其他的感覺,都是由這種「我」的感覺所延伸和附加的。要搞清楚自我意識,首先我們要認清這種感覺究竟是什麼?

再次強調,我現在要討論的, 只是那個純粹的「我」的感覺,這是「自我意識」產生的基礎。這個感覺, 相信和許多的感官相關, 比如它可能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味覺,空間感,甚至思維, 語言,知識等等等相關, 不過, 我們暫且把這些複雜的因素先丟到背後, 僅僅討論那個純粹的,「我」的感覺。

==============================

說個題外話:「自我意識」這個話題, 其實不太適合在網路進行大規模討論。因為, 它涉及到精神層面的一些思考,對這個話題的安全性,我是有顧慮的。這個話題一度曾經讓我精神恍惚,不知身在何處,並開始困惑:「我」究竟是誰?準確的說,是困惑:「我」,究竟是什麼?」 呵呵。所以我一直避免在這篇文章裡面探討這個話題。

所以,在討論之前,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在此提醒大家,關於這個話題,如果感覺不適,請停止思考,然後將注意力分散,或者將注意力集中到第三方的事物上,我自己的經驗是, 一般情況下,由此引發的不適可以很快得到緩解。

===============================

關於自我意識究竟是什麼, 大腦又是如何工作的,其實有無數的文章和無數的假說和科學研究,到目前為止, 並沒有能夠受到廣泛認可的結論。它到目前為止, 在科學界,其實還是一個未解之謎。既然這是一個未解之謎,那麼,各位看官不妨看看我的解釋,呵呵。

我在這裡的提法,是我的個人原創觀點,也是我對我自己大腦進行的一個「思想實驗」。我個人覺得,認識我們大腦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讓大腦自己運轉,把我們自己的大腦作為一個被觀察對象,然後觀察它的思維過程。這就好象觀察鏡子裡面的自己,它自己會告訴我們答案。

當然, 我也不知道是否有其他人有過和我下文即將描述的類似的說法和總結,至少我沒有看到過,如果有,那便是大家所見略同了。

和本文一貫討論的方式一樣,若要討論 「自我意識 」,我們也要從生物最古老的演化, 從最極端的特例說起。

下面是我在《死亡起源(四)—— 「永生」的思想實驗》 鏈接中曾經列舉過的一張圖片:「領鞭蟲」(choanoflagellates)的「多細胞的集聚態」(multicellular colonies),通過前文我們已經知道,這種單細胞生物「領鞭蟲」(choanoflagellates)可以由多個單細胞個體聚合成團,由此轉化成一個多細胞的集聚態(multicellular colonies),並且它們在細胞之間還存在細胞間通訊。它們是生命由單細胞生物演化為多細胞生物的一個可能途徑。並且,這個領鞭蟲的集聚團,已經有了原始的細胞的分化,可以分化出不同的形態。而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已經可以將這個細胞團的集合, 看成是一個原始的「單個」的「多細胞生物」了。為了說明「自我意識」的演化途徑,現在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這個單個的「多細胞生物」已經擁有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意識」了,那麼,它的這個「自我意識」,若要演化成真正有效,有意義的「自我意識」,它必須擁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它所必須擁有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必須具有擴展性!它必須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Flexbility)和適應性

圖86,單細胞生物「領鞭蟲」(choanoflagellates)可以由多個單細胞個體聚合成團,由此轉化成一個多細胞的集聚態(multicellular colonies),並且細胞之間有細胞間通訊。它們是生命由單細胞生物演化為多細胞生物的一個可能途徑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 這個由許多個領鞭蟲的「多細胞團」所構成的「單個多細胞生物體」, 它一開始只有一個細胞,過了一段時間,另外一個細胞和它聚集,變成由兩個細胞組成的細胞團。隨後,聚集的細胞越來越多,逐漸凝聚成團。比如它目前的構成,是一個由15個細胞構成的細胞團。我們做一個假設:這個15個細胞構成的細胞團所構成的「單個多細胞生物體」, 是擁有自我意識的, 它能夠認識到「我」的存在。

由於這個多細胞團是可擴展的,那麼,很自然的,會出現一種情況:當第16個細胞加入它們,和它們融為一體的時候,它的這個「自我意識」,如果要能夠有效工作,就必須在「自我意識」上,要能夠接納這第16個細胞,並且在「自我意識上」,不應該對第16個細胞進行排斥性的意識反應,這個由16個細胞所構成的新的細胞團,將在「自我意識」上,重新構析出一個由16個細胞構成的,「我」的概念。

我們仔細想想,如果它不具備這個擴展的能力, 那麼,細胞總數可擴展的它,就不可能擁有自我意識,這個概念很好理解,對吧?

與此相反,當其中有一個,或者多個細胞 (比如說有3個細胞)從這個細胞團脫離的時候,剩下的細胞,也應該在「自我意識「上, 迅速的認識到脫離的那3個細胞, 從此不再屬於「我」的一部分,而是屬於「他」了。剩下的那13個細胞, 將在「自我意識上」重新組合,並重新構成一個由13個細胞所構成的,「我」的概念。

之所以拿領鞭蟲來做例子,是因為它可能是單細胞生物向多細胞生物演化過程中,最原始,最極端的例子,通過觀察最極端的例子, 我們往往更容易觀察到事物的本質。

然後呢, 我們都知道, 複雜生物, 都是會生長,會發育的,同時, 體內的細胞也不斷的在凋亡,在消失,因此, 複雜生物「體內」, 是一直不斷地存在著大規模的,和上述領鞭蟲的細胞的聚合或者分離類似的現象。(注意: 當我在這段話裡面,用 「體內」這個單詞描述我們的時候, 我其實已經在下意識的,受到了「自我意識」的影響和暗示了,而下面的討論, 則會繼續剝離自我意識對我的思維的影響)

我們現在拿我們自己來做觀察。我兒子3歲時,我曾經替他理髮,並觀察他的反應。相信在理髮之前的那一瞬間,我兒子在「自我意識」裡面,還是將它的頭髮,當作他身體的 「我」的一部分的,而當頭髮脫落到他腳下的時候, 他已經在開始好奇地用腳踢地上的頭髮了,這說明他已經意識到,這些頭髮此時已經不再是他身體的一部分了,已經不屬於「我」了。據說兒童的自我意識一直處於發育和完善的過程中,觀察3歲兒童的自我意識,也算是一個比較代表意義的例子。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我們都有換牙的經歷,在我們的乳牙脫落之前,我們會很自然的把牙齒作為我們「我」的一部分,甚至很自然的忽略它。而在它脫落之後,當我們把它拿在手上端詳的時候,這顆牙齒,顯然就在意識上,脫離了「我」的範疇了,我們已經不把它看作「我」的一部分了。不過,反過來,如果我們在牙齒脫落處,鑲一顆牙,甚至植一顆牙呢? 仔細想想,當我們開始習慣它,甚至忽視它的存在的時候,這個原本不屬於我們的牙齒,是不是已經開始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在意識上,被我們接納入了「我」的範疇了呢?

圖87,正在換牙的兒童,這個司空見慣的畫面里,其實隱藏著關於自我意識的秘密

那麼, 再舉一個更加擴展的例子:如果有人脫落的不是牙齒,而是斷肢呢? 然後, 他又安裝了假肢,他在自我意識裡面, 是否也會如處理這個假牙一般,首先將斷肢排除在「我」的範疇之外,同時逐步地將假肢接納入「自我意識」的範圍呢?

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後,我們的自我意識,會逐漸地將假肢納入自我意識的範疇 ——至少,是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意識的範疇。

圖88,安裝了假肢的「刀鋒戰士」,南非運動員Oscar Pistorius

和我們接納假肢的過程類似的是,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嬰兒在出生時是沒有自我意識的。這個學科的開創者之一,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瑪格利特.瑪勒(Margaret Schonberger Mahler,May 10, 1897 – October 2, 1985)認為,新生兒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環境區分開來,也沒有自我意識。5個月大的嬰兒或許可以認識到母親的存在,不過, 也僅僅是如此而已, 他/她認為他和母親是一體的, 而世界的其他部分, 是有隔離的另外一部分。她們認為,因為新生兒還沒有發展出完備的自我意識,所以我們經常會觀察到,新生兒把自己的小手或小腳當玩具來玩耍的情景

所以, 和我們需要時間接納假牙和假肢一樣的是,新生兒也需要時間來接納自己的,包括身體四肢在內的身體各部分, 從而發展出自我意識。

那麼我們再想想,這和我們上面討論的領鞭蟲的「多細胞團」的「自我意識」的擴展性的例子,是不是一模一樣的呢?

好,明白上述現象背後的內在本質以後, 那麼我們再擴展一下概念:我們的衣服。

讓我們靜下心來感覺一個問題,注意,不是思考,而是憑感覺,憑直覺去感覺(討論自我意識,我認為直覺往往是最靠譜的)。我們感覺一個問題:什麼是「我」——直覺上的「我」。「我」僅僅是沒有穿衣服,赤身裸體的「我」嗎,還是我們在穿衣服的時候,壓根就對衣服沒感覺,壓根就把包含衣服鞋襪在內的, 整體的,穿著衣服的「我」都當成了「我」了呢? 仔細想想,答案顯然是後者:我們會忽視衣服的存在,將衣服也當作我們身體的「我」的一部分了。而當我們將衣服脫下的時候,我們對衣服的感覺,是否就如同我兒子對被剃下的頭髮,以及脫落的牙齒的感覺一樣,在衣服被脫下的那一個瞬間,它立刻會從「我」的意識上剝離了?

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自我意識, 的確是有擴展性的!而且, 經過適應和熟悉的「自我意識」, 就如同衣服一樣,是可以被迅速的組合,也可以迅速的被剝離的

(關於衣服,有一個特例。我們都是從小就穿衣服長大的,對衣服沒有特別的感覺。而對於偶然被發現的 「狼孩」來說,就不一樣了。通常, 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報道,「狼孩」們剛一被發現的時候,如果給他們穿上衣服,他們往往會將衣服撕碎。他們往往要通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接受衣服這個事物。這,其實也是自我意識的表現的一個特例,從來不知道衣服為何物的他們,在自我意識上,並沒有學會將衣服融入自我意識當中,他們還需要時間去學習。這也是許多小孩不喜歡穿衣服的原因之一,我們可以觀察到, 許多小孩,當脫掉衣服後,他們往往會變得很興奮,並拒絕穿上衣服。)

好,我們再擴展一下:我們靜下心來,再感覺一下,我們騎自行車的感覺。當我們熟練掌握自行車的騎車及技術,當所有的動作都成為「下意識」的時候,我們感覺一下,我們騎在自行車上的時候,什麼才是「我」? 請憑直覺去感覺!

「我」只是那個赤身裸體的,純粹的「我」嗎?還是僅僅是自行車上的,那個穿著衣服的「我」?還是,我們壓根就將「我」,以及自行車這個整體,都當作了「我」?仔細想想!

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發現,當我們熟悉自行車以後,我們其實已經將「我」,和自行車的整體,都融合成了一個新的「我」,就如同我們接納我們的衣服、假牙、義肢成為「我」的一部分一般。然後, 當我們跳下自行車,或者在車上做其他動作(比如喝水)的時候,我們的「自我意識」卻可以立刻和自行車分離,將自行車從「我」的概念中迅速剝離。

圖89,騎自行車的我們,在自我意識上,經常是和自行車融合一體的

現在, 我們開始有些明白, 所謂的「肌肉記憶」,其本質可能是什麼了吧?呵呵。那是我們「自我意識」擴展並存儲的表現

好,我們再擴展一下:我們靜下心來,感覺一下,我們開汽車時的感覺。當我們熟悉了汽車的駕駛技術,當所有的動作都成為下意識的反應,並且在集中精力駕駛汽車的時候,我們的感覺,是否和騎自行車的感覺,是一樣的呢?我們,是否,其實,已經將「我」的概念,擴展到了整個汽車上面?

仔細想想,大家就會發現:答案依舊是肯定的。

好, 我們再擴展一下,假想一個更大的概念,我們此刻全神貫注駕駛的,不是汽車,而是一架巨大的Boeing 747飛機!或者, 是一艘萬噸巨輪,甚至,是一個科幻片裡面的,體積巨大的宇宙飛船…….

現在,我們將會發現, 我們的自我意識,其實,是可以擴展到接近無窮大的範疇的………。或許, 我們的感覺和神經, 並不能觸及到被擴展端的末端(比如自行車上),但是, 在「自我意識」上, 我們是可以擴展過去的。

而且, 這種可擴展的「自我意識」,是可存儲的,即便這個擴展對象暫時不存在了, 它也被存儲在我們大腦的某處,隨時可以被撿起來。另外,有些人,當四肢中的某一個因故被切除以後,他可能在很長的時間內, 還存有對失去的肢體的幻覺,覺得那個肢體還存在,相信也是這個原因。

這,便是自我意識的擴展性!

實際情況下,自我意識的這種「擴展」和「剝離」,會更複雜一些,它可能是動態的,在同一時刻,可能會同時存在不同部位的擴展和剝離。這要視具體情形,和具體過程的複雜程度而定

好吧, 現在我們知道了, 武俠小說裡面描述的,所謂的武功練到極致「人劍合一」,那其實不是形容詞,而是事實。

好吧, 現在我們也知道了,道家經典以及各國文化中的打坐冥想後,所獲得的「天人合一」的感覺,其實,那也不是形容詞,那是由於, 我們將自我意識向周邊無窮擴展所獲得的感覺。

現在我們也知道了, 所謂的心理學家觀察到的, 新生的嬰兒,沒有完全的自我意識,會將自己的肢體當作玩具,這其實, 只是因為他們還在學習當中,還在適應自己的四肢, 就和我們學習騎自行車一樣。他們還在學習和適應,獲得自我意識的感覺。

所以, 我們知道了, 即便是一個畸形兒,他有5個肢體,甚至, 一個八爪魚,有8個肢體,他們也是可以獲得自我意識的,因為, 自我意識天然具有擴展性和學習能力。

說一個題外話,有心理學家, 將著名的「鏡子實驗」當作檢查自我意識的標準,我個人認為,這是不準確,不恰當的。(註:所謂的鏡子實驗,是在1970年由心理學家Gordon Gallup進行的,它指的是對嬰兒和動物自我意識性的測試。他通過在嬰兒或者動物被試體的臉上放一個彩色的點,然後讓被試者站在鏡子面前。如果被試者能夠識別鏡子里的點就是自己身上那個點,那麼這證明他們具有自我意識。根據這個實驗標準,嬰兒大約在8個月以後會表現出自我意識。動物,例如黑猩猩、海豚甚至是章魚也表現出自我意識。)

我個人認為,對「自我」的感覺和認識, 和認出鏡子裡面的我,是不能劃等號的。「自我」的感覺和認識,是一種更基本的感覺,而認出鏡子裡面的自己, 是需要一定智慧的,是一種更高級別的對自我的認識。他們不能劃等號。所以,我相信,許多的動物, 它們或許不能認出鏡子裡面的那個紅點其實是自己身上的, 但是, 它們一定是擁有自我意識的

這裡其實還有一個問題:「自我意識的擴展性」的本質,又是什麼呢?自我意識為什麼可以隨意擴展?

我個人認為,其實, 自我意識擴展性的本質,很可能不是擴展,而是反過來,是在尋找邊界。這是因為,如我們向前追溯,追溯到初生嬰兒,甚至追溯到胎兒時期,追溯到胚胎神經發育時期, 「自我意識」,一開始,很可能本就是渾沌且無邊界的,因為我們的身體在那時並未成形,從小小的胚胎開始,處於高速胚胎髮育並迅速長大的我們,也沒有靜止的形狀和邊界(我們的肢端還在生長,尾巴也在逐漸消失),所以,「自我意識」必須是「流動」並且可以填充一切空間的。而我們後天需要學習的,反而是獲得「自我意識的邊界」的意識和概念,使得我們獲得邊界感,並與周邊獨立出來。這就好比「永生」是生命的內含屬性,而死亡,特別是程序化的衰老和死亡程序,反而是需要進一步演化才能獲得的。

正是因為自我意識的「無邊界的流動性」,才使得各種不同形狀和大小的生物(小到老鼠,大到藍鯨),都可以獲得自我意識;才使得,不同年齡段的生物,不管是嬰兒,還是成年,或者突然肥胖,或者突然變瘦,不管身體現出現什麼樣的變化,自我意識,都可以充滿並適應它。

關於自我意識的這種原始的無邊界屬性,可能初生的嬰兒,甚至是發育中的胎兒,會最有體會,因為,那個時候的他們,還在建立自我意識的邊界的過程當中。原始自我意識的這種無邊界的 「流動性」和「填充性」,使得不同的,形狀完全不同的物種,可以利用同一套機制,都可以獲得相應的自我意識和邊界感,這種邊界感,是通過不斷學習,並存儲在大腦中的,而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用合適的邊界以匹配實際情況。

當然, 我們不是新生兒,也無法和他們交流,所以,新生兒的感受,我們無法獲得,不過, 某些特別的情況下,成年人也可以感受得到這種「無邊界」的自我意識:比如,在大腦受到損傷的時候,當我們失去或者暫時失去存儲在大腦中的,後天學習到的邊界的時候……..。

下面有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自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著名的的大腦神經科學家(Brain researcher )Jill Bolte Taylor。她在1996年,她37歲的時候,經歷了一次腦中風,手術後, 她經歷了8年的康復期,並在康復期展開了對自己大腦的觀察。她後來出了一本書:《My Stroke of Insight》,並因此名聲大噪。她現在同時也是哈佛大學the Harvard Brain Tissue Resource Center的發言人。

作為一個腦科學家,她在中風醒來後的第一個反應竟是:很興奮,因為她現在可以作為觀察者,觀察自己大腦的反應了。不過,當我通過看她自己的演講視頻,她也成為了我的一個完美的觀察對象。呵呵。

在她的演講中,她描述道:她中風醒來後,渾然不知所以,於是條件反射的去衛生間洗澡,在衛生間裡面,她意識到自己 「失去了自我意識 」。因為, 她發現,她的身體失去了邊界,她的身體,象能量一樣,充滿了周圍的空間,四處延展攀爬,她感覺到,她的手臂失去了邊界,胳膊上的分子,和牆壁的分子混合在了一起 (blending together),沒有邊界,無限延展………

她的自我意識,此刻便處於一個渾沌且無限延伸的狀態之中。

關於她這段經歷的詳細描述,請點擊下面的視頻鏈接,是她自己做的一個公開報告。

Jill Bolte Taylor, My stroke of insight :視頻鏈接

不過,我個人認為,作為一個著名的腦神經科學家(準確的說,她是一個「大腦科學家」),她也有一個重要的誤解:她認為自己當時 「失去了自我意識 」。這個誤解,其實來自於她的成年後的自「我意識的思維慣性」。她被 「自我意識的思維慣性 」誤導了。實際上,她其實並沒有失去自我意識,她當時所感受到的,其實是非常難得的,自我意識原始狀態的真實體驗。她似乎沒有認識到,自我意識,其實本就是流動且無邊界的。她失去的,不是自我意識,而是她因為大腦受損,暫時切斷了她的自我意識在成長過程中,通過自我學習而獲得的,某個瞬間的動態邊界感

圖90,大腦科學家,Jill Bolte Taylor

圖91, 1996年,中風後,剛做完手術的,時年37歲的Jill Bolte Taylor

好吧, 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的自我意識(僅指狹義的,「我」的感覺),是一直隨著我們身體和各種變化在做調整和適應的,它一直在做著動態的自我學習,自我組合,自我剝離。

現在, 我們可以做一個小結了:自我意識是什麼?「我」又是什麼?

答案是:「我」,其實,只是一個幻象。在每一個瞬間,它既具有瞬時的邊界,使得我們因此擁有了主觀獨立感,於此同時,它又具有無窮的擴展性,可以無限擴展和組合。它既具體,又虛幻。它可以隨時被附加,被組合,又可以隨時被剝離。這一切,也包括它的邊界,在每時每刻,每個瞬間,都隨著我們的生活,在不斷地動態變化之中。並且,這種「我」的感覺,伴隨著它被代入我們的意識,並被我們的大腦進一步的抽象化之後,它就變得愈發不可捉摸,越發神秘。

在我們的意識深處,許多的現象的本質,皆來源於此……….

當我們知道了「自我意識」的這些有趣的屬性之後, 我們自然的會提出一個更加深入而且基本的問題:「自我意識 」,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並且,我們,在本質又是什麼呢?

=======================

附:這一節文章的內容,咋看或許會很難理解。不過, 其實,各位看官,只要穿上衣服鞋子,或者騎上自行車,找個清凈的地方,一個人走走,然後仔細感受一下「我」的感覺,就會體會到,「我」的感覺,的確就是這麼一回事。

另外,當我們在使用工具的時候,「我」的感覺,其實是會延伸到工具上的。

「我」的感覺,一定和各種感官相關,之所以不討論包括視覺在內的各種感官和感覺,是因為,「我」個感覺, 不是由某一個感官確定的,它是一個綜合的感覺的抽象結果。

另外, 我相信,IT工程師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這種「我」的感覺, 可以編程模擬嗎? 呵呵。

待續…………………

本文暫時更新到這裡,時間過得好快, 一直想著填這個坑的, 沒想到一拖再拖,轉眼便是兩年了..................。


推薦閱讀:

關於我和大腦的思考
主觀意識的神經架構
自我意識障礙臨床表現
大腦意識與量子物理學
《娛樂至死》自我意識

TAG:死亡 | 自我意識 | 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