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豆腐傳奇史

中國豆腐傳奇史

來自專欄一大口美食榜

1

關於豆腐流傳最廣的傳說是:漢代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

▲八公山風景區漢淮南王宮殿中的劉安塑像 ?迎春花 新浪博客

淮南王劉安死於自盡,那是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劉徹以「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叛逆事」的罪名,判定劉安謀反。劉安是漢武帝的叔叔,漢武帝年輕時曾經很崇拜這位叔叔,兩個人有不少共同之處,都喜歡方術,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不同的地方也有很多,劉安講究黃老之術,無為而治,漢武帝則推行「獨尊儒術」。

即便淮南王劉安死了,也有兩樣東西使他不死:《淮南子》和豆腐。《淮南子》是一部書,裡面天文地理養生玄學無所不包,算是西漢時期的一部百科全書,那時淮南王劉安喜歡廣交天下異士,最多時有數千門客,這些各路英豪寫下這部巨著。豆腐,後人更願意把它的發明者安在劉安身上,人們確信豆腐是一種偶然的產物,是劉安在煉製長生不老的丹藥時,黃豆汁水用來培育丹苗,偶然遇到石膏,於是有了豆腐。

這當然也是傳說,我並不相信。中國人向來有託大的傳統,各行各業的人都會找一個歷史名人做自己行業的祖師爺。理髮的祖師爺是呂洞賓,做筆的祖師爺是蒙恬,瓦匠的祖師爺是魯班,做豆腐行業的人找淮南王劉安做祖師爺,從情理上我理解,從現實上,說不通。

關於豆腐的起源,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起源於唐末宋初。在這之前的文字記載中,從來沒有「豆腐」這個字眼,或者類似這種食物的具體描述,包括《淮南子》和《齊民要術》。在宋朝的時候,豆腐才普遍的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並且花樣翻新,豆腐的確是食物中的孫悟空,可以上天入地,有七十二般變化。

▲李時珍著 《本草綱目》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起源自漢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也有出土文物證明,在東漢末年,民間製作豆腐已經有很成熟的工藝,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村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已清晰描繪了製作豆腐的泡豆、磨豆、過濾、點漿、整壓等流程。我還特意找了那幅漢畫像,好像是做豆腐,但是具體是做啥,我一眼也看不明白。

《史記》里有一篇《貨殖列傳》,對人們的飲食有一些記載。那時南北方的口味差異很大,跟現在一樣大。南方吃稻米,北方吃麥和粟。北方麥子種植面積很大,自然有各種麵食。麵食有統一的稱謂:餅。常見是燒餅、湯餅、蒸餅,燒餅和蒸餅好理解,湯餅其實就是現在的麵條。《戰國策》中還有記載:「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豆,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

黃豆在那時稱為菽,是中國的最原生的物種。漢初沒有什麼吃豆子的好辦法,豆子要煮,直到三國時期,曹植「七步成詩」,還在寫「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煮熟了之後不怎麼好吃,並且會脹氣。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七步詩》插畫

中國一直都是農耕文化的國家,飲食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以糧食穀物來搭配蔬菜。中國人向來飯菜分離,「飯」是主食,是穀物糧食;「菜」是蔬菜。肉是稀罕物,孟子在《寡人之於國也》中,談論他嚮往的美好世界,「七十可以食肉矣」,年過七十的人能吃到肉,已經是奢望。所謂「肉食者鄙」,肉是特權階級的食物,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只是過年過節時的調劑。

這種飲食傳統我們並不陌生,即便在幾十年前,我們父輩的童年記憶中,吃肉也是一件奢侈的事。

中國自古戰亂頻發,自然災害頻發,人們在動蕩之中,生存是最重要的。於是從吃喝上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民間智慧。在面對飢餓的歷史中,中國人把吃喝變成了一種生存哲學。中國人無法像游牧民族那樣輕易的在肉食中獲得優質蛋白質,只能從大豆中獲取幼稚的植物蛋白,並且因為此,衍生出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豆製品。豆腐僅僅是其中之一罷了。

豆製品的藝術,本質上是中國人活下去的藝術。

2

豆製品的開發與衍生,是一件神奇的事。

豆子可以發成豆芽,豆芽往往會分黃豆芽與綠豆芽。豆芽可上可下,平民百姓焯水即可,如果上宴席的話,就稱為「掐菜」,去頭去尾,只留中間。更有甚之,可以將肉茸釀入其中。

▲豆芽釀,用繡花針把豆芽豎著慢慢掏空,將肉剁成絲狀的餡兒一點一點填進去

可以煮成豆漿,中國豆漿向來分咸黨和甜黨,南北不同,口味各異。在北京,則有衍生而成的豆汁兒。豆汁兒的原料不是黃豆,而是綠豆,舊時有粉坊,用綠豆做澱粉與粉條,豆汁是附屬產品,豆汁分生熟,生豆汁加熱,就成人們喝的豆汁兒,味道微酸,有發酵味,一般人喝不了,只有喜歡這一口的人才明白其滋味。另外的衍生品則是麻豆腐,老北京的傳統是羊尾巴油來炒,別具風味。

▲老北京特色豆汁兒

文火熬煮豆漿的時候,挑起表面的薄膜,晾乾之後就是腐竹,沒有晾乾就是豆腐皮,有的地方叫「油皮」,油皮又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菜品,比如「油炸響鈴」,甚至包括上海風格的素鴨,也是由油皮製成。

▲北方早飯的常見搭配油條、豆腐腦

凝固後的豆漿仍然含有大量水分,但是可以食用。北方人叫它豆腐腦,天津河北一帶稱其為「老豆腐」江南人叫它豆腐花;川人直接叫豆花。叫法各異,但都是各地早點攤上的常客。沒有一碗豆花,如何在成都重慶過日子?

再進一步加工,就成了豆腐。豆腐亦分南北,河北山東一帶的人傳統上使用鹽滷或者滷水,其主要化學成分是氯化鎂。這種物質是鹽場的產物,與北方的食鹽生產歷史有關聯。所以這一帶的人把這個過程叫做點鹵或者點豆腐。包括陝西,江浙在內大多數地方通常用石膏粉,其主要化學成分是硫酸鈣。中國天然石膏的主要產地是南方的湖北江西等省。這是就地取材的做法。

不管是南是北,都有非常好吃的豆腐,北京郊區有一地名為柳溝,這裡家家戶戶農家樂,都是主打豆腐宴,北派豆腐做的花樣迭出。而在高端餐廳新榮記里,有一道豆腐名為白水洋豆腐,產自台州的白水洋鎮,味道一流。我曾經問過新榮記的廚師為何不選用本地豆腐?他們說,味道不對。這其實是一方水土,養一方豆腐。

▲台州新榮記餐廳的白水洋豆腐

豆腐之後的加工工藝也有不同,豆腐乾燥後可以製成豆腐乾,壓制後成為豆腐絲。如果沒有豆腐乾,揚州廚師的廚刀就沒有了舞台,揚州廚師的刀法全部來源於一塊塊豆腐乾,豆腐乾切成絲,成為淮揚菜中具有代表性的大煮乾絲和燙乾絲。

熏制之後可以成為熏豆腐,冷凍之後稱為凍豆腐,油炸之後得到豆腐泡,發酵之後成為各種神奇的腐乳與毛豆腐。豆腐的蛋白質分子,如同牛奶中的蛋白質分子一樣,經發酵被降解成遊離態的氨基酸分子,因此人可以吃到鮮味。

我去過黃山,看過毛豆腐的加工廠,在微生物菌群的影響下,豆腐生出如棉花般潔白的毛,最佳的吃法是用油煎,配一些辣椒,每吃下一口,就如同吞下一顆炸彈。徽州不同地域的毛豆腐味道有微妙區別,歙縣與黟縣就會有一點不同。

▲油煎毛豆腐

我也去過雲南紅河,這裡有兩個地方盛產豆腐,建水豆腐與石屏豆腐。在當地的菜市場中,都會有人擺攤做烤豆腐,豆腐被烤成外焦里嫩,可以體會一種爆漿的快感。有一年我在建水的一家菜市場里,在一個姑娘的攤位坐下,吃她給我細心烤制的豆腐,她手法熟練,火候掌握的恰到好處,有條不紊的給大家分豆腐,挑佐料,那種專註與美感,絲毫不遜色於我去日本吃過的高級壽司店。

▲建水,圍坐一團烤豆腐的食客

發酵豆腐的另外一個大項就是腐乳。腐乳從南到北,各式各樣,白腐乳、黃腐乳、加了紅曲的紅腐乳,味道各有不同,北方就是王致和當道,南方各有各的口味,我最喜歡的是桂林四塘腐乳,雲南牟定油腐乳,下飯配菜一流。我也喜歡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其搭配炸饅頭片,香到爆炸。

許多南方人來北京,我往往會帶他們品嘗一下北方臭豆腐,跟南方版本的油炸臭豆腐完全不同。南方版本的油炸臭豆腐最有名的是長沙版,如今風靡於各大城市的旅遊景點。

▲旅遊景點的標配——長沙臭豆腐

豆子的另外一條線索就是醬。首當其衝的是醬油。醬油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玩意兒,我家的廚房裡,永遠都不會少於10種醬油。醬油是亞洲人味覺的起點,在烹飪中,增味、提色、生香,必不可缺。在亞洲,北部多以黃豆釀造,稱之為醬油,南部則以魚腌制,成了「魚露」。醬油是黃豆的植物蛋白髮酵而成的,魚露是魚的動物蛋白髮酵而成的,各有不同,都是就地取材。

除此之外是豆豉,豆豉以四川永川豆豉為有名;四川郫縣豆瓣用的往往是蠶豆,但是豆瓣乃「川菜之魂」,沒有豆瓣就沒有川菜。北方則是豆醬,黃豆發酵而成,對於北京人熱衷的炸醬麵而言,沒有干黃醬,沒有甜麵醬,炸醬如同空中樓閣……

▲郫縣豆瓣的製作

我如此碎碎念,所描寫的也不過是豆製品的九牛一毛。關於中國人對豆子與豆製品的迷戀,我可以聊成一本書,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跟各種各樣的豆製品息息相關,它們存在於我們餐桌上,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忽略,但不能不見。

3

美國人威廉·夏利夫和他的日裔妻子青柳昭子出版了《豆腐之書》,他們與植物學研究者、營養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傳統豆腐工匠和烹飪大師一起,開始了他們的黃豆食品研究——在他們的眼中,那是「不可思議的健康食物」。以豆腐為首的豆製品有非常多的優點:素食、低脂、清淡、低熱量……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關於豆腐有可以類比的食物,那就是乳酪。

▲威廉·夏利夫 / 青柳昭子著 《豆腐之書》

做豆腐是向豆漿中加入酸性物質或者鹽類物質,都可以使其中的蛋白質凝結成塊。印歐文化中的乳酪即是牛奶中加酸而成;而中國的豆腐是豆漿中加鹽而成。所以西方人最先把中國豆腐翻譯成英文的bean curd,與乳酪的cheese curd相對應。到後來,才根據音譯統稱為dofu。

在許多人看來,dofu這個音譯是源於日本發音。日本人為豆腐生產做出了貢獻,目前國內流行的內酯豆腐工藝就是日本人首創。在日本可以在許多地方吃到麻婆豆腐,有不少店做的比中國還好吃。

▲日本中餐館裡的麻婆豆腐

大豆,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植物纖維,以及各種經過發酵之後的滋味,其實也給我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肉食。這是全球化的結果。中國每年都會進口1億噸大豆,主要進口國是美國與巴西。這些大豆並不是用來食用,而是榨油,生產豆粕,用來支持飼料。這些飼料保證了中國人可以有機會攝入更多肉類。當然,最近中美貿易有摩擦,額外收取關稅等問題,不在我們探討範圍。但是如果進口大豆的量減少,中國人的飲食水平也會下降很多檔次。

許多人都提及過豆腐,其中有兩個人,一個是孫中山,他說「中國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素食,已習慣為常,而不待學者之提倡矣。」

另外一個人是瞿秋白,在臨死前的遺言《多餘的話》中,他的最後一句是:「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

很有意思。

文:小寬

圖:部分源自網路

一大口五月南京美食旅行團新鮮出爐,歡迎關注一大口美食榜(微信ID:laiyidakou),請點擊鏈接或者在微信後台回復關鍵詞「南京」獲取詳情及購買。


推薦閱讀:

麻婆豆腐和麻辣豆腐有什麼區別?
『知食小菜譜』鹹蛋黃蝦仁豆腐,老少皆宜的美食
吃豆腐的最高境界,你會嗎?
內酯豆腐製作工藝 | 細膩肥嫩、鮮美可口
五福豆腐煲

TAG:豆腐 | 歷史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