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新知 中國貢獻給世界最古老計算機的前世今生

非遺新知 中國貢獻給世界最古老計算機的前世今生

「說算盤,道算盤,珠算館裡盡算盤。」算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被稱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中國的第五大發明,距今2600多年歷史,2013年12月4日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為追溯這個歷經千年傳承古老計演算法燦爛的另的一面。

算盤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產物,它的起源是歷代中國人有關數的知識和實踐。上古時期人們手指計數、結繩記事,商周時期甲骨文中的十進位計數法、用來計數的陶丸等,這些都為珠算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珠算一詞,最早見於漢代徐岳撰的《數術記遺》,其中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早期的算盤運演算法與今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宋代《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晰看到"趙太承家"藥店櫃檯上放著一把算盤。現代珠算起於元明之間。元朝朱世傑的《算學啟蒙》載有的36句口訣,即與今天的大致相同 。明朝時逐步傳入日本、朝鮮、泰國等地。明代中後期,珠算最終取代籌算而成為社會主要計算方法。隨著算盤的廣泛使用,珠算算理演算法日趨完善和成熟。

中國珠算在推動數學理論的研究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促進了演算法的實踐和智能的培養。明代商業經濟繁榮,珠算術得到推廣﹐逐漸取代了籌算。現存最早載有算盤圖的書是明洪武四年新刻的《魁本對相四言雜字》。現存最早的珠算書是徐心魯訂正的《盤珠演算法》。在歷史上起作用最大的珠算書則是明朝程大位編的《直指演算法統宗》。我國傳統算盤為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五升十進位」,即每一檔「滿5」時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便向前一檔「進1」。

珠算四則運算皆用一套口訣指導,是簡單易學的兒歌,代表進行算術運算的特定計算規則。加減法﹐明代稱「上法」和「退法」﹐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訣﹐起源甚早﹐春秋戰國時已在籌算中應用。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卷十八中介紹「增成法」時說:「唯增成一法稍異﹐其術都不用乘除﹐但補虧就盈而已。假如欲九除者增一便是﹐八除者增二便是﹐但一位一因之」。「九除者增一」﹐後來變為「九一下加一」﹐「八除者增二」後來變為「八一下加二」等口訣。可見「增成法」就是「歸除法」的前身。中國珠算﹐從明代以來﹐極為盛行﹐先後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後在美洲也漸流行。由於算盤不但是一種極簡便的計算工具﹐而且具有獨特的教育職能﹐所以仍盛行不衰。

珠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它通過傳統的口語教學和自學方法代代相傳。今天,它有助於計算技術,認知圖式,教育心理學和智力發展的進步。它也對文化創意的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民俗、語言、文學、雕塑和建築。周總理曾在會見美籍中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和夫人的交談中,說出了珠算界奉為經典的名言:「要告訴下邊,不要把算盤丟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險。」

千年文化,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讓我們一起在這裡了解中華文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魅力。


推薦閱讀:

珠算在這個時代還有什麼意義?
珠算加減法口決(及練習)
關於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心如明鏡,珠算構乾坤

TAG:珠算 | 計算機 | 趣味數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