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日軍吃的什麼?我軍吃的什麼?對比下讓國人心痛
眾所周知,抗戰期間我們打的很困難。除了武器裝備不如日軍之外,伙食也是比日軍差了不知多少。都知道我軍伙食很差,但是究竟差到什麼地步呢?
當時國軍給每個士兵制定的伙食標準是: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這樣的伙食標準看起來很豐盛,但與日軍相比確實差了一大截。
當時日軍的伙食標準是每人每天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煙20支。
雖然與日軍相比我軍的伙食標準已經差了一大截,但即使是如此簡單的標準,我軍士兵都達不到。
當時國家經濟非常困難,所以當時一般的中國軍隊飯菜標準是一頓三兩米,一天三頓飯,至於菜基本上是有啥吃啥,大多數都是青菜一類的,肉類一個月能吃到一次就不錯了。
但是上面所說的這種伙食標準只有精銳中的精銳部隊才能夠達到,比如說第五軍,而他們一天能夠吃三頓飯的原因完全是因為老蔣下了死命令。那麼大多數在前線浴血殺敵的將士們吃的是什麼呢?
將士們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餓著肚子在戰場與日軍廝殺。仗打起來一天能夠吃兩頓飯就算是不錯的了,而一頓飯也只是一些能夠充饑的粗糧,至於菜一類的副食,基本上是有什麼白菜吃白菜,有青菜吃青菜,實在沒有了就弄點鹹菜放鍋里煮一鍋湯。
在抗日戰爭中,我國的經濟水平非常落後,能夠吃上飯就已經是很不錯了,中國軍隊的伙食主要是以粗糧為主,菜基本上是野菜,即使有大米,也只能熬成粥,沒有什麼營養,勉強用來填飽肚子,大多情況下都是吃不飽的,打了勝仗之後也會有慶祝和改善伙食的機會,士兵們會吃上白米飯,也沒有什麼雞鴨魚肉的菜,單單是白米飯而已。
對於他們來說,能吃上白米飯已經是很滿足的事情了,但日軍的伙食和中國軍隊的卻恰恰相反,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因為他們是工業化的軍隊,伙食方面多種多樣,後勤部會源源不斷的供應,以提升士兵的體力,夏天會吃到爽口的西瓜,而中國軍隊只能喝井水解暑,日軍在空閑的時候會去打獵,吃一些野味,而中國士兵認為子彈是珍貴的,他們絕不會把子彈用在打獵上,要全部拿來和敵人做鬥爭,為了節省子彈,中國士兵會使用大刀和鬼子拼殺。
以中條山戰役為例,我軍之所以沒打過日軍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將士們吃不飽飯。中條山陣地地勢偏僻,十幾萬人吃的糧食都要一點一點的運過來,而且運輸的工具只有戰士們的雙手。
所以當時在中條山出現的一個情況就是,當不打仗的時候我軍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士兵要去運糧食,打柴和採集野菜。不打仗的時候,我軍還可以靠這個維持士兵正常的生存,但是一旦開戰,我軍不可能再騰出人手去運糧食。所以我軍將士只能夠餓著肚子與日軍作戰。
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我軍將士們基本上都是骨瘦如柴。這也是為何如今存留的照片中我軍戰士大多瘦弱的原因。但是即便條件惡劣,即便吃不飽飯,我們還是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因為中華民族天生就帶著一股堅韌的勁,我們不怕敵人,哪怕是條件再惡劣,哪怕是戰鬥至最後一人。
推薦閱讀: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八)奔騰小馬山之戰 03
※漫談二戰中的東南亞戰場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四)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4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九)塔薩法隆加海戰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