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入門指南
來自專欄老劉說心學
個人公眾號:yangmingrushi
隨著儒學越來越普及化,陽明心學的愛好者越來越多。2017年10月底,我在在線音頻平台開了一個《傳習錄》通俗講解的講座專輯,講的東西都是自己在修習陽明心學時,走過彎路的體會,對初學者的困惑比較有針對性。僅僅四個月時間,點擊超過一百萬,應粉絲的要求,現把講稿整理出來,讓更多人受益。
大部分初入陽明心學門的人往往對陽明心學如何去學,心裡實際上是沒有清晰方向的,基本上都是撞來撞去,最後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耗費大量精力和時間,還是不得其門而入。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則,我們現在這批人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學的都是西方自然科學的東西,真正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很少。比如說像《說文解字》這類很基礎的東西,很多人基本是沒有接觸過的,更別說看過了。這種情況下讀古聖先賢的書,難免晦澀難懂,舉步維艱。另外作為語言來講,它不是恆定不變,而是不斷變化的。比如說現在的英文和100年以前的英文,很多東西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你到大英博物館翻出來200年以前的英文書,本地純種英國人也不一定能看得懂。
二則,思維模式問題,自然科學是從西方傳過來的,西方自然科學的思維模式和我們中華文化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打個比方,現在很多人都會開車,你是在北京生活,他是在香港生活,一個右側通行,一個左側通行,用你的尺度看他開車,或者用他的尺度看你開車,都會覺得對方開的一塌糊塗。同理,用西方思維理解中華文化,得出的結論也同樣荒誕不經。而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成長過程中接觸的都是西方思維模式,這種影響非常大。認知方式的不同,導致在理解中華傳統文化這種思維模式的時候有障礙,這是根本原因。
陽明心學入門,其實有兩個前提,很多書都不講,對於初學者而言,這些東西不講,有點類似於請老外吃火鍋,卻不告訴老外筷子怎麼用,老外只好抓耳撓腮的流口水,無從下手。給老外一雙筷子,教會他怎麼用筷子,後面怎麼吃,就不用再去教他了,他自己琢磨也肯定能吃飽。但沒這個筷子的用法,就只能當觀眾了。這部分講陽明心學入門,就是給你雙筷子,告訴你怎麼用的意思。
第一個前提,為啥「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思維和心性不是一回事兒,或者說腦和心不是一碼事。很多人把思維和心性混為一談,反正都是腦子想事,那我就多讀書,然後按照我的理解去強化思維,我一直這麼修,自然就修成了,這對不對呢?
這種修法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他完全沒搞清思維和心性的分別。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思維和心性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比如說失眠這個事情:失眠的時候,你的思維,也就是你的大腦告訴你說:「晚上9點必須得睡覺,因為明天早晨5點半得起來做事,事情很重要,如果睡不好覺,明天會沒精神幹活,肯定會影響做事的效果等等」。從思維的角度,你躺著就想睡覺,希望馬上進入睡眠狀態,對不對?
但是你心裡邊始終沒有安靜下來,心裡頭始終在鬧騰、鬧騰、鬧騰,鬧的你翻來覆去輾轉反側,就是睡不著,直到凌晨兩三點鐘,甚至三四點鐘,才朦朧的半睡半醒那麼一會兒。早上起來必然是頂著倆黑眼圈。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知道,作為人類來講,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心來決定的,它不是思維來控制的。
如果把思維與心性這兩個東西混為一談,你修來修去,修到的最後結果就是一個:你的知識面越來越寬,你的思維深度越來越深,但心性始終是沒有變化的。沒有變化的結果就是說什麼講道理,你能講出一大堆道理來,別人誰也說不過你。但是你做事的時候,還跟以前一個德行,該失眠還是失眠,該情緒失控還是情緒失控,就是這麼一結果。
有點類似於一個吸煙吸的很久的人,你和他講吸煙危害的時候,你是說不過他的。關於吸煙的危害,他能跟你說兩小時不帶重樣的,而且能把你說的舉一反三,延展出一堆道理來。但他能不能戒得了煙呢,似乎還是戒不了。「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根源就是心性沒有改變,只是知識多了。
第二個前提,人類的認知結構問題。陽明心學修心性的本質是一種智慧。我們習慣性的用邏輯來推導智慧,實際上,這種方式的結果往往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在這裡,我把人類的認知方式簡單講一下,按照人類的認知高度,分三個層面(如下圖),
金字塔最高點是智慧,智慧可以是憑空出來的。中間是工具學科。工具學科包含數學、哲學和邏輯學。最下面的部分,也就是底座的部分是自然學科。
自然學科是什麼?粗淺的說,就是你在大學裡學的那些專業,無論你是學臨床醫學的,搞心臟外科的,學機械的,學計算機編程的,學冶金的。這些東西都歸到自然科學。
就寫論文這個事情來說,要邏輯嚴謹,經得起推敲。如果你的論文能建立個數學模型,那麼這個論文的含金量就上去了,沒有數學模型,就差點了。
通過嚴密的邏輯和數學模型,可以把論文的論點詮釋得非常清楚明確。這個金字塔的本質是上面部分能詮釋下面的,下面是沒有辦法詮釋上面的。你不能說你通過某個具體冶金方式,回頭來指導,或者解析數學究竟是怎麼回事。自然科學有可能會反饋某些影響,但是它沒法去解析。我沒見過寫個數學論文,靠冶金這種方式,或者說靠機械這種方式去推導的。
我們修陽明心學這種修心性修智慧的事情,它只能往下推,通過心性/智慧推導工具學科的東西,而不能反過來用工具學科(邏輯)去推導智慧。這就完全反了。
總結一下,第一,思維和心性不是一回事。我們修陽明心學修的是心性,不是思維;第二、不能用邏輯來推導智慧,而應該反過來,用智慧來左右邏輯,這個方向不能反,一旦反了,心學門兒你基本就進不去了。
從我修習陽明心學的體會來說,陽明心學是一種智慧——能讓你看清楚真相的智慧。我國歷史上能夠做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聖人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和曾國藩(半個)。陽明先生開宗立派,創立陽明心學。
聖人聽起來似乎距離我們非常遙遠,聖人究竟是是什麼樣的人呢?是不是超人?
顯然不是,我的理解是:聖人只是趟過了晦澀的人性暗河,抵達智慧彼岸的普通人。說到聖人就要說說聖算的意思。聖算是什麼?說到底就是一句話——未卜先知。聖人已經洞悉世界的規律,洞悉人性的規律了,自然能做到預見。打個比方,我們洞悉狗性之後,肯定不會幹出拿大蔥喂狗的事情來。
這裡強調一下,智慧和知識是不一樣的,知識是個硬邦邦的東西,智慧是個應變的東西,智慧就是洞悉這個世間的規律,所思所想所行,處處與規律合拍,道法自然。知識是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它是由智慧產生,也就是說智慧是知識之母,知識不過是末端應用的皮毛而已。舉個例子,知識就相當於我們學游泳,在游泳池裡學會游泳的基本動作,蛙泳、蝶泳、自由泳都會了,但游泳池是個理想狀態,在理想狀態的游泳是個應境的事情。水溫呀、水流什麼的基本都是設定好的,你游的再好,也代表不了真正用的時候的效果。
比如說你掉到江里了,這江你以前沒來過,你不知道任何相關水文信息。有沒有漩渦,有沒有深坑,有沒有淤泥等等,你什麼都不清楚。這個時候就需要你用已經掌握的最基本的游泳動作,來應對水情的各種變化,游到安全的一端,中間的應變過程就是智慧。就這麼簡單。
那麼我們有智慧的時候和沒有智慧的時候,區別在哪裡呢?打個比方,沒有智慧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空有一身知識,卻不知道如何應變的時候,就像盲人走路,就算是有人和你說這段路平平坦坦,什麼障礙都沒有,你真的敢放開大步往前走嗎?顯然你不敢,你還是得拿你手裡的盲杖,不斷的探前面的路,敲一下,走一步,再敲一下,再走一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就是沒有智慧的狀態。而有智慧的狀態就不一樣了,就像明眼人走在路上,什麼都能看得見,前面有沒有溝溝坎坎,心裡很清楚。心裡邊會特有安全感,心頭充滿平和坦蕩的感覺。
舉個例子,這個世界上很多人都會怕鬼,但怕狗的人就沒那麼多了。原因在於我們對狗比較了解,很清楚它是什麼一回事。防盜門一關它進不來,它不過是牙齒厲害,爪子能抓人。我們上樹了,它上不去樹,我們就不怕它。但是對於鬼這種東西,大家都不清楚,所以我們心裡就有怕的意思。我們不知道關上門之後,它會不會從門縫飄進來,也不知道它傷害我們的手段是什麼?我們心裡沒底,對未知自然心存恐懼。
人生就如同魚在水裡一樣,魚熟知水性就可以任意遨遊。如果我們缺乏對人性的足夠了解,就如同魚不了解水的情況一樣,自然寸步難行,活得很累。不懂得應變,就像一隻哈士奇掉到水裡邊,不想被淹死就只能拚命狗刨,充滿對未知命運的恐懼,疲累交加,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對於入世的我們,沒有智慧的時候,每天活的狀態亦是如此。
那麼心學修鍊究竟怎麼入門呢?或者說我們如何獲取智慧呢?有四個要點。當然,這一部分的道理也適合你修習其他法門,比如說佛家智慧、道家智慧,甚至其他法門等等,也是有參考意義的。
改變你的思維模式。改變思維模式是心學入門的核心,也就是說換個角度看世界,我們通常習慣的方式是以自我為中心,用我們自己心裡的尺度來評價這個世界。釋迦牟尼出世的時候講了一句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釋迦摩尼不是說我是老大,我最牛,不是這樣理解的。他講唯我獨尊,這我是指本我,也是自我。意思是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用自己的認知和尺度來評價整個世界,每個人角度、認知、尺度、評價方式都不一樣,很多衝突就出來了。而學習陽明心學是把焦點從外界回到自身,把注意力轉向我們的內心。不是看外面的世界、評價外面的世界,而是先看我們內心,觀照內心。智慧就在我們的心中,只有和我們意識世界相關的事物,才對我們的人生有意義。比如碰到個熱點事件,很多人的行為是深挖細節和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裁判是非對錯,滿足窺探的慾望。站在道德制高點居高臨下指點江山的感覺的確很爽,但對自己的人生和心性的提升,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
每個人都有大量的臆想,要分清臆想和現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不真實的臆想,要能分清這種不真實和真實之間的關係。能看清楚客觀事實,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曾經有個人在天涯論壇發了個帖子,大夏天的看到一個老太太背著個編織袋在路上走,滿頭大汗,頓生惻隱之心,就給老太太一瓶沒喝過的農夫山泉礦泉水,想讓老人家解解渴,這明顯是好心好事。但老人家接過礦泉水之後,稍微愣了一下,然後打開蓋子把水全倒了,把瓶子踩扁扔到編織袋裡了,這位老兄當時非常無語,最後在帖子下面寫了自己的感受: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他要表達的意思是說,你看天這麼熱,你一定很渴。我給你拿瓶礦泉水喝,你至少要說聲謝謝吧,你不但不謝還把水倒了。你這人怎麼這樣子,這明顯是一個壞人。
事實上,這位老兄沒搞清一個問題,他的臆想並不是客觀事實。我們從老太太的角度反推一下,這老太太背個編織袋撿礦泉水瓶子,很明顯,她就是一個拾荒的,對不對?按照她的職業思維模式,正走在路上的時候,突然有人走過來了,把一瓶礦泉水直接遞過來,很有可能是這個人覺得礦泉水很重,不想背了。然後讓我這老太太幫著把礦泉水處理掉。拾荒的肯定只要瓶子,就直接把水倒了,留下空塑料瓶子。心裡估計還在想,現在人怎麼這麼浪費,一瓶水都沒打開過,說扔就扔,這麼浪費也忒不是東西了。
我們從這兩個不同的角度解析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這樣一條真理,客觀事實是有辦法證明的,但動機卻沒法證明。如果我們把臆想,即推測別人動機當作客觀事實的時候,分歧和衝突就產生了。
再說個例子,城市生活公共交通比較發達,公交車開到一個車站的時候,司機一看好像沒人上車,也沒人下車,就沒停車,直接往前開了。這個時候,車廂後面就有人喊:「停車停車,我要下車」。然後司機就說,你下車你怎麼不說一聲?這人就說:你沒看到我站車門口,這不明擺著是要下車嗎?其實站在門口的人也犯了這個毛病。他覺得我站在門口,我要下車,這已經很明確了,你司機就應該知道我要下車。所以你就得停車開車門。但司機又不會讀心術,是真不知道呀。
我們入世的時候經常也這樣。我們認為領導肯定知道這件事情,但領導是真不知道。我們認為下屬肯定知道的,下屬也是真不知道。在家裡相處,你認為你的愛人對某一件事情應該非常清楚,但很可能你愛人根本就不清楚。最後結果是他覺得委屈,你也覺得委屈,衝突就出來了。有這種衝突之後,自然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接著就影響到很多很多東西。我們的大部分煩惱都是這麼產生的。
第三,修習心性要事上磨。我們在做事的時候要磨鍊我們的心性,這部分陽明先生講了磨鏡功夫。我的理解是,平常我們心平氣和的時候,看外面的世界往往是比較客觀的,做事是能保持智商在線的,一旦我們心體受到貪嗔好惡的攀附,或者七情六慾衝擊太大,我們判斷事物就會扭曲失真。
比如說我們先入為主的認為這個人是個好人,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我們都會從善意的角度去解析。即使這個人做了很不好的事情,由於我們先入為主,認為這個人是好人,我們就會趨向認為:這個人這麼做事,肯定是情有可原的。
但反過來,如果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一個人是壞人,或者對這個人很厭惡的時候,就會把這個人的動機惡意化,即便做了件好事,我們很可能也會認為這個人別有用心,動機不良,打什麼壞主意。
就這樣,因為臆想和客觀事實看不清楚,我們的認知就扭曲了,得出來的結論和由此推導出的應對方式方法,自然離題萬里了。
事上磨就是不斷的磨掉我們這些先入為主的東西,心體打掃乾淨,做到廓然大公,不讓貪嗔好惡這些東西攀附在心體上。
第四,修習心學的時候,結果不重要。大家一定要記住:結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什麼?重要的是過程。舉個小例子,我們在中學學習二元一次方程,考試的時候這道題不會,但我眼神好,我斜著眼看前面,前桌的那個人寫的答案是X = 3,Y = 5,我就把它寫上了。這次考試老師會給我分。但是,大家都清楚,這個答案對自己是沒用的。
下次考試的時候,你很難確定是否還能抄到別人的答案。想搞定其他同類題,關鍵在於自己搞清楚運算過程。如果運算過程搞不清楚的話,最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很多人私下裡問我修心性的收穫是什麼?也就是最後得到的果是什麼?
我的回答是:我得到的東西,和你說是沒任何意義的。每個人的閱歷,成長經歷,環境等等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特例,我的果只是對我這個特定的人貼合的。
對我來說,我的二元一次方程答案是:X=3 Y=5,但這個答案對你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你的人生二元一次方程和我的不一樣,你碰到的問題跟我碰到的問題也不一樣。同一句話,因為語氣、語調、表情等等原因,你說出來和我說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
http://weixin.qq.com/r/nzuVjfHEHaxirbXu926N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人生真的有意義嗎?——唯上進不已,豈有他哉!
※世界是變化的。
※養浩然之氣就是遵循本心行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做人要學會獨立思考,堅守本心,做個有主見的人
※自覺——前進不已,實現無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