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慢」才是高效學習的捷徑

「慢」才是高效學習的捷徑

來自專欄心理學

曾幾何時,為了提高自己讀書的速度,到處尋找高效讀書的方法,網上也充斥著各種快速提升的課程,但通過這樣高效的學習方法嘗試了多年,終於發現,其實,慢才是高效學習的捷徑。

「慢」才是高效學習的捷徑

這句話給很多想走捷徑的人潑了一盆冷水,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大家都想瞬間到達目的,完全不希望等待,更加不想要為了成功而付出的過程。可惜事與願違,那些希望快的人,往往反而更慢了,為什麼如此說,且看分析。

我們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已經提過,主要目的是:改變你的思維模式以及行動。也就是說,我們最終學到的東西,應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可以運用,他可以改變我們以往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的學習沒有這樣的效果,那麼最終學習過程就變成了一種娛樂,只是過了把癮,最終毫無意義。這也是現在「偽學習」這個詞開始盛行的原因,我們太多人處於這種偽學習的狀態,某種程度除了滿足個人的心理需求(感覺自己在努力學習,沒與社會脫節)外,沒多大意義,反而讓自己進入到一種盲目的自我感覺良好狀態,讓個人成長停滯。而且,很多人比較重視結果,比如一個理論,它總結了哪幾點,我們以為將這幾點背下來了也就掌握了這門知識,其實在高效學習者看來,得出這個結果的過程更重要,因為只有知道這個過程,你才能對其有深刻的理解,做到觸類旁通,否則變成了依葫蘆畫瓢,沒有多少實際意義。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就得從知識的不同層面來解釋。我們通常接觸的知識有顯性知識隱性知識(也有稱作默會知識),顯性知識比較容易理解,比如中國的首都是北京,這種知識知道就好,所以學習這種知識,記憶很重要,能記住就足夠了,未來可以用來拋書包。而隱性知識則完全不一樣,比如教育、管理、心理學等眾多領域,就管理而言,不是你背下了某些管理原理,你就可以成為管理專家,這之間還有很大的差異,我們必須真的懂得運用,併產生真實效果,才可以算是掌握了這門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的知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根據環境及各種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沒有一個顛撲不破的唯一真理。

我一直對傳統的學校教育感覺失望的主要原因是,傳統教育過於注重顯性知識的教育,哪怕一些需要我們深度理解並應用的隱性知識,由於傳統教育沒有提供有效的方法,最終還是變成了顯性教育的方法,導致高分決定論。這也是過去一直以來中國缺乏創造力的主要原因,這樣的結果與教育方式的陳舊有很大關係,需要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徹底改革。

那麼作為一個自我成長者(我們離開學校後,很多的學習必須回到自身,沒有人會專門手把手去教你各種東西),我們如何才能高效學習呢?我們如何才能拋掉過去一味追求快、追求捷徑的心理,回歸到學習的本質。在此也需要聲明,這裡強調慢並不是沒有效率,快速提升能力還是必須的,只是這裡的快,是在慢的基礎上產生的,跟那種希望一夜成名,希望別人的知識可以象水一樣倒入你的腦中的思想完全不同。

以前的文章已經在其他角度進行了闡述,本文就深度學習的幾個方面繼續論述,主要思想來自於采銅的《深度學習的藝術》,包括四大塊:

一、提問

對於深度學習,提問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很多時候,一個好的問題甚至比答案更重要。提問是探求的開始,問題決定了你的專註範圍,要作為一個深度學習者,首先要學會提問。

問題可以創造一個場景

針對我們具體的學習過程,采銅提出我們可以思考如下四個問題:

1.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的知識?

2.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或者挑戰?

3.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提出這些問題,可以讓我將現有的學習材料與我們原有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查漏補缺,將所學融入到我們原來的系統,這樣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知識,否則過不了多久,即使是當時你努力背誦記憶的內容,也可能因為時間而遺忘得一乾二淨,最終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時間。

二、解碼

第二種學習方法就是解碼,解碼不等同於我們一般所說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對字面意義的解讀,常以自動化的方式進行,也無需做太深入的思考,並且理解應遵從本意,不可擅自演化。而解碼則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不同的解讀者對同一材料的解碼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看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讀出不同的意味。在我看來,采銅的解碼類似於拆書過程中的拆為己用(對拆書方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我的相關文章),我們傳統的學習教育,雖然有關注到理解的部分,但往往缺少了解碼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知識還是別人的,並沒有最終成為你自己的東西,這樣的學習效果自然不佳。

對於基本的解碼方法主要包括三個層次:

1. 它說了什麼?(它原本就要傳達的信息和知識)

2. 它是什麼?(對文本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文本進行評價和定性)

3. 它是怎麼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寫作、表達的手法)

在解碼的過程中,我個人認為引入批判性思維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有些作者因為不嚴謹,有可能本身的結論是錯誤的,或者其推理過程有問題,我們必須通過解碼的過程,真正了解這項知識的核心,最終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另外我在一篇有關碎片化學習會導致腦殘的文章中也提到了碎片化學習的負面影響。確實,如果沒有這個解碼的過程,碎片化學習只會讓我們的思維碎片化,更加無法形成體系,最終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沒有鏈接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有時候不但起不到正面的作用,反而還會導致負面結果。比如我們機械地用過往工作經驗來篩選人才,試想有多少偉大的公司是經驗累積出來的,騰訊的馬化騰當年一定不知道今天的騰訊是這個樣子,太多的創新產品沒有過往的經驗作為依託。如果零散地運用這些知識點,最終錯過的只是更大的機遇。

三、操練

第三個影響深度學習的就是操練了,這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的體驗來自於過往學習網球教練的過程,在任何一樣運動中,沒有哪個教練是只跟你講理論的,只有實操。而近一年來接觸的有關腦神經學的知識更加強化了我這一方面的理解,這也是為什麼說沒有捷徑,因為一項知識要改變你的思維模式或行為,某種角度說,其實就是改變你的神經系統,試想你的神經系統怎麼可能一下就改變,如果這樣,我們每個人都將是不穩定的,一個新想法就變成另一個人,那我們一定無法穩定地活下去。正是因為神經系統不易改變,才需要我們努力,才是「慢」產生效果的主要原因。

很多公司深有體會的是,我們請了很厲害的大咖回來給我們的員工或管理層進行了一系列培訓,培訓的過程中非常激動,好像了不得,學到了很多新的知識,感覺對工作會有很大提升,但過後調研發現,很多培訓並沒有產生這樣的效果,為什麼?因為培訓的過程中缺少了操練,沒有操練的過程,學習者的腦中無法產生實質性改變,那麼這些遊離的知識,最終也將因無法著岸,慢慢消逝在茫茫的知識海洋中。

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采銅提出了三種知識操練的方法:

1.寫作式操練

寫作是一種典型的知識建構活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對知識的重構活動。因為書寫是更好的思考,這也是我慢慢喜歡上寫作的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對我來說更有效的方法,就是以教為學,這點我深有體會,只有在教的過程中,你才會發現你知識的阻塞及缺漏,並幫助你理解與記憶。

2.遊戲式操練

實際上人類歷史上很多智者都是這麼乾的,只不過它有一個更高大上的名字:思想實驗。思想實驗就是構造一個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假想情景,然後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設想事物在這個情景中的變化。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創造場景來學習,比如公司的培訓要產生效果,完全可以通過創造實際的管理場景,由專業的管理者指導,學習者通過實踐從中領悟,讓學員在遊戲中掌握技能。當然,如何設計這樣的場景也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3.設計式操練

所謂設計式的操練就是調用已有的知識,去通過設計某一種解決方案,來解決某個特定的問題。比如在公司的新員工拓展中,我將教練技術裡面的紅黑遊戲,換了一種玩法,變成一種體驗市場競爭的遊戲,讓學員從中體會自己的心態。再如上年我幫某商學院開發的小微課,裡面就用了這樣的方法,將我的教學內容後面加入實際場景的練習,要學通過所學知識解決預設的問題,以確定學員真正掌握了該項技能。

總之,知識的操練,既是一種調用和提取,也是一種主動的建構,更是一種創造性的綜合,它是深度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知識的操練迫使我們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審視,對現實的情景和問題進行更加細微的觀察,並且致力於創造兩者之間的關聯。它使我們不再固守書本,不再去做僵化的記憶,而是讓我們賦予知識以靈性,以更好地適應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

四、融合

融合產生價值

人們在思維時總是以解剖的方式來分析事物,把事物分解為各個部分。但在現實中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出於方便剖析的原因,我們會分離出其中一部分。因此,我們要回歸到這種整體,將我們所學的知識進行融合,就像中醫將人看成一個整體一樣,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學習一種整體觀。具體到深度學習中的融合,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1.遷移

遷移在我看來,有點觸類旁通的感覺,世界上的每一種知識,其實很多底層規律是類似的,如果我們學會了這種遷移,往往可以通過完全不相關的一門知識中吸收到對另一門知識很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對我培訓影響最大的,反而是我的網球愛好,特別是在學習網球教練課程中理解的各項原理,看看教練技術對管理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就知道遷移的力量。無怪乎《學習之道》的作者可以將象棋中的學習理念移植到太極推手。

2.印證

通過不同學科應用同樣的規律,我們可以印證知識的有效性,最近在調整課程內容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在親密關係中運用的理論,完全可以調用到人際溝通或管理中。比如其中的如何用肯定的語言與對方溝通,如何通過小禮物來增加雙方的感情等。

3.互補

就是從不同人的理論框架中找到相互補充的部分,從而更加深入理解原來的知識。舉個例子,原來在讀《刻意練習》的時候,一直沒有深度認識到為什麼它的效果那麼明顯,雖然裡面有提到腦神經方面的知識,但畢竟涉及不深,但後來閱讀了腦神經相關的書籍,對神經可塑性有了深刻理解後,突然發現這些缺失的部分豁然開朗,融為一體,這就是互補產生的效果。

將知識進行融合的關鍵,是能夠洞察出知識背後的「深層結構」。在表面上不相干的知識的背後,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潛在的相似性、互補性和啟發性,找到知識與知識間隱含的聯繫。

因此,學習絕對不是一件可以快的事情,我之所以這兩年突然感覺自己能夠輕易地輸出很多文章及課程,看起來好像是這兩年讀書的結果,其實來源於十幾二十年的不斷學習與沉澱,只是在這個時間點上慢慢呈現出來。越多地接觸各種學習理論,越發現,學習沒法快,「」才是高效學習的捷徑。


推薦閱讀:

有哪些相見恨晚的高效學習方法?TOTE循環進步模式
兩種思維方式帶來的差距這麼大,會學習的人都知道
碎片化的知識到底有沒有用?
育兒7大典型案例,你掌握了多少?
突破思維邊界,才是最有效的學習

TAG:高效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