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看待「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怎麼看待「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由來久矣。

《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臨安里錢婆留髮跡》:「大難不死,必有後祿。」並且還舉了幾個例子,說:「古時姜嫄感巨人跡而生子,懼而棄之於野,百鳥皆舒翼覆之,三日不死。重複收養,因名曰棄。比及長大,天生聖德,能播種五穀。帝堯任為后稷之官,使主稼穡……又春秋時楚國大夫斗伯比與子之女偷情,生下一兒。其母夫人以為不雅,私棄於夢澤之中。子出獵,到於夢澤,見一虎跪下,將乳喂一小兒,心中怪異。那虎乳罷孩兒,自去了。子教人抱此兒回來,對夫人誇獎此兒,必是異人……後來長大為楚國令尹,則今傳說的楚令尹子文就是。」這樣一來的話,對於「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這句話的理解,就沒有什麼歧義了。

但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大難不死的人,必有後福呢?

吉人自有天相

據《太平廣記》記載,

客師嘗與一書生同過江。登舟,遍視舟中人顏色,謂同侶曰:"不可速也。"遂相引登岸。私語曰:"吾見舟中數十人,皆鼻下黑氣,大厄不久。豈可知而從之,但少留。"舟未發間,忽見一丈夫。神色高朗,跛一足,負擔驅驢登舟。客師見此人,仍謂侶曰:"可以行矣,貴人在內,吾儕無憂矣。"登舟而發,至中流,風濤忽起,危懼雖甚,終濟焉。詢驅驢丈夫,乃是婁師德也。後位至納言焉。

袁天罡之子袁客師,有一回和一個書生一起過江。上船的時候,看到船上的人。鼻子下面都有黑氣。不久將有大難臨頭,不敢跟著他們一起過河,於是就拉著書生一起回到了岸上。這個時候,來了一個人,神色高朗,趕著毛驢來坐船渡河。袁客師跟同行的書生說:「現在可以上船了,有貴人在。」船走了一陣子,風濤大起,非常危險,差點覆沒。但是最終還是平穩到岸。下船的時候,袁客師問那個趕驢的人的姓名,乃是婁師德。婁師德後來位至監察御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貴人是不怕危難的,遇到危難都能夠平穩度過。

婁師德作為一個監察御史,尚且可以免於災厄。那天子就更不怕了。《隋唐演義》里,唐玄宗想學隱身術,說是以後怕有危險,可以用得著。羅公遠說:「陛下尊居萬乘,時際太平,車駕所至,百靈呵護。」意思就是,皇帝陛下,有很多神仙庇佑,不用擔心危險。福大命大,吉人天相,總是可以化險為夷。

受命於天的人也能大難不死

當年,孔子「困於陳蔡,厄於魯衛」。有一次在宋國,被匡人圍困了幾天。孔子弦歌不輟。

《莊子·秋水篇》中,孔子的解釋是這樣的:「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由,處矣!吾命有所制矣!」

莊子發揚他一貫的「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孔子在這裡是「安於命」的心態。但是《論語》里,孔子卻是這樣說的: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認為,文王之後,自己完整的繼承和保存了周禮。如果天要斷絕斯文,那麼我就甘心就死。如果天意要流傳斯文,那麼匡人能奈我何?這裡,其實是一種歷史的使命感,覺得自己承擔了天命。是「受命於天」的,故能無所畏懼。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個人如果是帶有上天使命而來的,那麼就要勇於承擔天命,肩負起上天所賦予的任務。這種人或許會遭遇許多災難,但是都能化險為夷,直到完成使命,修成正果。

這些人,後來未必是享受福報了。對於他們來說,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大難不死 或許只是陽壽未盡

人生在世,罪福善惡,生死都屬歸陰間掌握。《北斗經》云:「世人罪福善惡,皆屬陰司,懺罪消災,莫越修奉。」南辰注生,北斗落死。生死皆由前定,有時候大難不死,只是陽壽未盡而已。

據《幽冥錄》記載:

巴丘縣有巫師舒禮,晉永昌元年病死,土地神將送詣太山……太山府君問禮:"卿在世間何所為?"禮曰:"事三萬六千神,為人解除祠祀。"府君曰:"汝佞神殺生,其罪應重。"付吏牽去。禮見一物,牛頭人身,持鐵叉。捉禮投鐵床上。身體燋爛,求死不得。經累宿,備極冤楚。府君主者,知禮壽未盡,命放歸。仍誡曰:"勿復殺生淫祀。"禮既活,不復作巫師。

說是巴丘縣有個巫師,病死之後,到了泰山府君那裡。因為這個巫師在陽間的時候,殺生佞神,被牛頭馬面懲罰了一頓。後來因為陽壽未盡,又被放還人間了。

新聞里有時候也能看到,某人生病,心臟都停止跳動了。被送到殯儀館火化,結果在火化前不久,又活過來了。比如我們村,抗日戰爭期間,有人曾被日寇抓到上饒去做苦力。後來逃回了家裡,也算是大難不死。但也是僅此而已,後來也並未飛黃騰達。

這個就是命不該絕,並不一定有什麼後福。所以我認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是個偽命題。

《菜根譚》又說:「天之機緘不測,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顛倒豪傑處。君子只是逆來順受、居安思危,天亦無所用其伎倆矣。」人生的磨難,對於我們來講,都是一種經歷。看你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或許磨難之後,成就的一顆清凈慈悲之心,就是最大的福氣吧?


推薦閱讀:

聚易堂易經文化的圖書館(八字看婚)
如何用《易經》給人或法人起名 05
易經通解之一之 易為何物
淺談「三陰三陽」與易經八卦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