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路徑依賴

自卑與超越:路徑依賴

周末看了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書不厚,卻道出了人的一生可能面對的困難與救贖,從心理醫生的角度來給出解決之法,當然大部分是關於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對於已不再童年的我來說,在父親節里也算是提前預習了一下為人父母之道。(PS:單身狗不知所謂的為小狗崽預習教育理論,手動捂臉...)

當然我不是沖著子女教育問題去的,雖然整本書都貫穿著對子女,特別是童年時期子女的教育,但是我更關注的是書名中提到的「自卑與超越」。在生活中難免不會遇到一些令自己自卑的事,諸如考試五十九、表白收好人卡、同學聚會被血虐....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自卑怎麼超越才是真正的神技能,理解了「路徑依賴」可能會使自卑轉化為超越。

全書的意思大概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

路徑依賴

「如果我們不知道一個人的早期性格,就無法了解其真正的性格。」

阿德勒說童年的記憶對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人生態度又是一切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自卑這種負面心理也包含在內。

人生態度是由童年記憶產生的先天成份與成年後產生的後天成份組成的,人生態度並非不可改變,後天的經驗是可以轉變人生態度的。

人的路徑依賴是由記憶造成的,記憶是過往的行為的重現,因此過往的經歷,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會形成一個經過大腦處理的情境,在需要時(主動或被動)此情境就是接下來行動的指導範本或者經驗教訓。

越早的記憶,可能循環影響的接下來的行為或者記憶更多,由於童年的思維還未定型,經歷更為稀少,因而童年記憶可能是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因素,在沒有意識到此的情況下,一個人的一生都很難擺脫此影響,通常所說的「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恐怕是很有道理的。

劣勢可以變為優勢

「一個人的情感必然和他的人生態度一致。」

自卑是意識到自己的能力弱於自己想要達到的程度而產生的負面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說,自卑者都是明智的人,他們有比較大的「雄心」,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制,選擇妥協於現狀。從自卑到超越,只需克服一關,那就是妥協,雄心與明晰現狀並不負面,負面的是妥協。歷史上的偉人,或多或少都有點缺陷,視力有問題的最後可能成為了畫家,聽力有問題的最後可能成為了音樂家,這種例子不少。通過刻意的訓練,劣勢是可以變為優勢的。妥協還是努力改變現狀,這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選擇,心理問題最終都會轉化為人生態度問題。

路徑依賴,依賴的是什麼呢?本質上看,依賴的是之前形成的人生態度。只有人生態度是一以貫之的,可持續的影響因素,因此想要改變路徑依賴,只有改變人生態度。

路徑依賴的深層思考

路徑依賴可以說是一種人類思維的缺陷,到底什麼是可信賴的?什麼是絕對正確的?有沒有什麼參考的標準可以為後來者借鑒?萬事萬物有沒有一個絕對的參照物,可以描述它所在的位置?這些都是沒有答案的,在一個二維的平面上,可以有直角坐標系確定位置,但是那也只是相對的,0點的位置也不是固定的。在現實世界中,去掉時間的影響,在空間上對於描述一個事物的位置就如同平面直角坐標系一樣蒼白,只有相對位置,沒有絕對位置。加上時間的影響,相對位置似乎也不確定了。

延伸到人的思維,思維是無錨的,如浮舟一般,隨波蕩漾,你以為一分鐘前的你可以為一分鐘後的你導航定位,那一分鐘前的你又是怎麼來的?有沒有一座永恆的燈塔,可以指明方位?我不知道,那應該很難很難,想要在一張白紙一樣的思維之海里找到原初的那一滴水,近乎於不可能。

那是不是說經驗沒用了?我想也不是的,經驗給你的是一種選擇權,選擇與從前一樣重複,還是開啟新的路途,他雖然並不能告訴你是否正確,但是卻給了你選擇你的人生態度認為的正確。

如此說來,人生態度可以成為你自己的燈塔,你建在哪裡,他就指明哪裡的道路,並且只有你自己看得見。絕對的正確,我們似乎力有未逮,但是相對的正確,還是可以把握一二。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9Za1FDR3JyRW5fZmdyZjU1OXhGdw==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人會討厭羅威納犬?
敏感問題該如何啟齒?從王小波的拷問社會學說起
如何評價南京理工大學社傳院在國防知識競賽中作弊但未受處罰?
如何改變很傻的性格(從小到大思維和別人不太一樣)?
在你做心理新醫生或者心理治療和心理訪問的的時候,有沒有遇到特別嚴重的或者讓你感到可怕的病情?

TAG:心理 | 心理學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