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少年學社》:你想怎麼養,你要怎麼成?

《美少年學社》:你想怎麼養,你要怎麼成?

導語:看完優酷今夏推出的新節目《美少年學社》(僅僅兩集),還是不由感嘆,張一蓓有那麼一點江郎才盡了。

細數她做過的(王牌)節目,從《天天向上》的「半山學社」到《少年進化論》的RTA,從《向上吧!少年》到《中國好男兒》,能察覺到張一蓓的野心,即以電視綜藝的方式,遴選出「優質」的「小鮮肉」進入娛樂圈,打造相對較早的IP商業模式。

只不過,除了依然在殘喘的「天天兄弟」外,RTA於2013年正式宣布解散,《向上吧!少年》與《中國好男兒》屬於幾近市場失敗的項目。如今,張一蓓蟄伏兩年後推出的《美少年學社》,其「不同」(按照她的說法)在於取消了PK和淘汰形式、選手間的算計與廝殺等真人秀內容,試圖透過網綜和互聯網化的表達,在優酷生態圈裡打造出遴選——養成——演藝的閉合產業鏈。

在選秀類節目邊際效應幾近為零的綜藝生產領域裡,近兩年間,「養成類」綜藝似乎成為電視台與網路視頻相繼涉足的節目類型。所謂養成,就是通過電視或互聯網平台,讓受眾或用戶見證流行文化(年輕)偶像的誕生「過程」。它源自於日韓兩國相對發達與成熟的文化工業體系。

無論是日本的傑尼斯事務所,還是韓國的S.M.等明星經紀公司,它們能精準地把握其社會中不同年輕女性的情感訴求,以製造想像與慾望的方式,不斷地挖掘與生產出一代又一代的年輕男性偶像。TFBOYS的成功運作,掀開了國內龐大的慾望市場的冰山一角。

受此啟發,浙江衛視分別與天娛傳媒以及從容製作聯合推出《燃燒吧少年!》和《蜜蜂少女隊》,SMG與優酷共同製作《國民美少女》。夏陳安甚至認為團體養成就是下一個節目爆款!

讓節目製作人與平台如此自信滿滿的原因,離不開女性力(Girl Power)消費可能蘊含的經濟體量。在一個「我消費,故我在」的商業社會裡,現代廣告工業與電視節目產業迎合國際女性主義的潛在動能,打造出強調肉體性或身體性消費的文化經濟體。

最早期的《美人關》《絕對男人》、《加油!好男兒》等電視節目的「爆款」,已預告了娛樂圈眾人的力比多的潛在能量,強大到令人「髮指」,並能令精明的商家和經紀公司哈哈大笑。

除此之外,養成類節目的核心魅力在於,它借鑒(說模仿也不為過)日韓流行偶像的文化產業運作模式,能突破節目本身盈利模式單一的瓶頸,形成商品化的全產業鏈條。

然而,這一產業鏈的(如果)成型,一定程度上將打破我國傳統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所形成的單一的社會向上流動機制,以全市場化與資本化的「彎路超車」之勢,幫助一部分年輕人實現一種帶有強烈體制外色彩的佔有性個人主義「成功」。這裡的「成功」,就是獲得市場認同,成為流行文化偶像。

之所以只有一部分人,因為成為偶像的,具備顏值與演藝才能是前提。這與芸芸眾生的「普通」年輕人憑藉文化資本的積累、學歷文憑的交換價值尋求職場成功的路徑,大相徑庭。說得好聽點,這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說得難聽點,很有可能招致政治不正確的風險。所以,TFBOYS的經紀公司不斷地通過微博發布三小隻返校上課的圖片與消息,甚至忙不迭地安排演唱少先隊隊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並獲共青團中央盛讚。

除了TFBOYS經紀公司在政經兩條路上的精明運作,其他養成類節目的收視率的相對低迷,節目推出的男團(例如X玖少年團)、女團至今也沒有取得多大的市場效應等事實,的確讓人開始質疑養成類節目究竟是藍色,還是紅色?芒果系的超女、快男系列的總決賽比拼,不早就是一種(大多數)低齡受眾投票參與的偶像養成記?

回到《美少年學社》這一節目上。由於只放出兩集的緣故,筆者的評論只圍繞這兩集而展開,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張一蓓接受採訪說,我只想做一檔我所定義的養成類節目。張導心目中的養成,無非混雜和拼貼了《一年級》的導師培訓、《天天向上》的遊學模式與她所操刀的其他選秀類節目中的才藝展示環節等元素。

有些不客氣地說,除了「肉」更「小」、更「鮮」外,除了沒有PK環節,單純從第一集中筆者沒有看到任何與日韓模式有所區別的養成「模式」,也沒有看到與時下各種養成類節目有所區別的養成「形態」。甚至從節目形式上衡量,這檔節目更多帶有台綜而非網綜的色彩。或許張導心目中的養成,是在「顏值即正義」這一當前已成為顛撲不破的經濟原則之下,見證一位年輕偶像漸進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然而,這一過程如果不按照日韓產業模式的操作,不遵循真人秀節目的流程設置,多大程度上能獲得市場認同,形成理想中的產業生態?作為優酷網綜,這檔節目主打的受眾究竟是低齡青少年(以女孩子為主),還是城市中產?

不可否認,這檔節目在形式上顯得相對有些「格調」,可偶像養成類節目的核心之一不應該是選手與粉絲之間的「共同成長」這一「共時性」原則?如何強化用戶到粉絲的角色轉化並由此培育相對堅固的粉絲忠誠性,或許是節目應該考慮的問題。這麼看來,張一蓓稍顯主觀了一些。

而筆者好奇的是,節目中這些更小更鮮的年輕人是如何選擇出來?前期應該有不同的經紀公司推薦、節目組遴選流程。這些年輕人,帶有(或被包裝成)強烈的日韓市場男性偶像的特質。花美男的形象(類似於上世紀90年代在歐美就已經推出的metropolitan概念),多大程度上能夠與國內(分層、並非鐵板一塊的)市場的慾望與需求產生共振?

這個問題,應該才是張一蓓所說的養成類節目的本土化的核心。對男性氣質的定義不同,《中國好男兒》內部發生所謂的理念分歧,最終節目收視率潰敗,或許能說明些什麼。更何況筆者擔心的是,資本的即時訴求,有可能打斷張一蓓此前所設想的一年或更長的訓練周期,從而無法培養出一支烙上張氏印記的「優質」偶像。

養成類節目最好的呈現形式是真人秀,真人秀可以有衝突,也可以摒棄衝突,但核心都在於著力發掘被拍攝對象的性格特點,即人設的可記憶點,並不斷提供興奮的瞬間。但《美少年學社》第一期令人生疑的地方在於,時長68分鐘的節目,除了金星的在頭尾兩處出現外,被硬生生地拆解成兩部分冗長的、強調學徒關係的教學互動環節。由於取消了PK和個體之間張力的展示,節目沒有抓住選手那些細微、瑣碎的互動,以防止內容「下沉」並激活其娛樂效應,而淪為一場相對乏味的授課秀。

現在說每位年輕人人設記憶點不夠深刻還為時過早,畢竟這是一場相對漫長的過程秀——筆者也相信節目組對準藝人的培養體系將覆蓋表演、舞蹈、形體、聲樂、器樂以及演藝、主持等多方面,並鍛造相應的藝人品德,可如果過程秀僅僅通過每一集的授課秀來完成,通過張氏風格的電視綜藝形式來實現,無異於天方夜譚!

說到底,《美少年學社》不走日韓尋常路,而希冀實現的依然是日韓文化產業的強大吸附力與影響力,即製造流水工業線上的一個個模型,甚至進一步改寫男性的社會身體規範和集體記憶。

養成類節目的市場有多大,《美少年學社》已經開始勇敢試水,需要鼓勵。接下來騰訊今年與東方衛視大力推出偶像養成類節目《明日之子》,以及優酷推出的《超次元偶像》,你還會期待多少!

(龔蕾對此文亦有貢獻,在此感謝)


推薦閱讀:

《中國新聲代》導師薛之謙的乳名叫什麼?
為什麼荒野求生的貝爾格里爾斯經常吃蟲子卻從不會被感染寄生蟲病?
《開講啦》全集列表節目特點是什麼?
《金星秀》里都罵過哪些明星?
「薛之謙」參加過哪些綜藝節目?

TAG: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