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 心得開明

(四十) 心得開明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④,所說快善⑤,聽佛經語,貫心思之⑥。世人實爾,如佛所言。   (此後是彌勒代表大眾申說心開意解,先嘆佛三業。)   這時彌勒菩薩代表聽經大眾長跪地上,向佛稟白:佛之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佛無戲言,講經時所說的每一句話,字字珠璣,句句精華,聽了令人貫澈於心,發人深省。佛在前面指出世人三毒過患,確實如此,跟佛所說的完全一樣。

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⑦,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這是說聽經大眾皆得解脫憂苦)   今天大家得到佛的慈悲憐愍,為我們特別開示如此至頓、至圓,且又至簡、至易的成佛大法,人人皆得念佛三昧,目得見十方諸佛,耳得聞諸佛說法,而且長得涅槃妙樂,度脫生死之苦報。所以今天大家聽到佛說此經,莫不皆大歡喜!以後天上人間的人,和一切的畜生蟲類,如果有緣聽聞此經,歡喜信樂,老實念佛,皆可蒙彌陀慈恩加被,帶業往生,解脫一切之憂苦。附記1:經文中提到的「蠕動之類」,是指畜生與蟲類。關於畜生與蟲類也能往生,近代著名的台宗大德諦閑老和尚,曾經說過一個「公雞往生」的見聞。老人家說他在溫州頭陀寺做方丈的時候,常住作息的規矩,是每天早飯、晚飯之後,大眾都一起念佛,繞佛三匝,然後回寮房休息。那時寺里沒有鐘錶,只靠一隻大公雞報曉。這隻大公雞很特別,當大眾上佛殿念佛,或是吃飯時過齋堂,它都跟著一起去。人們掉在地上的飯粒,它都一一的把它吃掉。每天在大眾念佛時,它總是跟在眾人的最後面,人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它在後面也嘎叭嘎叭地叫著,彷彿也是在念佛。它還跟著大眾繞佛,人們繞出大殿,它也跟著出來,大家都覺得很稀奇!有一天,人們繞佛都出來了,它還站在大殿里,不肯出來,香燈師對它說:「你還不出去,大殿要鎖門了。」大公雞站在佛桌前面,仰著脖子,嘎叭嘎叭地大叫三聲,就死去了,是站著死的。這個真實的故事足以證明畜生同樣也可以往生。附記2:古德有詩云:「念佛門如大渡船,渡人渾不擇愚賢;若知這畔風波險,便好登舟過那邊。」佛語教戒,甚深甚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⑧,去來今事⑨,莫不究暢。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   (這是說佛的教誡,道理很深,方法很善。)   佛對我們所說的教誡,道理很深,方法很善,這都是佛依照自己親證之無上菩提,徹底見到十方三世之事理因果,無不究竟暢通之後,才契理契機地為眾生說法的。今天我與所有聽經大眾,能夠當下得到度脫的利益,這都是世尊前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謙卑勤苦修集一切之善法所致。附記:《涅槃經》中說:釋迦佛在過去因中修菩薩道時,以敬心求道聞於世,帝釋(俗稱玉皇大帝)為了考驗他,便化作一個食人的羅剎鬼,對他說了半個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釋迦知道尚有下半偈,乃請說完全偈,羅剎說:「我以人為食,你若能捨身給我食,我就為你說。」釋迦答應他,於是羅剎鬼繼續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釋迦聽了,法喜充滿,乃遵守諾言,攀登高樹,從樹上跳下來,準備給羅剎鬼食。正當其時,羅剎即恢復帝釋身,自下抱之,頂禮讚嘆。釋迦寧捨身命以求半偈,固然是表示他求法心切,朝聞道,夕死可矣;但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度眾生,此即這裡經文所說的「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阿彌陀佛也是一樣,他為了度眾生,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時,用了整整五大劫的時間,來構思他的極樂世界,和集結了許多莊嚴凈土之法和幫助一切眾生修證成佛的48大願。在在說明,世人有機會往生凈土,不退成佛,此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啊!我們能不從心底深處,向佛致予無上之敬意?能不對佛,感激涕零?

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達空無極⑩,開入(11)泥洹(12)。   (這是說佛對眾生的恩德廣大)   佛對眾生的恩德,有如天之普覆一切,又如地之普載一切。佛所成就的福祿功德,亦如須彌山之巍巍盛大,殊勝微妙;智慧光明,則徹底明達一切諸法,畢竟空無;並以此智慧方便教導眾生,向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以令眾生皆入於空有無礙之大涅槃。附記1:《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又是什麼呢?就是佛所證悟之諸法實相(空有不二)的智慧。眾生本具如此能力,但由於業障深重,所以不能開。為此,諸佛世尊以其大悲心出現於世,向眾生開示佛的知見,使之領悟,從而進入佛之知見。附記2:涅槃與大涅槃有何不同,方倫老師說:「涅槃與大涅槃的性質,有所不同,按狹義的涅槃,是斷除煩惱,不起惑業,灰心滅智,始終不生作用,這是小乘涅槃的情狀;說起廣義的大般涅槃,就不同了,諸佛法身,在湛然寂滅之中,為了有悲願加持的緣故,能變化無量應身,示現八相成道。或創造佛國,廣度眾生,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體用俱備, 這是大乘涅槃的情狀。」教授典攬(13),威制消化(14),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為法王(15),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這是說聽經眾生皆心得開明)   佛今天所教授的這部經典,總攬了佛法之要義,既可攝受一切苦惱眾生往生極樂,見佛成佛,且其威力能夠制伏一切眾生之妄想分別執著,使生清凈心,消滅生死,化除煩惱,跳出三界。故此,今天從十方來聽經的聲聞菩薩大眾,都被佛廣大無邊的慈悲和智慧所感動    佛為法王,聖中之聖,最尊無上,所以普遍地成為一切天、人之導師,能夠應機說法,尤其能隨娑婆眾生之所願,開示此凈土法門,皆令一切眾生往生極樂,同成佛道。今日我們遇到佛,又親耳聽到佛說《無量壽經》,真是太希有難遇了,所以大家無不歡喜,人人心中都開悟明白!◎注釋④威神尊重 指佛的身相有威可尊,佛心慈悲有德可重。⑤所說快善 指佛歡喜勸人向善,絕無戲言。「快」是歡喜、快樂。⑥貫心思之 貫徹於心,發人深省。⑦蠕動之類 指微動之蟲類。⑧八方上下 即十方。⑨去來今事 過去、未來、現在之事。⑩達空無極 通達諸法畢竟空無。(11)開入 開、示、悟、入。開者開佛知見,示者示佛知見,悟者悟佛知見,入者入佛知見。此開示悟入,乃諸佛出世之本懷。(12)泥洹 即涅槃。(13)教授典攬 指佛說此無量壽經,總攬一切佛法之要義。(14)威制消化 指這部經的威力能制伏眾生的妄想,消滅生死,化除煩惱。(15)法王 佛福慧兩足,於法自在,故稱「法王」。佛告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①,乃復有佛。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佈道教,斷諸疑網②,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游步三界,無所罣礙。典攬智慧③,眾道之要④。執持綱維⑤,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⑥生死泥洹之道。   (這是說佛法難遇)   世尊印可彌勒之所說而告訴他:你說的話,對極了!如果娑婆世界的眾生,能以誠敬的心來信仰三寶,那實在是一樁很大的善事,因為世界要過很久很久以後,才會再有佛出現。今天我在此五濁惡世作佛,為一切苦惱眾生演說經法,宣揚符合真理的教化,目的是欲使一切眾生斷除見解方面和思想方面的諸多疑惑。世界上只有佛教才能拔除眾生生死之本的愛欲,和杜絕一切罪惡之源的貪、瞋、痴三毒。   佛雖然在三界之中遊化,但毫無牽掛和障礙,因為一切所為,皆隨智慧而行,故所說的一切經典,總攬真俗二諦之義理,這是世出世間修行成道之心要。佛先教導眾生斷惡修善,以世間的道德來綱維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使人人循規蹈矩,對善惡是非,昭然分明;然後再教以出世的佛法,如本經所倡導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以度脫仍在六道之中,生死輪迴,尚未得度的苦惱眾生。而且非常明確地告訴世人,什麼是生死的因果,什麼才是涅槃之正道。附記1:這裡所說的「典攬智慧,眾道之要」,是說本經總攬包括了一切的智慧,在智慧裡面又總攬包括了真俗二諦,而真俗二諦又是世出世間修行成道之心要,故說「典攬智慧,眾道之要。」三寶歌中有云:「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凈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附記2:這裡所說的「斷諸疑網」,指的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見惑,和貪、瞋、痴、慢、疑之思惑。此見思二惑乃眾生生死之根,也是眾惡之源,斷之即了生死,出三界。

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於泥洹,不可稱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永劫已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這是說修別的法門多劫難成)   佛進一步地對彌勒菩薩說: 你應當知道,你在無數劫前便已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同成佛道,這是很久遠以前的事了。現在要等你成佛,普度眾生,證得涅槃,還要等不可稱說那麼長的時間。總之你及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乃至一切出家在家四眾弟子,從久遠劫以來,輾轉五道,沉淪生死,憂悲怖畏,其苦說之不盡,一直到今生今世,還是生死相續,尚未斷絕。   你及眾生與我有緣,故與佛相遇,聽我講經說法,又聽到我特地介紹無量壽佛,那實在是太好了!以後你們不需要再那麼多劫的修行了,就在這一生,便能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不僅你與一切眾生值得歡喜,我也會幫助你們得到歡喜的。附記1: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只有兩個辦法,一是豎出三界,一是橫超三界。豎出三界,是修行人要修九次第定,由一定入另一定,次第而升,修了世間的四禪八定,最後得第九滅受想定,方能豎出三界,而了脫生死;橫超三界,是說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同在一個剎種,此剎共有20層,娑婆極樂同居第13層。《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說從娑婆去極樂,是平橫而過。娑婆眾生念佛成功往生極樂,即是橫超三界,一生極樂,即了生死、出三界。古德說:豎出三界,如蚊子上於高山;橫超三界,如風帆行於順水。又說:譬如竹中之蟲,欲求出離,若向上咬竹節,咬穿一節,復有一節,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這是比喻眾生豎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之辛苦;若從竹邊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這是比喻眾生精修念佛法門,橫超生死之容易。老實地說,兩者之難易,不啻天淵。附記2:念佛法門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能使人就在這一生中,往生極樂,也在這一生中,成就佛道。關於在這一生中往生極樂,《觀經》里說,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即得往生。本經中彌陀佛第18願說,十方眾生,十念稱名,即得往生。《阿彌陀經》中也說,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亦得往生。宋朝的瑩珂法師,是一位破戒造業的和尚,他自知死後必墮落,於是請教同參,有何方法可以得救?同參勸他念佛,求生凈土,可免惡報。他即關起房門,三天三夜,不眠不修,專心念佛。終於感得阿彌陀佛現身,對他說:「你尚有陽壽10年,到時再來接你。」他說:「我業障深重,再過10年,不知又要造多少罪業,決定10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佛去。」佛見他意志堅決,就說:「好!三天後我來接你。」他很高興,打開房門告訴眾人,三天後往生,眾皆不信。時間到了,他要求眾僧為他助念,眾僧見他神情不似有假,遂依他之所請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念不到一刻鐘,他告訴大家:「佛來接我了,我要走了!」說畢即往生去了。瑩珂法師只念佛三天,便能蒙佛親來接引往生,此足以證明本經之所說「攝取不舍一切念佛眾生」之語,同時亦顯示念佛人真的可以很快地得償往生之心愿,決不是遙不可及的夢。附記3:念佛法門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能令人也於此生中,成就佛道。無量壽佛第11願中說,一切往生者,皆住正定聚,必證大涅槃,而大涅槃即是成佛。按照一般來說,凡夫成佛,都要經過52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即成佛)。論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一兆來計算,一阿僧祇劫等於1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大劫。)而且,這是從十住中之第一發心住算起,以前所修的時間還不計算在內,可見從凡夫到成佛,肯定不止三大阿僧祇劫的。可是《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成佛至今只不過十劫,在短短的十劫中,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證得等覺菩薩地位的人,已經「非是算術所能知之」那麼的多,實在快到令人難以置信。《觀無量壽經》更清楚地指出,下下品往生者,十二大劫就花開見佛悟無生;下品中生者,六大劫花就開;下品上生者,只要十小劫就能證入初地。這是下輩的往生者,若是中輩及上輩的往生者,時間就更加地短了,像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證無生法忍,立刻就成為法身大士了。附記4:這裡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彌勒是補處菩薩,早已了生死,而經文中佛說他「乃至今日,生死不絕」,是指他「留惑潤生」。佛門中有些大菩薩,志向很大,他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因此不急著斷煩惱和了生死,就在無限的生死中度眾生,這種情形叫做「留惑潤生」。彌勒菩薩就是其中之一,凡是地上菩薩,都能如此。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⑦不凈,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凈,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   (這是佛勸世人要清凈三業)   佛告訴彌勒菩薩,及一切苦惱眾生:你們若想一生成就,先要自己厭棄生死老病的痛苦,觀察此身九孔常流不凈之惡露,終生也沒有什麼是值得快樂的。你們應該下定決心,端正身體方面的行為,要多多益善地修諸善行;還要把自己那顆被貪慾、瞋恚、邪見所污染的心,用佛法來洗滌,使之恢復原有的潔凈;同時在言語方面,要言與行相符,表(外在的行為)里(內在的心想)一致。能乎此,則三業清凈,必能自度,成就往生,將來乘願再來,輾轉拯拔救濟那些尚沉淪於生死苦海中的有緣人。附記1:「端身正行,益作諸善」,是指要端正身體方面的行為,諸如斷除殺生、偷盜、邪淫等等之惡行,反之要多做放生、布施、梵行等等之善業。附記2:「修己潔凈,洗除心垢」,是指在意念方面要把自己被貪、瞋、痴所污染的心,用不凈觀、慈悲觀、因緣觀等等佛法來洗滌,讓它恢復無染清凈之本來面目。附記3:「言行忠信,表裡相應」,是指在言語方面,要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諍語,不可妄語、綺語、惡口、兩舌,並要言行相符,表裡一致。附記4:端身正行和洗除心垢,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正心修身」,這是入道的要門。若能修心,則一切壞念頭,皆不敢發;若能修身,則一切壞事,皆不敢做。

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⑧,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痴,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   (這是說一生可以成就)   在清凈三業的同時,尤要精明的深信凈土法門,切願往生極樂世界,力行稱念阿彌陀佛。像這樣一面努力斷惡修善,清凈三業,一面又無間斷地執持名號,積功累德,雖然勤苦一世,但那是很短暫的時間罷了,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便可以得到無窮無盡的快樂。而且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即與佛完美無缺的福慧結合,永拔生死之根本,親證不生不滅之涅槃。一證永證,從此不會再有貪慾、瞋恚、愚痴之煩惱禍患,一切都是自由自在,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都可以隨心所欲,那種無為自然的境界,已與佛果之大涅槃非常接近了。附記1:此段經文,很清楚地指出,如依本經所說的念佛法門去修,便可避免多劫難成之苦,即得一生成就之樂。鈍根人,或幾年,幾十年,雖勤苦一生,但報盡命終,往生西方,永享妙樂;若是利根人,七日即能一心不亂,往生西方。一生也好,七日也好,拿來跟無量劫相比,只不過是須臾之間而已,所以經文說,「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附記2:修念佛法門,之所以可免多劫難成之苦,因為修其他的法門純靠自力,不靠他力,故自己必須把見惑(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共有88品)和思惑(即貪、瞋、痴、慢、疑,共有81品)統統斷盡,才能了生死、出三界;而念佛法門,自他二力兼有,只要一心念佛,見思惑雖未斷,亦可仗彌陀威神願力的加持而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故佛在《目連所問經》里說:「無量壽佛國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肯修行往生,反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無耳人。」又佛在《大集月藏經》中說:「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凈土一門,可通入路。」意思是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事實證明,即今之世,若舍凈土,果證全無。附記3:世人如果清楚知道娑婆實苦,西方實樂,作一對比,他就會努力念佛,求生西方了。佛經常說,娑婆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茲略述如下:A何謂三苦?即苦苦、環苦、行苦。苦苦是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經夠苦,加上眾苦逼迫,簡直苦上加苦;環苦是偶而出現之樂境失去時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壞行二苦,無色界則只有行苦。B何謂八苦?即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即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即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即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復須再生。C何謂無量諸苦?即除了上面所說的三苦、八苦之外,尚有來自人事方面的無禮、侮辱、誹謗 、污衊、漫罵、冤枉、加害等等,並有來自自然界的日晒、風吹、雨打、饑渴、寒熱……。   由此可見,娑婆世界,樣樣皆苦,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極樂世界,卻與此相反,茲略述如下:●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但受三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有蓮花化生之樂,而無胎獄之生苦;●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壞之老苦;●有自在康寧之樂,而無病痛之病苦;●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散之死苦;●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與所愛別離之苦;●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怨憎相會之苦;●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有求不得之苦;●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之苦。附記4:明代楚石大師有詩曰:「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華開。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樓無地著塵埃。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虛空笑滿腮。」

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⑨,無得疑惑中悔⑩,自為過咎(11),生彼邊地(12)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13)也。   (這是說不得疑惑中悔)   你們要各自努力,精進不懈,以實現心中之所願,往生極樂。不得懷疑或中途退悔,若有疑悔那是你自己的過失,那就不能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花化生,只能生到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在500年中,見不到佛,也聽不到佛法,這是一面念佛又一面疑惑的人所受的苦難。附記1:念佛法門有三要,即:深信、切願、力行;也有三不,即: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裡的經文說「汝等宜各精進」,就是三要中之力行,三不中之不間斷。力行與不間斷,是一而二,二而一,都是說要努力修行,念佛不可間斷。我們平日念佛要綿綿密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暫忘。這也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所說的「凈念相繼」。要做到念佛不間斷,和凈念相繼,我們除了每日定時地早晚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如行、住、坐、卧、路上、車上、船上、飛機上、做事、娛樂、運動,乃至大、小便時,皆應念佛。只是於卧時或大、小便時,只宜在心中默念,不可出聲念佛,出聲念不合律儀。念佛是八萬四千法門中一個最方便的法門,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念佛,方便之至,誰說沒有時間念佛,那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自欺欺人,捫心自問,必然有愧。附記2:又經文中所說的「無得疑惑」,就是念佛三要中之深信,和三不中之不懷疑。深信和不懷疑,也是一不是二,都是說要深信不可懷疑。念佛人對下列事項絕對不可有絲毫的懷疑:●不可懷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不可懷疑佛言。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不可懷疑佛願。佛願要接引眾生,肯定前來接引眾生。●不可懷疑因果。念佛為因,往生為果,又往生為因,成佛為果,有其因肯定必有其果的。●不可懷疑佛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凈土,故其他佛國都不能與之相比。●不可懷疑法門。此法門乃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一個極其奇妙特別的法門,能令人就在這一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凈土、成佛道,故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同聲讚揚,誰若對之懷疑不信,那便是放棄了在這一生中成佛作祖的絕佳機會,實愚不可及。附記3:談到不懷疑,世人雖念佛,但只要有一絲毫的疑情存在,有福報的人,也只能如經上所說「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福報差的,疑障一起,就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彌勒白言:受佛重誨(14),專精(15)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這是說彌勒如教奉行)   彌勒菩薩向佛稟白:今天有幸接受佛這麼深重的教誨,決定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對佛寶貴的教誨,絲毫不敢有疑。附記1:彌勒菩薩是此土之未來佛,是等覺菩薩的身份,聽了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即刻向佛立願:「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這是告訴我們,像他那樣的等覺菩薩,尚且要專精修學,一心專念無量壽佛,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我們只是博地凡夫,更應該聽佛的話,及向彌勒菩薩看齊,一句佛號念到底,決不轉換題目。能乎此,則往生極樂,決定有份矣。附記2:關於「專精修學」,就是念佛法門三不中之「不夾雜」,也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夾雜著其他的法門,要一門深入。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夾雜的毛病,凈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讀誦正行:即專讀誦凈土經論;   觀察正行:即專觀想極樂莊嚴;   禮拜正行:即專禮拜阿彌陀佛;   稱名正行:即專稱念彌陀名號;   讚歎供養正行:即專讚歎供養彌陀。   又世親菩薩在《往生論》中,也為我們立下了「五念門」如下:   (一)禮拜門:以我之身禮拜阿彌陀佛;   (二)讚歎門:以我之口讚歎阿彌陀佛;   (三)作願門:一心發願,願生其國;   (四)觀察門:以智慧觀察彼佛菩薩,及依正莊嚴;   (五)迴向門:以我之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願彼此皆成佛道。附記3:凈宗為什麼要建立「五正行」與「五念門」呢?因為念佛法門最忌夾雜,要一門深入,不可夾雜別的法門,若夾雜則「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後果堪虞。我們不妨想一想,一列出了軌的火車,或一架偏離了航線的飛機,它們能抵達目的地嗎?念佛若夾雜別的法門,就與出了軌的火車及偏離了航線的飛機一樣,永遠達不到目的,修行豈不白費功夫?◎注釋①天下久久 是說這個世界要過了很久以後,才會再有佛出現。②斷諸疑網 這裡是指斷除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五不正見(亦即見惑),及貪、瞋、痴、慢、疑之煩惱(亦即思惑)。③典攬智慧 是說這一部《無量壽經》總括包攬了諸佛的一切智慧而無遺。④眾道之要 是世出世間修行成道之心要。⑤綱維 維繫倫常道德的原則。⑥決正 決擇分別邪正。⑦惡露 指人身九孔所常流的不凈之物。九孔即人的兩眼、兩耳、兩鼻孔、口、大便處、小便處。⑧道德合明 「道」指佛所證的菩提智慧;「德」指修善而得的福德;「道德合明」就是福慧俱足的意思。⑨求心所願 努力求取實現心中的願望。⑩疑惑中悔 對所修的法門懷疑迷惑,或是中途退悔改修別的法門。(11)自為過咎 自己所造的過失。(12)邊地 又名邊地疑城。「邊地」邊隅之地,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邊隅,有地名懈慢界,又名胎宮,往生到那裡的人,五百歲間不得見聞三寶。「疑城」因此處為疑根未斷的人所居,故名。(13)諸厄 這裡是指往生極樂世界邊地疑城的人,有五百歲不得見聞三寶的苦難。(14)重誨 很深重的教誨。(15)專精 「專」是專一;「精」是精純。專精也就是不夾雜的意思。


推薦閱讀: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一冊89)
《金剛經》原文+白話通俗直譯 - 中國佛教論壇網 - 5
白話華嚴經第三十七卷
姚來旺仗勢欺人 胡小哥怒斬奸商
白話宋高僧傳

TAG:心得 | 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