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的一部分,要研究太極拳文化就離不開對道家思想的研究。中國武術產生和發展的環境極其複雜,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吸收和交融其他形式的文化也是在所難免的,因此,中國武術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武術形式和不同的武術文化內涵。其中太極拳可稱是道家文化與武術的完美結合。太極拳蘊含了豐富的道家思想,太極拳從道家思想中引申出「動靜」、「剛柔」、「進退」、「虛實」、「攻防」等對立統一的多種運動形式。太極拳是一種柔和、文雅、用意不用力的運動項目,它強調中庸、寧靜致遠,提倡陰陽互補、剛柔相濟,在攻防原則中則強調「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講究後發制人,不以力勝,講究巧取。道家思想融入到太極拳中,形成了太極拳獨特的戰略戰術思想。
一、道家思想對太極拳技擊特點的影響
太極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其認識論、方法論與道家思想有著直接聯繫,在其發展中形成了「以靜制動,動靜自如」、「以柔克剛,剛柔相濟」、「後發先至,崇下尚退」的技擊特點。道家思想被認為是太極拳文化的理論基礎之一。
哲學家認為,事物不僅是對立的統一的,而且是逐步地向其相反的方向運動發展的。這是自然法則,亦是老子人觀「法自然」的哲學回應。「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認為,正陣可以轉化為奇陣,善良可以轉化為妖孽,禍中伴隨著福的徵兆,福里潛伏著禍的根苗。根據這一轉化規律,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觀點,意思是說,道的運動是「反」,事物總是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的。事物強大了自然就會衰老,有意造成事物的強大是違反道的原則的。老子認為,在自然界,新生事物總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總是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則。
這種守柔處雌、崇弱尚下的觀念對太極拳拳理與技擊理論的影響是極大的,由此,它形成了「以靜制動,動靜自如」、「以柔克剛,剛柔相濟」、「後發先至,崇下尚退」的技擊特點。
1.以柔克剛、剛柔相濟
老子說:「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老子·十八章》)由此可見,老子的思想是尚柔的,他認為「柔勝剛,弱勝強」,因此老子提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世界上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世間所有事物都會向自己的對立面發展變化。因此的一定的時期內,柔弱的東西總會變得剛強,而剛強的事物則會變得柔弱。
2.後發制人、崇下尚退
老子說:「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何以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老子一種謙虛的說法,不為天下先體現的是一種不爭的態度。太極拳在老子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技擊意義上的關係的複雜性,即後發制人,崇下尚退。後相對於先而言,是一種相對的觀點,也是世界存在的方式。太極拳既是武術的一種,就應表現出武術技擊的特點。在武術中,往往強調佔得先機,只有佔得先機才能處於不敗。這種先的觀點,在老子看來,是一種不仁的表現,人相對於世界都是獨立存在的,雖然人和人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但不同的人也具有各自的獨立性,沒有人願意被別人的意識所左右。「先」在這個意義上講,往往有侵的意思。所謂侵人者必被人所侵,不被人侵,則不欺人也。這是老子從思想層面崇尚後、崇下尚退的原因。從實踐層面上講,太極拳崇尚後的原因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拳語云:「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
3.以靜制動、動靜自如
虛靜是道家追求的一種精神境界,是「道」在人體(靈魂與肉體合二為一、融為一體)的體現。武術,特別是太極拳,就非常強調靜、虛。虛靜者,即實中求虛、動中求靜之謂也。初練時,勢勢揆其用意,是從實處練也。今當並此形跡而泯之,故謂之實中求虛。太極拳開式時,由靜而動,收式時,由動而靜。今則勢勢之中,處處皆當作由動而靜想,務使一切姿勢,皆有動即是靜、靜即是動之意,固謂之動中求靜。太極拳強調虛、靜,是因為靜方能志專,才能排除雜念,使精神完全集中,用意識引導動作,領悟技法真諦,動作才能從容自如、勢正招圓。
二、道家養身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
道家思想對太極拳的影響,除了技擊特點外,還表現在養生方面。道家重貴生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太極拳的養生理論及方法。
1.重養氣
氣,是中國哲學範疇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道家認為宇宙萬物皆由「精氣而生」。道家認定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是「氣」。另一位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在《莊子·知北游》中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下一氣耳。」另外,組成萬物的基本物質——「氣」不僅具有物質性,而且還具有陰陽兩個對立統一的屬性。陰陽二氣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並且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綜上所述,氣是構成宇宙萬物是基本的物質。氣具有陰陽兩個屬性,氣永處於不停止的運動中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太極拳從實踐到理論、從觀念到方法都十分注重於氣,注重運氣、練氣、養氣。練太極拳要氣沉丹田,呼吸要勻、細、深、長,自然平和,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此外,太極拳更為注重的是「中氣」。太極拳用意練拳,行拳練氣,虛靜其心,以心行氣,其中即蘊含著生命本源論,又涉及道德精神論。將氣與心結合,在不斷的運動中求靜,氣遍全身,順勢揚氣,至此把人的生理、心理、人生哲學連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壽,生活情趣融合在一起。
2.貴自然
太極拳是受道家哲學影響較深的一個拳種,它依附於太極陰陽學說,以此為拳理和行拳的本根,謂之「凡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
宏觀的太極拳論更為強調拳理與「天道」的一致性。太極拳先哲陳鑫說:「打拳皆隨天機動宕,太極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闔辟剛柔順自然,一揚一抑理循環」。太極拳中的虛實、閉合、剛柔等變化,處處包含了陰陽對轉,故「習太極拳須悟陰陽要義,使人與天有渾然相通之妙。
3.求虛靜
《太極拳論》開宗明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可見太極拳是比較強調動靜關係的。而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不欲以靜」,莊子說:「抱神以靜,必靜必清。」後來的道教內丹學說主張「守靜去燥,忘形靜寂」,從而達到「神靜則心和,心和則神全」。這些道家的觀點無論是從思維方式上還是從養生實踐上都注重以靜養德,以靜養身心。「虛靜」的哲學內涵是「無」,有無相生之「無」;就人生論來說,「虛靜」指主體擺脫外在異己力量的羈絆,回歸自然的本真,達到心明如鏡的安適心境的心理過程。
太極拳將道家主虛靜的理念應用於拳理之中,形成了以養為特色的運動形式。練拳時首先要入靜,做到心靜體松,使人的身心處於極寧靜、極鬆脫的狀態。太極拳要「心靜用意」,在運動中把精神和意念貫注於一招一式之中,通過這種求靜的方法達到虛靜的境界。虛靜從人生修為的角度講則是安靜閑適,虛融澹泊,是虛懷若谷、恬靜無欲的平和心境。太極拳以靜心養性、動中求靜的運動方式來使練習者達到修養身心的目的,不失為一種好的手段。
三、道家思想對太極拳審美的影響
中國哲學思想認為自然即為美,美的本質是自然。這裡的自然指的是符合事物的規律,也就是中國哲學中所說的「道」。
1.太極拳中的自然美
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太極拳審美重視「天人合一」的境界。無論什麼動作,作為審美主體的「我」都會將它與自然界中的有關物象相聯繫,與有關情感相溝通。「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即物化為我,我化為物,萬物與我合一。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我國傳統文化將人與自然看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注重追求人與自然的交融合一,並且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種思想逐漸形成穩定的思維方式,貫穿於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也滲透到太極拳的拳法和拳術理論中,發展並逐步得到完善。
2.太極拳和諧之美
太極拳講究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小力打大力,從不以拙力取勝的運動風格給人的自然輕鬆、舒暢愉悅的感覺,這正體現了它的和諧完整之美,從而使太極拳成為真正的充滿豐富創造力的審美活動,使之成為人們的審美對象。和諧是蘊藏在中華民族心靈深處的一種審美理念,它在太極拳中具體表現為動靜和、剛柔和、陰陽和、虛實和、形神和,這種協調統一的關係成為「一首優美的旋律」。以「白鶴亮翅」為例,從動作方法上看,它的虛實、動靜、剛柔等因素在統一中對立,而又融為一體,使動作在虛實相生、剛柔相濟、動靜相間,體現出圓滑連貫自如的動作特徵以及動作的和諧之美。
3.太極拳的真善美
太極拳的美不僅僅表現在對大自然的探索和對自然規律順應上,更表現在動靜、陰陽、剛柔、勁意、虛實的和諧之美上。在現代西方體育以「力量,速度,追求極限的刺激之美」給人們帶來視覺衝擊的同時,太極拳以其返璞歸真、獨具特色的東方之美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太極拳這種獨特的對美的追求,也為太極拳衝出華夏、進入世界的發展增加了寶貴的砝碼。(作者:王春華)
推薦閱讀:
※試論道家的採氣,修道辟穀必須了解的第一課!
※道教是為人而創造的宗教
※有infp圈子裡的人嗎,感覺自己很孤獨。同類可以抱團取暖?
※發微讀書會第八期:北大美國法學教授用道家思想解釋共享價值(CSV)
※道家奇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