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論中正與太極拳修養
立身中正並因此而達到中定之境的圓融一體之和合狀態中,是太極拳修鍊的核心所在。
在流傳下來的先賢拳論中,關於這一點的要求很明確:
「虛領頂勁(用意將頭頂的意思輕輕領起),氣沉丹田(使遊走於胸腹之間的氣息下降),不偏不倚(精神領起中氣下沉,則身體自然居中正直),忽隱忽現(身體中直則氣息通暢,全身之意可以隨心所欲,因事在意而於任某一處自由去來:需時自在而無所從來,無用即去而去無所去)」這是《太極拳論》中對如何做到中定的具體法理。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立身以求得中正的形姿、安舒的神意,自可得中正的功效——支撐八面是中定的表現之一,這是《十三勢行功心解》中關於中正的內外功效描述。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尾閭部位置於水平狀後,精神自會逐節上領,可獲滿身輕爽感、心神流暢意,這是《十三勢歌訣》中對中正境地的指示;「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內氣鼓盪成團,所謂混元一氣也,必須先提領精神。這是《走架行功打手要言》中對中正的重要性的特別提示,也是對達到中正行功的逐步指引。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按:太極拳中雖有斜中寓正之說,但那是隨曲就伸原則實施中的權宜,正法仍以中正為是。
立身中正之教,由來久矣!自古聖賢設教皆以此為本。孔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是說中庸應是道德的最高層次了。程子解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所謂無過不及,經常如是。《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發而中節的意思是指凡有所為皆適宜、合理、當為。做到了靜時守正不偏,動時合乎時宜,自然與天地同體而明萬物生育之理!
中則無偏,正得其和!中和或曰中正,作為聖賢傳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思想而代代承襲。
《禮記》曰:仁義禮智,人道具矣!故知仁義禮智是為人處世立身修行的指歸。禮智即中正!此義古來即存,此說至宋周敦頤始倡:蓋因周子因言禮智之範圍太寬,難以確明,而且禮有是否恰到好處即中不中節的問題,智也有適不適宜即合不合乎是非正義觀念的問題。說中自無禮的過與不及,指正也去掉了是非善惡之爭端。正如朱熹所說「中是禮之得宜處,正是智之正當處;中者禮極,正者智之體!」因此,周敦頤明確指出: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太極圖說》。中正仁義是修養的目的要求,主靜則是修養的最高原則,而能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實即歸於自然也。此亦太極拳學之綱領也!
由此可以想像,當年三豐祖師以《太極圖說》為本,而做《太極拳論》,將聖賢教化融入拳術修鍊中,「以拳體道」,拳道體系才得以面世,又不悖聖賢傳心之原則,真正「理惟一貫」也!
能做到立身中正,則「陰陽不偏,循環不息,(可)守正以待感,敘得其宜,為經常不易之道,此中正仁義之理所從出。」(王夫之《張子正蒙解》)
朱熹指出:陽,剛也,仁也,物之始;陰,柔也,義也,物之終。一事一物自始至終不失中正即是「陰陽不偏」;「循環不息」的自然是氣血,陰陽不偏,自然氣行血暢;「守正」即是守我中正「以待感」者,我依理合法,守正不易,自可漸漸感知自然化育萬物之妙處;「物得其宜」者,為我但能持正不偏,守之得感,日久見功,自能隨感而發,而且「發而皆中節」,即所謂「應物自然」,使萬物自然得其宜在;「為經常不易這道」者,是對應首句而言,持中守正即是經典規範——經常不易也!太極拳道即此理耳。
所以說文武之學都是先賢教化的正途。太極之理為性命之源,修之自在於修正(吉)去邪(凶)。而關於其體的行跡修養,朱熹指出:聖人作太極之全體,一動一靜,無適而非中正仁義之極!所以好學君子習其正行,所謂「修之吉」,無知小人悖道而馳,故曰「悖之凶」!
在拳道體用中:在體不能行持中正,自無益人功效;在用不能守中正行,自為人乘!《大學》中說:欲修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心者,先誠其意。周敦頤在《易通》中亦指出:「誠者聖人之本」,「聖,誠而已矣。」換言之,聖人不過是達到了誠罷了。而立身中正或行持中正仁義,所以為致誠之道。誠於外者,中正仁義;誠於內者,心氣和合,神意如水,寂然不動!
故知中正守中是致誠之由,寂然不動者(靜極),誠之所以然也。以中正之心樹中正之形(以意生形),聖賢教化耳。
心不逐外,則歸一而合道。太極拳學之道,由斯而立矣!
練拳行功在安排好自己,首要即在站對位置!
站不對位置就找不到感覺,身心不能舒適安逸,勉強行功,難入境中,就是瞎練!瞎練自難為功。站對了自然已在拳境,感覺自然產生,練始有功胃身心得安舒輕爽之利。
重陽祖師說「身安而虛,道自來止」,即指此意。
如何站對位置?是否有不宜站處?站哪裡才叫站對?
其實,世上凡能立足處,皆是好位置,要在你心中放下染著!
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來做此事!有此認識則站何處有甚區別?此其一理也。語云:舉足輕重。意為一舉足則關乎輕重,所以當隨處一立,即以松腳為人境門徑。找到腳松的感覺,自然美境如圖,次第發生眼前。這也是「無極而太極」(見周濂溪《太極圖說》)的原理。無極主靜,所以行功練拳之前,務要清理身心之雜亂處,而歸入寂靜之中。於靜中可覺己身之中正。能立身中正則漸能致虛而使身中空虛,虛空中通,謂之得中。守此虛無,謂之守中。得中者即得機勢生髮之先兆,即站對位置!
推薦閱讀:
※修鍊楊氏太極拳之十大要領是什麼?
※論太極拳盤架
※太極五息功之五息站樁 求瑜伽和太極拳的教程
※【運動養生】楊氏太極拳經典85式拳譜
※太極拳學誰的才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