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座的文藝大咖們

亞歷山大·仲馬(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19世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世界文學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大仲馬自學成才,一生寫的各種著作達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基督山伯爵》《三劍客》《二十年後》和《布拉熱洛納子爵》,後三部通稱為達爾達尼央浪漫三部曲。

大仲馬的同名兒子也是法國著名文學家、《茶花女》的作者。為區分,遂稱呼為大仲馬。

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評論家、作家,革命民主主義者。

車爾尼雪夫斯基是俄國民粹主義的創始人,也是基於農村公社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奠基者和對貴族革命的發起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哲學上批判貝克萊、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唯心主義觀點,力圖以唯物主義精神改造黑格爾的辯證法;在政治上受到赫爾岑、別林斯基和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影響。車氏認為階級鬥爭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所以他努力揭露「農奴解放」的騙局,號召農民起義。但是,車氏的《怎麼辦》一書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斥為「思想幼稚」,陀氏在《地下室手記》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主要作品有論文《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1855年),論著《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1856年) 、《資本與勞動》,長篇小說《怎麼辦?》(1862年—1863年),長篇小說《序幕》(1867年—1869年)。

阿爾豐斯·慕夏(Alfons Maria Mucha,1860年7月24日—1939年7月14日),捷克籍的畫家與裝飾品藝術家。

慕夏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新藝術運動特徵,也有強烈的個人特點,他創作了大量的畫、海報、廣告和書的插畫,同時從事珠寶、地毯、壁紙及劇場擺設等設計。他的新藝術風格常被模仿,然而,這是慕夏終生不想嘗試的風格。他聲稱藝術的存在只是為了傳遞精神上的訊息,如此而已;因此他對他在商業藝術界得到的聲名感到挫折,而希望專註於那些更為崇高的藝術,及使他的出生地更為尊貴的計劃。

在法西斯主義風起雲湧的1930年代末期,慕夏的《斯拉夫史詩》被報紙指責為反動派,當1939年德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之際,慕夏是第一個被蓋世太保逮捕的藝術家。在一連串的審問中,死於肺部感染。

谷崎潤一郎(1886年7月24日—1965年7月30日),日本著名的小說家,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春琴抄》、《細雪》,被日本文學界推崇為經典的唯美派大師。

湯姆·考普斯維特·艾金斯(Thomas Cowperthwaite Eakins,1844年7月25日—1916年6月25日),美國現實主義畫家、攝影家、雕塑家及藝術教育家,被譽為美國繪畫之父。

艾金斯曾說:「裸體女子是最美麗的東西——除了裸體男子。」

埃利亞斯·卡內蒂(1905年7月25日—1994年8月14日)是保加利亞出生的瑟法底猶太人小說家、評論家、社會學家和劇作家,1981年因為「作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力量」而獲得諾貝爾獎。卡內蒂以德語寫作,著名作品有自傳三部曲:《得救之舌》、《耳中火炬》、《眼睛遊戲》、現代主義小說《迷惘》和社會學著作《群眾與權力》。

紀昀(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嘉慶十年二月十四日,即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謚號文達,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

紀曉嵐認為自己的作品超不過古人,所以不重著述,「隨手散失,並不存稿」。李元度言:「公胸有千秋,故不輕著書,其所欲言,悉於四庫書發之。」亦有不少人認為, 這在興文字獄的清朝里是明哲保身之舉。

紀昀流傳有《閱微草堂筆記》、《紀文達公遺集》,並撰《評文心雕龍》。

讓-巴蒂斯·卡米耶·柯洛(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16日—1875年2月22日),法國著名的巴比松派畫家,也被譽為19世紀最出色的抒情風景畫家。畫風自然,樸素,充滿迷濛的空間感。

柯洛的一生都住在巴黎,到26歲才從商人轉為畫家,曾在畫家米謝隆與柏坦的畫室中學畫,相當喜愛寫生與旅遊,追循著他的畫,可說踏遍了全法國,以及英國、荷蘭、瑞士及義大利鄉間等地。從柯洛的畫中尤其可看出他很喜歡義大利田野風景。然而柯洛也很擅於畫肖像畫,歐洲就有不少博物館也收藏了他的肖像畫。他也是19世紀留下畫作量最豐富的畫家之一。

奧爾德斯·倫納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年7月26日—1963年11月22日),是英格蘭作家,著名的赫胥黎家族最傑出的成員之一。祖父是著名生物學家,並因捍衛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有「達爾文的獵犬」之稱的托馬斯·亨利·赫胥黎。他下半生在美國生活,1937年移居洛杉磯,在那裡生活到1963年去世。他以小說和大量散文作品聞名於世,也出版短篇小說、遊記、電影故事和劇本。通過他的小說和散文,赫胥黎充當了社會道德、標準和理想的拷問人,有時候也是批評家。赫胥黎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但是在晚年也對通靈題目如超心理學和哲學和神秘主義感興趣。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赫胥黎在一些學術圈被認為是現代思想的領導者,位列當時最傑出的知識分子行列。

邁克爾·菲利普·賈格爾爵士(Sir Michael Phillip「Mick」Jagger,1943年7月26日—),英國搖滾樂手,滾石樂隊創始成員之一,1969年開始擔任樂隊主唱至今,並演奏口琴、吉他和鋼琴。作為演員、製片人和作曲人參與過多部電影的製作。藝名為「米克」·賈格爾。

賈格爾的職業生涯橫跨50年,被稱為「搖滾史上最受歡迎和最有影響力的主唱之一」。他獨特的嗓音和舞台動作,與基思·理查茲的吉他演奏風格一起成為了滾石樂隊的標誌。

亞歷山大·仲馬(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法國劇作家、小說家,世界文學名著《茶花女》的作者。

小仲馬的劇作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產物,話劇《茶花女》也被視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開端的標誌。他的劇作不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取勝,而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謹嚴,語言流暢,富有抒情意味。1897年,翻譯家林紓翻釋《茶花女》,當時譯名為《巴黎茶花女遺事》。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拜恩州(巴伐利亞)下拜恩區的首府蘭茨胡特,死於同一州的紐倫堡,是德國法學家保羅·約翰·安森·封·費爾巴哈的第四個兒子。

費爾巴哈對反基督教的政論家有很大的影響,他的某些觀點在德國教會和政府的鬥爭中被一些極端主義者接受。對卡爾·馬克思的影響也很大,雖然馬克思並不贊同他觀點中的機械論,馬克思曾寫過《費爾巴哈論綱》,批判他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和《基督教的本質》等。

讓·鮑德里亞(又譯讓·鮑德里亞)(1929年7月29日—2007年3月6日),生於理姆斯,歿於巴黎,法國社會學家及哲學家。他的思想從1960年代末期的著作《物體系》開始,直到1980年代以降,可被歸納為「現實的消失」。

艾米莉·簡·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1818年7月30日—1848年12月19日),19世紀英國作家與詩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二,世界文學名著《呼嘯山莊》的作者,而且這其實也是她一生中唯一一部小說。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恩鑅,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歷史學家,儒學學者,教育家。錢穆與錢鍾書同宗不同支,錢鍾書是其侄輩,錢穆又稱錢基博(錢鍾書父親)為叔。

錢穆的《先秦諸子系年》一書,考證數十本秦漢古籍,排出先秦時各事件的先後順序。後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書;該書以論證完整的二十八個不可通駁斥了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使當時再無學者替康有為辯護,清末以來影響極大的經學今古文之爭方才告一段落。

錢穆的徒弟余英時稱他「一生為故國招魂」。正是出於將中國傳統政治制度放在中國文明系統的框架內求客觀的了解,錢穆主張應該在固有文明的真相基礎上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政治制度,而非以後見之明淺薄地非議與污衊之。

喬安娜·羅琳,OBE(Joanne "Jo" Rowling,1965年7月31日—),通稱J.K·羅琳(J. K.Rowling),是一位英國奇幻小說家,代表作為《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她的《哈利·波特》暢銷全球,熱賣超過4億本,成為史上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其同名改編電影也成為電影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之一。該系列電影獲得羅琳的完整授權,她還親自擔任《哈利·波特—死亡聖器 (上)》的電影監製。

讓-巴蒂斯特·拉馬克(1744年8月1日—1829年12月18日),法國人,1809年發表了《動物哲學》(亦譯作《動物學哲學》)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理論,即通常所稱的拉馬克學說。書中提出了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兩個法則,並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曾多次引用拉馬克的著作。

周璇(1920年8月1日—1957年9月22日),江蘇常州人,1930年代至1940年代著名歌星、影星。原名蘇璞,後改名王小紅、周小紅,有「金嗓子」、「歌后」和「影后」之稱。

周璇名曲《夜上海》、《何日君再來》、《天涯歌女》、《漁家女》等。成名作:1937年和趙丹主演的《馬路天使》; 代表作:《馬路天使》、《憶江南》、《清宮秘史》。

詹姆斯·亞瑟·鮑德溫(James Arthur Baldwin,1924年8月2日—1987年12月1日),美國作家,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作為黑人和同性戀者,鮑德溫的不少作品關注20世紀中葉美國的種族問題和性解放運動。代表作有小說《向蒼天呼籲》、《喬瓦尼的房間》、《另一個國家》等。

2002年,鮑德溫被學者Molefi Kete Asante列為100位偉大的美國黑人之一。2005年,《向蒼天呼籲》被《時代》雜誌評為「1923-2005百佳英語小說」之一。

崔健,朝鮮族,生於1961年8月2日,被稱為「中國搖滾之父」。

1987年在ADO的幫助下,崔健發行了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張原創搖滾樂專輯。這張專輯包括了崔健的成名作《一無所有》。之後陸續推出了《解決》(1991)、《紅旗下的蛋》(1994)、《無能的力量》(1998)、《給你一點顏色》(2005)等專輯,作品的強烈批判性和啟蒙精神。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

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一般譯作雪萊,知名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出色的英語詩人之一。恩格斯稱他是「天才預言家」。

路易·威登(1821年8月4日—1892年2月27日)是法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皮件設計大師之一。他於1854年在巴黎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第一間皮箱店。一個世紀之後,路易·威登成為皮箱與皮件領域數一數二的品牌,並且成為中國大陸上流社會的一個象徵物。如今路易·威登這一品牌已經不僅限於設計和出售高檔皮具和箱包,而是成為涉足時裝、飾物、皮鞋、箱包、珠寶、手錶、傳媒、名酒等領域。

梁從誡(1932年8月4日—2010年10月28日),出生於北平,知名環保人士、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被譽為「中國民間環保第一人」。他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林徽因之子,著名革命家及戊戌變法領袖梁啟超之孫。

他的名字「從誡」來源於中國古代建築家李誡。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紀法國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之王」,世界文學名著《羊脂球》的作者。莫泊桑的語言清新流暢、樸素自然、優美而不纖柔,精準洗鍊而不缺乏幽默機智。

莫泊桑和老師福樓拜同屬於十九世紀法國後期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不贊成自然主義的理論主張,他討厭浪漫主義的浮誇作風和邏輯的混亂,不過他繼承了批判現實主義中觀察、分析、提煉和概括的做法,對生活抱著旁觀的態度,以冷靜的描摹來掩蓋作家對現實的分析。

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FRS(Sir 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蘇格蘭生物學家、藥學家、植物學家。1923年發現溶菌酶,1928年發現青黴素(又名盤尼西林),這一發現開創了抗生素領域,使他聞名於世。1945年,他與弗洛里和錢恩因為對青黴素的研究活動獲諾貝爾醫學獎。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是一位美國藝術家、印刷家、電影攝影師,是視覺藝術運動波普藝術最有名的開創者之一。在作為商業插畫家獲得巨大成功之後,沃霍爾曾經從事畫家、前衛電影製作人、檔案家、作家等工作。沃霍爾成為回顧展覽、書籍以及紀錄片的主角,他發明了廣為流傳的「成名十五分鐘」理論。在他的家鄉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有安迪·沃霍的博物館以紀念這位偉大藝術家的作品及不平凡的一生。

安迪·沃霍爾認為藝術與金錢掛勾,因此應該要努力把藝術商業化。他的著名作品中,有一幅不斷複製家傳戶曉的金寶湯圖案,就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一階段。他經常使用絹印版畫技法來重現圖象。他的作品中最常出現的是名人以及人們熟悉的事物,比如瑪麗蓮·夢露和埃爾維斯·普雷斯利。重複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1968年,安迪·沃霍爾遭狂迷槍擊,重傷但撿回一命。1987年2月22日,安迪·沃霍爾因醫療事故突然離世,享年59歲。他的身價估計高達七億美元。回復沃霍爾查看其專題全部文章

吉米·多納爾·威爾士(Jimmy Donal 「Jimbo」 Wales,亦譯衛詹美,1966年8月7日—)是一位美國互聯網企業家、維基百科創始人之一,現為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榮譽主席,同時擁有一家名為Wikia的營利公司(和維基百科沒有直接關係) 。威爾士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亨茨維爾,並曾就讀於那裡的一所預科學校——倫道夫學校。之後分別在奧本大學和阿拉巴馬大學獲得了金融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2006年5月,吉米·威爾士被《時代周刊》選為100個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王菲(Faye Wong,1969年8月8日—),曾用藝名王靖雯(Shirley Wong),華語著名女歌手、演員。王菲出生於中國北京市,1987年隨父親舉家移居香港。1989年,以專輯《王靖雯》出道,在兩岸三地擁有極高知名度,被譽為自1990年代初期至今華語樂壇最出色的女歌手之一及大中華地區的樂壇天后,亦為吉尼斯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的最高銷量港粵女歌手。除了華人圈,王菲亦是首位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接受CNN專訪以及首位在日本武道館舉辦個人演唱會的華人歌手,被《時代》雜誌譽為「流行樂壇女王」,其活躍時期更曾被媒體譽為「王菲時代」。

王力(1900年8月10日—1986年5月3日),字了一,原名王祥瑛,中國廣西博白人,著名漢語語法學家及翻譯家、詩人、散文家,在聲韻學、訓詁學等語言學領域亦有貢獻。王力先生是中國當代傑出的語言學家和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

王力先生一生從事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漢語語音、語法、訓詁、文字、辭彙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在音韻學方面成就最大。在將近60年的學術生涯中,寫了1000多萬字的學術論著,其中專著40多種,論文近200篇。著作中中不少被譯為美、英、法、日、俄等多國文字,列為研究生必讀之書和漢語基礎課教科書。

王力先生的學術成就使他成為繼王國維、趙元任之後,和羅常培同期著名漢語語言學家。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爵士,KBE(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是一位世界聞名的英國國籍和美國國籍電影導演,他尤其擅長拍攝驚悚懸疑片。20世紀20、30年代希區柯克在英國拍攝大批默片和有聲片,之後他前往美國好萊塢謀求發展並在美國拍了很多電影,他1956年加入美國國籍,同時保留英國國籍。

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AFI百年百大電影名單上,希區柯克的作品入選了4部(《迷魂記》、《驚魂記》、《後窗》、《西北偏北》),在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名單上,希區柯克的作品入選了3部(《迷魂記》、《捉賊記》、《美人計》),在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名單上,希區柯克主導了最多的9部電影(《驚魂記》、《西北偏北》、《鳥》、《後窗》、《迷魂記》、《火車怪客》、《美人計》、《電話情殺案》、《蝴蝶夢》),在前7名囊括了3部,包括第1名影片。

在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希區柯克共拍攝了超過五十部電影,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他的作品經受住了歲月的考驗。回復希區柯克查看其專題全部文章

約翰·高爾斯華綏,OM(John Galsworthy,1867年8月14日—1933年1月31日),英國小說家、劇作家,193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高爾斯華綏在英格蘭薩里的一個富裕家庭出生,曾在哈羅公學和牛津大學新學院學習法律,1890年成為訟務律師。但他取得律師資格後並沒有執業,而是出國幫助打理家族生意,旅程中認識了作家約瑟夫·康拉德。高爾斯華綏在1895年開始寫作,1897年的短篇故事集《天涯海角》(From the Four Winds)是他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他發表的第一份劇本《銀盒》(The Silver Box,1906年)以及隨後的長篇小說《有產業者》(The Man of Property,1906年)都獲得成功。他和其他一些同期作家(例如蕭伯納)的作品都涉及社會的階級系統和其他問題,劇本《鬥爭》(Strife,1909年)就是這樣的作品。高爾斯華綏憑作品《福爾賽世家》三部曲(《騎虎》、《出租》與《有產業的人》)獲諾貝爾文學獎。

沃爾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 1st Baronet,1771年8月15日—1832年9月21日),蘇格蘭歷史小說家、詩人。

司各特18個月時患小兒麻痹症而有腿萎縮。12歲時進愛丁堡大學。他十分欣賞德國的「狂飆文學」,翻譯過德國著名民謠《萊諾爾》。1802年司各特出版《蘇格蘭邊區歌兩集》。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最後一個吟遊詩人之歌》問世。此後他投資印刷行業。1808年出版詩歌《瑪米恩》,以後他創作了《湖邊夫人》、《特里亞明的婚禮》、《島嶼的領主》等一系列詩歌。他最後一部長詩是《無畏的哈羅爾德》。

司各特的詩充滿浪漫的冒險故事,深受讀者歡迎。但當時拜倫的詩才遮蔽了司各特的才華,司各特轉向小說創作,從而首創英國歷史小說,為英國文學提供了30多部歷史小說巨著。後世許多優秀作家都曾深受他的影響。司各特之死使英國舉國悲傷。

詹姆斯·弗朗西斯·卡梅隆(James Francis Cameron,1954年8月16日—),加拿大電影導演,擅長拍攝動作片以及科幻電影。他導演的電影經常超出預定計劃以及預算,不過都很賣座。目前電影票房史上最賣座的兩部電影——《泰坦尼克號》(1997)和《阿凡達》(2009)都是他執導的作品。詹姆斯·卡梅隆電影的主題往往試圖探討人和技術之間的關係。

華彥鈞(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小名阿炳。中國音樂家,道士,江蘇無錫人。晚年被稱呼為瞎子阿炳、盲公炳或盲炳。

1893年8月17日,華彥鈞出生於無錫市中心洞虛宮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為雷尊殿「當家道士」。被其父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被帶回道觀,並被送入私塾讀書,取學名彥鈞。

10歲學習敲擊,12歲學習笛子,均為父授,開始參與法事,未知何時開始學習二胡和琵琶。17歲正式參與道教音樂吹奏,因外表、聲線討好,被當地人稱為「小天師」。

21歲繼承亡父雷尊殿「當家道士」職位,與族兄輪流主管收入。後華彥鈞好吸食鴉片和嫖妓,入不敷支。34歲因梅毒導致雙目失明,無力參與法事工作,遂以街頭賣藝為生。46歲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婚。

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楊蔭瀏、曹安和欲為其錄音,因當時華彥鈞已棄業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時30分開始錄音,錄製《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傳說中最得意的《梅花三弄》與其他約300首樂曲,因為錄音鋼絲不夠而沒有錄製。《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華彥鈞為教師,因沒有華彥鈞的醫療費用預算而告吹。華彥鈞唯一正式公開演奏,為1950年9月25日於無錫雅藝協會成立大會的表演節目。

1950年12月4日,華彥鈞病逝,終年57歲,無後,葬於無錫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其妻董彩娣於1951年3月27日病故。

作品:《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大浪淘沙》《龍船 (琵琶曲)》《昭君出塞 (琵琶曲)》。

馬賽爾·卡爾內(1909年8月18日—1996年10月31日),法國電影導演,同性戀。他一度被推崇為最偉大的法國導演,而後又遭到最嚴厲的抨擊。今天,他的許多影片仍然到處被尊為傑作,而對他導演才能的評論卻依然存在嚴重分歧。

1950年代中後期,卡爾內更是被日後成為「新浪潮」導演的一批年輕影評者視為「優質電影」的代表人物,對他大肆抨擊。儘管如此,卡爾內依然繼續拍片,直到1977年才退休,其導演生涯幾乎長達半個世紀。1979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這是有史以來作為電影導演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主要作品:《珍妮》《怪事》《霧碼頭》 《海港的瑪麗》《朱莉葉或夢的鑰匙》《苔麗絲·拉甘》《巴黎的空氣》《作弊者》《聖經》。

阿蘭·羅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年8月18日—2008年2月18日),又譯阿蘭·霍格里耶。法國作家和電影製片人,新小說代表人物之一。

1953年,他在午夜出版社出版了首部小說《橡皮》,此後成為全職作家。1961年,他編寫的電影劇本《去年在馬里昂巴》由法國新浪潮導演亞倫·雷奈的攝製成電影,並獲得該年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

從1960年代起,格里耶本人也曾創作並導演過數部電影,有《歐洲快車》、《撒謊的人》、《慾念浮動》、《使人瘋狂的噪音》等,他於1963年單獨攝製的影片《不朽的女人》榮獲路易·德呂克電影獎。2006年的《格拉迪瓦找您》是他生前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回復格里耶查看其專題全部文章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1933年8月18日—)是一位猶太裔導演、編劇和演員。代表作有《水中之刃》(1962年)、《反撥》(1965年)、《死結》(1966年)、《森林復活記》(1971年)、《唐人街》(1974年)、《鑰匙孔的愛》(1992年),並以《鋼琴家》贏得2002年的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及奧斯卡最佳導演獎。2010年,羅曼·波蘭斯基憑《影子寫手》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和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羅曼·波蘭斯基曾在波蘭、英國、法國與美國製作電影,被認為是為數不多「真正的國際電影製片人」。波蘭斯基的電影啟發許多導演,其中包括科恩兄弟、韋斯·安德森、大衛·芬奇、艾騰·伊格言、戴倫·艾洛諾夫斯基、朴贊郁、阿貝爾·費拉拉(Abel Ferrara)與韋斯·克雷文。

嘉布麗葉兒·波納·「可可」·香奈爾(Gabrielle Bonheur "Coco" Chanel,1883年8月19日—1971年1月10日)是法國先鋒時裝設計師,香奈爾(Chanel)品牌的創始人。她現代主義的見解,男裝化的風格,簡單設計之中見昂貴,成為20世紀時尚界重要人物之一。她對高級定製女裝的影響令她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影響最大的100人之一。

薩瓦多爾·誇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年8月20日—1968年6月14日),義大利詩人、翻譯家,1959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917年他創辦了《新文學雜誌》(Nuovo giornale letterario),發表第一批詩作;1930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水與土》(Acque e terre),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誇西莫多其他詩集包括《消逝的笛音》(Oboe sommerso,1932年發表,包含了他1930年至1932年間的所有作品)、《日復一日》(Giorno dopo giorno,1946年發表)等。

在創作之餘,誇西莫多也翻譯了不少經典作品如《約翰福音》、《奧德賽》等。

霍華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1890年8月20日—1937年3月15日)是美國恐怖,科幻與奇幻小說作家,尤以其怪奇小說著稱。

洛夫克拉夫特自稱其寫作的主題為「宇宙主義」,這一主題的基本概念就是:人類有限的的心智無法理解生命的本質,而宇宙對於人類來說是殘酷陌生的。洛夫克拉夫特通過一系列圍繞著非人諸神主題展開的關聯鬆散的小說開發出了克蘇魯神話體系;同一時期他還在作品中設定出了《死者之書》,一本關於魔法儀式及失落知識的虛構魔法書。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大多包含悲觀與憤世嫉俗的情感,與啟蒙思想,浪漫主義以及基督教人文主義的價值觀格格不入。

雖然洛夫克拉夫特的名氣在他有生之年一直很小,但他死後其名聲卻日益高漲;今天,洛夫克拉夫特被看作是二十世紀影響力最大的恐怖小說家之一。

奧伯利·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1872年8月21日—1898年3月16日),是十九世紀末最偉大英國插畫藝術家之一,也是近代藝術史上最閃亮的一顆流星。

他的畫風受拉斐爾前派、印象派、古典主義、巴洛克、日本浮世繪等風格的影響,但又獨具一格,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尤其是對線條的出色運用和黑白畫的創造性成就。

早在二十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比亞茲萊就在中國引起一陣旋風,魯迅、梁實秋、徐志摩、聞一多、郁達夫等人,莫不為他的作品所傾倒。 魯迅評價道:「沒有一個藝術家,作為黑白畫的藝術家,獲得比他更為普遍的聲譽;也沒有一個藝術家影響現代藝術如他一般廣闊。」「視為一個純然的裝飾性藝術家,比亞茲萊是無匹的。」

杜月笙(1888年8月22日—1951年8月16日),名鏞,號月笙,原名月生。江蘇省上海縣(今屬上海市浦東新區)人,近代中國綠林,上海租界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悟字輩,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灘上最富有傳奇人物之一,卒於香港。

阿希爾-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樂《大海》和《牧神午後前奏曲》,鋼琴組曲《貝加馬斯克組曲》、《意象集》、《版畫集》等;而他的創作最高峰則是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

其音樂對自他以降的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德彪西被總括為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甚至設法遠離這一稱謂。一些作家如羅伯·施密茲(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Gray)亦認為德彪西是一位「象徵主義者」而非「印象主義者」。《新格羅夫音樂辭典》內文也寫到,將德彪西的音樂美學稱為「印象主義」是不盡準確的。

水星上位於33.9°S, 347.5°W的撞擊坑命名為德彪西撞擊坑。

亨利·卡蒂爾-布雷松(Henri Cartier-Bresson,又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8月22日—2004年8月3日)是法國著名的攝影家,年少時學習繪畫,1930年開始加入攝影創作,1931年廣泛遊歷各地,作品也開始在報紙、雜誌、書籍上陸續發表。偏愛黑白攝影,喜愛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標準鏡頭,反對裁剪照片與使用閃光燈,認為不應干涉現場光線,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及現代新聞攝影的創立人。他同時也是知名的瑪格南圖片社創辦者。他的「決定性瞬間」攝影理論影響了無數後繼的攝影人。回復布列松查看其專題全部文章

愛德娜·安妮·普露(Edna Annie Proulx,1935年8月22日—),是一位美國記者與作家。她的第二本小說《真情快遞》 (1993) 曾獲1994年普立茲小說獎與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並於2001年拍攝成同名電影。她的短篇小說《斷背山》亦被改編、拍為同名電影《斷背山》,其電影於2005年發行,而後贏得了奧斯卡金像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與金球獎等大獎。普露並曾以首部小說《Postcards》,獲筆會/福克納小說獎肯定。她的創作多半僅以安妮·普露為名,但也曾使用過E·安妮·普露與E·A·普露。


推薦閱讀:

唯我獨尊的獅子座王菲
男獅子座 VS 女天秤座
扒一下你的星座|月亮獅子座是什麼樣的?
獅子座基本特點

TAG:文藝 | 獅子座 | 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