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今天把彌勒菩薩表法的意思統統忘掉了、搞錯了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7-06 17:48:51關鍵字:彌勒菩薩表法,表法,山門,咒中之咒,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極樂,減劫,彌勒菩薩
【 點擊數:68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70集 2014年7月4日 講於 台南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句無上的密咒

  我們再往下面看:

  【解】若據密教,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下面念老引經據典告訴我們:

  【解】《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

  密宗說的。

  【解】又金剛智之《五秘薩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

  「金剛智」是密宗的大德;這個「一切如來長子」是《華嚴經》上說的;「亦名大阿闍黎」是密宗裡頭稱的。

  【解】本經《德遵普賢第二品》中,復有「為教菩薩,作阿闍黎」之文。

  普賢有個名字叫「大阿闍黎」。「阿闍黎」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軌範師」。這個老師,他的言行是我們的模範,我們應當要跟他學。

  【解】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

  說什麼意思?

  【解】正顯密凈不二。

  我們修這個法門的,要不要再去學密了?不需要!為什麼?密在《無量壽經》裡頭,密在阿彌陀佛名號裡頭,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句咒語,無上的密咒。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句彌陀名號,裡面包含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德號,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你念這一句名號,全都念了,不要再念別的了,全都念到了。不但包含一切諸佛名號,還包含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經卷,統統在這一句佛號裡頭,所以這一句佛號包括所有的經教。在中國大小乘過去總共十個宗派,現在中國沒有小乘,大乘八個宗,南傳的是小乘,都在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普賢菩薩列在上首,代表什麼?密凈不二,凈土裡頭有密宗,有圓滿的密宗。

  【解】故先師夏老雲。

  「先師」是夏老,已經往生了。

  【解】「凈土即是密教顯說。」

  說得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教裡頭常說的大成就、圓滿的成就。

  【解】(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故紅教尊崇彌陀,勸生極樂,遠盛於其它教派。密凈不二之旨,於本解中,暫不詳論。)

  在這部註解裡頭沒有詳細講解。詳細講解的,好像夏蓮老有,黃念老也有,他們的著作很豐富;至於這部經,是專門介紹凈土法門,專講「信願持名、求生凈土」。

念佛、聽經的時候把電話關掉,否則一打攪功夫斷了、破了

  【解】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惟大智方能信入。

  凈宗能夠相信,不容易,不是真正的大智,你怎麼可能相信?!信的人很多,信中帶著有疑惑。一切修學凈土的大眾,李老師當年老人在世,我們常常聽說,老師往生的時候,我聽說台中蓮友大概有五十萬人,真正往生的,老師講了,一萬人當中,大概只有三、五個往生。其他的不能往生,什麼原因?「信」,信裡頭摻雜著有疑,到臨終的時候會產生障礙,你不能往生。不能有疑。

  「願」,願生凈土,但是這個世界親情、有一些牽掛放不下,這也不能往生,這都是什麼?都是智慧缺少。真正有智慧,統統放下,沒有懷疑。真有懷疑,自己不能客氣,不要隱瞞,一定要斷疑生信。用什麼方法斷疑?讀經。讀經能幫助你斷疑生信。一天如果能讀十個小時,念上三年疑就斷掉了,沒有十個小時的功夫不行,你的疑惑拔不掉;業障、習氣、罪業,冤親債主都是你的障礙,所以你必須要徹底放下。

  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會起很大的作用,問題就是你「會不會」。

  聽經不能攝心,有妄想、有雜念,心不能專註,聽經不生功德;念佛,念念就念跑了,就想別的東西去了,不能專註,這都是業障的現象,這都是不能往生的現象!我們要覺悟,要有高度的警覺心,那怎麼辦?

  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我推薦給你的海賢老和尚的光碟,一天真正用五個小時:聽三遍,念阿彌陀佛一萬聲。一萬聲大概兩個小時。要注意,佛號不間斷;要注意,佛號不夾雜,念阿彌陀佛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念佛、聽經的時候,最好把電話掛掉、電話線拔掉,沒有人打攪你,一打攪功夫斷了、就破了。難,真難,真有恆心、有決心,是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但是這些障緣你可不能疏忽,它確確實實把你拉到六道輪迴,不准你往生。很可怕!

  【解】又妙德者,了了見佛性故,今鄰普賢位列上首,正表禪凈不二之旨。

  禪宗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本尊,代表禪,普賢代表密,所以他都有用意的,這一句佛號當中有禪,圓滿的禪,有密,究竟的密。這個意思是教你,「禪」放下,;密」也放下;阿難在前面代表「教」,「教」也放下。海賢老和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就了,圓滿成就,究竟成就。所以他在此地,「正表禪凈不二之旨「。

今天把彌勒菩薩表法的意思統統忘掉了、搞錯了

  【科】庚三、當來承傳

  【經】 彌勒菩薩。

  真正懂得了,念阿彌陀佛裡面就有彌勒菩薩在其中,不必再分心了。

  【解】彌勒,此雲慈氏,菩薩之姓也。名阿逸多,此雲無能勝。

  意思就是他是真正慈悲,慈悲到極處,一切慈悲的人都不能跟他比,他超勝,無能勝。

  在中國宋朝時候,跟岳飛同時代,宋高宗的時候出現在奉化,在浙江奉化,叫布袋和尚,大家不知道他的法號;他的形象,每天提了個大布袋,到外面化緣,別人供養他的東西,都放在布袋裡頭,所以叫他「布袋和尚」。他在臨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再來,說完之後他真的走了。

  所以中國從宋以後,造彌勒菩薩的像,統統造布袋和尚的像;而且把布袋和尚像放在山門口,面對著大門。你一進山門,第一個見面就見到彌勒菩薩,滿面容的歡喜,這個意思就是說入佛門要歡喜心,入佛門就得法喜充滿。取這個意思,這表法的意思。

【解】具足則為慈無能勝。

  就是菩薩表法,他放在山門口,這個用意很深,你想入佛門,你要不要通過山門進來?山門進來第一眼就看到他,這個意思就是告訴你,沒有真正慈悲,進不了佛門,你學佛是假的不是真的。特別是大乘,大乘是建立在菩提心上,「凈業三福」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三福」三條,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是大乘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中國佛教是大乘,所以彌勒菩薩是大乘,把他擺在門口,你有大慈悲,你就能入大乘;你沒有大慈悲,入不了大乘。這個意思多深。

  今天大家把法門表法的意思統統忘掉了,都把彌勒菩薩當做神來供養,燒香,磕頭,禮拜,還在他面前許願,全搞錯了!不但大乘的福你得不到,小乘的福也沒有了,這就是佛在經上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沒有人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世間有智慧的人他也不懂。

菩提心三種:第一個是本體,第二個自受用,第三個他受用

大乘菩提心,你看,菩提心三種:第一個是本體,第二個自受用,第三個他受用。他受用就是待人接物,對待別人一片慈悲,對待自己「清凈、平等、覺」,這是真誠心。真誠心就是清凈心,真誠心就是平等心,真誠心就是明心見性的心。在我們經題上五個字,「清凈、平等、覺」,是真誠心的自受用,大慈大悲是真誠心的他受用,我們要用真誠心學佛,要用真誠心生活,要用真誠心工作,這叫真學佛。

海賢老和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個人他的長處,就是老實,聽話,真干,老實就是用真心,這個人誠實,沒有欺騙人的心,沒有輕慢心,當然更沒有貢高的心。謙虛,恭敬,真誠,心地清凈沒有染污,所以他有成就。師父就教一句阿彌陀佛,教他一直念下去,他就老老實實念了九十二年,念到什麼樣的功夫?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

  【解】《彌陀疏鈔》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

  他這一族人叫慈氏,所以「彌勒」是他的姓,這個姓從意思上翻的,就是很慈悲的這個族群,他們這一族人個個都很慈悲,彌勒族。因為他在母親懷孕的時候,他就有慈心,這個慈心是與生俱來的,是他從前世帶來的。

  【解】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

  這是說菩薩不是這一生修行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他遇到大慈如來非常歡喜,做大慈如來的弟子,願意將來自己成就也用這個名號,所以他得「慈心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字就是「定」,心定在慈悲上,慈悲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就是慈悲,所以稱為「彌勒」。

  下面還有一些公案:

  【解】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

  這都是佛在經中講的,告訴我們彌勒菩薩過去世,生生世世都是修慈悲心。所以說在過去,這都是過去很多劫了,無量劫之前,曾經做過婆羅門,這在印度出現的,婆羅門在印度人地位最高,他們自稱是大梵天的後裔,掌管宗教教學,地位在帝王之上,帝王以他們為國師,「號一切智」,這是婆羅門,一切智婆羅門,「於八千歲,修習慈行」。

  娑婆世界人的壽命佛告訴我們,人壽命最長八萬四千歲,最短十歲。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叫一增,增上。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這個常識我們要有。這個地方,與八千歲的時候,沒有說明是增劫還是減劫,只說在八千歲,人的壽命越長福報越大。

  我們現在是減劫,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人壽是一百歲,一百年減一歲,釋迦摩尼佛滅度到今年,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記載是三千零四十一年,三千年就是減三十歲,現在世界人的壽命平均是七十歲,八千歲,無論是增劫還是減劫,福報比我們大,我們比不上,他在那個時候修慈行,大慈大悲,愛護一切眾生。

  【解】又,弗沙佛時。

  「弗沙」是古佛,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尊古佛曾經是釋迦如來跟彌勒的老師,也就是彌勒菩薩跟釋迦摩尼佛都曾經在弗沙佛的時候做佛的弟子。

  【解】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

  所以世尊跟彌勒關係很密切,過去生中是老同參,同參道友,而且都喜歡修慈悲心。「慈定」,就是「慈心三昧」,慈定。

  【解】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

  你見到彌勒菩薩沒有不生歡喜心的,他能夠用「慈心三昧」加持眾生,讓眾生跟他見面的時候都得到「慈心三昧」的加持,慈悲心都能夠生起來。念老這裡引用很多經典來註解彌勒菩薩。

沒有菩提心,「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極樂

  【解】「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

  這介紹菩薩,我們要向他學習,決定不能疏忽。

  沒有慈悲心的人不能往生,為什麼?菩提心裡頭有慈悲。沒有慈悲心的人菩提心沒發,念佛不能往生,經上講的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沒有菩提心,光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

  經文千萬不能錯會意思!世尊在經上講的很清楚,我們自己疏忽大意,沒有注意到,以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

  你看看海賢老和尚有沒有慈悲心?真誠、清凈、慈悲他統統具足,我們凈宗學會提倡的,真誠、清凈、平等、正覺,自受用;慈悲,他受用。「菩提」說了十個字,要記住「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叫發菩提心,這個人能往生。記住經上「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一向專念」是跟凈宗結一個法緣,阿賴耶識裡頭落謝凈土種子,這一生不能往生。千萬不能疏忽,疏忽不是佛說經疏忽,也不是黃念祖老師註解疏忽,是我們自己太大意了。

  一定要愛護別人、要關懷別人,不能跟人敵對、做對頭,那完全錯了。冤親債主是過去沒有學佛結的這個怨,那現在沒法子。現在學佛了,發菩提心,將我們自己修行功德都要迴向給冤親債主,希望把這個怨結化解。他那邊沒化解,我這邊化解了。這不能不知道,這都往生的障礙。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你還有怨恨、還有貪愛、還沒有放下,佛就走了,佛不等你。

  真正想往生,現在就要放,你還等什麼時候?你要想等到明天,明天還有明天,到臨命終時還沒有放下,那你這個機會就錯過了,多可惜!所以這個事情不能等,趕快要抓住。

  在這個世間別想自己,自己隨緣就好了,隨喜功德,說什麼都好,做什麼都好,決定不要放在自己心上,自己心上就一句阿彌陀佛,學海賢老和尚,念到底,一直念下去。《悲華經》裡面這一句說的好,完全正確,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刀兵劫是在戰爭,這不是天災,這是人禍。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佛學指南,佛學起信編,六道輪迴錄總序

  一切眾生,一念心性,直下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但以從未悟故,不得受用。故華嚴經如來出現品雲,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須知智慧與妄想執著,原非二物。迷之,則全智慧,以成妄想執著。悟之,則全妄想執著,以成智慧。喻如握拳舒掌,原是一手。結冰融泮,原是一水。良由心體不變,用常隨緣。體不變故,在凡不減,在聖不增,居塵不染,離垢不凈,在生死而不受輪迴,證涅槃而不屬寂滅,無象而為萬象之主,非法而為諸法之宗,從本以來,常自如如,了無凡聖生佛之異。悟之名賢,證之名聖,若但具而未悟,則雖有性德,了無修德,只為六道輪迴之凡夫而已。用隨緣故,則有四聖六凡,苦樂升沉之殊。而緣有染凈,必隨其一。隨染緣,則起惑造業,輪迴六道。隨凈緣,則斷惑證真,常住涅槃。由惑業有輕重,故有人天善道,及阿修羅之善惡夾雜道,並畜生餓鬼地獄之三惡道。而由惑起惑,由業造業,或善或惡,了無定相。致所受生處,輾轉遷移,如輪無端,忽上忽下。以既具煩惑,皆被業縛,隨業受生,不能自主故也。由斷證有淺深,故斷見思者,證聲聞果。侵習氣者,證緣覺果。破無明者,證菩薩果。若無明凈盡,福慧圓滿,修德功極,性德全彰者,則證佛果。證佛果者,亦不過徹底究竟證其在凡夫地本具心性功德力用,親得全體受用而已,實未加一絲毫於其初也。若聲聞緣覺菩薩,雖則所證高下不同,然皆未能全體受用性具功德。而一切凡夫,反承此不思議心性之力,於六塵境,起貪瞋痴,造殺盜淫,以致墮三惡道,永劫沉淪者,比比皆是,可不哀哉。縱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間福樂,乃墮落之根本。天上雖不比人間煩惑猛利,然天福一盡,決定下生。由宿福未盡,故享福。由享福,故造業。既造業已,則墮落惡道,直在瞬息間耳。況有由天命終,承宿世惡業已熟之力,直墮惡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無正念修持凈業,唯得人天福報者,名為第三世怨。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隱,為上計也。大丈夫生於世間,既知自己一念心性,與佛無二。又知十法界因果修證,不出自心。固當發大菩提,力修定慧,以期斷惑證真,直成佛道。普令法界眾生,同出迷途,共登覺岸,畢竟親證本具心性而後已。如或根機陋劣,未能如是。必須以深信願,篤修凈業,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迨至證無生忍,再乘願來,度脫眾生。然於未生以前,尤宜發菩提心,自行化他。縱不能出廣長舌,震海潮音。亦當於佛祖經論,先賢遺書中,採其契理契機,易於領會者,編輯成書,垂示將來。舉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及三寶功德,佛法利益,與夫三根普被之道,凡聖共修之法,分門別類,縷析條陳。俾閱者一目了然,自知取捨。從茲斷疑生信,歸心大覺。或於現生即了生死,或作未來得度因緣。如其無此手眼,不可冒昧從事。當取古人契理契機之書,刊印流布,俾輾轉傳揚,永用舟航,實屬莫大功德。如上所說,雖則志在利人,而化功實歸自己。由是現生福慧增崇,臨終直登上品,豈不堂堂丈夫,表表懿範者哉。若不知此義,唯依世諦而為操修。縱此生意誠心正,有大把持。恐一經轉世,便致迷惑。則被業所縛,隨業受報。如風飄葉,不能自主。或墮茵褥之上,或墮溷廁之中。思之誠可畏也。福保丁居士,專精醫學,歷有年所。繼思病從身生,身從業生,業從心生,但只治身,實非拔本塞源究竟之道。於是研究佛學,箋注各經。欲令初機易入,故用漢儒訓詁之法,俾若文若義,悉皆了了。良以佛經深奧,意義無窮。古德註疏,多重提綱闡妙。字句之間,不甚詳釋。致令初機,殊難領會。若由訓詁入門,自可登堂入室。然後進而研究古德之註疏,則如杲日當空,無微不照。正不必守此以為究竟也。又以世儒狃於見聞,不信人死神明不滅,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上焉者,只可作自了漢。斷不能移風易俗,覺世牖民。下焉者,則謂既無因果,一死永滅,何不隨意所作,以取此生快樂乎。從茲肆無忌憚,安於為惡。致世道人心,日趨日下。因將佛祖經論,及古今緇素群賢遺書中,所有因果報應顯著事迹,錄成三冊。一曰六道輪迴錄。蓋以發明六道升沉之若理若事,與夫幽冥之景象,鬼神之情狀。兼顯欲脫冥途之苦,捨如來大法,則絕無依怙。實為改惡修善,捨迷歸悟,欽崇佛法,企慕真乘之初步。次則名為佛學起信編。次則名為佛學指南。二書大旨相同。初說因果報應,次說佛法功德。但起信初義居多,指南次義居多為異耳。所說佛法功德,亦皆抄錄高人軼士成言。但以限於篇幅,不免疏漏。然信根既生,則具有大藏經論及群賢諸書在。此不過為引人入佛法之前導,豈宜以此自限,止而不進哉。其事雖述,其心誠溥,其利益實非思議所能及。光宿業深重,有目如盲。濫廁僧倫,虛消信施。愧不能力修定慧,斷惑證真。唯期以仗佛慈力,帶業往生。叨蒙丁君不以無狀見棄,凡所著述,皆為郵寄。然字小目昏,亦不過略加翻閱,以結隨喜之緣而已。近得見此三冊,不禁有感於中,擬欲廣為流布,無奈貧無卓錐,因不揣固陋,序其大略。企在在處處,有心世道之人,為之輾轉流通,多方傳播。如是,則豈但慰丁君纂輯之心,實為代佛祖群賢,出廣長舌,震海潮音於無既也。將見風移俗易,遄臻大同之治。民和時雍,共享無為之樂。其功德利益,當與十方虛空同其壽量,豈語言文字所能形容。倘不以人微而竟廢其言,則幸甚幸甚。(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

註解:

  ①良(liáng):誠然,的確。

  ②恪(kè):恭敬;謹慎。

  ③篤(dǔ):忠實;厚實。

  ④俾(bǐ):使。

  ⑤茵褥(yīn rù):亦作「 茵蓐 」。 床墊子。茵,鋪墊的東西,墊子、褥子、毯子的通稱。

  ⑥溷廁(hùn cè):混雜其間;廁所。溷,骯髒;混濁;豬圈;廁所。

  ⑦訓詁(xùn gǔ):對字句(主要是對古書字句)作解釋;亦指對古書字句所作的解釋。

  ⑧牖民(yǒu mín):誘導人民。牖,窗戶。

  ⑨緇素(zī sù):此指僧、俗,即出家、在家人。緇,黑色。素,本色;白色。

  ⑩遄臻(chuán zhēn):遄,往來頻繁;快;快。臻,到;達到;來到。

推薦閱讀: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一一二集) 凈空法師講解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二七一卷——第二八0卷
凈空法師經典語錄全集(2)
凈空老和尚開示
認識佛教  (第一集) 凈空法師講解

TAG:凈空法師 | 菩薩 | 法師 | 意思 | 凈空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