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60-關於: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首先這是孔老夫子說自己的,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回顧總結。

台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為政里有對這話註解,內容如下:

這一段話其實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

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

立就是不動,作人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走這個路子不可。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來源,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

注意!心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難的。

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 話:「不逾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人與人之間要有一個範圍。「從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講到這裡,我們要研究孔子為什麼把幾十年所經歷作人、做事、做學問的經驗,要放在《為政》篇里。這經驗太重要了,本來為政就是須要人生的經驗。

----某人的批註---------

十五歲,再沒有志向,就完蛋了。(志於學)三十歲,仍然一事無成,就完蛋了。(而立)四十歲,還在搞七捻三,摸不著路,就完蛋了。(不惑)五十歲,還以為自己命長的很,有無限光陰可以揮霍,就完蛋了。(知天命)六十歲,不能心平氣和,叫人逢迎拍馬就得意洋洋,罵兩句就火大,就完蛋了。(耳順)七十歲,還想幹壞事,像某個人一樣,利用權勢,掀淘天大禍,就完蛋了。(從心所欲不逾矩)

----另某人的批註--------

十有五而志於學,是說你給監考的十五塊錢等於沒給,該看書還得看書;

三十而立,給監考的三十塊錢你 可以站起來看別人答案;四十而不惑,給監考的四十塊錢,就不會有難題了;五十而知天命,交五十塊錢 就能提前知道考試內容;六十而耳順,六十塊錢能讓監考的在考場上貼你耳朵邊兒告訴你答案;

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告訴你交七十塊錢,你隨便幹啥只要不過分,不來考都讓你過。

推薦閱讀:

關於水晶改運的選擇
關於你
黃柏霖警官:印祖關於淫慾過度的開示!
關於婦女節的兼性思考
我的悟之四----關於實神和虛神

TAG:知天命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