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至理格言選讀

瀟湘居士根據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董乃斌《格言選讀》編排整理


品德篇(60則)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寒冷的季節,眾樹凋而松柏青翠依舊,引申指越在艱苦中越能見人的品格。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坦蕩蕩:坦然寬廣戚戚:憂愁不安

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

有才德的人不會孤獨,必定有人追隨。

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眼見正義的事卻不做,乃缺乏勇氣。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一個人怎麼能夠沒有信用呢?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有道德之人總是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人為惡。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富貴不生淫亂之心,貧賤不改節操,武力不會屈服。引申指具有堅貞不屈的意志,不因任何外部壓力而改變。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下》

不忘:不怕溝壑:此指棄屍山溝元:首、腦袋志士不懼怕死亡,勇士不懼怕掉腦袋。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同天下人共樂憂。

人不可以無恥。——《孟子·盡心上》

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

有德不可敵。——《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高尚的道德不可戰勝。

從善如流。——《左傳·成公八年》

善:正確的如流:如順流而下接受正確的意見如同順流而下,非常快意。

私仇不及公。——《左傳·哀公五年》

不因私廢公。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

如登:如登山,比喻難如崩:如崩塌,比喻易接受正確的意見如登山一樣的難,接受錯誤的意見像崩山一般容易。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呂氏春秋·季冬紀》

丹:硃砂石頭可以被擊碎,但不能改變其固有的堅硬;硃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原有的紅色。引申指高貴的品德可以倍受考驗而絕不改變。

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禮記·坊記》

尊重他人勝過自己,先為別人著想。

不食嗟來之食。——《禮記·檀弓下》

雖窮困潦倒仍保持人格尊嚴,不接受帶侮辱性的施捨。

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先考慮國家大事,然後再顧及個人恩怨。

至誠則金石為開。——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五

至誠:極其真誠真誠所至,最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打動。

疾風知勁草。——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王霸傳》

猛烈的大風中展現草的剛勁,引申指越惡劣的環境越顯堅貞的品格。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

寧靜修身,節儉修養品德。

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昶傳》

抵禦寒冷沒有比加厚的毛皮服更好的了,想制止別人的誹謗,沒有比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更有效的了。

人誰不死?死國,忠義之大者。——晉·陳壽《三國志·魏書·楊阜傳》

人誰能不死,為國捐軀,大忠大義。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不辭勞苦,默默貢獻,至死方休。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北齊·劉晝《劉子·大質》

燔:焚燒銷:融化硃砂可以被研磨但不能改變它的紅色,蘭草可以被焚燒但不能消除它的芳香,玉可碎但不能改變它的潔白,金可融但不能改變它的剛韌。引申指堅貞的品格永不會改變.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唐·李百葯《北齊書·元景安傳》

寧可像玉被擊碎,也不做一塊完瓦,引申指寧可保全氣節而死,也不願苟且偷生。

為善則預,為惡則去。——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有事》

預:參與去:離開好事就積极參与,壞事就立即離開。

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唐·王勃《上劉右相書》

源:水源流:下游水源潔凈,下游自然清澈,品行端正則影子也直。

士窮乃見節義。——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窮:困苦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在他窮困之時愈發顯現出來。

不畏義死,不榮幸生。——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榮:心喜幸:僥倖不懼怕為正義而死,不因僥倖存活而心喜。

名聲之善惡存乎人。——唐·韓愈《與衛中行書》

一個人的名聲好壞是由大家決定的。

嫉惡如仇讎,見善若饑渴。——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

嫉:痛恨仇讎:仇敵痛恨壞人壞事像仇敵,看見好人好事像餓而求食、渴而思飲一樣迫切需要。

激濁揚清,嫉惡好善。——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

抨擊惡行,表彰善舉。

立身一敗,萬事瓦裂。——唐·柳宗元《寄許京兆孟容書》

品德修養破敗了,其餘的事也就像瓦片一樣破裂,意指品德修養是成敗的根本。

火不侵玉。——唐·劉禹錫《司空奚公神道碑》

火不能燒灼玉石,意指邪不壓正。

烈士之所以異於恆人,以其仗節以配誼也。——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

烈士:剛烈、積極進取的人恆人:常人仗節:保持節操配誼:合乎正義剛烈之士之所以不同於常人,就在於他能保持節操,堅持正義。

修身絜行,言必由繩墨。——宋·王安石《命解》

修身: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絜:檢查繩墨:準則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檢查自己的行為,言出必須符合準則。意指嚴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不違背道德準則。

君子出處不違道而無愧。——宋·歐陽修《與顏直講》

君子:有品德的人出:做官處:不做官道:道義有品德的人無論做官還是閑居都不做違背道義的事,所以問心無愧。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宋·歐陽修《縱囚論》

寧可為正義而死,也不苟且偷生,而是視死如歸。

廉恥,士君子之大節。——宋·歐陽修《廉恥說》

廉潔知恥是一個正人君子最重要的節操。

不知恥者,無所不為。——宋·歐陽修《魏公卿上尊號表》

不知羞恥的人,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宋·歐陽修《上高司諫書》

痛斥邪惡小人全無羞恥之心。

善惡之殊,如火與水不能相容。——宋·歐陽修《祭丁學士文》

殊:不同善與惡就像火和水一樣完全對立,不能並存,意指有德才之人當疾惡如仇,有鮮明的是非觀念。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意指把國家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宋·蘇洵《心術》

色:神色意指在鎮靜沉著,在突發事變前毫不驚慌失措。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宋·楊萬里《庸言》

人要做好事,一百件也不算多;若做壞事,一件就足夠了,意指好事多多益善,壞事一件也不能做。

凡人為善,不自譽而人譽之;為惡,不自毀而人毀之。——宋·蘇軾《擬進士對御試策》

毀:詆毀一個人做好事,不必自誇,周圍的人也會稱許;一個人做壞事,不必自毀,周圍的人也會詆毀,意指一個人的言行好壞瞞不過周圍的人。

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宋·蘇軾《留侯論》

英雄豪傑必定具有超過常人的節操。

涅於混濁而不緇。——宋·蘇轍《馮京加恩制》

涅:染不緇:染而不黑雖然被混濁侵染依然不黑。比喻品格高潔,不受世俗污染。

不以私愛害公義。——宋·蘇轍《論侯稱少欠酒課以抵當子利充填札子》

私愛:一己偏愛不能因為自己的偏愛而損害公正道義。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宋·周敦頤《愛蓮說》

濯:洗滌清漣:清澄的水妖:不正派的艷麗蓮生污泥而纖塵不染,沐浴清水,艷而不妖。此處以蓮花的潔凈比喻君子的節操。

內無妄思,外無妄動。——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心中不胡思亂想,就不會輕舉妄動。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遊《病起書懷》

雖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不敢不為國事憂心。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題東林書院聯

讀書人應當心懷天下。

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仁義:古儒家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包括仁愛、謙恭、信義等。對於一個有才德的人來說,錢財不過是糞土,仁義才價值千金。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王姣鸞百年長恨》

接受了別人的委託,就要忠實地去辦理。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明·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

匹夫:普通平民百姓焉:於此保衛國家,雖然是地位低微的平民百姓也有責任。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極言祖國山河之可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吳研人《痛史》第十回

國家興亡大事,每一個人都有責任。

為善則流芳百世,為惡則遺臭萬年。——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強調行善棄惡的意義。


立志篇(23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天行:天體運行,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自然界的萬物都在剛健地運動變化,一個有品德的人也應當自強不息。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統帥三軍的將領可以被人奪取,但是人的意志卻難以動搖,指人應當有堅定的意志。

後生可畏。——《論語·子罕》

年輕人有銳氣,朝氣勃勃,不能輕視。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聖君,此指聖人、賢人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之人。

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Kou羽翼未全,而有四海之心。——《屍子卷下》

駒:幼獸文:花紋鴻鵠:天鵝Kou[類觳,角改鳥]:待哺食的幼鳥虎豹的幼獸雖然皮毛還未長出花紋,但已有吞食牛的氣勢;天鵝的幼鳥雖然羽翼未豐,但已有遨遊四海的志氣。指從小應當有大志向。

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

不飛便罷,一飛便衝天而起;不鳴則罷,一鳴則令世驚異,喻指要干就干一番大事業。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安:怎麼小小的麻雀怎麼理解天鵝的遠大志向呢。

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漢·徐斡《中論》

恤:憂慮君子不為年紀將衰而憂慮,而憂慮自己的意志倦怠。

有志者事竟成。——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耿晏傳》

竟:終於有志氣的人終究能成功。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

馬革裹屍:指犧牲在戰場何能:豈能邪:表示疑問男子漢應當戰死沙場,豈能死在兒女手中。喻指男子漢當懷四方之志。

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周瑜傳》

蛟龍一旦得到雲雨就會騰空而去,終究不會長久屈服於池塘之中,意指有才能的人終將有所作為。

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非懷細以害大。——晉·陳壽《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中道:中途輟:停止圖:謀取懷細:從小處打算有志行走萬里的人,不會中途停止;謀取四海之大的人,不能計較小利而妨礙大事。

登山不以艱險而止,則必臻乎峻岭矣。——晉·葛洪《抱朴子·廣譬》

臻:達到登山如果不畏艱險而止步,必能達到頂峰。

天生我才必有用。——唐·李白《將進酒》

堅信自己的天賦之才必有大用。

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宋·蘇軾《晁錯論》

不唯:不僅能成就大業者,不僅有超過一般人的才華,也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宋·蘇軾《念奴嬌》

感嘆壯美如畫的江山,引發了無數英雄豪傑的雄心壯志。

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宋·蘇軾《賜太師文彥博乞致仕不允斷來章批答》

可大之功:可能建樹的大功業應當抱定志向不動搖,以此成就可能建樹的大功業。

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

天馬:神馬,喻傑出之人神馬在天空賓士,步伐不同凡俗。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說第一等話,抱第一等識。——明·呂坤《續小兒語》

意指要高標準要求。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如果沒有堅定遠大的志向,天底下什麼事也做不成。

英雄出少年。——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

鼓勵少年人要從小立下雄心壯志。

丈夫之志,能屈能伸。——清·程允升《幼學瓊林·武職》

不計較一時得失。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清·程允升《幼學瓊林·身體》

只要還存一口氣,就不能讓自己的意志稍有鬆懈。


好學篇(57則)

好問則裕,自用則小。——《尚書·仲虺之誥》

自用:自以為是喜歡提出問題向別人請教,知識就豐富,自以為是,知識就淺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切:用刀切斷,指加工骨器磋:用銼磨平,指加工象牙琢:用刀雕刻,指加工玉石磨:磨光,指加工石頭比喻一個人品德的進修砥礪以及學問的研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下問: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思想敏銳而勤奮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罔:迷惑不解殆:精神疲倦讀書不思考,問題仍然不解;只思考而不讀書,精神就會疲倦。指要有所收穫就應多讀書勤思考。

聞一以知十。——《論語·公冶長》

聽到一個道理,可以推知十個道理,喻善於學習,會動腦筋。

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

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從中學到新的知識。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努力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疲倦。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時:按時說:悅,高興學習知識並按時溫習也很高興,指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我曾經整天不吃不睡去冥思苦想,但沒有什麼益處,不如去學習,可見學習之重要。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

發憤學習而忘記了吃飯,快樂的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自己快老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涯:邊際,極限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邊無際。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返於禽獸。——《孟子·滕文公上》

強調教育對於文明人的重要性。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權修》

強調沒有比培養人才更好的了。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學無止境。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青:靛青,染料藍:草名,葉可制染料比喻經過努力學習可以超過前人。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鍥:刀刻鏤:雕刻強調學習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孟夏紀》

善於學習的人,借用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獨自一個人學習而不與朋友一起探討,往往孤陋寡聞,強調互相交流和互相促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玉石不精心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人不刻苦學習就不明白道理。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

弗:不旨:滋味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雖然有美味佳肴,不親自品嘗就不知道箇中滋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認真去學就不知道其好處。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困:不夠學習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別人才知道自己學識不夠。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禮記·學記》

嚴師:尊師,敬師在求學的所有方法中,尊師最難做到。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禮記·學記》

節目:樹枝交接成結之處會提問題的人,就像砍伐堅硬的木頭,先砍容易之處,然後再砍結。喻要循序漸進。

謂學無暇者,雖暇亦不能學。——《淮南子·說山訓》

暇:空閑說自己沒有時間學習的人,雖然有空閑也不會去學習。引申只要想學習,總能擠出時間。

不學不成,不問不知。——漢·王充《論衡·實知篇》

不學習就不能成功,不請教別人就不知道。

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漢·王充《論衡·量知篇》

胸無學問,如手中沒有錢一樣。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漢·王充《論衡·實知篇》

人有了知識學問就有了力量。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漢·劉向《說苑·建本》

少年好學如同初升太陽那麼鮮亮;壯年好學如同中午的陽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學如同燃燭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奮治學。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肅傳》

義:道理書經過熟讀,其中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人之學如渴而飲河海,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意林》引《物理論》

盈:滿人學習知識如同渴了飲水,多飲則水多,少飲則水少。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登:收穫學習如種樹,春天賞花,秋天收穫。首先可以玩味自得,還可以所有成就

學若牛毛,成如麟角。——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篇》

學習的人多如牛毛,學業有成的人很少。即學業成功是不容易的。

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篇》

無過:不能超過,不如知識最有價值。

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唐太宗語

值:遇到礫:小石頭玉石雖然有美好的質地,混雜在石頭之內,不經過高明工匠的雕琢,也和普通石頭一樣。引申為人縱有良好潛質,不努力修身學習,也不會有成就。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唐·杜甫《柏學士茅居》

欲求富貴,必經勤奮刻苦,好男兒當飽讀詩書以闊胸懷。

業精於勤,荒於嬉。——唐·韓愈《進學解》

業:學業嬉:散漫學業精進在於勤奮,學業荒廢在於懶散。

未嘗一日去書不觀。——唐·韓愈《唐故相權公墓碑》

未嘗:從來沒有去:丟棄表示日日勤讀不輟。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唐·韓愈《師說》

沒有貴賤老少的分別,道理所在就是我老師所在。

聖人無常師。——唐·韓愈《師說》

常:固定意指聖人善於向各種人學習。

不恥相師。——唐·韓愈《師說》

不以從師學習為恥。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六首》

患:怕義:義理足己:自以為足夠行:實行讀書怕讀得不多,思考道理怕不明白。怕自以為足夠了不再學,既然學了又怕不繼續。

強學力行。——唐·韓愈《後十九日復上宰相書》

刻苦學習,努力實踐。

學問勤中得。——宋·汪洙《神童詩》

學問是靠勤奮讀書得來的。

君子之學也,其可一日而息乎。——宋·歐陽修《雜說三首》

其:豈息:停止君子學習難道可以稍有懈怠嗎?

人之才,成於專而毀於雜。——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

人才的培養,成功在於專心致力,而失敗於雜學而不精。

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庸言》

化:融會貫通學習而不懂得融會貫通,不是好的學習方法。

濯去舊見,以來新意。——宋·朱熹《學規類編》

濯:洗滌學習應該有自己的創見。

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性理精義》

讀書最可貴在於循序漸進,最後達到精通。

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覆詳玩,為有功耳。——宋·朱熹《學規類編》

篤志:意志專一詳玩:深刻領會讀書的方法沒有別的,只有專心致志,虛心探索,深刻領會,才能受到成效。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池塘的水為什麼如此清澄,因為源頭不斷流來活水。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方能進步。

束書不觀,游談無根。——宋·蘇軾《李氏山房藏書記》

束:擱置。把書閑置不讀,說起話來沒有底蘊。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宋·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在學習上不遺餘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明·顧炎武《日知錄》卷七

自小:自卑一個人在學習上不可以自卑,也不可以妄自尊大。

學問無大小,能者為尊。——清·李汝珍《鏡花緣》引俗語

在學問上不分年齡大小,學問大的受到尊重。

學古之道,猶食筍而去其籜也。——清·魏源《默觚·治篇五》

籜:筍殼學習古代文化遺產,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推陳出新,饒有別緻。——清·戴延年《秋燈叢話·忠勇祠聯》

不要因循守舊,要勇於創新。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清·袁枚《續詩品·尚識》

箭鏃:箭頭鵠:此指目標學問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見引導箭頭射出,才能命中目標。比喻沒有學問,才能不能發揮,沒有真知指導人生,就沒有正確的方向。


戒驕篇(35則)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驕傲自滿會招來失敗,謙虛好學得到受益。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求備:求全責備不及:不夠對別人不要求全責備,檢點自己總知不足。

改過不吝。——《尚書·仲虺之誥》

不要捨不得改正錯誤,即不能姑息錯誤。

人道惡盈而好謙。——《周易·謙》

盈:滿做人的道理是厭惡驕傲和喜愛謙虛。

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周易·繫辭上》

伐:自我誇耀德:自以為有功德厚:敦厚至:極點勞苦不自耀,居功不自傲,為人敦厚到了極點。

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周易·益》

看見別人的長處就朝那個方面努力,自己有過錯就改正。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老子》七十二章

見:現,表現自貴:自以為了不起有自知之明就不要到處表現自己,懂得自尊自愛就不要自以為了不起。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載士會語

莫大:沒有比這個更大人誰能沒有過錯呢?錯了能改,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在某方面可以做我老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是)知:智懂就懂,不懂就不懂,這才聰明。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施:誇張不要誇耀自己做的好事,不要張揚自己的功勞。

每事問。——《論語·八佾》

隨時隨地向人虛心求教。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食:蝕君子的過失好比日蝕月蝕,有過錯人人都看見,改正了人人都敬仰。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貳:重複一次不要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

憚:怕有了過錯不要害怕去改正。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犯了錯誤不想改正,這才是錯誤。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孟子·離婁上》

人的毛病在於喜歡充當別人的老師。引申指不要自以為了不起,總對人指手劃腳。

矜物之人,無大士焉。——《管子·法法》

矜:誇耀大士:大人物驕傲自負的人,成不了大人物。

迷者不問路,溺者不問遂,亡人好獨。——《荀子·大略》

遂:可以涉水而過的路徑亡:敗獨:剛愎自用迷路因為不問路,溺水因為不打聽涉水之徑,失敗是由於剛愎自用,因此要多向人請教。

不知戒,後必有。——《荀子·成相》

有:又,再犯了過錯不時刻警戒,必然再犯。

一人聰明而不足以遍照海內。——《淮南子·修務訓》

一個人再聰明也不可能盡知天下事,即個人能力是有限的。

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眥。——《淮南子·說林訓》

眥:眼眶能看見百步之外的東西,卻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眶。

不能則學,不知則問,雖知必讓,然後為知。——漢·韓嬰《韓詩外傳》卷六

讓:謙讓不會就學,不懂就問,雖然懂了也要謙遜,這才是真正的聰明。

得志有喜,不可不戒。——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

一朝得志便喜形於色,這一點必須戒除。意指不能稍有進步就沾沾自喜。

罔談彼短,靡恃己長。——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

靡:不要恃:依仗不要議論別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

知道錯了必定改正,學到的知識技能一定要牢記。

日聞所未聞,日見所未見。——唐·吳兢《貞觀政要·尊敬師傅》

每天都可以得到新的知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唐·韓愈《師說》

人不是生下來就什麼都會,誰能沒有疑惑呢?

日異其能,歲增其智。——唐·柳宗元《祭呂敬叔文》

知識能力一天天變化,聰明才智年年增長。

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宋·林逮《省心錄》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謙遜好學,以向別人請教為恥的人驕傲自滿。

日省吾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宋·朱熹《論語·學而》

每天都檢查自己的言行,有過錯就改,沒有過錯就勉勵自己。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宋·朱熹《大學》注語

人洗滌自己的心靈以除去惡念,如同洗澡除垢一樣。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正。——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一個人可貴不在於沒有犯錯,而在於有錯能改。

愛戴高帽,自受圈套。——清·牛樹梅《天谷老人小兒語補》

愛聽奉承話等於自己往圈套里鑽。

丈八的燈台,照見人家,照不見自己。——《紅樓夢》第十九回

比喻會挑別人的毛病,卻忘了反省自己。


勤儉篇(25則)

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尚書·君陳》

孜孜:不倦努力逸豫:安逸舒適每天都孜孜不倦努力工作,不敢貪圖享受。

夙興夜寐,洒掃庭內。——《詩經·大雅·抑》

早起晚睡,打掃屋裡屋外。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

有道德之人不要求飽足和居處安逸。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

吃粗糧,飲清水,彎著胳膊做枕,樂趣自在。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回:顏回,孔子的學生一竹筐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別人不能忍受這種窮困,顏回卻不改其樂。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陽貨》

整天吃飽了飯,不用一點心思,這是不行的。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惡衣惡食:破衣粗食有志於追求真理,而以破衣粗食為恥辱的讀書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真理的。

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孟子·滕文公下》

一個人不做事吃白飯,是不行的。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引古箴言

百姓生活的根基在於勤勞,只要勤勞就不會缺衣少食。

宴安鴆毒,不可懷也。——《左傳·閔公元年》載管促語

宴安:舒適安逸鴆毒:毒藥安逸的生活對人的意志有腐蝕作用。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語

共:讀「洪」,大儉樸是一種很好的美德;奢侈是一樁很嚴重的罪惡。

食魚無反。——《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十九》

只吃魚的一面,而留下另一面不吃。指節儉過日子。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荀子·修身》

饒:富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

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餘;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慎子》外篇

奢侈的人擁有財富卻嫌不足,儉樸的人雖貧仍能有餘。奢侈的人內心貧窮,儉樸的人心靈富足。

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漢書·食貨志》引古語

男子不耕或許會挨餓,女子不織,也許就會受凍。

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隋·王通《文中子·關朗》

不勤勞節儉,是不能出人頭地的。強調勤儉對於一生成就的重要。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唐·李商隱《詠史》

歷代的經驗教訓表明:勤儉成功,奢侈必破敗。

衣不求華,食不厭蔬。——宋·王安石《長安縣太君墓表》

著衣不要求華麗,飲食不厭惡清淡。表示滿足於儉樸的生活。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明·朱柏廬《治家格言》

維:是一碗粥飯,當想來之不易;半根絲線,常記織得艱難。意指衣食來之不易,不能浪費。

黎明即起,洒掃庭除。——明·朱柏廬《治家格言》

清早起來打掃庭院。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生活富裕不能浪費,否則窮途必悔。

早起三朝當一工,常餘一勺成千鍾。——清·牛樹梅《天谷老人小兒語補》

鍾:古代容量單位,一鍾六十四斗三個早晨早起幹活能抵一整天,每天省下一勺糧食最終能積蓄成倉。

米千粒,酒一滴;蠶千頭,絹一尺。——清·牛樹梅《天谷老人小兒語補》

強調所飲所穿來之不易。

修練多從苦處來。——清·袁枚《遣興》

艱苦的生活能磨練人的意志品德。

木屑竹頭,皆為有用之物;牛溲馬渤,可備藥物之資。——清·程允升《幼學瓊林·人事》

牛溲:牛尿,一說車前草,利小便馬渤:陰濕地生的菰類植物,治惡瘡任何看似不起眼的東西都有適當的用途,不能輕易浪費。


言行篇(31則)

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尚書·大禹謨》

稽:考核庸:用沒有經過考證的話不要聽,沒有斟酌問詢過的計謀不要採用。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經·大序》

提出意見的人沒有罪,聽到批評的人應當引起足夠警戒。

巧言如簧,顏之厚矣。——《詩經·小雅·巧言》

簧:樂器中用于振動發聲的薄片如簧:如吹奏笙簧一樣動聽顏:臉皮花言巧語像吹奏笙簧那樣動聽,這種人臉皮真厚。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矣。——《論語·陽貨》

捕風捉影,傳播小道消息,這種行為是有品德的人所不可取的。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說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斷。

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論語·子路》

苟:隨便,馬虎有德才的人對自己的話不能隨便,即說話負責。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有德之人以自己所說超過所做而覺得可恥。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

好行小慧:賣弄小聰明整天聚集閑談,說話都不合道理,喜歡賣弄小聰明,這種人很難有所成就。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六十三章

作於:從……做起做事情需要一步步來。

量力而動,其過鮮矣。——《左傳·僖公二十年》

過:過失鮮:少根據自己的力量行事,很少會有過錯。

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耦:對手舉棋不定就不能戰勝對手,強調及時決斷的重要。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邇:近道路雖近,不走也不能達到;事情很小,不做也完不成。強調實際行動。

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荀子·大略》引古語

甌臾:瓦器,一說凹下之地知:智流動的彈丸在瓦器中會停止,謠言傳到明白人那裡就平息。引申為聰明人可以動腦筋判斷,不會輕信謠言。

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戈戟。——《荀子·榮辱》

善意的話給人的溫暖勝過布帛,惡意的話傷過兵刃。

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禮記·大學》

君子做事盡心竭力,以求達到最高境界。

前車覆,後車戒。——《大戴禮記·保傅》引諺語

善於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師:榜樣,教訓。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商君書·更法》

行動遲疑不決辦不成事,做事猶豫不能成功。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司馬遷《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引古語

斷:決斷亂:禍亂強調當機立斷。

惡言不出口,苟語不留耳。——《鄧析子·轉辭篇》

苟語:不中聽的話不說惡意中傷的話,別人說自己不中聽的話也不要放在心上。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晉·陳壽《三國志·蜀書·馬良傳》

名實不符的人難以勝任大事。

良藥苦口,惟疾者能甘之;忠言逆耳,惟達者能受之。——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奮傳》

甘:甘心飲服苦口良藥只有病人才能甘心情願服下;逆耳忠言,只有通情達理的人才能接受。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語·顏回》

君子用自己的行動說話,小人只是用舌頭說話。

忠言逆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六行》

忠告的話雖然聽起來不舒服,但是對做事有幫助。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宋·歐陽修《連處士墓》

躬:親自親身去做,無須多言自然能取信於人。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宋·蘇洵《遠慮》

知道的沒有不說的,既然說了,就沒有不說完的。

臨大事而不亂。——宋·蘇軾《策略第四》

面臨重大事件而不驚慌失措。

出於其口,成於其手。——宋·蘇軾《思治論》

凡事說到做到。

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宋·朱熹《論語·憲問》注語

說大話不羞愧的人,根本就沒有一定要去做的念頭。

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明·呂得勝《小兒語》

說話做事都要沉得住氣,出差錯就是因為太慌張。

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清·曾國藩《致吳竹如》

既要心懷大志,又要腳踏實地。


惜時篇(18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孔子在河邊說:消逝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流去。引申指時光匆匆要珍惜。

今日不為,明日亡貨。昔之日已往而不來矣。——《管子·乘馬》

亡(wu):無貨:貨物,泛指所獲之物今天不抓緊,明天就什麼都沒有。時間過去了不會再來。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

聖人不看重直徑一尺的玉璧,而看重一寸光陰。強調時間的寶貴。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

少年時期不努力進取,老了後悔也無用。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晉·陳壽《三國志·吳書·孫韶傳》注引《會稽典錄》

居:停留歲月消逝不停留,四時變化如流水。

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王肅傳》注引《魏略》

余:多餘,空閑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閑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的空閑,陰天下雨是白天的空閑。引申指應當抓緊「三餘」的空閑讀書學習。

尺璧非寶,寸陰可惜。——南朝梁·蕭繹《金樓子·立言上》

直徑一尺的玉璧不寶貴,一寸光陰應當珍惜。

大禹聖人,猶惜寸陰,至於凡俗,當惜分陰。——《世說新語·政事》注引《晉陽秋》

大禹:夏朝聖君像大禹那樣的聖人都珍惜每一寸光陰,一般人更應當珍惜每一分光陰。

白日不與吾謀。——唐·韓愈《復志賦》

白日:指光陰謀:商量光陰不按照我的願望而慢一點流逝。

百年詎幾時,君子不可閑。——唐·韓愈《讀皇甫是公安園池書其後》

詎:怎麼,能有人的一生能有多長,有德人不能空閑虛度。

莫倚兒童輕歲月,丈人曾共爾同年。——唐·竇鞏《贈王氏小兒》

不要依仗年少而輕拋歲月,老年人也曾和你一樣年輕。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唐·孟郊《勸學》

要趁著青春年少有所作為,人不可能永遠是少年。

古人倦夜長,尚秉燭游,況少年白晝而擲之乎!——《太平廣記》卷十七《裴諶》

秉:持古人厭倦黑夜太長,還舉著蠟燭出遊,何況青春年少,大好白日,怎能輕易虛度。

一寸光陰一寸金。——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極言時間的可貴。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滿江紅》

不要隨便虛度少年黑髮,到頭來徒添悲切。

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元·高明《琵琶記·牛相教女》

趲(zan):逼趕光陰飛逝如箭催人漸老,日月往來如梭,逼趕著少年人天天長大。強調時光無情流逝。

勿謂寸陰短,既過難再獲。——清·朱經《責己》

不要說一寸光陰太短,過去了就再也沒有了。

志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清·魏源《默觚·學篇三》

強調聖賢無不珍惜時間。


友誼篇(23則)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繫辭上》

利:鋒利臭:氣味兩個人一條心,鋒利可以切斷黃金;心意投合之言,氣味芬芳如蘭。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有朋友從遠方來,真令人高興。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道,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諒:誠實便辟:逢迎諂媚善柔:當面奉承便佞:善於花言巧語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和正直的、誠實的、見聞廣博的人交朋友,有益。同阿諛奉承、當面逢迎背後詆毀、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有害。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強調與人友愛團結。

同類相從,同聲相應。——《莊子·漁父》

應:呼應同類的人跟在一起,同樣的聲音相互呼應。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水》

醴:甜酒有德才的人之間交往像水一樣清淡,沒有道德的人交往像甜酒一樣膩味。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五》

衣服新的好,人是老朋友好。

善人不能戚,惡人不能疏者,危。——《晏子春秋·內篇問上十五》

戚:親近不能親近好人,不能疏遠壞人,這很危險。

居必擇鄉,游必就士。——《荀子·勸學》

居住要選擇合適的地方,交遊要接近賢德之人。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戰國策·燕策》

有道德的人即使交情斷絕,也不會互相攻擊。

觀其交遊,則其賢、不肖可察也。——《管子·權修》

觀察一個人交往的朋友,就能看出他正派還是不正派。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水太清澈就沒有魚,人過分精明就沒有朋友。

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鄧析子·無厚篇》

坐同一條船渡海,中途遇上風浪,大家齊心協力抵抗災難,團結得像一個人,因為他們的憂慮是共同的。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孝經·諫諍章》

爭友:諍友,直言規勸的朋友令名:好名聲一個人身邊有直言規勸的朋友,就會始終享有好名聲。

交友投分,切磨箴規。——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

投分:意氣相投切磨:互相切磋琢磨箴規:彼此規諫勸戒交意氣相投的朋友,互相切磋,彼此規勸。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內:古人以為我國四面環海,故稱海內比鄰:近鄰四海之內都有知心朋友,雖然遠在天涯也如同鄰居一樣親切。

志同而氣合。——唐·韓愈《徐泗豪三州節度掌書記廳石記》

真正的朋友應當有共同的志向,意氣相投。

君子忌苟合,擇交如求師。——唐·賈島《送沈秀才下第東歸》

苟合:隨便附和有德人忌諱隨便交友,選擇朋友如同拜師一樣嚴肅認真。

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宋·歐陽修《朋黨論》

真正的朋友應當有共同的志向,互相扶助,始終如一。

大凡善惡之人,各以類聚。——宋·歐陽修《准詔言事上書》

強調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

人物之相好惡必以類。——宋·王安石《石門亭記》

好惡:喜愛和厭惡同類人相互喜歡,反之互相厭惡。

要成好人,須尋好友。——明·呂得勝《小兒語》

強調一個好朋友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

惺惺惜惺惺,好漢識好漢。——《水滸傳》第二回

惺惺:聰明人同類人互相理解賞識。


其它(30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攻:琢磨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作為雕琢玉器的工具。引申指別人的好經驗可以借鑒利用。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千里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六十六章

百穀王:百川匯聚之處下:下游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川彙集的地方,是因為它善於處在百川的下游。引申指要謙虛。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章

慎終:謹慎地做到最終做事情謹慎做到最終,就像剛開始一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

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既然已經來了(發生了),就安下心來,泰然面對。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指不要因小失大。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遭遇眼前的憂慮。

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過:過分及:足事情過了頭和不夠一樣不好。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一味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做事情要反覆考慮才實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工:工匠工匠要做好工作,就一定要先修好工具。引申指要做好事情,需要首先做好準備。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謀:謀劃傳:傳授,指老師傳授的知識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沒有儘力嗎?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沒有用心複習嗎?引申指時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有沒有不足之處。

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尤:怨恨不抱怨天,不怨恨別人。意思指勇於承擔責任。

三折肱知為良醫。——《左傳·定公十三年》載高疆語

折肱:折斷手臂多次折斷手臂就成了好醫生,即久病成良醫。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載閔子馬語

無門:沒有一定的來路召:招引一個人的行為決定了是禍是福。

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左傳·僖公十四年》載虢射語

皮都不存在了,毛附著在哪裡?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強調人心所向,團結一致是獲勝的關鍵。

彼一時,此一時也。——《孟子·公孫丑下》

時過境遷,情況變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戰國·屈原《卜居》

一尺雖長,但量某些東西也顯得短,一寸很短,但量有些東西也顯得長。即各有所長短。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季春紀》

戶樞:門的轉軸蠹(Du):蟲蛀流動的水不會腐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引申指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引諺語

蹊:小路桃李樹不向人招呼,由於它們花果繁茂,自然人們趨往踏出一條小路。引申指真正有品德的人不必自我吹噓,自然會引起人們的關注。

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漢·王充《論衡·狀留篇》

斯須:一會兒河水結冰不是一日寒冷造成;泥土堆積成山,也不是片刻功夫能完成的。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不深入虎穴,怎麼能活捉小老虎呢?引申指不冒危險實幹,就不可能成功。

玉不琢,則南山之圓石。——《意林》引《正部》

玉石不經雕琢,也就是南山一塊普通圓石。引申指雖有天資,不通過努力也難成大器。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世說新語·排調》

比喻盲目瞎闖會置身於危險境地。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注

用那個人自己的方法來懲辦他自己。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明·馮夢龍《醒世恆言·賣油郎獨佔花魁》

不能從外貌判斷一個人的價值,就像不能用斗去衡量海水一樣。

當局者迷,旁觀者醒。——明·呂坤《續小兒語》

置身於事件之中往往感到迷惑,局外人則很清醒。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紅樓夢》第六十回

強調經驗是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

種瓜還得瓜,種豆還得豆。——《水滸傳》第四十五回

播種什麼就收穫什麼。強調一個人最終的結果由自己的行為決定。

推薦閱讀:

格言欣賞
為人處世格言
格言寶藏論釋(第八品 觀察事業)
人生格言
太陽下的森林的名言與格言

TAG: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