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2010——2009電影回顧春季篇》--第10放映室
對於中國電影來說,2009年,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
中國電影市場積蓄多年的力量,終於在今年爆發。不斷攀升的票房數字,以及更加誘人的願景,讓許多人期盼的「中國電影黃金十年」,彷彿已經來到我們的身邊。曾經高不可攀的單片億元票房,現在已經成為中國式大片的票房及格線,而中國電影市場上有史以來的三部單片票房超4億元的影片,它們分別是《變形金剛2》、《建國大業》、《2012》,全部集中在2009年出現,並且均勻分布在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三個檔期,構成了年度票房的基準線。
作為這種電影票房井噴式增長的基礎,經過2007、2008兩年的基礎建設,中國電影市場的銀幕數在2009年開始了令人驚訝的增長,總銀幕數已經逼近6000塊,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數年內還會繼續高速增長。同時,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的3D電影市場,擁有的3D電影銀幕數僅次於美國。如果2010年能夠按照業界期望的那樣成為「3D電影元年」的話,那麼中國電影市場未來的增長空間將會更加可觀。
但是在市場的紅火熱鬧背後,中國電影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挑戰。2009年賀歲檔作為第一個有好萊塢分賬大片進入的賀歲檔期,氣勢如虹的《2012》雖然並沒有直接參与賀歲檔的票房爭戰,但它還是出乎意料地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總冠軍,並直接壓縮了之後上映的賀歲檔國產影片的市場空間。
可以預計,在未來這種挑戰和威脅只會更加明顯。對於中國電影來說,爭奪市場空間的份額則直接關係到未來的生存問題。只是,中國電影用什麼去爭取觀眾的支持呢?2009年它們交出了一份什麼樣的答卷?
(出片名《恭賀2010——2009電影回顧春季篇》)
《赤壁·下》
作為在2008年暑期檔創下中國電影市場票房新紀錄的《赤壁·上》的續集電影,《赤壁·下》曾經有一個備選片名是《赤壁·決戰天下》。不過本片在公映時還是改回了低調的《赤壁·下》。據說,中影集團一直在努力打造一部單片票房超過一億美元的電影,《赤壁》自然就成為這部肩負重任的影片。根據片方公布數據,上下兩集《赤壁》的國內票房總額約為5.8億人民幣,已經很接近這個目標了。
也許是2008年的中國實在太不平靜,中國觀眾到了年底就一窩蜂地擁進電影院尋找歡樂,於是連《非誠勿擾》這種勉強和喜劇沾點邊的電影票房都過了三億人民幣。考慮到《赤壁·上》曾經在暑期檔給無數觀眾帶來了歡樂,大量患有「喜劇饑渴症」的觀眾就不由分說地將《赤壁·下》當成了賀歲檔喜劇電影替代品,努力在其中尋找著喜劇元素和搞笑台詞,完全不管導演和片方的本意是什麼。
《赤壁·下》也成功地迎合了觀眾的這種饑渴和期待,很多台詞飛快地出現在網路和媒體上,然後被封為「年度最囧」或「年度最雷」之類的頭銜。對於一部以追求最高票房和最大利潤為出發點的電影來說,這種關注並非壞事——因為評論的好壞並不能影響票房,只有評論的數量才會和票房有某種正比關聯。特別是對於擁有絕對資源優勢的《赤壁·下》來說,任何錶揚或批評其實都不會對它的預期票房有影響,因為觀眾根本沒得選。
對於一向缺乏選擇的中國觀眾來說,他們作為消費者既然無從選擇,那就只能從唯一的選擇里各取所需——想看愛情的就看愛情,想看戰爭的就看戰爭,想看帥哥的就看帥哥,想看美女的就看美女,反正《赤壁》這部電影對方方面面的觀眾都照顧的很周全,作為消費產品它無可非議。但是《赤壁》作為一部商業電影,唯一沒有被照顧到的就是影迷,因為他們從中看不到電影和故事。
作為一部時間長度有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赤壁·下》令人困惑地幾乎沒有講述故事。這個問題其實同樣也存在於《赤壁·上》中,但那時考慮到這部《赤壁·上》其實算是一部超長預告片,對於劇情的要求相對可以降低,畢竟還有《赤壁·下》可以期待。但現在面紗揭開後,所有的期待都變為了困惑——加在一起有五個小時的電影,居然沒有能夠講述一個讓觀眾可以有所期待的故事。
按照好萊塢的編劇規律,一個好的電影故事應該可以很簡潔地用一句話表達出來。但是對於《赤壁·下》來說,這個故事是如此簡單,以至於片名就可以講完這個故事。
片中出現了諸多明星,他們如同出席春晚一樣依次露臉,但其言其行都蒼白無力,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狂熱影迷,都只能把他們當成影視明星而非電影演員。片中還出現了諸多戰爭場面,其火爆程度如同一隻穿越時空的現代軍隊正在對一隻冷兵器時代的軍隊展開屠殺。但這些暴力和爆炸都只能給觀眾帶來逐漸麻木的視覺刺激,沒有一個人的死亡能夠讓觀眾的內心有一絲顫抖。
作為一個在中國膾炙人口的通俗故事,「赤壁之戰」的前因後果幾百年來被各種流行文化用不同的方式反覆表述過,如何能把這樣的故事講出新意,的確是導演吳宇森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我們不知道這個劇本是如何出爐的,但從最後呈現在銀幕上的效果來看,電影《赤壁》在各種利益和力量的影響下,最後選擇了一條最簡單也是最粗暴的方式,就是用金錢堆砌出一個張牙舞爪的視覺怪獸直接橫掃市場,但它雖然貌似龐大無比,但卻內里空無一物。
這個吸金怪獸是如此地龐大,以至於《赤壁》無論其成本,其票房,其影響,都註定會被載入中國電影的史冊。對於這樣的電影,過於苛求它的藝術屬性可能是吹毛求疵了。因為這就是中國電影工業的現狀。
國產商業大片貢獻了中國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它們支撐著數以十億計的中國電影產業,它們構成了中國電影產業原始簡單但已具雛形的產業鏈。如果沒有這些國產商業大片,中國電影還會停留在小作坊階段,根本無從談及產業化。
但如果仔細看看2008年之前的中國電影市場,我們會發現這個市場里基本只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成本和票房動輒過億的國產大片,一種是成本和票房都始終徘徊在百萬級別的國產低成本影片。而中等成本中等回報的國產影片,則是中國電影市場最稀缺的類型。很明顯,這個市場中的某種渠道出了問題,所以才會出現這個古怪的蜂腰格局,低成本國產電影無法積累利潤進行產業升級,而高端市場的利潤則無法返回並滋養根基。
我們的市場現狀,就決定了中國商業大片和高成本主旋律電影必然會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主要構成,也就能解釋了為什麼這些大片能夠在違背電影觀眾需求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擁有對中國電影市場化紅利的全面控制權。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觀眾的意願被稀釋到了最稀薄的程度。這些影片可以完全無視觀眾的基本娛樂需求和電影的基本敘事規則,卻還能如此從容地在市場上獨霸天下。因為影響票房的根本因素還是資本運作和檔期,影片本身的質量已經不再影響利潤的產生,於是一部又一部的所謂「國產商業大片」在一次又一次的票房勝利中,已經從看不起觀眾演變為看不見觀眾。
《瘋狂的賽車》
在2008年的最後一天,《瘋狂的賽車》拿到了公映許可證。這個應該完全是巧合的日期,卻有意無意地讓《瘋狂的賽車》具有了某種里程碑般的意義。憑藉本片出色的品質,以及未映先紅的口碑和良好的檔期,《瘋狂的賽車》最後取得了1億元人民幣的票房,而這種成功可以說是預料之中的事情。
在異常喧鬧的2008賀歲檔上映的電影中,無論製作成本還是票房成績,如果僅僅只看數字,有太多的國產電影刷新了紀錄。但是真正能夠對於中國電影產生影響的,以至於能夠變成標誌性事件的,卻恰恰是這部《瘋狂的賽車》。
因為《瘋狂的賽車》是一部「中等成本」的「類型片」,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如果能夠在「中等成本」和「類型片」這兩個方面取得突破,就獲得了一次解開中國電影市場困局的機會。
在中國電影很短暫的市場化過程中,中國電影的成本瓶頸一直是制約中國電影發展的致命問題。在以《英雄》為首的國產大片時代來臨之前,中國電影無論產量還是效益,都基本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既談不上技術進步也談不上產業升級。一個產業的年產值常年徘徊在十億人民幣左右,好萊塢電影又在一旁虎視眈眈,在現在看來簡直是搖搖欲墜。
當國產大片時代來臨後,雖然它們能夠帶動市場消費,擴大市場規模,完善產業體系,但為了能夠讓這些吸金怪獸活下來,有限的電影市場資源不得不被傾斜使用。在整體市場還沒有足夠大之前,這種大片對於檔期、資金等方面的資源壟斷,更是進一步惡化了低成本影片的生存空間,以至於現在的電影市場現狀就是只有成本動輒幾千萬上億的高成本影片才有最大的利潤回報,百萬級別成本的低成本影片基本只能跟在大片後面舔盤子,依靠殘餘的市場空間勉強苟活。
在這樣的市場現狀下,中等成本的類型片如果能夠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其意義之大絕對可以說是中國電影市場化的一個里程碑。因為這標誌著中國電影產業鏈開始初步形成,只要電影行業能夠抓住機會,也許會有機會再次迎來一個中國電影的黃金十年。
很多觀眾知道寧浩導演就是從2006年的《瘋狂的石頭》開始的。這部影片以300萬的製作成本,獲得了將近3000萬的票房收益,雖然其中有太多不可模仿的偶然因素,但還是由此掀開了中國電影一輪低成本喜劇的投資高潮。不過對於諸多跟風者來說,這種低成本模式下的模仿,各種偶然因素實在太多,以至於成功者寥寥無幾。
從2008年的4月份起,那時還叫《銀牌車手》的《瘋狂的賽車》就開始不斷傳出即將上映的消息,然後就是一次次地推遲——五一黃金周被取消,512汶川地震,奧運會,國慶,賀歲檔,《瘋狂的賽車》雖然是中影力推的新人新作,但在種種必須迴避的因素麵前,它都只能無奈地繼續等待。在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十全九美》這樣一部技術指標和藝術質量都異常粗糙的低成本影片,卻因為能夠抓住奧運檔期的機會,獲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而《十全九美》被認為是票房黑馬的重要標誌,就是票房成績超越了《瘋狂的石頭》。
對於《十全九美》這種山寨電影來說,票房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既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它的票房成功並不能得到有效的複製。2008年急劇擴大的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需求,以及奧運會導致的影片類型空缺,才讓這樣一部粗糙和簡陋的影片獲得了投機成功,很難指望再有類似低成本影片能夠通過這種模式獲得成功。對於一個完整的電影產業體系來說,真正能夠起到完善產業結構和完成產業升級的影片,還應該是象《瘋狂的賽車》這樣的中等成本的類型片。
2008年中國電影票房總收入達到了43億人民幣,2009年則達到了57億人民幣。對於這樣一個正在迅速擴大的市場,即使主管部門在政策和市場上繼續給予國產大片支持,國產大片在這個日漸擴大的市場中也不可能從頭吃到尾,從產業鏈角度來說,扶持中等成本影片的健康發展也是必然的。
對於一個市場來說,全部都是高成本影片的格局無疑是古怪的,也是不可能穩定的。而如果都是低成本影片的話,無論製作質量還是敘事模式都必然無法和國外影片抗衡,在互聯網時代的資訊衝擊下,這樣的市場是否還能存在都值得懷疑。中等成本影片的存在就成為一個必須的環節,從而讓整個產業成為一條具有循環功能的鏈條。
在巨大的斷裂之間,大片所需求的人材無法從小片的拍攝中得到鍛煉和選拔,而小片所需求的資金又無法從大片的利潤中得到回饋,從而失卻了生機——對於一個創意產業來說,源源不斷的新鮮創意和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可能比資金更加重要。如果在大片和小片之間存在一個成規模的中等成本影片層面,那麼這個產業鏈就能夠完成輸送新鮮血液和養分回饋的循環。
當製作成本從300萬升級到1000萬後,《瘋狂的賽車》帶給觀眾的已經不僅僅是故事規模和畫面質量的改變。從電影工業體系的角度出發,《瘋狂的賽車》和完整工業體系下生產出來的電影產品當然還有很大差距,但這種差距已經是可以看到和衡量的了。當事情做到這一步後,剩下的僅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瘋狂的賽車》在市場上的成功,一定會帶動更多中等成本影片的成功。因為作為一部類型片,它的成功模式是可以精確分析和大量複製的,而這一點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其貢獻一定遠遠大於票房數字。
《游龍戲鳳》
幸福是天上玻璃球的碎片,大家拚命的拾撿,卻總歸不會完滿,愛情就是這種帶點缺憾的甜蜜幸福。在《游龍戲鳳》這部電影中,劉德華飾扮演一個叫程仲森的億萬富翁,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心愛之人。已經對愛情死心的程仲森經常為朋友的愛情出謀劃策,自己卻對愛情不以為然。可是就在不經意之間,他卻遇到了舞女米蘭,同時也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舒淇扮演的舞女米蘭,自小與嗜賭的阿姨一家同住。善良獨立的她熱愛跳舞,把跳舞當成自己的事業,更是自己的生活。在一次兼職賭場工作人員時,米蘭偶遇了偽裝成「爛賭棍」的億萬富翁程仲森。愛情的火花點燃了,可是各種摩擦也隨之而來。
作為故事的副線,與此同時,程仲森的幾個好友們也在撿拾著愛情的幸福碎片,爭取著自己的幸福。
作為一個現代版灰姑娘的愛情故事,《游龍戲鳳》的故事模式雖然經典,但卻在講述的過程中不斷出現各種令觀眾無法忍受的紕漏。這部影片在講述一個愛情童話的時候,真的把觀眾當作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完全不考慮這些觀眾都是有著正常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只是一味地堆砌著各種幼稚的童話元素,並一廂情願地認為,觀眾會認同這個故事和我們的生活有著某種聯繫。
大富豪的司機愛上有一個女兒的婦女,海歸女強人愛上大陸裝修工人,億萬單身富豪愛上夜總會舞女,所有的人都很純真,都信奉愛,而且都在一個幼兒園裡,手拉手歡聲笑語,載歌載舞。
任何有過真正的愛情經歷,感受過心靈悸動的觀眾,都不會把這些惡俗不堪、堪稱肉麻的表演當成愛情。作為一部愛情童話,它最後卻講述了一個讓所有觀眾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可能會被感動的故事:作為一個醜小鴨,終有一天會有一個有錢人垂青於我,我最後就可以過上不勞而獲的生活了。
《喜羊羊與灰太狼》
《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氣衝天》這部主打給三到六歲兒童看的國產電視動畫的劇場版,居然成為2009年國產電影市場上的第一個票房事件——上映當天就拿下800萬票房,首周末票房 3000萬,最終累計票房8000萬。作為一部國產動畫片,獲得如此的「票房奇蹟」,其實背後並沒有偶然。
《喜羊羊和灰太狼》據說最早從2001 年就開始製作,最初還是相對簡單的FLASH動畫,直到2006年陸續在全國各電視台廣泛播出後,立刻就征服了全國小朋友。所以在2009年劇場版推出時,幾百集的電視版動畫已經做足了整整三年的「前期宣傳」,而且同名的漫畫書推出後,也立刻成為暢銷書,銷量超過百萬冊,還有後續衍生產品「喜羊羊 」和「灰太狼」的毛絨玩具也成了電影宣傳的一部分。所以說,劇場版《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氣衝天》的誕生其實就完全是水到渠成了。加上劇場版上映前,在電視版播出時段大作劇場版公映的廣告,更進一步鎖定了核心觀眾群——三到六歲的兒童。當這些小朋友們突然發現可以在大銀幕上看到心愛的灰太狼時,勢必拖家帶口前去影院,所帶動的消費潛力之龐大,比年輕情侶蜂擁去影院看《非誠勿擾》和《赤壁》的熱情都要高漲。
從一般成年觀眾的眼光來看《喜羊羊和灰太狼》,很可能被簡單粗暴的評價為「粗糙低幼」,而且單從製作規模上看,《喜羊羊》也無法跟之前公映的國產動畫片《風雲訣》相比。但《喜羊羊和灰太狼》依靠它強大的親和力,不僅吸引著兒童觀眾,也吸引了相當多的成年觀眾。這次劇場版里出現了各種「山寨台詞」,而且還非常與時俱進,不但出現了「盜版」「無間道」等台詞,甚至有台詞直接說:「最近白牛和黑牛國的奶都不能吃了,因為裡面有化學添加劑」。這些台詞的設計,其實是更加針對成年觀眾中的青年群體,所以有大量年輕白領一族,也在追看本片──套用一句今年的網路流行語,他們看的不是喜羊羊,而是逝去的童年。
這個所謂的「票房奇蹟」,其實只是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動漫產業的冰山一角。本片在電影市場上的成功,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個成功的動漫產品開發案例,從電視到圖書,從玩具到電影,創意核心就是用簡單、通俗、不說教的動畫故事,打動兒童觀眾,並橫跨媒介,逐步引發家庭性消費。一部《喜羊羊和灰太狼》讓中國動漫行業切身地體會了一把什麼叫「動漫產業」。《喜羊羊》可以說是一個「多贏」的案例,不僅對動漫產業,對電影行業也有著很好的啟發意義。或許有一天,「喜羊羊」和「灰太狼」會逐漸成為中國自己的米老鼠和唐老鴨。
《馬達加斯加2》
《馬達加斯加2》作為一部續集電影,其前作《馬達加斯加》也曾在國內公映並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根據好萊塢續集電影一般一部不如一部的規律,《馬達加斯加2》中最出彩的角色並不是四個主角,而是那四隻企鵝。本來只是路過打醬油的四隻企鵝,由於其強悍的風格,已經讓喜歡它們的觀眾都不需要在意它們是不是主角了。本片中其他配角也繼續延續它們的搶戲路線,全部都強悍到讓四個主角自慚形穢的地步。弄到最後,四個主角的任務變成了只是為把配角的戲份串聯到一起。
作為一部適合全家觀看的家庭電影,《馬達加斯加2》讓觀眾看下來就是一路傻笑加狂笑。至於說故事,它已經真的不重要了——你就當它是春晚吧。
本片在國內公映時,大部分版本都是中文配音版。中文配音版在翻譯和配音過程中對原片對白做了凈化處理,而英文原版中有許多美式的成人笑話。因此,對於那些想和孩子一起觀看本片的家長,一定要謹慎選擇版本。
《家有喜事2009》
作為一個原本很有口碑的香港電影系列,《家有喜事2009》徹底斷絕了這個系列在內地的口碑和市場前景。本片不但水準低劣,而且毫無誠意,拉開了港產爛片2009年在內地搶錢鬧劇的序幕。
余家有「長女未嫁,弟妹不能嫁娶,否則多災多難」的家規,然而
1992年第一部《家有喜事》大獲成功後,直到1997年才有第二部,2009年出了第三部。但是冷飯放十多年都會餿,更不要說是一個電影創意了。沒有誠意的餿飯,就算拿出來翻炒,最後炒出來的也還是餿飯。港片市道日益低迷,每個香港導演都知道,北上合拍才是出路,但是卻不認真融合香港電影和內地市場的優點,只想大幹快上,趕緊數錢走人,結果香港本土化的喜劇風格不但消失殆盡,還讓進電影院的觀眾落得一身內傷。
《高興》
阿甘導演的《高興》是一部根據
和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國產喜劇影片《瘋狂的賽車》相比,《高興》這部喜劇無論是在電影的敘事技巧層面還是製作技術層面上都顯得很粗糙,以至於在春節期間上映的諸多國產電影中,《高興》很容易成為一部被評論和觀眾所忽視的電影。
可能對於很多觀眾來說,只要看到電影海報上「導演阿甘」的字樣,就會立刻掉頭走開,並直接將《高興》這部電影划進「爛片」的行列。觀眾的這種評價對於導演阿甘來說並不算刻薄,因為他之前曾經導演的諸多影片都堪稱國產爛片的典範。
但是對於曾經導演、監製了22部電影的阿甘來說,從他的上一部電影《大電影2.0》後,他似乎開始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種變化延續到了《高興》後,終於開始直接影響到了影片本身的質量和風格。
雖然《高興》由於電影技巧方面的種種不足,以及敘事結構的混亂,只能算是半部好戲,但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懷,已經能夠讓觀眾開始忽視電影在技巧方面的失誤,從而真正開始關注電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大時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運。從這個角度來說,只有半部好戲的《高興》,是值得我們去善意地關注的。
2008年的中國電影市場可以說是風聲水起,不但年度票房達到43億人民幣,而且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就有八部。但是在一片熱鬧喧囂中,我們仔細回看一下這八部票房過億的國產影片,就會發現這些影片的故事和主題都完全和當下的社會生活沒有任何直接關聯。即使有個別影片的故事發生在現實生活背景下,但故事和人物都完全和我們的真實生活沒有絲毫瓜葛,如同發生在另一個平行時空。
這種對於現實的有意無意隔絕,可能只是製片方為了實現娛樂電影的商業屬性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手段。這種虛構和架空的娛樂,為了彌補敘事上的缺憾,就刻意強調電影技術給觀眾帶來的感官刺激。雖然這種手法可以暫時支撐觀眾完成看電影這個消費行為,但是這種單純的感官刺激所帶來的快感已經越來越不能讓觀眾得到滿足。當眼睛已經疲勞,耳朵已經疲憊,身體已經麻木後,還能夠讓觀眾有所觸動的,就只剩下心靈的震顫。而對於當下的國產電影來說,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影片實在是「屈指可數」。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說《高興》這部電影能夠讓觀眾的心靈震顫肯定是有些誇張了,但是電影中的這個故事、這些人物肯定是能讓很多觀眾感到親切和產生認同,甚至會讓一些觀眾感到溫暖。雖然由於導演阿甘的電影技巧還沒有達到能夠駕馭和提升這樣一個故事的地步,讓整部電影在敘事和人物方面還留有很多遺憾,但對於這樣一部電影來說,最重要的元素卻被阿甘精準地抓住了——那就是情懷。
一個農民進城拾荒的故事,出於商業角度考慮而被改編成了喜劇,這個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應該是如何平衡喜劇和悲劇的成分。而導演阿甘在這方面雖然很努力但做的並不算成功,其中片中諸多喜劇橋段由於講述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問題,最後淪落為簡單的滑稽惡搞,雖然能博取觀眾的哈哈一笑,但對於故事的講述和人物的塑造來說毫無幫助,形同雞肋。但是在正常講故事的段落,《高興》就可以說是一部好電影了,無論是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線索,還是男主角的勵志成長線索,都沿襲了導演阿甘在《大電影2.0》中就已經開始逐步成形的風格,在小人物艱難掙扎救生的故事中,悄然蘊涵了一種情懷——無論生活怎麼艱難,無論環境怎麼困苦,我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尊嚴,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這種故事主旨對於多數觀眾來說天然地具有一種親切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觀眾都會在不同層面對此感同身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夢想,這就是我們的愛情,雖然每個人可能會因為各自的環境和條件不同,從而表現出來的形式也不相同,但最本質的那些東西並無不同。
這樣的主題並不是第一次在國產影片中出現,但能夠象《高興》這樣嬉笑之中讓觀眾笑中帶淚的,卻是非常少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只有半部好戲的《高興》仍然值得我們去善意關注的原因,因為在影院諸多虛構和架空的娛樂中,這部電影有一些不一樣的真誠。
對於導演阿甘來說,在經歷了22部電影的歷程之後,他似乎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從《大電影2.0》開始,阿甘的敘事風格和影像風格正在逐漸明晰,商業化的電影技巧也在明顯地進步。相比之前他導演的那些爛片,《大電影2.0》從故事層面就有了明顯的變化,開始懂得借力彌補自身敘事能力的缺陷,故事直接改編外國成功影片,並很好地完成了本土化。而《高興》更是直接改編了
《高興》可能是出於商業和市場的考慮,在片中增加了許多歌舞場面和喜劇噱頭,但由於製作能力的限制,這些歌舞場面雖然偶有亮點,但整體上來說並無加分。而那些喜劇噱頭大部分時候都只能說是在減分,因為它們無論品位如何,基本上都是脫離於敘事主題的,純粹為了搞笑而搞笑。當幽默變成撓痒痒之後,這些笑聲就會變得很廉價,最後傷害到電影的主題敘事。特別是當電影的主題敘事做的還算精彩時,這種廉價的搞笑對於電影整體的傷害就更加明顯了。
不過,這些遺憾都屬於技巧範疇的問題,對於電影行業來說,只要有一個成熟的工業體系,技巧水準是一個很快就能夠得到解決和提升的問題。而能夠賦予一部電影靈魂的,則是導演和工作人員對於電影、對於生活的「愛」。一部能讓觀眾感受到「愛」的電影,才可能讓它觸及到自己的內心,從而讓自己去相信,去感動。
《玩命快遞3》
作為一部續集電影,本片最大的明星就是英國演員傑森·斯坦森。因為英國導演蓋里奇的《兩桿大煙槍》、《坑蒙拐騙》、《左輪手槍》等影片,傑森·斯坦森開始成為新一代的性格男星。而真正讓他成為動作片明星的影片,正是香港導演元奎指導的《玩命快遞》一片。隨後,《一線生機》、《怒火攻心》、《亂戰》、《死亡飛車》、《遊俠》、《銀行大劫案》等一系列動作片,鞏固了他作為一線動作明星的地位。
但是,《玩命快遞3》作為一部真人拳腳版的電玩電影,在影片敘事方面非常薄弱,直接影響了本片在國內的口碑。同時,作為一部已經拍攝到第三部的電影,本片在打鬥動作場景的設計上並沒有給觀眾帶來什麼新意。
電影技法雖然多少能彌補一些演員在動作方面的缺陷,但真正能讓觀眾分泌腎上腺素的段落,還是要靠功夫演員從小訓練出來的節奏感和速度。而傑森·斯坦森的大量打鬥動作,完全是靠降格拍攝提升的速度。對於內地電影市場上的諸多功夫片迷來說,這些技巧上的小花招完全掩蓋不了演員的缺陷。
不過對於一向喜好熱鬧場面的國內觀眾來說,片中出現的大量追車場面足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這一點,恐怕也是贊助了本系列三部電影的奧迪公司所希望看到的。
《大戰外星人》
本片直譯過來的片名叫做《怪獸大戰外星人》,而在國內公映時則改名為《大戰外星人》。作為本年度第一部公映的立體電影,本片可以說點燃了2009年中國電影市場上的立體電影熱潮。
作為一部傳統的美國動畫片,《大戰外星人》中的各個怪獸角色都是來自美國老電影中的經典角色,而本片中的很多情節也惡搞了不少老電影。
當片中那個有著巨大下巴的美國總統來到巨大的外星機器人面前,打算實現偉大的第一次接觸時,眾多士兵虎視眈眈地包圍外星機器人的這個場景,對於部分觀影經驗比較豐富的觀眾來說,無疑和2008版的《地球停轉之日》中的類似場景十分相像。不過對於電影編劇的惡搞情節來說,這一段的相似只是牛刀小試。
電影中的美國總統在外形上無疑有影射幾位美國總統的嫌疑,當他走上台階開始彈奏電子琴時,第一次出來的那段音樂,對於曾經看過斯皮爾伯格導演的《第三類接觸》的觀眾來說,這時就開始笑了。但如果僅僅只是模仿,那隻能叫致敬;而當第二段舞曲風格的音樂出來後,才真正地營造出一種喜劇效果。
《東邪西毒終極版》
一部電影能在首輪發行完成多年後能得以再製作一個「終極版」,並再次進入院線發行,這種行為本身已經證明了這部影片的「經典」地位。《東邪西毒》在事隔14年後,在2008年戛納電影節上隆重推出了全新數碼修復的「終極版」,這本身就足以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一筆。而這部王家衛當年的武俠顛覆之作最後在大陸院線全面發行,可以說吹起了無數內觀眾記憶中的灰燼。
「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對於十幾年前觀影經驗還不夠豐富的內地觀眾來說,這部英文片名叫做「時間的灰燼」的電影,只能通過煙霧繚繞的錄像廳偶爾接觸,這種模稜兩可、語焉不詳的台詞足夠激蕩一顆顆曾經年輕過的心,讓他們對這樣一部看上去「很奇怪」的電影不捨得去忘記。
每個看過《東邪西毒》並為之打動的人,被感動的理由可能都是很私人、很微妙的。而正是這種微妙的情感共鳴,讓一代文藝青年和影迷造就了一個 「王家衛時代」。而當過去十年像被快進的錄像帶一樣迅速消逝後,此時再回頭看《東邪西毒》, 對曾經青春的一代影迷來說,留下的或許真的只有時間的灰燼了。
《貧民富翁》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可以說是國內引進速度最快的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當本片於
影片最巧妙地就是影片前大半段都做到了形式和內容地完美統一,它的敘事同時構成了故事本身,兩者融為一體。特別影片前半段凜冽的攝影風格,雖然並不比同類攝影風格的《上帝之城》更突出,但前者因呈現的是印度貧民窟這一「奇觀」式的背景,立刻讓影片整體變得讓人著迷。影片略有不足之處,就是主人公成年之後的段落,故事完全陷入對愛情的訴求,有轉向普通情節劇的傾向。本片結局是導演以往作品裡難得一見的的大團圓結局,而且片尾的載歌載舞也沖淡了之前主人公哥哥死亡命運的悲劇性,所以可見導演首要意圖還是要感動觀眾。
《孤膽義俠之異形浩劫》
地球上或許沒有最好的導演,但卻有最爛的導演——德國導演烏維·保爾正是這一「殊榮」的獲得者。烏維·保爾專門拍攝根據電子遊戲改編的電影,因無聊至極的拍攝風格和奇差無比的作品質量而「聲名顯赫」,其「代表作」包括《死亡之屋》、《鬼屋魔影》、《吸血萊恩》和《地牢圍攻》等。
作為一部在2005年就已經上映的外國影片,本片原名直譯為《獨身在黑暗中》,港台地區譯名為《鬼屋魔影》。作為一部進口批片,本片在國內公映時的片名譯為《孤膽義俠》。本片在著名電影網站IMDB(互聯網電影資料庫)上評分只有2.2,其水準可想而知。它之所以在這裡被提及,完全是因為本片導演烏維·保爾。
在10分為滿分的IMDB網站上,烏維·保爾所有的作品都奇蹟般地徘徊在1分和2分之間,居然沒有一部電影得分超過3分。他在接受MTV電影頻道的採訪時,稱自己曾聯繫過暴雪公司,商議暴雪公司出品的著名遊戲《魔獸世界》的電影改編權,而暴雪公司則回應說:我們不會出售魔獸世界的電影改編權,尤其是你。」
《孤膽義俠》在國內公映時,號稱是「本月惟一進口驚悚大片」。作為一部能把觀眾看笑的驚悚片,本片在國內票房居然有3000萬人民幣左右──作為一個對比,本片在全球範圍的票房只有7000萬人民幣。
可能是受到這個票房成績的鼓舞,烏維·保爾執導的另一部著名影片《地牢圍攻》也已經被國內引進,原計劃於
《24城記》
《24城記》是賈樟柯在內地公映的第三部電影,也是許多觀眾認為的最糟糕的賈樟柯電影。這部電影如果沒有掛著「賈樟柯導演」的字樣,它或許會受到更加苛責的評價。
在賈樟柯導演的話語體系內,他的電影永遠是能自圓其說的;而在他的忠實觀眾中,甚至可以將這個電影解釋的更加完善。但如果脫離開這個範圍後,對於許多進電影打算進行娛樂消費的普通觀眾來說,《24城記》這部電影會是一部沉悶、粗糙的電影。
甚至對於許多賈樟柯導演以前的影迷來說 ,這部電影都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因為它是賈樟柯的電影,所以這部分觀眾的失望甚至會被放大,並開始審視和疑惑他拍攝《24城記》的動機。
作為一部在市場上公映的電影,就必須要面對這種尷尬——它註定要被放到不同的標準中去衡量和評判,而且得到截然不同的結論。但無論如何,當《24城記》脫離了往昔的小圈子後,它就必須要面對更大範圍內的觀眾,並且接受不同語境下的判讀。
《24城記》作為一部採取了真實與虛構混合的電影,在虛構的劇情和真實的紀錄之間,如何把握那種微妙的平衡,賈樟柯導演在之前的《站台》和《三峽好人》中,已經展示了一種值得期待的可能性。但很可惜的是,他並沒有堅持下去,而是在《24城記》的拍攝中採取了一種更省力、也更有效率的方式,最後呈現的出來的結果就是《24城記》這部整體而言非常糟糕的電影。
電影開場的真實紀錄部分,雖然拍攝了幾位真實的420廠工人,但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大部分的紀錄片段都很零散,只有在公交車上的一段採訪還算相對完整,因此這些零散段落無法構成完整的敘事,連情緒都無法得到連貫,只能依靠不時出現的黑屏字幕和畫外音樂來彌補。
但即使是這種零散的片段,也具有一種真實生活所帶來的無可替代的厚重質感,直接將後半部分虛構的表演部分衝擊到支離破碎。相比這些真實生活的碎片,後面大段的明星擺拍再現,只是提醒了觀眾,真實與虛構,生活與表演,二者是無法縫合的。
本片主演陳冲、呂麗萍和陳建斌都作到了一個職業演員所能做到的最好。但他們不是那些真實的工人,他們沒有那種真實的生活,所以這種尷尬無法讓他們完成電影所企圖讓他們完成的工作。
這種演員在固定場景中直接面對鏡頭,不加任何轉換方式的表演,或許是最能摧毀演員自信的一種處理方式。因為她在鏡頭前是在扮演另一個人,而這個人無論在生活經歷上還是內心情感上,都完全不同於這個演員。這種表演方式會直接將演員的優點和缺陷都直接放大在銀幕上。對於一個優秀的演員來說,優點的放大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對於一個演員來說,這種沒有任何劇情鋪墊以及輔助手段的表演,完全是直接將自己放在水銀燈下燒烤。而一旦表演上有任何缺陷,就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掩蓋或修飾。更可怕的是,演員和導演在現場都完全無法知道自己的表演是否會有問題,因為任何問題直到後期剪輯的時候才會暴露出來成為問題。
對於賈樟柯導演來說 ,他本人也很明確地知道這將會給觀眾造成一種觀影上的障礙和突兀感,但他仍然最後選擇了這種方式。在賈樟柯導演強有力的文本闡述下,這種選擇得到了完整的解釋,生髮出了強大的內涵。只是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如此依賴這種脫離影像的文本闡述,即使非常出色,對於普通觀眾來說,也是毫無意義的。
賈樟柯導演在影片公映前接受《南方周末》的採訪時,坦言「使用演員,其實也是因為特別想要商業發行,這個願望特彆強烈。不是為了錢,是為了被更多的人看到。」《24城記》是被更多的人看到了 ,但是很遺憾的是,他們看到的並不是最好的賈樟柯電影。影片中諸多刺目的缺陷正是他以前作品裡斷斷續續流露的,只是這部電影將那些瑕疵集中起來並進行了放大。對於這樣的一部電影,許多賈樟柯的影迷都會感到疑惑,不知道是自己變了還是賈樟柯變了。
2006年, 賈樟柯導演的《三峽好人》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影片金獅獎。 從1997年的《小武》開始,到2006年的《三峽好人》,10年時間5部電影作品,賈樟柯導演完成了他的「電影大師」之路。 在完成《三峽好人》的拍攝後,賈樟柯在接受《南方都市報》採訪時說,「我覺得,中國的變化已經結束了。最大的變化已經結束,剩下的是每個人要面對現實,做一個決定。」看來,他已經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推薦閱讀:
※五一出遊「今年最後的春光」
※春季新衣購買指南,幾件單品就能撐起整個衣櫥 | 膠囊衣櫥
※春季茶飲:花茶與花茶的沖泡
※春季簡單著裝牛仔褲:年輕靚麗
※春季躁動終於出現?滬指四連陽站上3200點 恆指年內漲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