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荷塘月色》拓展閱讀

《荷塘月色》拓展閱讀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為讀者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圖畫:

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葉子,星星點點的荷花,淡淡的月色,脈脈的荷香……月下迷人的荷塘,成了作者暫時超脫現實孤獨與內心苦悶的「桃花源」;那「過人頭」的蓮花,又傳達著作者因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喜悅之情,荷花又一次作為文化符號和精神依託出現在文學作品之中。

在中國文化中,文人墨客以荷花表情達意的傳統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楚辭」中,屈原為了表明自己保持修潔的品行,就將自己和荷花聯繫在一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北宋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賦予蓮花清逸超群、超然脫俗的美德令行,「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的蓮花是他身處污濁環境,獨能淡泊明志,潔身自愛,保持高風亮節的寫照。千百年來,荷花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題材,顯示了多方面的寄寓意義。

蓮戀蓮

余光中

身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見蓮,卻在植物園的小蓮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涼未寒,迷迷濛蒙的雨絲,沾濕了滿池的香紅,但不曾淋熄熒熒的燭焰。那景象,豪艷之中別有一派凄清。

從那時起,一個綽約的意象,出現在我的詩中。在那以前,我當然早見過蓮,但睜開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蓮,當然也不曾向我展現它(她?祂?)的靈魂。在那以前,我是納息塞斯(Narcissus),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自戀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數叢沙草,萬頃江田。那天,蒼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華美和冷雋。

對於一位詩人,發現一個新意象,等於伽利略的天文遠鏡中,泛起一閃尚待命名的光輝。一位詩人,一生也只追求幾個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蘋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熱的,我的蓮既冷且熱。宛在水中央,蓮在清涼的琉璃中擎一枝熾烈的紅焰,不遠不近,若即若離,宛在夢中央。蓮有許多小名,許多美得凄楚的聯想。對我而言,蓮的小名應為水仙,水生的花沒有比它更為飄逸,更富靈氣的了。一花一世界,沒有什麼花比蓮更自成世界的了。對我而言,蓮是美、愛和神的綜合象徵。蓮的美是不容否認的。美國畫家佛瑞塞(John Frazer)有一次對我說:「來台灣以前,我只聽說過蓮。現在真見到了,比我想像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認的,但它燃燒著西方的朗爽,似乎在說:Lookatme!蓮只郝然低語:Don』tstare,please。次及愛情。「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這方面的聯想太多了。由於水生,它令人聯想巫峽和洛水,聯想華清池的「芙蓉如面」,聯想來自水而終隱於水的西子。青錢千張,香浮波上,嗅之如無,忽焉如有,恍兮忽兮,令人神移,正是東方女孩的含蓄。至於宗教,則蓮即是憐。蓮經,蓮台,蓮邦,蓮宗,何一非蓮?藝術,愛情,宗教,到了頂點,實在只是一種境界,今乃皆備於的蓮一身。

節選自《余光中選集·散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賞析】

詩人余光中對「蓮」情有獨鍾,「戀蓮」是余光中的一種精神「情結」,「蓮」中包含著詩人的人生哲學和生命理想,詩人是在用心靈感知蓮的靈魂。在他的精神世界裡,「蓮是美、愛和神的綜合象徵」:「蓮」的「既冷且熱」,是「華美與冷雋」的和諧統一;「蓮」的「郝然」,使它(她?祂?)更具有一種獨特的東方含蓄之美;「蓮」的「飄逸,更富靈氣」,使得「蓮更自成世界的了」。

清塘荷韻

季羨林

樓前有清塘數畝。記得三十多年前初搬來時,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記憶里還殘留著一些綠葉紅花的碎影。後來時移事遷,歲月流逝,池塘里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

有人從湖北來,帶來了洪湖的幾顆蓮子,外殼呈黑色,極硬。據說,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因此,我用鐵鎚在蓮子上砸開了一條縫,讓蓮芽能夠破殼而出,不至永遠埋在泥中。

這樣一來,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心裡總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綠的蓮葉長出水面。可是,事與願違,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涼落葉,水面上也沒有出現什麼東西。經過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一片旖旎的風光。可是,我翹盼的水面上卻仍然沒有露出什麼荷葉。此時我已經完全灰了心,我的目光無法把荷葉從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卻忽然出了奇蹟。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在我投蓮子的地方長出了幾個圓圓的綠葉,雖然顏色極惹人喜愛,但是卻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蓮的葉子一樣。而且最初只長出了五六個葉片。我總嫌這有點太少,總希望多長出幾片來。但是經過了漫漫的長夏,凄清的秋天又降臨人間,池塘里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個葉片。對我來說,這又是一個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蹟出現在第四年上。嚴冬一過,池塘里又溢滿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長葉的時候,在去年漂浮著五六個葉片的地方,一夜之間,突然長出了一大片綠葉,而且看來荷花在嚴冬的冰下並沒有停止行動,因為在離開原有五六個葉片的那塊基地比較遠的池塘中心,也長出了葉片。

葉片擴張的速度,擴張的範圍,都是驚人地快。幾天之內,池塘內不小一部分,已經全為綠葉所覆蓋。而且原來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蓮一樣的葉片,不知道是從哪裡聚集來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躍出了水面,長成了亭亭的荷葉。原來我心中還遲遲疑疑,怕池中長的是水浮蓮,而不是真正的荷花。這樣一來,我心中的疑雲一掃而光:池塘中生長的真正是洪湖蓮花的子孫了。我心中狂喜,這幾年總算是沒有白等。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自從幾個勇敢的葉片躍出水面以後,許多葉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間,就出來了幾十枝,而且迅速地擴散、蔓延。不到十幾天的工夫,荷葉已經蔓延得遮蔽了半個池塘。從我撒種的地方出發,向東西南北四面擴展。我無法知道,荷花是怎樣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

光長荷葉,當然是不能滿足的。荷花接踵而至,這些紅艷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駕於蓮葉之上,迎風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連日來,天氣突然變寒。池塘里的荷葉雖然仍然是綠油一片,但是看來變成殘荷之日也不會太遠了。再過一兩個月,池水一結冰,連殘荷也將消逝得無影無蹤。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節選自《季羨林散文》(人民文學出版社)

【賞析】

見樓前荷塘空蕩蕩,作者便投蓮子入塘,這便引發了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漫長的期待。這幾棵弱小的蓮子,就在這關注、企盼中慢慢長葉,開花,「遮蔽了半個池塘」,作者的喜悅與欣慰自然溢於言表。而蓮荷從無到有、從弱小到繁茂的成長過程,不也正是綿綿不絕生命力的象徵嗎?

潔凈之蓮

張佐香

蓮是我摯愛的意象。在我居住的水鄉,有水的地方就有蓮的身影。天性使然,蓮看上去要比所有的水生植物美得多。我愛的是蓮的優美和慧心。

一灣碧水之上,蓮亭亭如蓋。整個蓮塘像一塊綠色的陸地,一層層地遠去。間或,有一枝枝或白或粉的花朵,在翡翠般油綠髮亮的碧葉間忽隱忽現。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寫盡了蓮盛開時大氣磅礴的美麗,而我則尤愛月光下的白荷。我疑心那白荷的皎潔瑩白是由月華浸染而成的。我彷彿看見蓮瓣怯生生地伸出手掌收集四周的露水和月光。蓮於恬靜的歲月中給田園生活一個精緻的點綴。

蓮塘流動著令人心旌搖蕩的優美。走過蓮塘的人,誰都無法拒絕無法躲避,只有沉溺。文人墨客用無比傾慕的眼神和姿態為蓮寫詩作詞繪畫,以至於千年之後我依然能從墨跡中感受到他們在蓮面前無以自拔的情形。不絕如縷的《採蓮曲》足以與《詩經》媲美。愛蓮寫蓮畫蓮之人,借蓮歌詠自己心志清遠,性格高潔。蓮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藝術升華。

蓮盛開在古今中外的紙頁與畫幅中,皆為潔凈清爽之意。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在垂暮之年,把蓮塘上眾多美的瞬間和形象用顏料固定在畫布上,讓它們永留人間。清淡素雅的蓮是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題。他力竭倒在蓮池旁,躺在了他心愛的蓮的懷抱,亘古與蓮相依相伴。莫奈和蓮情感相融,魂魄相交,他洞穿了人世的蕪雜紛紜,進入幻化的深處。那是自我的世界,也是無我的世界。混沌散去,污濁逸去,心中的蓮瓣緩緩展開。無喜無憂,無生無死,如此境界,物我兩忘。

眾生緣何沉溺於蓮如斯!蓮是天界與塵世交匯頓悟的產物,蓮有慧眼,我們見到的佛和菩薩都坐在蓮花寶座上,面目慈悲,普渡眾生。蓮的萌生和綻放給人一種茅塞頓開的菩提之悟。碧水之下,是污濁的泥沼,一枝一枝的蓮擠破濃濃的黑夜,從污泥中綻開一個個美麗的音符。蓮彷彿開在天國的夢幻里,它們無視外圍的泥沼。究竟要經歷怎樣的磨鍊,我們的心靈才能開出一朵朵潔凈之蓮呢?我們能像蓮一樣,從這個充斥著美好、敗壞、清澈、污濁的塵世之中,用明朗澄澈的心靈找到智慧嗎?如果我們擁有蓮的慧心,就能從一切的煩惱與灰暗中覺悟,而一切紛擾的繁塵瑣屑都能使我們感知它們的意義與價值,我們的心靈就能從塵埃中開出花朵來。

蓮的精魂升華在我們生命的血液中,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把功名利祿全拋下……我想,這是蓮昭示於人的天啟與期待吧!蓮是一面潔凈的鏡子,可以映出清晰的圖像,只有純正的心靈才能看得見心靈的純正,被純正所感染。願一切愛蓮之人以蓮為鏡,做潔凈的人。潔凈的人方為真人。讓我們的心靈和生命在人間開出素雅潔凈的智慧之蓮吧!

《長沙晚報》2006年4月10日

【賞析】

本文開宗明義,開篇就點明摯愛「蓮」的緣由。然後逐層闡釋蓮「優美和慧心」的特質。作者先描寫「一灣碧水之上」的蓮:「亭亭如蓋」,「大氣磅礴」,「皎潔瑩白」。接下來描寫「紙頁與畫幅」上的蓮:「潔凈清爽」。最後描寫的是心中獨具「慧心」、能點化眾生的蓮:能「給人一種茅塞頓開的菩提之悟」,讓世人在「充斥著美好、敗壞、清澈、污濁的塵世之中」「開出素雅潔凈的智慧」,做潔凈的真人。

《語文學習報》(人教高一)2007年9月10日

有效的拓展,能夠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如講《荷塘月色》這一課,就拓展了三點。在語言方面,疊字的運用比較突出,拓展講了疊字方面的知識,並擴展開來,引出古人在疊字運用方面,成就最高的女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當場為學生背出: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凄凄。咋暖還寒時,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的黑。梧桐更間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講塘中的月色,又引出古人寫月景最為著名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共36句,也當堂給學生背出,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講荷塘,必然又帶出「荷」這一意象。古人對「荷」推崇備至,傾心有加。於是先讓學生列舉出詩詞中的有關「荷」的詩句,我再進行補充。如:

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周敦頤的《愛蓮說》。歐陽修的《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王昌齡的《採蓮曲》「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楊萬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晏殊的《破陣子》「湖上西風斜日,荷花落盡紅英。」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鄭板橋的《芙蓉》「最憐紅粉幾條痕,水外橋邊小竹門。照影自驚還自惜,西施原住苧蘿村。」明代詩人沈野的《採蓮曲》「解道芙蓉勝妾容,故來江上采芙蓉。 檀郎何事偏無賴,不看芙蓉偏看儂!」

先當堂背給學生,再通過多媒體,把這些詩句打在屏幕上,做一下簡單的分析。

這樣的拓展,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擴展了知識面。

另外,俗語說得好「幹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個樣子。」老師就是榜樣,老師能當堂背出那麼多詩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同學們背誦的積極性也就高漲起來。

本文來自: 高中語文教學資源網(http://www.yuwen1001.com/)

惆悵的月光,悠悠的情

——《記承天寺夜遊》與《荷塘月色》之比較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遊記小品文,寫於作者被貶黃州時期。文章只有80餘字,卻創造出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論是內容、寫法還是情感的抒發上,和這篇文章都有相似之處,在學習過程中把它們進行比較閱讀,互相映襯,可以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 運用聯想和想像,創造出空靈的意境。

優美的散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記承天寺夜遊》描寫月色,是全篇最為精彩之處。文中寫月色只用了18個字,就創造出生動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後用借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院中彷彿積水的錯覺,「水中藻、荇交橫」的描繪,使人相信確實是水中情景,然而「蓋竹柏影也」,又使人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個冰清玉潔、空明如水的月光世界。「積水空明,」 「空明」二字更是絕妙,用「空」去修飾一種色調,出奇制勝,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這裡無一「月」字,但無處不是寫皎潔的月光,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潔、恬靜的月色之中,點染出一個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爽心悅目的美妙世界。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司空見慣的荷塘里的淡淡月色和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經朱自清先生的大筆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們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風景。他在《荷塘月色》中,善於使用精緻、微妙的比喻,使所描寫的對象呼之欲出。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文章似乎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朦朧:「牛乳中洗過」,「籠著輕紗的夢」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班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用「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來形容光和影的交錯,採用「通感」的手法,調動了讀者的多種感覺器官,引起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使文章產生更大的藝術魅力。這裡寫「黑影」和「倩影」,不是月光,而又全是月光,因為「影」是月光照在物體上落下來得,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出月光的輕盈蕩漾,奏出了「光與影的旋律」,作者描繪的景如同一幅工筆畫耐人尋味。

月光是單調的,是難以描摹的,而蘇軾和朱自清都把月光比作水,運用聯想和想像,通過對「樹影」的刻畫,使「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創造出一種空靈的意境,給我們以美的享受,生動傳神、濃郁深邃的意境,使文章散發著無窮的生命力。

二.寄情於景,托物言情。

北宋時期,「烏台詩案」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備受監視,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他仍有進取之心。《記承天寺夜遊》以寥寥數語,記錄了作者被貶後的一個初冬夜,與友人一同在承天寺庭中散步賞月的生活片斷,寫出了能夠盡情玩賞自然美景的自得之樂,表達了作者曠達的心境。而文章最後,作者以「閑人」自比,抒發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牢騷和傷感。在政治旋渦中破損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託:「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月光雖非夜夜明,竹柏亦非處處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卻時時能覓,處處可見。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裡,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樂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處」句點明了這一真諦。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樂觀進取精神的緣由。文章寓情於敘,融情於景,看似無情,卻處處用情,處處都能感受到作者樂在其中的悠悠之情。作者將這種超脫的情感融入記敘、描寫之中,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那時,朱自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兩條路都沒走,而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想「暫時超然為好」。但他畢竟是個愛國主義者,又不安心於這種「超然」。為排解內心的苦悶,出門散心,觀賞月下荷塘。本文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表達作者閑適的心情,但仍然夾雜著擺脫不開的淡淡的哀愁。所以文章流露出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就是作者在特定環境中的心情寫照。

「幽僻」、「寂寞」極言環境的寂寥,烘託人物心境的抑鬱;「蓊蓊鬱郁」加強了濃重的夜晚氣氛;「陰森森」虛寫,渲染恐怖的氛圍。這些景是憂悶鬱結的作者眼中之景。寫月光雖然是「淡淡的」,但卻與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卻很好」,可見作者心中淡淡的愁雲。……「路燈」光把作者從幻想中召回,寫樹上的蟬聲與水裡有蛙聲,由寂靜到熱鬧,充滿了生機,將荷塘和月色襯托得更加突出,並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悶還是籠罩在心頭。

無邊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獲得了喜悅,但處於喜悅之中卻時而受到憂愁的牽制,即使遙想「熱鬧」、「風流」的採蓮盛況,也只得片刻歡欣,最終擺脫不了那滿懷的愁緒。作者所寫的景物淡雅、朦朧,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是如此。從文章風格看,委婉掩抑,沒有悲喜的大起大落;從作者的個性看,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所以無論喜悅與憂愁,是淡淡的,卻又是悠長的。在寫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與景的交融。 借景抒情,寄情於景,使得這兩篇文章不僅表現了自然美,意境美,而且多了一種人格美。高潔的月光,直立的竹柏,清潔的荷葉、荷花,正是作者正直人格的寫照。他們既有堅定的操守和執著的追求,又有難以排遣的苦悶。在一個詩情畫意的散文意境中,「意」與「境」是高度統一的,以境孕情,緣情造境,境隨意高,意以境顯。意與境的有機結合,其實就是內情與外景的水乳交融,形神情理的和諧統一。真可謂是「月淡淡,情悠悠」。

三、水到渠成,異曲同工。

《記承天寺夜遊》和《荷塘月色》都是遊記散文,《記承天寺夜遊》是按照:出家門(欣然起行)——踱路(尋張懷民)——觀庭院、賞月色——憶他鄉(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寫的。《荷塘月色》是按照:出家門——踱小路——觀荷塘、賞月色——憶江南——回家門寫的。夜遊的路線如流淌的小溪非常明晰,作者似乎是導遊,把我們也引入承天寺,引向荷塘邊,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另外,《記承天寺夜遊》寫人,突出一個「閑」字,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卻只有「吾兩人」是「閑人」。所以「閑人」是文章的文眼,它傳達出作者被貶謫的落寞和賞月的欣喜的微妙的心境。《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頗不寧靜,夜出尋幽;夜遊荷塘,淡淡的喜悅;荷塘歸來,念古懷鄉,暫喜還愁。情緒隨景而變,「不寧靜」的心情籠罩著荷塘,籠罩著月色,統率著全文。所以,兩文的點睛之筆都營造出濃郁的抒情氛圍,情感的抒發含蓄而深沉。讓讀者在賞景的過程中,得到審美的愉悅,情操的陶冶和靈魂的凈化。

《記承天寺夜遊》惜墨如金,短小精悍。《荷塘月色》則潑墨自如,細膩揮灑。蘇軾和朱自清不同的境遇,相似的情感,相似的寫法,把敘事、寫景、抒情完美的地融為一體,給我們創造出一種美妙的月光世界。閱讀這兩篇文章,眼前猶如展開一幅筆墨淡雅的畫卷,雖無雄闊的氣勢,卻給人以清新、恬適的感受。因此,把這兩篇文章對比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欣賞優美的意境、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同時得到美的啟迪。

後記:

月啊,你真是個好東西!

不論是冷清的月亮,還是溫馨的月亮;不論是皎潔的月光,還是班駁的月光;不論是澄澈的月色,還是羞澀的月色……古人愛,今人也愛;做官的愛,布衣也愛;文人愛,百姓也愛。那愛是遼闊的,是高遠的,是悲切的,是明朗的,是憂愁的,是喜悅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就是不知道這愛會綿延到多長,多遠,多久。

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結合描寫對象,抓住表達作者情感的關鍵性的語句,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

閱讀就是學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對話,共同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老師參與交流,意見供同學們參考。

1、 讀全文和背景資料,同學交流這篇文章最打動自己情感的文字。

提示:關於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於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繫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源於作者作為一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彷徨;甚至還有人根據一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於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一個權威性的惟一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理出作者情感發展的脈絡(線索)。

提示:開篇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這說明作者夜遊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於「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雲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時,他便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實。

3、用準確的語言概述作者的心情。

提問:作者在觀賞荷塘月色的過程中,自始至終懷著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達這樣的感情?

——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4、討論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

a、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b、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參考答案略)

5、作者為什麼要寫看似與主旨無關的江南採蓮舊俗和《採蓮賦》、《西洲曲》?

(從寫作背景和感情線索兩方面考慮)

提示:《採蓮賦》《西洲曲》都是描寫採蓮時熱烈活潑的生活,充滿青春愛戀的情懷,說明作者因內心的苦悶而產生的對自由快樂的嚮往。但作者「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等語言恰好又透露出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失望。

荷香月色無法排遣內心痛苦,作者仍要通過想像美好歡樂的景象來迴避現實,表達了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二)揣摩語言,熟悉表達技巧。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美文。揣摩本文的語言應從感受景物的特點入手,來把握作者的感情,進而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品味語言時先讓學生充分地盡情地朗讀,感受和理解語言之美,然後要求每人選擇一段或一兩個句子評點,老師適當給以點撥和引導。(以下問題僅供參考)

1、 有人把本文的四五兩段概括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這樣概括的根據是什麼?

荷塘與月色本來是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的景象,但本文的描寫是既分解又有機的結合: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點是寫荷塘的種種景物,而以月色為背景;後者重點是寫月色的種種變化,而以荷塘為背景。兩次描寫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調換位置,但巧妙地分解描寫就得以把景物描寫得很細膩。

2、 從觀察角度和描寫對象兩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寫景提綱。

葉子——花——荷香——流水

由上而下,由遠而近。

3、 體會用詞設喻之妙: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形象生動,形神兼備,不僅寫出了荷花的形態美,而且化靜為動賦予了荷葉勃勃生機,展現了荷葉少女般的纖柔嬌美、綽約丰姿。

「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無精打採的,是瞌睡人的眼。」

——暗喻高妙,逼真地寫出了月色的迷濛暗淡,顯示作者漸露憂煩傷感之情。描摹物態,信手拈來自然成文,毫無斧鑿之痕,非大家不能為也。

4、體會通感的妙用。(課後練習二)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的似的。」

——荷香和歌聲的共同點都是「縷縷」、「渺茫」,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朦朦朧朧的。

5、體會疊詞的作用。

詞語用得好,不但繪聲繪色繪形,而且能賦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請分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脈脈」等疊詞的作用。

(三)補充資料(全面把握作者)

1、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懷著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_散文集〉導言》)

2、只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鑽了進去,消磨這一生。我終於在國學裡找出了一個題目,開始像小兒的學步。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樂意這麼走,也就沒有法子。 (朱自清《哪裡走》1923年2月)

3、毛澤東政論名篇《別了,司徒雷登》中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或民主個人主義者的人們,在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後的命運。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繫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後的兩年是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病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鬥爭的洪流,並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五、總結

閱讀散文的關鍵離不開體會「借景抒情」,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之情。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面對黑暗現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麼,「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

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不過是自然界的客觀景物,但在朱自清眼裡,它們都成了寄託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載體。在作者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月景如歌……而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徵。作者原名「自華」,後更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景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暇!而作者一生都無愧於「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我們才能真正領會文章在寫法上的藝術魅力。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幻燈1:課題

一、導入新課: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有苦悶彷徨,心情「頗不寧靜」的時候,每個人都會選擇不同的方式來減壓,或借酒澆愁喝個一醉方休,或「悟言一室」暢敘幽情,把心中的不悅傾瀉個痛快,當然,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散散心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朱自清先生在「頗不寧靜」 的時候選擇的正是去大自然中散散心的方法,今天,我們就跟隨他一起走進他心中的那片荷月世界吧。

整體閱讀:

~(第一部分)~

1.作者一開始就 寫「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直接寫出自己的情感,這種方式就叫直抒胸臆(板書——直抒胸臆)為什麼這樣寫呢?

明確:因為心中不寧靜,想起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因此為了尋找寧靜。外出散步。

這是夜遊荷塘的緣起。

(出第二張幻燈)

幻燈2:

請大家帶者問題,聽林培彥同學朗讀第2-3兩自然段

2. 那麼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還是不寧靜的嗎?文中哪些語句可以說明?

明確:心情很好,有喜悅

①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②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

③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很好,我們同學能抓住這些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在抒情散文中,我們把這種直接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或觀點態度的方式稱為直抒胸臆。

作者置身於月光下、荷塘畔,對於這無窮無盡的大自然之美本應是盡情享用,痛快享用才是,那麼作者此時的喜悅是一種什麼樣的喜悅呢?是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悅嗎?是《囚綠記》中作者初見綠影時心中的那種喜悅嗎?不一樣,那麼作者的喜悅又是怎樣的一種喜悅呢?

~(第二部分)~

揣摩語言,體會情感

幻燈3:

請大家朗讀第4自然段

想來各位能體會到此時作者喜悅情緒了吧。是因為文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嗎?不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表達作者的情感,我們稱這種表現手法為借景抒情。(板書——借景抒情)我們知道此時作者是喜悅的,但這種的喜悅絕對不會是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的喜悅,不會是也《囚綠記》中作者初見綠影時心中的那種喜悅,那麼作者的喜悅又是怎樣的一種喜悅呢?

1. 這一段描寫「月下荷塘」時,作者依次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等景物,這些景物的特點是什麼呢?我們先看流水。

明確:流水是脈脈的,讓人想到一個成語「脈脈含情」,無聲的但是又是含情的,多麼含蓄啊。這水如果是「嘩嘩」或「嘩啦啦」的不也能表現愉快的心情嗎?為什麼作者感受到的流水是脈脈呢?

2. 我們再來看荷香。

明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縷縷,一絲絲,清香,淡淡的。

3. 很有意思,為什麼作者筆下流水不是「嘩嘩」的,荷香不是「濃濃」的,而是「脈脈」的「縷縷」的呢?揣摩到作者是怎樣的一種喜悅了嗎?

明確:自然景物的特徵。一切景語皆情語,體現作者淡淡的喜悅。

4.我們來看荷花。請大家齊讀描寫荷花的句子

幻燈4:

作者筆下的荷花是這樣的嗎?為什麼?結合文本,試從景物特徵和作者情感兩方面回答。

明確:從數量上看,是零星的,說明花很少不多.顏色呢?是白的,是一種淡雅的顏色.花的姿態呢?裊娜,羞澀。用擬人的手法說明花的含苞待放的姿態。

幻燈5:

層層的葉子,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又各自有什麼特點呢?:晶瑩剔透、忽隱忽現、纖塵不染

這裡作者連用了三個喻體來說明一個本體,我們把這樣的一種修辭手法稱為博喻。

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突出了月下荷花的特點,表達出淡淡喜悅的情感。

小結:

這一段,作者從視覺聽覺嗅覺三個角度來描寫月下的荷塘。由整體到局部、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由靜而動的空間順序,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荷葉荷花與月色交相輝映的荷塘美景。(板書——運用多種修辭,突出景物特徵)

5.第5自然段描寫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月光、月影、光和影進行了描寫。你知道這荷塘上的月色有什麼特點呢?此時作者的情感仍舊是淡淡的喜悅嗎?請同學朗讀第5自然段。

幻燈6:

首先我們來看月光。

明確:「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靜靜地」配上「瀉」字寫出了月光從高處像流水一樣的流動但是又是輕柔,無聲無息的。這是正面描寫。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這是側面描寫。

「浮、洗、籠」讓我們想到了杜牧的《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的詩句,「煙、水、月、沙」幾個字融合在一起,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很淡雅的水邊夜色,同樣朱自清先生也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月下霧、霧中花、花上月的柔和幽靜、朦朧清淡的畫面。

作者直抒胸臆,以為不能朗照的月光恰是到了好處

到這兒為止,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的主體情感是喜悅。那麼除了喜悅之外還有沒有夾雜著其他的情感呢?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麼寫月影的。

再讀描寫月影的句子。

斑駁的黑影和稀疏的倩影。為什麼同樣寫的是月影,作者卻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描述呢?前面我們說過,抒情散文一種很重要的表達方式是什麼?借景抒情。那麼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在這兒體現了作者的什麼情感呢?憂愁。

很好,儘管塘中的月色不均勻,然而作者認為它還是和諧的,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因此作者在這段中的情感應該是 ——以喜為主,淡淡的喜悅中帶有一絲憂愁

6.通過上邊兩段的賞析,作者把荷塘與月色水乳交融在一起,為我們勾勒了一種朦朧的意境,我們感受了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這喜悅之中夾雜著欲罷不能的憂愁。作者沿著荷塘的四面繼續向前走,他又看到了什麼樣的景物呢?作者的心境起了什麼變化嗎?注意通過作者所描摹的景物特徵以及修辭手法來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幻燈7:

明確:樹色:陰陰、丰姿

   遠山:隱隱約約的

   路燈:無精打采

   聲音:蟬鳴、蛙叫

心態:我什麼也沒有

點撥:

我們試著能否根據剛才的方法來體會作者的情感。作者的這些景物都有什麼特徵嗎?顏色上?都是陰陰的。形態上呢?模糊的,隱約的。修辭手法上呢?沒精打採的人眼。為什麼作者寫前面的荷塘月色的時候色調是淡雅的,意境是朦朧,比喻的喻體也是很優美的,然而到了這裡為什麼景物卻變成了灰濛濛的、暗淡的、微弱的呢?

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剛才作者是沉浸在美景之中,所以一切看起來都是美的,景物投射到人的心裡,所以心情自然而然就喜悅了,現在呢,蛙聲蟬叫驚擾了作者心中超然的境界,深埋在心底的憂愁和壓抑忍不住流露了出來,因此這時候看到的景物又帶上了作者的憂鬱的感情色彩。

(第三部分)

1.大自然能給予人類心靈暫時的超脫與自由,然而現實世界的種種煩惱與苦悶,也會在不經意間隨風而起,乘隙而入,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短暫的喜悅還是難掩心中的苦悶,寫到這裡似乎可以收尾了,可作者為什麼還要寫一段描寫《採蓮賦》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明確:《採蓮賦》是寫採蓮女的愛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西洲曲》寫的則是採蓮女思戀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兩幅基調不同的畫中,憂愁和喜悅交替出現。就好像作者陶醉於清雅、幽靜、素淡的荷塘月色中,暫得安寧,卻被「蛙聲」、「蟬聲」擾亂,最後回歸現實一樣。 「惦記江南」,是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作者極力營造的「樂」景中隱約滲透著「哀」情。

三、課外延伸——主旨探究

作者因不寧靜而夜遊荷塘,當他回到家時,他卻沒有得到超脫,這是因為導致他不寧靜的根源並沒有消除。那麼作者心情到底是因為什麼而不寧靜,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並不能夠足夠的依據證明,我們所知道的僅僅是作者於1927年的7月於清華園寫了了這篇荷塘月色,所以每個讀者大可以自己之心去體會文中作者之意,探究作者「不寧靜」的緣由。

關於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幾種說法,至於大家贊成哪一種?可以在課後進行拓展閱讀

不滿現實嚮往光明 ——李國平《 <荷塘月色>講解》

苦悶彷徨與寂寞 ——吳周文 《談<荷>》

內心矛盾與衝突 ——錢理群《關於朱自清的「不平靜」》

不消沉 無哀愁 ——吳海發《荷中有哀愁嗎》

總結:閱讀一篇散文時,我們如何才能準確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呢?(板書——如何體會情感)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可以抓住直抒胸臆的句子,我們更要體會作者筆下的景物,作者正是通過所描寫的景物來表現自己情感的。

板書設計:

如何體會情感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運用多種修辭

突出景物特徵


推薦閱讀:

元體驗丨無法HOLD全場?你需要一個合適的破冰遊戲
業務拓展與輿論主導:中國傳統主流媒體的微博分析
最經典適合的團隊小遊戲
拓展閱讀:一碗飯見一個人的修養(外一篇)

TAG:閱讀 | 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