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與變:網路詩詞兩大潮流平議------------------------檀作文
復與變:網路詩詞兩大潮流平議
(以胡馬和李子為中心)
檀作文
談談網路詩詞,是研究院蔡院長給我的命題作文。具體談什麼,蔡院長沒限定。「復與變:網路詩詞兩大潮流平議」,是我自己加的限定。蔡院長讓我談網路詩詞,大概因為我是學院派中第一個關注網路詩詞的,關注時間較長,並投身於網路詩詞建設,算是網路詩詞圈內人。但其實這兩年,我的興趣發生轉移,於網路詩詞已是漸行漸遠。我關注和參與網路詩詞,大約始於2001年,止於2010年。2010年中華詩詞(BVI)研究院第一屆屈原獎頒獎大會,舒晉瑜君曾建議我以「網路詩詞十年」為題做一個專題演講。雖然,網路詩詞並非始於2001年,更非終結於2010年,但我個人的關注和參與,集中在這十年。我要談的,是我一己十年來參與和關注網路詩詞之所見所得。以胡馬和李子兩家詩為例,是因為我對這兩位相對熟悉。管中窺豹,所見一斑。掛一漏萬,必不可免。尚祈讀者諸君見諒。
(一)
網路給詩詞帶來的契機及網路詩詞概述
1
互聯網改變了詩詞的發表和交流方式
網路詩詞的興起,是詩詞界的大事。網路對詩詞的影響,首先體現在發表方式及交流方式的改變。傳統中國,即時性的詩詞交流,基本依賴結社雅集這類活動。這種形式的活動,往往是地緣性的(建立在同鄉關係基礎上)、業緣性的(建立在同僚關係基礎上),或者學緣性的(建立在師生、同學關係基礎上),必然是小圈子的。一百多年前,雜誌報刊的興起,打破了這種小圈子的局限性。南社的繁榮,除了時代風氣之外,媒體革命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的中華詩詞學會,其發展壯大以及一尊地位的取得,也正是因為其在詩詞發表及交流方面,具有不得取代的地位。中華詩詞學會是全國性和半官方的,這類詩片語織,前所未有。在當時條件下,它將全國詩詞同好最大限度地團結了起來。中華詩詞學會主辦的《中華詩詞》刊物,為詩詞同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表作品的園地。一個當代舊體詩人,沒有中華詩詞學會及《中華詩詞》刊物的支持,是很難成名的。
但互聯網技術,改變了這一局面。互聯網大大降低了詩詞的發表成本,為詩詞交流大開方便之門,打破了《中華詩詞》刊物及中華詩詞學會在詩詞作品發表及詩詞交流方面的壟斷局面。
互聯網技術大大降低了詩詞的發表成本。互聯網技術帶來的媒體革命,是有了網路電子公告系統(BBS系統)。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其他人進行即時性的互動交流。對於詩人來說,只要擁有一台電腦和一條網線,便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作品。這無疑是一場革命。紙媒時代,詩詞發表和評論成本太高。詩人若想發表自己的作品,需要給相關雜誌投稿。能否發表,取決於編輯先生的喜好。詩詞作品發表周期過長,並且很不容易發表。互聯網技術徹底改變了這一現象。互聯網時代,詩人不再仰人鼻息,任憑編輯擺布。只要有發表意願,詩人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作品。
互聯網技術更是為詩詞交流大開方便之門。BBS系統的最大優勢是互動性,而且這個互動還是即時的。使用BBS系統,詩人可以幾乎零成本地發表作品,還可以很容易地獲得讀者的反饋。任何一個讀者,都可以跟帖的形式,對某一作品進行即時回復。由於BBS系統的使用者處於一種准匿名狀態,互聯網時代的評論或許不如紙媒時代深思熟慮,但往往更加靈活生動,也更少偽飾。這對詩人來說無疑是個福音。因為詩詞在當代文壇處於邊緣化地位,詩詞作品很難進入閱讀消費市場,詩詞創作差點兒因為失去受眾而遭受滅頂之災。任何一個作者,他都需要讀者。沒有讀者的共鳴,詩詞創作會迅速走向衰竭。互聯網技術,為詩人和讀者之間帶來了零距離、即時性的互動。讀者的共鳴,是對詩人最好的激勵。互聯網使得讀者和詩人之間的共鳴和互動瞬間達到井噴狀態。
BBS系統在公眾性方面也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網媒的潛在受眾多到無法估量,是發行量再大的紙媒都不能比的。一個詩人的作品,刊載在《中華詩詞》雜誌上,最多只能被幾萬個讀者看到;如果發布在BBS系統上,則有可能被數百萬讀者看到。作者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儘可能多的讀者讀到。
2、互聯網方便了詩詞圈子的形成,並使這一圈子規模得以最大化
在當代文學體系中,詩詞不同於小說,基本不具備進入閱讀消費市場的可能性。詩詞的特殊性,決定了其讀者群其實就是一個潛在的作者群。當代詩詞的創作者和閱讀者,具備高度同質性。當代詩詞的讀者,基本是票友,隨時都有可能下海。當代詩詞的受眾,作者群和讀者群,高度重疊:讀者群是一個放大的作者群,作者群是一個濃縮的讀者群。當代詩詞作品的閱讀,更多地是在詩詞同好之間進行。這便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圈子。詩詞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圈子。一個人在與世隔絕下的狀態下,他的創作是很難堅持的。如果有聲氣相求的朋友在一起交流切磋,詩詞創作往往能持續很久。在前網路時代,詩詞愛好者若不加入中華詩詞學會,便很難獲得交流切磋的機會。互聯網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態。互聯網意味著地球村,將分散在各地的單個詩詞愛好者聚攏到了一起。前網路時代,由於地域懸隔,詩詞愛好者往往是個體孤立存在,難以形成群體。互聯網時代則完全不同。單個的詩人在互聯網上發表作品,很容易被其他的單個詩人讀到,並且發生碰撞。單個詩人好比散落在宇宙各個角落的星星,互聯網技術輕而易舉地將每一顆孤立存在的星星勾連到了一起,於是頃刻間形成了星座、星雲和星系。互聯網技術為詩詞愛好者尋找同好提供了無上便利,改變了詩人之間的交流方式,使得詩人不再以個體方式散落存在,而是以群體形式呈現。互聯網形式,一下子讓人覺得當代詩詞圈是個巨大群體。
網媒在公眾性和互動性方便取得的井噴式突破,為網路詩詞帶來了神奇的生命力。發表便利,回饋及時,大大刺激了網路詩人的創作力。網路詩詞擁有無與倫比的人氣。互聯網技術使得網路詩詞一夜之間以群體形象閃亮登場。
3、互聯網改變了當代詩人群的年齡組成,並導致詩學風格的變化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技術,首先為人群中的青年層所接受和使用。這就決定了網路詩人群,其實是青年詩人群。網路詩人群,是與依賴《中華詩詞》等半官方紙媒成名的老年詩人群相對立的,是新一代的年輕詩人群;在年齡層上,以70後為軸心,包括60後、80後。十年前,網路詩人群,作為一個群體,出現在中國詩壇時,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相對於中華詩詞學會老年詩人群,網路詩詞青年詩人群受過系統的大學教育,古代文學及文藝理論方面的修養相對較高,在進行舊體詩詞創作的時候,有一種自覺意識。這一自覺意識,體現為進行各種有益的嘗試,力圖上接傳統,或與西方對接。這就導致了網路詩詞與「中華詩詞」在美學追求上的差異性。 由於各級詩詞學會會員,有不少老幹部,所創作的詩詞作品,又往往藝術水平不高,因此被戲稱為「老乾體」。網路詩人群,在詩學追求方面,儘管存在著內部分歧,但在排斥「老乾體」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網路詩詞的界定
對網路詩詞紹介至此,可以完整拋出我對網路詩詞的界定了。
網路詩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路詩詞,指的是發布在網路上的詩詞。但這個界定太空泛了,和我們(詩詞圈和研究界)所談論的網路詩詞,並不一致。狹義的網路詩詞,是指活躍於互聯網上、不依賴於中華詩詞學會體系的當代青年詩人群所創作的詩詞。
紙媒時代,雜誌編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對作品發表有生殺予奪的大全。這就使得詩詞作品的發表成為一種特權。在網路詩詞形成氣候之前,詩詞雜誌無一例外地掌握在詩詞學會體系手中。而各級中華詩詞學會的會員,又以老幹部為主。這帶來了內容空泛、藝術水平低下的「老乾體詩詞」的盛行。網路詩詞則以開放性和多元化的姿態出現,有利於不同流派和風格的的自發形成,也為當代詩詞創作帶來新的觀念。這就使得「網路詩詞」成為文學史研究視野的一個詩學概念。「網路詩詞」的內涵不僅僅局限於網路這一媒介形式,而是一個詩學現象,一種詩歌觀念,一個詩歌群體。
在網路詩詞興起之前,一個當代舊體詩人的成名,離不開中華詩詞學會及《中華詩詞》刊物。網路詩詞最大的功績,是打破了「中華詩詞」體系一統天下的局面。此前基本上是老乾體一統天下,自從網路詩詞出現以後,創作的主體基本以年輕人為主;且出現新的整體性美學風貌。
作為詩學批評概念的「網路詩詞」,具備三大屬性:(1)作品發表於網媒而非《中華詩詞》刊物;(2)創作主體是以70後為軸心的青年詩人群;(3)美學風格上排斥「老乾體」。在當代詩詞史上具有斷代意義。
5、網路詩詞的若干標誌性事件
2001年至2010年,是網路詩詞的黃金十年。網路詩人群起初是在各大BBS論壇粗放式活動,繼而在天涯社區詩詞比興欄目大聚義,再而因詩學風格分歧而形成詩三百、故鄉古風、菊齋等專門性詩詞論壇。詩詞論壇的背後,往往有線下詩社活動,以江浙一帶的留社最為著名。網路詩詞往往也自髮結集出版,非正式出版物,以詩社和流派為核心的,有甘棠詩社的《甘棠初集》、留社的《留社叢刊》、實驗體詩人群的《臨歧十二友》;正式出版物,有《春冰集》(入選詩人,以留社為主)。有兩個現象,可以成為網路詩詞空前繁榮的標誌:一是形成了風格鮮明的詩詞流派;二是出現重量級的代表性詩人。網路詩詞陣營,有兩大流派引人注目,且影響甚大。一是以留社為首的復古派,二是以故鄉古風論壇為陣地的實驗體。網路詩詞的重量級代表性詩人,也基本出自這兩大流派。2008年,中華詩詞(BVI)研究院首屆青年詩詞峰會,共推選了十二名優秀青年詩人:除王震宇、張青雲兩位之外,其他十位——碰壁、噓堂、胡僧、蒓客、伯昏子、軍持、天台、矯庵、賀蘭雪、西絲,賀蘭雪,都曾活躍於網路詩詞,是各大詩詞論壇的締造者或主心骨。入選首屆青年詩詞峰會的諸君,以及中華詩詞(BVI)研究院的研究員胡馬、梨子李子栗子,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網路詩人了,他們在詩詞創作方面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2008年的首屆青年詩詞峰會,從某種意義上是對網路詩詞的一次大總結。2010年第二屆青年詩詞峰會暨首屆屈原獎,即採取網路論壇投稿的方式,亦可以作青年詩詞峰會即網路詩詞峰會之解讀。2008年首屆青年詩詞峰會,及2010年第二屆青年詩詞峰會暨首屆屈原獎,都與中華詩詞學會沒有絲毫關係,亦可以看出網路詩詞志在另立門戶。此後以噓堂為首,又舉辦了首屆建安文學獎活動,亦與中華詩詞毫不相干。網路詩詞的空間繁榮,亦引起研究界的關注。蘇無名以數年之力,成《網路詩壇點將錄》一書,頗錄網路詩壇掌故,且對有代表性的網路詩人的創作風格有精到之評價。本人則曾主編有《網路詩詞年選》(2001-2003),另有數篇關於網路詩詞的專題論文,《李子體芻議》一文曾引起多方關注。海外的田曉菲教授,國內的馬大勇關於李子體和網路詩詞,皆有專題論文發表。
(二) 向言志傳統回歸,是網路詩詞一大趨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學漸熱。進入本世紀,國學熱已然成為時代潮流。網路詩詞既然在此時代背景之下,回歸傳統就成為題中應有之意,甚至體現出一股強大的復古思潮。
1、反對中華詩詞學會倡導的「聲韻改革」
網路詩詞對傳統的回歸,首先體現為對中華新韻的排斥。中華詩詞學會為便於詩詞普及和推廣,推行了一套以普通話語音為標準的《中華新韻》。《中華新韻》不分一東二冬,廢除入聲字,與傳統詩韻大相徑庭。不滿於《中華新韻》的當代舊體詩人頗為不少,但第一個以群體姿態批判《中華新韻》的是網路詩人群。2008年,甘棠詩社的伯昏子、胡馬起草了《關於傳承歷史文化、反對「聲韻改革」的聯合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並在網路論壇廣泛徵集簽名,得到廣泛關注,引起巨大反響。《宣言》指出:「目前中華詩詞學會所倡導的以完全取消入聲和大規模縮減韻部為主要標誌的《中華新韻(十四韻)》,其導向和最終結果將是取消《平水韻》而改用現行普通話寫作詩詞」,存在 「損害傳統詩詞的文化品質」,「將割裂和消解歷史文化」等諸種弊端。
宣言指出:「傳統詩詞是國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所遵循的音韻系統是歷史形成的一種慣例。適用於近體詩的《平水韻》肇源於隋末《切韻》,迄今千餘載,可謂世界上沿用時間最長的書面文學的標準語音體系。它為我國的詩歌寶庫帶來了星光璀璨的詩人群體和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歌作品。如果不了解這一語音體系,就不可能真切地領略中國傳統詩詞的音韻之美、風骨之勝。」「古人創造的大量辭彙、典故、成語等,平仄和諧,具有特定的音聲之美。這些詞語的應用,要求遵循行文作詩的特定規律。這些特定的效果和特定的規律背後,潛伏著我們母語獨特的語言學原理,它深嵌在中國文化的骨髓之中,對我們的思維習慣和審美觀念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而所謂「聲韻改革」將會使很多辭彙原本和諧的聲律發生紊亂。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聲律出現紊亂,必然扭曲詩詞作者的思維方式,損害傳統詩詞內在的文化品質。」
《宣言》還指出:「凡是優秀的舊體詩人,都具有較高的古典文化修養,寫作詩詞時的遣詞下字,具有一種獨特的『古典詩詞思維習慣』,他們不能接受這種思維習慣受到干涉和扭曲,自然而然地會抵制所謂的『新聲韻』。因此,雖然中華詩詞學會倡導『聲韻改革』多年,但用『新聲韻』創作的佳作幾近於零。幾乎所有當代優秀的舊體詩人,都不用『新聲韻』寫作。」「改革開放後受教育的年輕一代,總體文化水平高於上一代人,因而對『聲韻改革』的抵制甚至更強烈。幾乎所有的網路詩詞論壇,都是《平水韻》的一統天下。」「失去了優秀詩人的支持,特別是優秀青年詩人的支持,『聲韻改革』失敗的命運已不可避免。」「中華詩詞學會以離退休老幹部為主體,他們的『聲韻改革』的實質,就是簡化聲韻,降低詩詞這種文學體裁的固有標準,來遷就部分文化不高的老幹部和其它不合格的詩詞寫作者。這種短視的『改革』,把媚俗附勢當作與時俱進,以消解文化傳統為代價,並嚴重誤導詩詞初學者和一般愛好者。」「實踐證明,中華詩詞學會的『聲韻改革』能導致劣詩泛濫、偽詩橫行,目前充斥報刊雜誌的『老乾體』就是明證。」
《宣言》指出中華詩詞學會倡導的「聲韻改革」與「老乾體」流行相表裡,實際上是矮化詩詞的藝術標準和文化內涵,並自覺將詩詞納入傳統文化範疇來討論。網路詩人群雖然藉助了網路這一新媒體,但在詩韻上卻以平水韻為標榜,這是對中華詩詞學會「聲韻改革」的排斥,亦是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回歸。
2、對言志、風雅傳統的回歸
網路詩人《關於傳承歷史文化、反對「聲韻改革」的聯合宣言》,反對的是中華詩詞學會倡導的「聲韻改革」,重點則落在傳承歷史文化。詩詞的歷史文化傳統,是言志和風雅。網路詩詞對「老乾體」的排斥,主要原因即在「老乾體」違背了中國詩詞的言志和風雅傳統。不單一般的「老乾體」被網路詩人所排斥,即便是當代詩詞中的一些名家,也因違背言志、風雅傳統,而被網路詩人批評。網路詩人噓堂痛批啟功體滑稽、不入流(首都師範大學「當代語境下的舊體詩詞」研討會,2002)。胡馬則從詩詞審美角度對聶紺弩詩進行批評,指出「紺弩體如麻辣燙,入口尚佳,但無餘味,是其短處。」 「《北荒》諸草,托體稍卑,而語多俚俗。乃今人謂為奇巧處,即其穿鑿處。」(《綴石軒詩話》)。本人則撰有《聶紺弩體及其背後的詩學理論問題》一文,以聶紺弩體及相關評論為中心,透視當代詩詞理論建設。指出:(1)半個世紀以來的詩詞理論建設,基本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籠罩之下,大抵以內容通俗、語言淺近為詩學衡量標準;(2)「五四」新文化運動理論背景之下的舊詩劣與新詩、不應寫入文學史的判斷根深蒂固;(3)聶紺弩體,局限了舊體詩的表達功;(4)聶紺弩體的創作與評論,都是遠離中國詩學傳統的;(5)重建中國詩學評論傳統,須對聶紺弩體進行徹底清算。另外指出聶紺弩體「悖離了中國詩學『言志』與『緣情』的兩大根本傳統。一味追求新和俗,也悖離了中國詩學古雅莊重、深婉典正的美學傳統。中國詩學提倡的『拙、重、大』,格調、神韻等傳統,統統被拋棄。」「聶紺弩體,是另一種形式的老乾體。對聶紺弩體清算得越徹底,傳統詩學的復興才越有希望。」
網路詩人痛斥「老乾體」,清算啟功體、聶紺弩體,動機皆出於對言志、風雅等詩歌傳統的回歸。「老乾體」的特點是內容空泛、直白淺俗。針對「老乾體」藝術風貌的直白淺俗,網路詩詞有明顯走深婉典雅一路的,以留社詩人群為代表。此派詩人用詞力避淺俗,尤重用典。針對「老乾體」的內容空泛,網路詩人格外強調言志。網路詩詞言志派的代表人物有胡馬、胡僧、伯昏子、軍持等。
2001年,網路詩詞出現了兩組大型絕句(七絕)言志組詩:一是胡馬的《世紀之挽》五十首,二是胡僧的《隨想隨作》五十五篇。我是因為讀到這兩組組詩,才開始關注網路詩詞的,習慣上將這兩組詩當作21世紀網路詩詞的開山之作。
胡馬《世紀之挽》自序里說:「世紀之挽作於2001年我二十五歲的時候。艾略特說人在二十五歲以前都是詩人,這以後還能寫詩那得要有歷史感才成。我很有信心去做一個畢生的詩人,因為我的靈魂當中從來就沒有欠缺過歷史感。我的本意,是要寫三百餘首,以達到龔自珍《己亥雜詩》的規模……」,
胡馬在創作這組詩時,明擺著是以龔自珍《己亥雜詩》為榜樣。序中又提到「歷史感」。「歷史感」是胡馬詩論的關鍵詞。於胡馬而言,有歷史感的,才是好詩。缺乏歷史感的,即使不是偽詩,至少與偉大無緣。按照我的理解,胡馬說的「歷史感」,就是傳統的「言志」和政治關懷。
胡馬是網路詩詞中最重身份的一個。他常說「寫詩要有身份」,其實是要求詩言志,承擔歷史感。胡馬也是網路詩詞中最標榜政治哲學的一個。於西哲而言,胡馬私淑於尼采,崇拜強力意志,提倡精英政治。胡馬在很多場合,發表過批評民粹主義和詩詞大眾化的言論。而他的詩歌創作,亦是為他的政治哲學張本。這就決定了胡馬是一個純粹的言志詩人。我曾說胡馬是「詩言志」在當代詩詞中最好的體現,便是從這個意義上評價的。
胡馬在其所著《綴石軒詩話》中,有一段很重要的言論:「吾國詩歌傳統重自然而輕人文。山水玄言以降,性靈之作代盛其倫。惟性靈詩之本質為樂府而非詩歌。吾國詩歌自屈子而終極審美風格粲然大備,乃厥後反停滯不前者,性靈傳統難辭其咎。中間雖有少陵、昌黎、山谷、後山諸賢圖振風騷之末緒,而勢力單薄,終莫能挽此頹唐。有清詩壇稍見骨力,及定庵以其不世出之才龍見於野,風氣始為一開。迨鴉片戰爭惜敗,性靈詩方走向終結。自然退隱,人文則必於焉凸現。試取道咸以來大家諸集細細摩味,故知予言之不謬也。予極言之則謂:天人合一者,詩歌現代化之大賊也。第方今學界巨擘,當不樂聞予此語。」
胡馬將「自然」與「人文」、「性靈」與「風騷」對立。中國詩歌史上,占巨大比重的山水田園詩、兒女艷情詩、閑適詩,都屬於胡馬所說的「自然」「性靈」一路。而胡馬所說的「人文」,便是風騷(的言志傳統。中國詩歌史上,只有屈子、少陵、昌黎、山谷、後山,以及定庵等少數幾個人,進入了胡馬的「人文」詩歌譜系。直面社會、敢於言志的晚清詩,在胡馬的詩歌譜系裡,無疑是超唐越宋、直繼風騷的。
有這樣的詩歌觀作為基礎,胡馬的《世紀之挽》組詩,自然學習的是龔自珍《己亥雜詩》的言志傳統,體現出光輝的人文精神。我們且看其三十四首「聞朱寂寞嘉名在,後死徒留未竟嗟。慟哭相逢應戴德,未教連坐只抄家。」三十五首「涕盡惟餘涌血殷,眷生徒為國多艱。臨終哀憤誰憐恤,八寶山頭冷雨潸。」這兩首乃寫王瑤先生事,何其沉痛。其二十九首「大一統興國脈終,千年喑寂待才雄。殷勤卻向蒼天祝,不望狂飆望惠風。」此乃批判傳統中國言論不自由。其二十七首「太平天子言德治,百獸率來鳳亦至。儒臣草就頌聖歌,江山幻出金銀氣。」此乃批判傳統中國粉飾太平,及御用文人之沒有骨氣。其十二首「一客慷慨說自由,一客喟然吁民主。漸覺清月冷侵人,沉沉惟有馮裔舞。」此乃自由、民主話題。其五十首「北人無過陸涵元,南人無過張三朴。說到氓愚心事橫,啾啾夜雨乃天哭。」此亦見其精英意識,痛心於群氓的蒙昧。以上所列數篇,足證胡馬《世紀之挽》旨在言志,其批判精神與定庵《己亥雜詩》一脈相承。
胡僧與胡馬年齡相若,曾經走得很近。他們兩人對晚清、近代詩的評價都頗高。胡僧曾和我說,他在世紀之交的時候關注和學習龔自珍、丘逢甲的詩,亦是受胡馬的影響。胡僧是世紀之初網路詩詞言志派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胡僧《隨想隨作》五十五篇,和胡馬的《世紀之挽》五十首一樣,都是大型七絕言志組詩,是對龔自珍己亥雜詩的承繼和發揚。胡僧寫過一組《論詩絕句》(共二十二首),相當於絕句體的《綴石軒詩話》,不僅表述詩歌觀,亦表述政治哲學。單看最後一首「今人尚昧新民理,詩界空存自主權。看到風花雪月散,丘公舊語更鏗然。」便可見一斑。胡僧對詩界「自主權」異常看重,其實亦是要求詩言志。《隨想隨作》之十云:「十億文心付劫火,流風遺韻亦枷鎖。詞場新定曼荼羅,今若有詩須有我。」強調「詩須有我」,便是要求作詩者有主人翁意識,先要有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之二云:「新鑄管城安可投,鋒寒光爍似吳鉤。寫人寫鬼都無忌,後世知余不逐流。」此篇亦有宣言性質,以「不逐流」自命,且透露出戰鬥鋒芒之意識。之三十九云:「肝膽文章只自憐,逢人不敢說尊嚴。一蓑秋雨神州憶:弱勢群中三十年。」此篇是說現實中之「我」,亦弱勢群體之一員,缺少尊嚴。之一云:「雷火奔流三十年,諸天佛滅三十年。神州曠劫何曾解,我生又是三十年。」胡僧作《隨想隨作》詩時實不足三十歲,三十年蓋取其成數。胡僧的人文關懷,表現在他將自我納入社會群體之中,納入人類歷史之中。自我為弱勢群體之一員,因此對個體的被侮辱及被損害感同身受;詩人又強調「自主」精神,位卑不敢忘憂國,因此又敢於擔當,敢於言志,敢於批判和質疑。之三十六云:「曰殺曰殺雲亦云,中間真相有誰分?八萬萬眾呼萬歲,妾敢視之為夫君?」此篇大約是對「文革」之反思,舉世皆嗜殺,黑白莫能分,個體的尊嚴與人性的底線被無情踐踏,奈天下蒼生何!以上所列數篇,亦足證胡僧《隨想隨作》旨在言志,與定庵《己亥雜詩》一脈相承。
胡僧與胡馬,同是世紀之初網路詩壇領袖。但胡僧比胡馬性情溫和,表現在言志詩方面,胡僧更多的是憂患意識,而胡馬更多的是批判精神。相對於胡馬私淑尼采而言,胡僧的思想更接近於盧梭、薩特。胡馬迷戀於強力意志,胡僧立足於人本主義。胡馬標榜精英,胡僧鍾愛平等。胡僧不及胡馬偏激,他的作品裡更多地表現出一種普世倫理的情懷。
胡馬等人以言志為號召,向詩詞傳統回歸,並不是一味復古。胡馬、胡僧都是現代意識極強的舊體詩人,他們的詩詞作品從來不缺少人文精神和普世關懷。他們不是在擬古,而是用詩詞這一傳統文體表達時代關懷。
(三) 實驗體與當代詩詞新變
強調言志,是網路詩詞上接傳統的一個趨向。網路詩詞另一明顯趨向,是實驗。網路詩詞存在一個名為「實驗體」的詩人群,以噓堂、李子、獨孤食肉獸等人為代表。我未對「實驗體」這一稱呼做文化考古意義上的探源,不能明確指出誰第一個提出這一概念。但「實驗體」詩人樂意並習慣以此自名,旁觀者亦以此名之。胡適當年創作白話新詩,自名詩集為《嘗試集》,有於傳統之外另闢蹊徑之意。「實驗體」亦有探索詩詞新路徑之寓意。
1、新舊詩對接的可能性及實踐
我們舊體詩詞圈流行一個判斷:當代新詩應向傳統詩詞學習。新詩圈也有一部分人持此觀點。但當代舊體詩詞創作,是否應當學習新詩,乃至於西方詩歌?要不要學?能不能學?如何學?保守一些的舊體詩人,可能會迴避這一問題。但「實驗體」詩人則正面回答這一問題:當代舊體詩詞要學新詩,而且能學新詩。他們所做的正是這方面的嘗試。據我所知,噓堂曾與新詩人廖偉棠有過對話,無論這二位之間對話達成多少共識,對話自身顯示實驗體可以跨界,並且有與新詩對接的可能性。(噓堂用過跨界一詞,我和李子則時常談舊詩與新詩對接的話題。)
人們的直覺,舊詩、新詩是毫不相干的兩個門類。舊詩就是舊詩,新詩就是新詩。一首舊詩,不會被誤認成新詩。一首新詩,更不可能混進舊詩。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且看這首詩:
天空流白海流藍
血脈自循環
泥巴植物多歡笑
太陽是
某種遺傳
果實互相尋覓
石頭放棄交談
火光走失在民間
姓氏像王冠
無關領土和情慾
有風把
肉體掀翻
大雁高瞻遠矚
人們一日三餐
讀者可能要說,這是一首新詩。是的,當它分行排列的時候,它可以是,並且是一首新詩。但當我們把它換一個方式排列,效果會是如何呢?且看:
天空流白海流藍。血脈自循環。泥巴植物多歡笑,太陽是某種遺傳。果實互相尋覓,石頭放棄交談。
火光走失在民間。姓氏像王冠。無關領土和情慾,有風把肉體掀翻。大雁高瞻遠矚,人們一日三餐。
這是李子寫的一首詞,詞牌是「風入松」,押韻、格律方面完全符合格律詞規範。
我們再看一個例子:
亡魂撞響回車鍵,
槍眼如坑
字眼如坑
智者從來拒出生
街頭走失新鞋子
燈火之城
人類之城
夜色收容黑眼睛
單行排列,是一首新詩,而且是顧城體的朦朧詩。但實際上,這也是李子的詞,詞牌是《採桑子》。押韻、格律方面完全符合格律詞規範。只要不分行排列,而且注意它的韻腳和平仄,就會發現它是一首《採桑子》詞:
亡魂撞響回車鍵,槍眼如坑。字眼如坑。智者從來拒出生。
街頭走失新鞋子,燈火之城。人類之城。夜色收容黑眼睛。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夜斑斕
烏鴉偷走玻璃船
玻璃船
月光點火
海水深藍
滿天星斗搖頭丸
鬼魂搬進新房間
新房間
花兒疼痛
日子圍觀
乍一看,這是一首有後現代色彩的新詩。但實際上這也是李子的一首詞,詞牌是《憶秦娥》。押韻、格律方面完全符合格律詞規範。換一下排版方式,效果有很大不同:
夜斑斕。烏鴉偷走玻璃船。玻璃船。月光點火,海水深藍。
滿天星斗搖頭丸。鬼魂搬進新房間。新房間。花兒疼痛,日子圍觀。
以上所舉的三個例子,都是李子詞。押韻、格律方面完全符合格律詞規範。但如果分行來排,就是新詩。對於李子體而言,舊詩、新詩的界限變得模糊。對於噓堂亦是如此。他們實際上是跨界詩人,他們在做新舊詩對接的工作。2003年,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推出了兩本網路詩歌年選,一本是《網路詩詞年選》,一本是《網路新詩年選》。李子的這三首詞,入選《網路詩詞年選》。但去掉詞牌名,選進《網路新詩年選》也未嘗不可。詩歌中心《網路詩詞年選》是我執行主編的,排版方式上,起初我想用繁體豎排,但詩歌中心主任趙敏俐先生堅持簡體單行橫排,理由是讓大家看一看,舊詩如果單行排的話,跟新詩的區別在哪裡。李子的某些詞,去掉詞牌,忽略押韻和平仄這些聲律形式,單行排版,就是新詩。
《採桑子》(亡魂撞響回車鍵)一篇,可以很明顯看出對朦朧詩尤其是顧城的學習和模仿,但技巧十分成熟,不是簡單地移植意象,而是在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上,整個地逼近新詩。「槍眼如坑」、「字眼如坑」、「燈火之城」、「人類之城」,「亡魂撞響回車鍵」,「街頭走失新鞋子」,這些詞語聯在一起,建構了一個龐大的意象群。這些意象組合,飽含現代精神,渾然一體。所以,除了形式之外,它是一首新詩。
至於《憶秦娥》(夜斑斕)一篇,最初在新學院論壇貼出來的時候,有人問過他為什麼寫「花兒疼痛,日子圍觀」,李子說是受一首新詩啟發,還具體引了青蛇出洞在榕樹下的新詩《在高處的靜》:「車輪輾過身體的一霎/我與許多花兒見面/那種音的美/我說不出來/我像嬰兒一樣微笑/你們怎麼猜都可以。」
我舉李子詞為例,是想說明舊詩跟新詩,未必是截然分開的。一首詩,它可以既是舊詩,也是新詩。新舊詩對接,完全可能。李子的《採桑子》和《憶秦娥》,說它是舊體,只因為在格律和用韻上是舊的。至於意象和風格,則分明便是新詩。說到深層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更是如此。
2、實驗體的新,是對傳統的斷裂
詩歌是語言藝術,所以詩有語碼系統。但語言系統是由思維的系統決定的,所以,語碼系統的背後,還有一個思碼系統。對於詩歌來說,思碼和語碼之間有一個過渡帶——象碼,亦即詩是靠意象來呈現的。用語碼、象碼,思碼這三碼系統分析詩歌,往往很有效。用三碼系統來衡量李子體,不難發現李子體是對傳統詩詞審美範式的顛覆。
李子體,最為舊體詩詞同好關注的可能是白話入詩、口語入詩,和對現代生活的再現。但李子何以偏愛白話、口語入詩呢?原因在於他覺得程式化了傳統詩詞語言過於陳腐。傳統派講究無一字無來歷,注重用典,李子則反其道而行之。李子提倡詩詞創作要有泥土氣息,離根近些,離生活近些,無論是思維還是語言,都須如此。
李子曾經寫過 「山裡人」組詞,一共十篇。該系列以李子家鄉贛南山民生活為原型,取材集中:《卜運算元·采松油人》、《木蘭花令·挖冬筍人》,慨嘆民生艱難,《阮郎歸·砍柴人二》砍柴人被大木砸死,魂魄無歸。李子都只是以一個見證人的身份敘述,在敘述中略略透露出兄弟般的感情。此外的數篇便更是地道的民間生活白描了。《菩薩蠻·赴墟人》記山民趕集,《山妹子》二篇寫喊山與對山歌,《臨江仙·小山娃》講竹敲辟鬼,《西江月·砍柴人一》述砍柴情狀,皆如《詩經·王風·君子於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是民間生活靜穆安詳的一個剪影,和盛衰美刺、比興寄託,皆是無關。這種類似白描的敘述,遠離言志傳統。
李子的「山裡人」組詞寫山村生活,亦與「山林隱逸」、「田園情趣」絕不相涉。詩詞傳統里,這樣的立意泛濫成災。李子義無返顧地走上了另一條道路。同是泛寫對山村生活的懷想,李子懷念的是「樹林站滿山崗,石頭卧滿河床」(《清平樂·山村之夜》),「隱約一坡青果講方言」(《南歌子·山村之晨》),這是對王維、范成大以來的山林、田園審美範式的徹底解構。「山裡人」系列之外,李子另有一篇《浣溪紗》寫鄉村生活,其中有一句「柴刀靜放果園中」,也是好極了。這決不是傳統的山林隱逸派所標舉的詩情和禪意,而是對中國詩歌傳統的顛覆,或曰突圍。
李子體的語碼系統,毋寧說更接近於新詩。不僅「槍眼」、「字眼」、「燈火之城」、「人類之城」、「回車鍵」、「街頭」、「新鞋子」,「玻璃船」、「搖頭丸」、「日子」、「花兒」、「疼痛」、「圍觀」,這些語彙,不屬於舊詩傳統。李子體的句子組織關係更是如此。美國學者高友工、梅祖麟寫過一本《唐詩的魅力》,曾經分析唐詩的語言組織方式。唐詩的句式往往不符合散文文法,唐詩的語彙和意象往往是陳列和疊加式的。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譬如「秦時明月漢時關」,按現代文法來看,這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而是「秦時明月」和「漢時關」這兩個片語和意象,並列呈現。杜詩「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文法結構,亦與散文大異。即便是近代詩人蘇曼殊的名句「春雨樓台尺八簫」亦是如此,這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而是「春雨」、「樓台」、「尺八簫」這三個名詞性片語的並列呈現。我們不難發現,李子體完全異於這種語言組織方式。李子完全是用現代散文句法來組織語言。無論是「槍眼如坑」、「字眼如坑」、「亡魂撞響回車鍵」、「街頭走失新鞋子」、「花兒疼痛」、「日子圍觀」,還是「樹林站滿山崗」、「石頭卧滿河床」、「隱約一坡青果講方言」 、「柴刀靜放果園中」,不難發現,李子的句子太符合現代文法習慣了。我們可以說,李子就是用現代語彙和現代文法來寫作。李子體的語言,近於新詩而遠於舊詩。
李子也從來不以傳統詩人自居。中國的傳統詩人極重身份,自我定位是士大夫。李子的自我定位則是一個生活在當代的普通人。從創作主體性上來看,李子和強調言志傳統的網路詩人之間,也有很大差別。網路詩詞言志派代表人物胡馬、伯昏子等人,強調中國詩人固有的士大夫情結,有完整的文化史觀和文學史觀。李子則沒有。李子是傳統詩詞的「異鄉客」。他雖然進來了,但他看到的是光怪陸離,他按照他看到的,進行複製和生產。李子和傳統之間,是決然的斷裂。所以李子嘲諷中國詩人固有的士大夫情結。李子覺得一個現代人總是寫「家國之恨」或「山林隱逸」,是虛偽。李子拒絕這些他認為是虛偽的崇高和情懷。李子認為這種傾向的詩,「太偉大了」,是偽詩。如何去偽呢?要先「去偉大」。「去偉大」之後的詩,才是真正的創作;太講傳統情懷,則只是模擬。如此一來,在創作主體性上,李子完全是一個現代人,一個外在於中國傳統的人,來寫舊體詩歌。
創作主體決定詩歌的思碼。思碼變了,象碼和語碼,自然跟著變。從思維到意象,乃至於語彙及詞語組織方式上,李子體與傳統之間,都是決然的斷裂,而不是承繼。因此,我認為李子體是披著舊體形式外衣的新詩。
用新詩的方法來寫舊體,將李子與傳統的舊體詩人區別開來。對於傳統詩詞來說,李子體無疑是個新變,甚至是突變。李子詞也好,噓堂詩也好,實驗體在本質上,是用新詩的思維寫的舊體詩,或者說是用舊體形式寫的新詩。
從語碼、象碼、思碼這三碼系統,而非僅僅從押韻、格律體系來衡量,或許更容易看清新詩與舊詩的區別。從語碼、象碼、思碼三碼系統來看,李子體及大多數實驗體,實質是保留舊體格律形式的新詩。從這個意義上看,李子體和實驗體,比所謂「詩界革命」更具備革命性。詩界革命其實還談不上是真正的舊體詩革命。為什麼呢?因為詩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黃遵憲,他的主要的做法還是在語碼上進行改革,思碼上基本上沒有變,所以象碼沒有太多的改變。詩界革命對於舊體詩的革命是極不徹底的,遠遠比不上實驗體。 因為當時的中國思想界的主流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黃遵憲那一批人的內心還是中國式的體驗方法和中國傳統式的抒情方法。實驗體則不一樣。時代語境變了。歷史傳統,早已斷裂。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變了。創作主體性的改變,才是最徹底的改變。
3、實驗體的貢獻及面臨的問題
實驗體在網路詩詞圈影響甚大,李子體更為研究界所關注,甚至引起海外學者關注。什麼人最關注李子體呢?是一些在大學裡研究詩詞的人。因為李子體新,一眼就可以看出不一樣,有話可說。李子體也確實有很多閃光點。因為傳統詩詞在表達的手段上來說,是程式化的,就像中國古典建築一樣,可以拆開來重新搭建。李子體最大的貢獻,是打破了這些範式。按李子的話說,當代人創作詩詞,按傳統的手法寫,易虛難實,往往是做作出來的崇高和情調,不真實,不能表現真實的自我。李子體的實踐,在再現現實生活和時代鏡像方面,體現出明顯的優勝性。譬如「馳驅地鐵東西線,俯仰薪金上下班」一類的句子,被很多讀者記住。傳統派也表現平民生活,李子體的不同,在於表現的是現代生活。對現代生活的表現,也分類型:外在於現代生活的;內在於現代生活的。有一些守舊的詩人寫新事物,只不過用獵奇的眼光來看而已(詩界革命即有此弊)。李子體的特殊之處,在於其對現代生活的表現,是內在於現代生活自身的,他自己是生活的一部分。讀李子詩,我們能感覺到這些詩,是一個生活在這種生活中的現代人所寫的。我覺得這是實驗體在表現生活方面的特殊作用。實驗體和傳統詩詞的區別,不在於它選擇何種生活作為表現對象,而在於它怎樣表現。詩,都是要表現生活的。不同在於如何表現,表現什麼。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假使唐代的詩人,生活在現代,他們會怎樣寫詩?他們怎樣呈現他們的生活?在這個假設的前提下,作比較,才能凸顯實驗體的特殊性。有一些非實驗體的詩人,比如孟依依,她有一些詩,寫到電腦算命,寫到玩具熊,也是表現現代生活。但我們不難發現實驗體所表現的現代生活和孟依依們的不同。這個不同,藉助一個哲學辭彙來說,我覺得可能是「現代性」。多年前我和李子、噓堂有過討論,共識是傳統詩詞存在思辨性的缺失(其實,這是新詩對舊詩的批評)。這個思辨,不是指邏輯上的思辨,而是指內容,即思想的現代性。當代詩詞的現代性,首先是創作主體的現代性。如果只是模擬幾句「鴛鴦瓦冷」,不能再現和表現真實的現代生活,當然談不上現代性。所以,李子、噓堂等實驗體詩人,在選擇現代生活的母題時,會有意識選擇具備現代人文關懷和普適精神的,同時過濾掉「山林隱逸」一類主題。實驗體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由於這方面的實驗體詩還不太多,而且這方面嘗試的歷史也很短,因此,就目前來看,舊體詩詞在描寫現代生活母題方面的局限性比較大。總的來說,舊體詩詞這方面的表達偏於淺表化,往往只關注到一些光怪陸離的特別現象。能不能觸到現代心靈的深處,能不能更深刻而全面地展現現代靈魂?實驗體要走的路還很長。我的感覺是舊詩要完成這一任務,比較難。這和新詩、舊詩各自的傳統有關。新詩是直接從西方來的,新詩本身和思辨性,和西方思想,尤其是文藝復興以來的種種思潮之間,有血脈相連的關係。舊詩的傳統,與此毫無干係。因此,舊詩在表現這些內容時,略微顯得生澀和力不從心。
究竟如何用舊詩來寫現代生活,是實驗體詩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我多次追問噓堂、李子:你選擇用舊詩的形式和語言來表現現代生活,是因為你本人更熟悉這一套表達方法呢,還是覺得用舊詩的形式和語言在表達上更具優勝性?你又如何來證明舊詩語言自身的優勝性呢?遺憾的是,他們並不能給出肯定性的答覆。在現代性的表達上,實驗體無法證明舊體詩詞具備文體的優勝性,也不能證明文言比白話更具備優勝性。舊體詩詞在現代性的表達上先天處於劣勢,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舊體詩詞範圍內來看,實驗體在再現現代生活、表現現代精神上,自然比傳統派強。但一旦我們忽略其格律形式外衣,從語碼、象碼、思碼體系,將其本質視為新詩,問題就出來了。即:這種披著舊體格律形式外衣的新詩,跟一般的新詩比,它在現代性方面能否勝出呢?
還有一個問題。實驗體打破了傳統詩詞的審美範式。但傳統詩詞自身,究竟是一個封閉性的系統,還是開放性的系統呢?其封閉性和開放性,又都是在哪一層面?我們不難發現實驗體的一個特點:在文體選擇上,偏向性太強。詩界革命的主流文體是古風。實驗體代表人物噓堂、天台,主流文體是古風;李子和獨孤食肉獸,主流文體是詞。實驗體詩人很少用律詩來寫實驗體。這是為什麼呢?實驗體詩人或許應該考慮一個問題:傳統詩詞的文體特性在哪裡,目前的實驗體有沒有充分發揮傳統詩詞的文體特性?傳統詩詞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下來的經驗,對我們當代詩詞創作來說,即便是表現現代性,它的意義究竟何在。?
推薦閱讀:
※真實力對抗 DJ SODA!來自德國的韓裔潮流女神Peggy Gou
※有哪些設計新潮適合年輕人的服裝品牌?類似塔卡沙那樣的?
※NOWRE feat. FUTURA「很多藝術家朋友都去世了,感恩自己還能繼續」
※女生留undercut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男生襯衣應該怎樣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