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青年女性眼中的中國男人形象實證研究
作者:秦博 來源:人類學之滇
一、中國男性:一個被跨國婚姻研究忽略的群體
族際通婚(intermarriage)即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通婚,是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族際通婚能夠反映民族關係的深層次狀況,是衡量民族關係的重要指標。類似的概念還有國際婚姻(internationalmarriage)、跨文化婚姻(Interculturalmarriage;Cross-culturalmarriage)和跨種族婚姻(interracialmarriage),它們的側重點稍有不同,但本質都是族際通婚(intermarriage)。對跨文化婚姻、族際通婚的研究一直是學界關於文化、種族和族群領域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國內外的學者主要把焦點集中在五個方面:通婚的影響因素、通婚與擇偶模式、通婚與文化差異、通婚對夫婦雙方和子女產生的影響、通婚意義與族群關係和社會結構變化。
總的來看,針對中西通婚的研究無論在西方還是在國內都是很稀少的。中國國內關於族際通婚的研究基本上都局限於漢民族與其他民族,或者邊疆少數民族與鄰國民族,並未形成足夠的國際視野,也未曾超越國內或邊疆的通婚現狀來研究事實上已經為數不少的跨國、跨文化婚姻現象。相關統計資料比較缺乏,僅有統計年鑒涉及到跨國婚姻的人數統計,但並未涉及更深層次的嫁娶國別、地區,更無法解讀中國跨國婚姻現象所包含的更深層次社會問題。西方學者傾向以「西方眼光」來研究跨國親密關係及婚姻,缺失中國視角,且忽略中國男性與西方女性這一組合,東方男性作為研究對象和樣本的缺位隱含著文化霸權的邏輯;經濟因素作為涉外通婚的動機變數常被較多討論,關於其他社會文化因素的討論相對較少;缺乏對通婚歷史背景和途徑的縱橫交叉研究,尤其是在近現代及當代中國背景下的中西通婚,而這恰恰是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的佐證與縮影。總之,泛泛描述涉外通婚現狀的論文比較多,從理論層面去探討涉外通婚本質、意義等的研究比較少,多數研究限於指出現狀,或者僅引發對涉外婚姻的思考,而且大多淺嘗輒止。涉外通婚是一個蘊含著深刻社會意義、折射出多方面結構性社會、民族因素的複雜社會現象,應該從理論深度和戰略高度去思考這一現象及其對國家和民族帶來的意義和影響。
中西跨文化婚姻如今已十分普遍。然而相較於西方男性與中國女性的結合,中國男性與西方女性的婚姻卻很少見。不僅如此,在中西跨文化婚姻研究中,同樣缺乏以中國男性為主體的視角。事實上,這樣的婚姻研究是不完整的,並且為什麼「中男西女」的搭配稀少,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
二、問卷結構與研究方法
已有的關於擇偶觀和擇偶偏好的研究少數注意到了中國男性在男性氣概影響下的擇偶觀,以及中國男性陽剛氣質在跨文化婚姻中的實踐。Qin基於在愛爾蘭展開的調查,通過結合推拉理論,探討了中西夫妻在跨文化婚姻中的彼此吸引力和排斥力。在研究對象和視角上,有學者曾用辭彙聯想法對西方受眾眼中的中國男性和中國女性形象進行直接測量,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了西方視野下中國人形象的正面和負面特徵以及主要維度。但總體來說,以往的跨國婚姻研究比較缺乏質性方法和量化方法的結合。因此,通過問卷調查以及半結構化訪談的方式來調查西方女性對中國男性和西方男性的印象和評價,是一項必要的補充。採取簡單隨機抽樣法,共發放問卷2000份,受訪者均為18-45歲的西方青年女性,回收1858份,得到有效問卷1588份,回收率為93%,有效率為85%。
問卷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訪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受訪者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在中國生活的時間、中文水平、婚姻狀況。第二部分是半開放性問題,主要測試某些著名中國男性在西方女性中的知名度。第三部分要求受訪的西方女性就40項特質分別對中國男性和西方男性進行打分(從1分到10分),這些特質比較全面地涵蓋了男性氣質的總體方面。該部分最重要的研究設計在於,在結束40個指標的單項打分後,受訪者被要求基於她們的總體印象,分別對中國男性和西方男性進行總體打分。另外,我們也要求受訪者評價其中若干因素的重要性。這樣可以了解受訪者的一些更深層次的想法,並對西方女性眼中的中國男性形象、中國男性氣質及其形成原因這些主題開展深入的案例研究。調查問卷的結果將採取基本統計法和神經網路建模法進行分析。
三、西方女性的中國男性印象:統計和神經網路分析
1.受訪者個人信息
此項調查總計收到1588份有效問卷,受訪者均來自愛爾蘭幾個主要城市,如都柏林、貝爾法斯特、科克、利默里克、卡洛、戈爾韋等。年齡範圍為18-45歲,平均年齡28.5歲。83.3%的受訪者受教育水平在大學以上,39.6%的受訪者從未到過中國,在中國生活時間在6個月以內的佔14.9%,6-24個月的佔32.6%,24個月以上的佔12.9%。受訪者中,完全不會講漢語的佔24.8%,其餘也幾乎沒有人能講流利的漢語,只是知道一點漢語知識。婚姻狀況方面,9.9%的受訪者是與丈夫或男朋友及孩子們同住,23.7%的受訪者與丈夫或男朋友同住,還有41.6%的人是獨居,其他情況佔24.8%。可以看出,此次調查對象分布區域較廣,年齡跨度和受教育程度均有明顯的差別。經檢驗,調查數據的整體置信度為0.9,說明調查數據信度較高,因此此次調查所獲得的數據有效。
2.著名中國男性在西方女性心中的知名度
所有受訪者均被要求寫下給她們印象最深的著名中國男性的名字。據統計結果顯示:在1588份有效問卷回答中,總共有29名著名的中國男性被至少提及一次。從這些著名中國男性從事的行業來看,涵蓋了娛樂圈、體育界和政界三大領域。排名前12位著名中國男性分別是:成龍(1183票)、李小龍(722票)、李連杰(722票)、周潤發(693票)、姚明(635票)、周杰倫(462票)、毛澤東(433票)、金城武(390票)、劉翔(231票)、劉德華(217票)、習近平(217票)、張震(217票)。
在這12位男性中,有8名來自娛樂圈,2名來自政治圈,2名來自體育界,而被提及最多的3位男性均是功夫明星,這與中國功夫是中國男性媒體形象的典型代表有關係。成龍知名度最高,許多受訪者認為他的功夫技巧了得,表演有趣。體育明星姚明得到的評價是「他是一個巨人」「高大強壯」「很善良,有團隊精神,是一個好男人」「看起來很有志氣」「籃球打得非常棒,很活躍」「在他的領域,他很有才華,是一個偉大的籃球運動員」。成龍和姚明都有在西方工作的經歷,與西方媒體有著一定的聯繫。而周潤發也因為參演過幾部英文電影受到了西方女性的關注,對他的評價是,「他魅力無窮」「極其英俊和性感,眼神犀利,笑容很打動人,是一個了不起的演員」、「一位很帥氣的亞裔男子」、「一個戲劇天才,風趣、性感,卻不乏嚴謹」、「一個了不起的演員,已成功打入西方演藝圈」。然而,調查也顯示出,西方女性對於中國男性了解還相對較片面,基本停留在感官的判斷,因此對中國國內重要的男性了解不多,這或許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西方民眾對中國的了解可能仍然是比較少的。
3.受訪者對中國男性和西方男性的看法
(1)針對中國男性的結果。計算中國男性每項特質得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結果如下。
平均值最小的5項特質是:性感(4.17)、分擔家務(4.47)、懦弱(4.61)、健康(4.76)和大膽(4.85)。然而,這5項特質的得分均接近5,表明在受訪者的眼裡這些特質可能只是相對不明顯。另一方面,中國男性擁有最明顯的特質是:勤勞(8.47)、顧家(8.27)、雄心勃勃(7.93)、聰明(7.78)和有教養(7.51)。同時這5項指標的標準差最小(顧家:1.61;勤勞:1.68;聰明:1.73;雄心勃勃:1.76;有教養:1.99),表明受訪者對這些特質的看法相對一致。另一項有較小偏差的特質為心地善良(1.83)。
西方女性分歧最大(標準差最大)的5項特質是:性吸引力(2.62)、彬彬有禮(2.62)、唯物主義(2.59)、分擔家務(2.54)和幼稚(2.51)。這意味著,在某些西方女性眼裡,中國男性明顯擁有這些特質,而另一些女性則持相反意見。
(2)針對西方男性的結果。計算西方男性每項特質得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結果如下。
西方男性平均值最小的5項特質是:強健體質(3.81)、害羞(3.89)、安靜(3.95)、內向(4.14)和懦弱(4.31)。平均值最大的5項特質是:陽剛(7.97)、幽默(7.89)、自信(7.78)、性吸引力(7.43)和獨立(7.42)。此外,陽剛、幽默和自信也是擁有最小偏差的5項特質其中之三(分別為1.37,1.39和1.40),表明受訪者一致認為西方男子是相當陽剛、幽默和自信的。
(3)中國男性與西方男性之間的對比。①中國男性每項特質平均得分和西方男性每項特質平均得分之差。通過計算得出,在以下特質方面中國男性比西方男性的得分更高:害羞(高2.95)、安靜(高2.73)、顧家(高2.41)、勤勞(高1.98)和內向(高1.91)。在以下特質方面得分更低:陽剛(低2.73)、性感(低2.48)、大膽(低2.37)、幽默(低2.35)、有進取心(低2.10)、健康(低2.08)和帥氣(低2.03)。②比較標準差。比較這40項特質的標準差可以發現,對於西方男性而言,標準差大都相對較小,在1.50和2.00之間,而中國男性得分的標準差大多數都超過2.00。這表明,受訪者對中國男性的印象存在較大分歧,對西方男性的印象則相對一致。③特質類型得分的比較。為更好理解西方女性的看法,將這40項特質根據意義分成了5組,見表1。
此外,我們對幼稚、單調乏味等負面特質的得分做了逆向調整,得分越低,意味著這個男人在受訪者心裡越有吸引力。因此,1分會轉換成10分,2分會轉換成9分,等等。隨後將每個小組內所有特質的得分平均,計算出小組打分,以此作為中國男性和西方男性的最終得分,見表2。
可以看到,組2和組4中,中國男性的得分比西方男性的得分更高,尤其是組4。這意味著,西方女性認為中國男性在辛勤工作和照顧家庭方面表現更好,在倫理、道德原則和價值觀方面也略勝一籌。而組1、組3和組5表明西方女性更容易接受西方男性的性格和外表,且認為西方男性在智力和心智成熟度上略優於中國男性。
(4)中國和西方男性的總體得分。在問卷中,受訪者對於中國男性和西方男性總體印象的平均總分分別為6.04和7.04。其中,僅有314名(佔有效問卷的19.8%)給中國男性的打分更高。可以說西方女性普遍對西方男性有著更好的總體印象。然而以是否有過與中國男性交往經驗為前提卻又發現,有過此經驗的受訪者(378名,佔有效問卷的23.8%)給中國男性的打分(7.00分)要高於從未有過此經驗的受訪者(5.74分),同時,她們給西方男性的打分也較低(6.67)。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西方女性對中國男性的優點並不了解?不過,也是在這378名女性中,有三分之一給中國男人打了更低的分。至於年齡、中文水平以及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通過相關性檢測,在95%的置信水平上,這些相關係數都接近於零,可見並無明顯聯繫,見表3。
(5)善意說謊的西方女人:神經網路建模法的相關性分析。僅從前面的調查和統計結果來看,很難說中國男性的吸引力明顯劣於西方男性。但在現實生活中,中男西女的搭配的確要大大少於中女西男的組合。這就涉及到權重問題,即西方女性在挑選伴侶時最在乎哪些特質。沿襲半結構訪談的典型做法,在打分結束後,受訪者需要從這40項特質中選出3種她們認為的男人最應具備的重要特質。排名前9位的是:誠實、尊重女性、幽默、可靠、心地善良、聰明、自信、體貼、忠誠於愛情。但其中絕大部分竟然是中國男性得分更高的特質。這是為什麼呢?假定西方女性對中國男性40項特質的看法與她們的總體印象(由總分推斷出)呈非線性關係,本部分將嘗試引入神經網路演算法進行分析。
我們採用兩層前饋反向傳播神經網路技術來研究西方女性對中國男性的看法,神經網路結構如圖1所示。首先訓練網路,當網路收斂達到穩定狀態後,我們能夠發現哪種特質是影響西方女性對中國男性總體印象的最重要特質。神經網路的輸入節點為Ih、網路輸出節點Oh,網路隱藏節點為Hh。ω1為隱含層加權鏈接,ω2為輸出層加權鏈接,F1、F2分別為輸入層到隱含層和隱藏層到輸出層的傳遞函數。F1是非線性Sigmoid函數,F2是線性Purelin函數。在1588份問卷數據中,每份包括40個指標的分數和總分,80%的數據可以用來訓練網路模型,20%的數據可以用來交叉檢驗(Cross-validation)。該樣本集由40個指標的分數組成,目標集則為對中國男性的總體評價。標準按比例分配的學習過程可分為兩個步驟。
步驟1:向前傳播
給定訓練集Ph和目標集Th。
Ph={I1,I2,I3,…,I40}(1.1)
Th={φ}(1.2)
其中,I1,I2,I3,…,I40為40個指標的輸入值,0為對中國男性的總體評價值。從樣本集中獲取一個樣本(Ip,Op),然後計算相應的輸出Oh。
Hh=F2[F1(Phω1)ω2](1.3)
Oh=F1(Phω1)(1.4)
網路輸出端的最小網路誤差函數定義為:
E=∑n|O(In)-Tn|2(1.5)
步驟2:向後傳播
ω2的計算過程如下:
ωi,j2=ωi,j2+Δωi,j2,(1≤j≤m)(1.7)
Δωi,j2=βδj2Oi1(1.8)
δj2=F"2(netj2)(φj-Oj2)(1.9)
其中,β為學習速率,netj2代表輸出層第j個神經的輸入。將式(1.8)和式(1.9)代入式(1.7),我們可以得到
Δωi,j2=βF"2(netj2)(φj-Oj2)Oi1(1.10)
然後調整ω1的值,如下所示:
ωi,j1=ωi,j1+Δωi,j1,(1≤i≤n)(1.11)
Δωi,j1=βδj2Ii1=βOj1(ωi,12δ12+ωi,22δ22+…+ωi,m2δm2)(1.12)
隱含層節點的最優節點可由下式得出:
ρ=n+m+a a∈[1,100](1.6)
其中,ρ表示隱含層的數目,n表示輸入節點的數目,m表示輸出節點的數目。根據公式可得,14個隱含節點為最佳。
神經網路結果:
在本研究中,我們使用MATLAB神經網路工具箱6.0版,實現了兩種不同的培訓演算法。
模式1
採用Trainlm訓練函數,根據Levenberg-Marquardt優化,更新權重值和偏差值。
模式2
採用trainbr訓練函數,根據Levenberg-Marquardt優化,更新權重值和偏差值,使達到平方誤差和權重組合最小化,然後確定正確的組合,從而產生性能良好的網路。這個過程被稱為貝葉斯正則化。
本研究中,這兩種不同的模式使用了同一神經網路模型。該模型如下所示:
輸入節點數目=40
隱含層數目=14
輸出層數目=1
用兩種不同的培訓演算法執行同一數據集後,我們使用標準誤差和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式(2.1)】作為誤差測量指標。比較網路誤差,誤差較小的網路模型更適合此項研究。
MAPE=1n∑t=1nActual-EstimateActual(2.1)
表4給出了兩種模式三項測量變化的統計數據。模式1和模式2的平均MAPE值分別為14.62和25.10。MAPE值越小,模型和預測因子越好。如表4所示,平均MAPE值表明,模式1最適合此項研究。
在圖2中,在第一次運行模式1時,我們提出了收斂模式訓練。平方誤差總和(SSW)圖與平方誤差均值(SSE)圖在100次運行之後仍保持不變。這兩個圖表明,神經網路已收斂,達到穩定。
圖3反映了權重的分布。這些權重顯示了西方女性在整體評價中國男性時對某項特質的重視程度。權重越大,這項特質在決定女性的總體印象時就能起到更多作用,反之亦然。表5是根據權重分布所排出來的在西方女性心目中最重要的5種和最不重要的5種特質。
從權重分布中可以發現,西方女性在之前的半開放式訪談中或許有「善意的撒謊」,她們承認中國男性有一些西方男性所不具備的優點,卻並不認為這是婚戀所必須。如果中國男性想更接近西方女性,應注意那些高權重的特質。
(6)受訪者的擇偶態度。擇偶有「時代標準」的問題,更是一個文化問題,其可能會受到族群和文化背景下的社會制度、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影響。因此,西方女性的擇偶標準與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對進一步了解中國男性在西方女性心中的形象乃至跨文化婚姻的形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結合大部分相關研究的標準,筆者將西方女性擇偶標準分為5個部分,分別是社會條件(職業、政治觀點、受教育水平、家庭背景和起源、家庭的社會地位、居住地點、男方父母的職業、宗教、種族)、生理條件(健康、年齡、身高、外貌、生育能力)、物質條件(綜合經濟狀況、收入、不動產、存款、財產)、心理條件(責任感、體貼、寬容和理解、氣質和修養、職業追求、誠實、競爭能力)和兼容互補條件(個性、價值觀、興趣愛好、持家能力、生活方式/習慣)等共31項因素,受訪者為31項因素的重要性打分(1到10分)。結果表明,得分最高的因素有:個性(9.64)、誠實(9.48)、寬容和理解(9.24)、價值觀(9.12)、體貼(9.09)、責任感(8.85)、氣質和修養(8.75)。此外,它們的標準差也是最小的(0.65到1.32)。得分最低的因素是:男方父母的職業(2.23)、種族(2.89)、家庭的社會地位(3.39)、財產(3.49)和不動產(4.04)。標準差最大的5種因素為:宗教、居住地點、身高、政治觀點及家庭背景和起源(2.95至2.54)。
我們計算了所有因素的平均分,再加以綜合平均,得到這5類因素重要性的最終分數,它們分別為4.57(社會條件)、6.50(生理條件)、4.59(物質條件)、8.28(心理條件)和8.16(兼容互補條件)。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在婚姻關係中,西方女性最重視男性的心理條件及兼容互補條件,最不重視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在社會條件中,受教育水平和職業比居住地點和男方父母的職業重要得多。在生理條件中,每項因素的重要性都差不多。在物質條件中,西方女性最重視男性目前的謀生能力(收入),對於現有的財富,如財產和存款等,則不是那麼重視。在心理條件中,競爭能力和職業追求這兩項因素的重要性一般。在兼容和互補條件中,個性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而持家能力則被認為是最不重要的。
對於有過與中國男性交往經驗的女性而言,她們對宗教和種族的要求明顯比其他女性要低(分別低1.03和1.31),對興趣愛好和持家能力的要求也明顯要低(分別低0.93和0.95),表明她們對文化差異引起的興趣差異和生活習慣差異能夠給予更多的寬容和接納。
四、討論:文化、媒體和男性氣質
1.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和文武觀念仍然影響著中國男性氣質的形塑
多數受訪者認為中國男性不尊重女性,也不是那麼勇敢或幽默。事實上,這種觀點來自於對中國男性氣質的誤解,從深層次上說,是對中國傳統歷史和文化的誤讀。
首先,中國男性的性別角色和當今顯現出來的男性氣質根植於儒家文化中,「三綱五常」不僅是中國封建統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滲透到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而這一儒家基本關係造就了中國社會的家國同構,也使得中國男性氣質具有了二重性:一方面,在社會上,男性必須服從上級;另一方面,在家庭中,父親擁有最高主權和權威。
在公共領域,人們鼓勵男性追求名利和財富,為妻子和兒女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實現他們的社會價值,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與此同時,女性的終極使命和責任是相夫教子,女性應是賢妻良母,不干涉外部事務。在傳統家庭中,男性的權威無處不在,丈夫有離婚的自由,而傳統女性在婚姻問題上則不能自己做主。這種高度層次化的性別角色安排和它們相應的行為為塑造中國特有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提供了機會。因此,從歷史和傳統性別文化的層面可以看出,中國社會傳統的父權制仍在塑造並影響著當代中國男性氣質的形成以及中國男性對性別關係的理解。
康奈爾將實踐構建的男性氣質分為四類:霸權性男性氣質、從屬性男性氣質、共謀性男性氣質和邊緣性男性氣質。但在實踐中,這種分類更像是四種傾向而不是四種穩定不可逾越的類型。更多時候,男性氣質的具體實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就意味著,許多男性並不隸屬於某種孤立的類型——他們的行為可以傾向於四種類型中的任何一種。因此,真實世界的男性氣質往往表現為流動的過程而不是靜態的位置。我們也會將這種概念和理念用於審查和討論中國男性的男性氣質,因為與西方男性氣質相比,中國男性氣質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其次,中國並非沒有類似於西方所強調的粗獷與彪悍的男子氣質傳統,尚武的文化在中國傳統中早就佔有一席之地。中國男性氣質由兩種對立運行的原型構成,即陰和陽。「陰」的原型是「文」,與孔子等「聖人」所提倡的儒士或君子有關。它強調維護社會秩序,促進一種「垂直的」自上而下、尊卑有序的等級秩序或孝道。「陽」的原型為「武」,其代表人物為關羽,他被認為是男性忠義的守護神。和「文」相比,「武」和「江湖」息息相關,它強調一種「平層的」兄弟情誼。儘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推崇文武雙全,但是在文化實踐中,「文人雅士」顯然要優於「一介武夫」。
「文」是從仕的必須修鍊,「武」卻屈居其後,「江湖」所體現的一些符合西方男性氣質的特點只是植根於民間社會,並不為主流所推崇。儒家思想鼎盛的宋朝,就把重文抑武作為基本國策貫穿始終,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文人的地位更高,宋朝的文化也空前繁榮,這對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族的民族特性有一定的塑造作用。
時至今日,多數人仍然會認為讀書學習是「正事」,踢球等運動以及全面的發展會被慣性地理解為不務正業,或者至少應該排在讀書與學習之後,身體的教育並沒有真正達到與知識教育同等的層次。雖然如今這種觀點已經有所改變,然而由於本研究的訪問對象是西方青年女性,對於她們而言,中國男人的形象可能來源於正處於婚齡期的20世紀70-90年代出生的中國男性,而這個年齡段的中國男性在基礎教育階段或多或少有著重知識而輕身體的習慣。因此,雖然尚武的文化存在於中國傳統男子氣概塑造的實踐中,但是尚文的文化或許影響更為深遠、備受推崇。
在當代美國文化中,中國式的儒士形象算不上完整的男人。大量的中西方學者都發現,強調西式男子氣概而揶揄東方男子「不夠男人」的文學和電影作品充斥西方社會,華人以及東亞黃種人男性被「去勢化(emasculated)」已是一種常態,且已在西方社會形成牢固的原型偏見,深刻地又不易被察覺地影響著東西文明的良性交融。這些先期的研究結果恰好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印證。
與崇尚身體的西方男性氣質相比,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文和武的最佳平衡在於技巧和策略的應用,並避免使用暴力,「文」未能佔據主導地位的世界是無序和混亂的。事實上,「肌肉」這個西方解剖學的辭彙直到19世紀才在漢語中使用。在中國文明與西方文化產生交流之前,早期中國文化中男性的獨特「身體隱蔽」與中國「尚文」的「身體缺席」密切相關。
因此,「中國男人不是那麼勇敢或不具備足夠的男子氣概」這一觀點可能是對中國男性的文化誤解。與西方男性相比,中國男性一直習慣用更隱性的方式來表現勇敢和男子氣概。受訪者認為,中國男性普遍安靜,且缺乏幽默感,她們認為在兩性關係上中國男性處於更加被動的地位。西方人的性別視角是兩極化的: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男女的性格和行為是不同的,這與東方人的朦朧和含蓄原則十分迥異。在傳統中國文化中,如果一名男子與一名女子大膽調情,他就會被認為是一個流氓,屬於「西門慶」之流。傳統中國紳士永遠不會有這種行為,甚至不會與陌生女人走得太近。所以,在這些受訪者眼中,東方男性缺少男子氣概。
此次調查的結果表明,受訪者還沒有廣泛接受男性氣質的多樣性,與此同時,她們也不完全同意中國式的男性氣質。因此,消除來自其他文化的人們的成見仍然需要不同文化之間的彼此理解和相互尊重,同時也需要顛覆和改變人們腦中的佔主導地位的霸權性男性氣質的地位。
2.媒體形塑跨國婚戀的雙方初始印象
媒體是社會的「構建者」或「鏡子」嗎?媒體推動社會改革或使社會保持現狀了嗎?一些研究表明,媒體傳播的內容並未純粹地反映真實世界,而是選擇性地「重建」了這個世界。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認為,媒體呈現的圖像和內容「錯誤地歪曲地描述社會現實」,這是由統治這個社會的一些政治和經濟集團故意製造出來的。無論如何,媒體,尤其是西方媒體,在中國男性形象的塑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女性對中國男性的最初理解來自於媒體中中國男性的形象。
好萊塢影片里的男子形象是西方式的,用中國的傳統來類比可以發現,西式的男子氣概更偏向於「武」。在典型的好萊塢故事情節中,只有當牛仔、警察和士兵打破規則並訴諸暴力時,才能實現正義。華人男性雖然也進入西方影視圈,並且李小龍、成龍和李連杰這3人幾乎涵蓋了兩個時代,但中國男性在西方媒體中的形象變化很少。從李小龍的功夫電影開始,東方男性可以成為功夫電影的主角。然而,電影中的李小龍、李連杰和成龍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他們並未表現出許多情感,只是充當打鬥的工具。與詹姆斯·邦德系列電影中的男性形象相比,他們沒有其他動人之處。從華人男性在好萊塢電影中的形象,可以看到一個傳統的繼續,即剝奪東方男子的性徵象,把東方男子刻畫成性無能、性冷淡、缺少人情味、對女性毫無溫情和紳士風度的土人。反觀華人女性,溫柔、小巧、被動、有女人味,總是等待被西方紳士拯救,這也體現了好萊塢電影的精心包裝技巧:將種族主義偏見揉進老少咸宜的娛樂故事之中。同時,西方社會廣泛流傳著「亞洲男人性能力低下」「性器官是所有種族最小」的流言,電影中對性方面能力和男子氣概的聯繫在西方的大眾媒介隨處可見,尤其是電視和男性雜誌,頻繁地將某些生理特徵和男子氣概聯繫在一起。至今,仍有不少西方知名出版社出版的介紹中國或亞洲的通俗類讀物和遊記,以第一人稱的獵奇形式毫不掩飾地進行著類似的嘲諷,輻射著數量不少的西方受眾,成人電影、雜誌和網站無一不在強化著「某些性生理特徵決定著男子氣概」這種世俗觀念。與之相對的是,亞洲女性的身體卻被認為容易讓西方男人產生滿足感,這樣的民間流言幾乎成為一種在西方雖然表面不提及、但實際上卻家喻戶曉的「常識」。有研究表明,亞洲男性難以接受這種所謂生理差距的說辭,並且亞洲男性往往將此和自身尊嚴緊密相連,但白人至上的觀念已構成了東方主義式的描繪,華人男性乃至所有黃種人男性長期以來被西方主流社會建構為「女性化」,用來凸顯白人的男性氣質,甚至是「去勢的」「不男不女的」「雌雄同體的」,並且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深信不疑。帶著這樣的常識,亞裔男性在西方的生存受到了影響,尤其在婚戀匹配上非常艱難。密西根大學的Yim博士研究此議題,記錄了華裔男孩在美國從小被嘲笑為「小陰莖」而帶來的巨大心靈傷害,以及亞裔男性的不利處境,而黑人男性卻被認為是天賦異稟,被賦予了最男人的特點,這一點與Qin的發現一致。在黑人男性和拉丁裔男性被英美媒體塑造成為超級男性的同時,亞洲男性被塑造成為性無能和先天不足,飽嘗著被西方男人歧視也被西方女人遺忘的辛酸,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亞洲女性和白人男性交往,而這樣的媒體塑造根源於在西方的亞裔或華人男性的真實婚戀窘境。結合前文探討,不難理解為何西方女性對中國男性的評價偏低。從調查中可以看出,中國男性被認為更單調、更害羞,缺乏對女性的了解甚至是興趣。西方女性受訪者的這一觀點與西方媒體中中國男性的形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西方媒體塑造了西方人對中國男性的成見。
3.男性氣質的多樣性還未得到廣泛認可,西方主導的全球文化脈絡在人類社會知識和認知的建構中有著優勢地位
在本次調查中,男性氣質的多樣性似乎並未被受訪者接納。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的偏見認知和中國傳統的父權文化都在建構著當代中國男性的氣質與國際婚戀形象。解構固有的性別關係和接納男性氣質的多樣性,對於男性和女性的解放是很有必要的,也與女權主義的目標相吻合。通過「西方的眼睛」時常看看自己誠然是一種有益的參照,但把「西方的眼睛」當成自己的眼睛,就失去了參照。通過觀測東方男性在西方女性眼中的原型偏見,毫無疑問我們可以發現西方主導的全球文化脈絡在人類社會知識和認知的建構中具有優勢地位。擁有優勢科技和文化力量的西方,將自己的「眼光」形塑於理解世界其他文化的腳本之中,同時冠以「正當」或「科學」的名義,塑造著其他文化圈對其主動接受,並作為一種強有力的世界觀影響著包括中國在內的非西方社群對於當今世界及其歷史中的西方中心主義與西方標準的感知方式。當它潛移默化地浸染人們精神的深層結構時,西方的視角和評判標準就可能會演變為意識形態,從而轉換出一種特殊形式的政治意識形態,進而固化這種本不該有的不平等文化定位和價值判斷。西方作為社會學、人類學研究的觀測者和敘事主體,同時也成為了普遍主義思維和模型的創立者,普世價值的吹噓者、裁判者,以及世界規則的設立者,從而構建了一個他者殖民與自我殖民的雙向過程。
推薦閱讀:
※楊柳青年畫(一)
※如何評價韓寒導演的新電影《乘風破浪》?
※身處漩渦的青年,像一條貪吃蛇
※以猥褻手段嚇走女青年後取得財物行為如何定性
※論青年基督徒婚配 - 分享交通 - 美地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