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還要「猜」多久 ?

數學大師陳景潤

我們這輩人,誰人不知哥德巴赫猜想?

1978年1月,《人民文學》第1期發表了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猶如熱流一樣流遍了全國,引起了極其熱烈的反響!各地報紙、廣播電台紛紛全文轉載和連續廣播。一時間,《哥德巴赫猜想》飛揚神州大地,陳景潤幾乎家喻戶曉,喚起許多中國人的科學意識,也使這一「猜想」成為當代中國最出名的一道數學題。從頂尖數學家到普通的數學愛好者,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成千上萬中國人的夢想。

  那麼,近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何進展?到什麼時候才會有結果?  「近二十年證明沒有本質進展」  「近20年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沒有本質進展。」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陳木法說,「它的證明就差最後一步。如果研究取得本質進展,那猜想也就最終獲得了解決。」  據陳木法介紹,在2000年,國際上曾有機構列出了數學領域的7個千年難題,懸賞百萬美元求解,但並未將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在內。  「在最近幾年甚至十幾年內,哥德巴赫猜想還難以獲得證明。」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鞏馥洲這樣分析,現在猜想已成為一個孤立的問題,同其他數學學科的聯繫不太密切。同時,研究者也缺少有效的思想、方法來最終解決這一著名猜想。「陳景潤先生生前已將現有的方法用到了極至。」  劍橋大學教授、菲爾茨獎得主貝克爾也表示,陳景潤在這項工作上取得的進展是迄今為止最好的求證結果,目前還沒有更大的突破。  「在解決這類數學難題時,可能一二百年內都難有進展,也可能短期內就有重大進展。」在鞏馥洲看來,數學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也許可以讓人們提前在猜想證明上獲得進展。  猜想求證呼喚全新思路  為求解「核心數學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成立了專門的國際研究團隊。研究院負責人、研究員李福安介紹說:「我們期望在黎曼猜想等領域取得突破。這一研究團隊並沒有將哥德巴赫猜想作為努力的方向。」  陳景潤,這位距「皇冠上的明珠」最近的數學家在1996年離我們而去。他的成就曾一度喚起人們「衝擊」哥德巴赫猜想的「激情」。2000年3月,英國和美國兩家出版公司曾懸賞百萬美元,徵求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解決方案,再次使之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兩年過去了,直到最後的截止日期,也沒有人前來領取這筆獎金。  據估計,全世界約有二三十人有能力從事猜想的求證。對於這一著名猜想的最終解決,潘承洞曾撰文指出:現在看不出沿著人們所設想的途徑有可能去解決這一猜想。我們必須對有關方法作出重大改進,或提出新的方法,才可能對猜想取得進一步的研究成果。王元的判斷與此基本相似:「對哥德巴赫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必須有一個全新的思路。」作為我國當代著名的數學家,王元和潘承洞都在猜想證明過程中做出過重大貢獻。  「數學研究不只是做難題,我不贊成片面炒作這些難題。在我看來,研究這些數學難題的人不到世界數學家的1%。」陳木法覺得,「數學研究不必非得去解答別人提出的問題,我們要多做些原創性的研究,注重整體研究力量的提高。」  「民間數學家」 距離「明珠」有多遠?  近年來,一些「民間數學家」,聲稱自己「已完全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也不時傳出「農民成功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拖拉機手摘得『皇冠上的明珠』」等「爆炸性新聞」。  中科院研究員李福安說,「20多年有成千上萬的業餘愛好者,我就收到了200多封信。他們的選題主要集中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由於猜想表述非常簡潔,大多數的人都能懂,所以很多人都想來破解這個難題。」  「民間人士熱愛科學的熱情應該保護,但我們不提倡民間人士去攻世界數學難題。他們可以用這種熱情去做更合適的事情。」李福安說,「從來稿中可以看出,不少作者既缺乏基本的數學素養,又不去閱讀別人的數學論文,結果都是錯的。」  「國外也有這種現象。比如在柏林國際數學家大會期間,就有人在會場張貼論文,宣稱自己證明了(1+1)。」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本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主席吳文俊說:「一些業餘愛好者會一點兒數學,有一點兒算術基礎,就去求證(1+1),並把所謂的證明論文寄給我。其實像哥德巴赫猜想這樣的難題,應該讓『專門家』去搞,不應該成為一場『群眾運動』。」  為此,許多數學家對數學愛好者提出忠告:「如果真想在哥德巴赫猜想證明上做出成績,最好先系統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以免走不必要的彎路。」


推薦閱讀:

黎曼猜想是錯誤的
既然哥德巴赫猜想未被證明,為什麼不能把它視作一個公理來使用?若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問題,不就反證出來了嗎?
為什麼100年以來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都是錯誤的?
黎曼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聯繫?
請評價一下蔣春暄,他到底是一個自大沒有數學知識的人還是說他的成就是被埋沒了?

TAG:數學 | 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