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高血壓 預防腦中風
|
||||||
|
||||||
本報與江門市中心醫院聯合舉辦的「健康大講堂」在中心醫院門前小廣場開講
陳瑞陶: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大內科教研室主任
唐開雄:神經內科主任醫師,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
血栓性腦中風 血栓堵塞了腦動脈,使血流無法通過,造成腦缺血、缺氧,造成偏癱,及肢體、語言障礙。出血性腦中風 發生於腦血管破裂時(見腦血管上側破裂狀),血液滲入腦室,造成顱內高壓,危及生命,愈後很差。
鍾建新:醫學博士,主任醫師,中山大學兼職副教授,江門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黎冠東: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上迅速到來的人口老齡化,使得國民疾病譜、死亡譜也發生了變化。目前腦卒中(又稱腦中風)已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成為第一大致殘和第二大死因。其治療費用高,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沉重負擔。據國家衛生部有關資料顯示,一年中,每10萬人就有120—180人患中風,並有60—120人因此死亡。中風像一個幽靈,無孔不入,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臟病、先天性腦血管等病都能引起中風的發生。治療和預防中風,控制各種導致發病的危險因素,已是全民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為幫助市民了解腦中風預防知識以及幫助患者治療及康復,5月17日,本報與市中心醫院組織知名專家舉辦健康大講堂講座。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鍾建新、唐開雄、陳瑞陶、黎冠東四位專家就「腦中風的預防和治療」作了專題講座。吸引廣大中老年人關注,現場諮詢活動提問踴躍,場面氣氛頗為熱烈。 文/本報記者 吳聳 圖/潘小軍 腦中風的常見癥狀 鍾建新博士說,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它與心臟病和惡性腫瘤構成目前世界人類的「三大致死性疾病」。腦中風初期感覺不明顯,中期可有運動不便、乏力,感覺減退、肢體麻木、疼痛,有時言語含糊、表達困難、理解力差、注意力不集中,頭痛、頭暈、思睡、吞咽不便、感情抑鬱或冷淡。後期可表現為眩暈、吞咽困難、大小便失禁、手腳癱瘓、劇烈頭痛、突然跌倒、不省人事等。常見癥狀包括:(1)癥狀突然發生。(2)一側肢體(伴或不伴面部)無力、笨拙、沉重或麻木。(3)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4)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5)雙眼向一側凝視。(6)一側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7)視物旋轉或平衡障礙。(8)既往少見的嚴重頭痛、嘔吐。(9)上述癥狀伴意識障礙或抽搐。鍾教授強調,如果你想健康享受生活每一天,就千萬不要對此病掉以輕心,要對腦中風的知識有所了解,並及時採取有效預防措施,防止腦中風的發生和複發。 當具有腦卒中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患者突然出現上述表現時,需高度懷疑腦中風,應立即送往醫院。他提醒患者注意,腦中風前一次性出現上述癥狀,因自行好轉或緩解而忽略、麻痹大意,而延誤醫治。
引發腦中風五大因素 鍾博士說,腦血管疾病是指各種腦血管病變所導致腦部病變的總稱。引起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分為可干預與不可干預兩種,年齡和性別是兩個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腦中風的危險性持續增加,55歲以後每10年卒中的危險性增加1倍。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5:1。此外,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還有種族和家族遺傳性。可干預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五大因素。 高血壓:國內外幾乎所有研究證實,高血壓是腦出血和腦梗死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腦中風發病率、死亡率的上升與血壓升高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是一種直接的、持續的、並且是獨立的。近年研究表明,老年人單純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160mnHg,舒張壓 收縮壓與舒張壓的達標同等重要,但重點應放在收縮壓的達標上。當血壓水平 心臟病:各種類型的心臟病都與腦中風密切相關,無論在何種血壓水平,有心臟病的人發生腦中風的危險都要比無心臟病者高兩倍以上。對缺血性中風而言,高血壓性心臟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對危險度均為2.2,先天性心臟病為1.7,心房纖顫是腦中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可以預防中風的發生。非瓣膜病性房顫的患者每年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為3-5%,大約佔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據總體估計,缺血性卒中約有20%是心源性栓塞。有些研究認為,高達40%的隱源性卒中與潛在的心臟栓子來源有關。急性心肌梗死後近期內有0.8%的人發生腦中風,6年內發生卒中者約為10%。
糖尿病:糖尿病是腦血管病重要的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II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卒中的危險性增加兩倍。國內研究發現糖尿病使腦卒中的患病危險增加2.6倍,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危險比對照組增加3.6倍。腦血管病的病情輕重和預後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關,因此,應重視對糖尿病的預防和控制。 血脂異常:大量研究已經證實血清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與心腦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近期國內外有不少研究表明,應用他汀類等降脂藥物可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吸煙:經常吸煙是一個公認的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主要影響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統,如加速動脈硬化、升高纖維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結果證實,吸煙者發生缺血性卒中的相對危險度約為2.5-5.6,長期被動吸煙也可增加腦中風的發病危險。 腦中風病的治療
鍾博士說,腦中風的治療,診斷主要依據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檢查中以頭顱CT(增強、CTA)和MR(增強、MRA)等無創性神經影像學檢查最具診斷價值。需要指出的是,多數急性腦梗塞24小時內頭顱CT不顯示病灶,但有助於排除腦出血;由於病後2-3周「模糊效應期」,需行頭顱CT強化方可顯示梗死灶。少數蛛網膜下腔出血需要通過腰椎穿刺腦脊液化驗或腦血管造影等創傷性檢查方能確診。 目前治療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急性期,主要目的是維持生命,搶救神經組織。主要治療方法有藥物、血管內神經介入和外科手術治療。第二個階段是康復階段,主要是對神經系統的損傷進行全方位的康復治療。 藥物是腦血管病的治療基礎。根據病理性質不同藥物各異。缺血性腦卒中包括:超早期靜脈內溶栓(起病6小時內)藥物:尿激酶(UK)、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rt—PA)等;抗凝治療(低分子肝素、華法令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阿司匹林等)。出血性腦卒中藥物包括:脫水劑(20%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等)、纖維蛋白溶解抑製劑(6—氨基已酸、止血芳酸)等。此外,腦保護劑(胞二磷膽鹼、尼莫地平、水解蛋白提取物等)、中藥等可根據情況使用。 血管內神經介入治療是近10餘年來發展的新技術,包括腦梗塞超早期動脈內溶栓治療、頸動脈狹窄支架技術、顱內動脈瘤和腦動靜脈畸形栓塞技術等。它不僅有助於明確病因,同時具有創傷小、不用開顱、痛苦少等特點,然而,由於技術上具有高風險性,且存在再栓塞、再出血、術後再狹窄等併發症,因此,目前僅限於技術、條件具備的醫院謹慎開展。 外科治療包括直接開顱病灶清除術、去骨片減壓術、立體定向血腫吸除術、腦室引流術及床邊錐顱穿刺術等,尤其對大面積腦梗塞、腦(腦室)出血、巨大動脈瘤與動靜脈畸形、腦卒中並腦疝形成等危重症搶救中具有顯著療效,但存在損傷較大、併發症較多、風險高等,需嚴格掌握手術指征。 康復治療的任務是提高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如站立平衡訓練、轉移訓練、步行能力訓練及自行進食、入廁、洗澡、整容洗漱、交流能力等訓練。早期、科學的康復治療是腦血管病整體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減少併發症、鞏固療效、降低卒中致殘率,使患者回歸家庭與社會。 鍾博士特彆強調,腦卒中發病後能否及時送到醫院進行救治,是能否達到最好救治效果的關鍵。缺血性中風成功治療的時間窗非常短暫(3-6小時),減少轉運時間的延誤。 腦中風的預防及干預管理 腦中風的預防分為兩級。一級預防系指發病前的預防,即通過早期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積極主動地控制各種危險因素,從而達到使腦血管病不發生或推遲發病年齡的目的;二級預防是指對已有腦中風或TIA病史的個體再發腦中風的預防,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預防或降低再次發生中風的危險,減輕殘疾程度。 無論一級或二級預防都能明顯降低腦中風或TIA的發生率。從流行病學角度看,只有一級預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發病率,所以對於病死率及致殘率很高的腦血管病來說,重視並加強開展一級預防的意義遠遠大於二級預防。 腦中風的一級預防尤其應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了解自己的血壓。有高血壓病史的人應該經常測量血壓,以便了解自己的血壓變化、服藥或換藥後的效果,以及是否需調整藥物劑量等。無高血壓病史的中年人和小於35歲但有高血壓家族史者也應該半年至一年測量血壓一次,一旦確診為高血壓後,即應開始非藥物治療或藥物治療,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等,並要持之以恆;二是定期體檢。40歲以上的人定期體檢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般每年檢查一次為宜。可了解自己的心臟功能有無異常,特別是有無房顫或缺血性改變。同時也應檢測血糖和血脂水平,發現異常後即應積極治療;三是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體力活動過少、休息時間不規律、膳食營養成份攝入不合理等。建議參加適宜的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多吃一些含蛋白質、纖維素較高的食物和蔬菜、水果等,少吃鹽和高脂飲食。此外保持樂觀心態也有助於提高應激抗病能力;四是克服不良習慣,尤其吸煙、酗酒嗜好。吸煙肯定對健康有害,更容易引起腦血管病,應下決心徹底戒除。否則不但害己,而且影響他人的健康。飲酒要適度,不能過量。五是警惕中風先兆,儘早檢查就醫。 相關鏈接 腦血管疾病與腦卒中腦血管疾病是指由於各種腦血管病變所引起腦部病變的總稱。腦卒中(俗稱「中風」)則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現局限性或瀰漫性腦功能缺失徵象的腦血管性臨床事件。 臨床上腦血管疾病有不同的分類方法:1、依據神經功能缺失癥狀持續時間,將不足24小時者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超過24小時者稱為腦中風;2、依據病情嚴重程度分為:小中風、大中風和靜息性中風;3、依據病理性質可分為缺血性中風(又稱為「腦梗塞」)和出血性中風;前者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後者包括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 廣義的腦血管疾病還包括腦動脈炎、腦動脈盜血綜合征、腦動脈硬化症、顱內靜脈竇及腦靜脈血栓形成等。腦梗塞患者飲食應注意給予易消化、高維生素飲食。可將新鮮蔬菜切成細末,水果壓汁服用。如腦梗塞患者超過24小時不能進食者,可給鼻飼維持營養。 日常飲食應注意:(1)限制脂肪攝入量。每日膳食中要減少總的脂肪量,減少動物脂肪,烹調時不用動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飲食中的膽固醇,每日應在300毫克以內,相當於每周可吃3個蛋黃;(2)控制總熱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總脂肪的攝入,利於降低血脂;(3)適量增加蛋白質。由於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需適當增加蛋白質。可由瘦肉,去皮禽類提供,可多食魚類,特別是海魚,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製品,如豆腐,豆乾,對降低血液膽固醇及血液粘滯有利;(4)限制精製糖和含糖類的甜食,包括點心、糖果和飲料的攝入;(5)腦梗塞的病人食鹽的用量要小,低鹽飲食,每日食鹽3克即可;(6)注意烹調用料。為了增加食慾,可以在炒菜時加一些醋、番茄醬、芝麻醬。食醋可以調味外,還可加速脂肪的溶解,促進消化和吸收,芝麻醬含鈣量高,經常食用可補充鈣,對防止腦出血有一定好處;(7)腦梗塞的病人要經常飲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間,利於稀釋血液 ,防止血栓形成。 腦卒中的急救處理:1、檢查生命體征情況,緊急聯繫神經科醫生,如呼喚並觀察有無睜眼反應,若呼吸和心跳已經停止,要馬上原地進行心、肺復甦;2、無論意識清醒與否,均應注意去枕或側卧,若有假牙,應立即取出,吸道通暢,防止嘔吐物誤吸而窒息;3、出現抽搐時可用軟墊放在上、下齒間,防止咬傷舌頭;4、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注意病人的保暖,不要濫用藥物或給予不當的針刺,快送醫院或請專科醫生就地搶救。 |
||||||
《江門日報》2008-5-19日 B1版 【 健康周刊 】版 |
推薦閱讀:
※【康復人說】你所不知的物理治療!
※自擬?宣痹通陽化濁湯治療冠心病的臨證體會
※艾灸治療閉經
※【臨床】高血壓常見併發症的診斷與治療!!
※從指南變遷看糖尿病治療的進步 | 和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