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昭君,一個普通的民家女子

  王昭君,因皇帝選妃進入後宮,過著籠中鳥的生活,本來,就像千千萬萬的後宮女子一樣,在高牆深院中過完平淡無奇的一生,湮沒在歷史的荒煙中。然而,漢與匈奴的一次和親,成就了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話,寫進了中國文學。

  長城是一部史詩,和平是它的註腳。其實,早在西漢立國之初就出現了漢與匈奴的和親。《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匈奴秦漢時,崛起於北方草原,各部落組成統一的聯盟,開始對中原政權形成較大威脅,秦派蒙恬築長城以御北胡(即匈奴)。秦二世而亡,楚漢爭霸,劉邦勝出。漢朝繼承了秦的遺產,包括萬里長城。

  公元前200年,匈奴把漢高祖劉邦圍困在平城白登山(今大同馬鋪山)七晝夜。那時的匈奴,出了個首領──冒頓單于,他趁漢朝未立穩之機,發兵越過長城,直撲馬邑(今山西朔州)。駐守馬邑的韓王信望風而降,太原告危,劉邦只好親率32萬大軍迎戰,兩軍在長城一線對峙。漢軍取得幾場勝利後,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阻,認為劉敬長匈奴志氣,滅自己威風,將其囚禁在廣武。結果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追至白登山陷入重圍,與主力部隊失去聯繫。後來,陳平獻計,才得以脫險。白登山之圍讓劉邦認識到靠戰爭無法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他逃出包圍之後的第一件事,便來到廣武城,釋放並問計劉敬。劉敬獻策,若皇帝能把公主嫁給冒頓,使其立公主為閼氏(單于皇后),將來生子就是匈奴的太子──漢的皇外孫,可不戰而變匈奴為臣。

  劉邦採用此建議,開創了漢與匈奴的和親史,長城線上露出了和平的曙光。和親這一創舉,可以看作對長城防禦之不足的補救,但它的意義非同凡響,其歷史影響尤為深遠,不只是消弭了戰爭,帶來了和平,還讓漢文化遠播域外,也促進了民族融合。有詩為證:「自從貴主和親後,一半胡風似漢家。」

  後來,隨著漢朝國力的上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漢家大將屢屢重創匈奴,加之匈奴出現內亂,力量消耗殆盡。五單于爭位後,呼韓邪單于勝出,採取休養生息策略,與漢和平相處。於是,上書稱臣,願意和親。在這一背景下,王昭君出場了。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5名宮女賜予呼韓邪單于。遠嫁大漠異族,人人視此為畏途,唯獨王昭君自告奮勇,願意前往。她本有落雁之美,臨行前,又刻意梳妝打扮一番,驚為天人,一邊是呼韓邪單于樂得合不攏嘴,另一邊是漢元帝腸子悔青了。

  杜甫有詩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詩中「荊門」是王昭君的湖北老家;「明妃」是晉代人為避司馬昭的諱,給她改的名字;「青冢」是王昭君墓,杜甫此句獨具匠心,寫出了昭君的人生悲劇。當時,漢元帝讓畫師繪圖挑選宮女,結果宮女爭寵,向畫師行賄,唯獨昭君不吃這一套,與元帝不曾相見。等元帝見到昭君,已是佳人出塞時,追悔莫及,把畫師棄市,以泄心頭之憤。後世的文學才子們對王昭君多有謳歌,來看歐陽修的得意之作:「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一朝隨漢使,遠嫁單于國。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雖能殺畫工,於事竟何益?」

  王昭君化身和平使者,遠嫁胡地,她不是簡單的出嫁,而是為維持漢與匈奴的和平局面,身在異鄉的她做了許多實事。如今,王昭君墓的「青冢」出現在很多地方,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歷代人民感念她的大德。在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的昭君墓頂上,立有「大德」碑。
推薦閱讀:

李白鳳求凰,王昭君的鳳凰于飛是一對情侶皮膚?
改變世界格局的,竟然是王昭君
王昭君怎樣成為四大美女之一的?
?【民樂合奏曲—清風入弦】《王昭君》
(4)杜甫為何把王昭君寫得驚天動地?

TAG:女子 | 王昭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