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巴黎的槍聲和加拿大難民問題的爭吵聲

2015-11-19 10:33來源:共識網作者:陶短房載入中點擊:我要評論

一方面,主流社會對這些「外來人」存在一定排斥,使之在教育、就業等方面處於劣勢,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對這種劣勢地位十分不滿,卻不願通過積極融入來改變現狀,相反更沉溺於「自己人」的抱團取暖,借與眾不同的服飾、生活習慣和信條找回自尊。其實和歐洲各國一樣,加拿大國內對在明年1月1日前接納2.5萬敘利亞難民的聯邦政府決策,早在「11.13」巴黎系列恐怖襲擊案爆發前就已開始了。巴黎槍聲的前前後後巴黎「11.13」系列恐怖襲擊發生在當地時間11月13日晚21點20-50之間,始於正舉行法德足球友誼賽的法蘭西體育場門外,不到半小時時間內,至少3組歹徒襲擊了大巴黎地區第十區、第十一區和第93省多處公共場合,導致至少129人死亡、352人受傷,隨後證實襲擊系「伊斯蘭國」(ISIS)及其外圍組織所策劃、實施。消息一時間震驚世界,並迅即讓歐美澳本已瀰漫的、對大規模接納「地中海難民」——尤其敘利亞難民猜疑、不滿和反對情緒升級,而加拿大適逢此時高調推出的敘利亞難民接納計劃,可謂正撞在槍口上。11月9日,也即「11.13」事件發生前4天(考慮到時差其實只有3天),新任加拿大聯邦移民、難民及公民身份部長麥家廉(John McCallum)宣布,正式啟動在未來8周內接納和妥善安置2.5萬敘利亞難民的計劃,以兌現杜魯多(Justin Trudeau)總理和聯邦自由黨在大選期間所作出的「年內接納安置2.5萬敘利亞難民」承諾。消息傳出立即引發許多爭議,網路上出現多個聯署鏈接,內容是希望聯邦政府慎重考慮,在接納難民時應首先確保加拿大社會及公民的安全不受威脅,如果不能在既定時間內充分完成對難民身份的核實、甄別,不妨慢一些、穩一些。聯邦政府之所以要推行難民接納政策,是源於剛剛結束不久的聯邦立法選舉選戰期間,聯邦自由黨和杜魯多曾鄭重作出相關承諾,而之所以作此承諾,是因為9月2日年僅3歲的敘利亞小難民艾蘭.庫爾迪(AylanKurdi)在偷渡途中溺死的新聞照片頃刻間傳遍世界,並引發被稱為「足以改變各國對地中海難民態度」的「催淚彈效應」,導致一時間各國政府、政要飽受「不能坐視難民受苦受難」壓力,不得不競相表態接納,素有善待難民傳統的移民國家加拿大自然不可能例外——何況庫爾迪一家的偷渡最終目的地原本就是加拿大。但時過境遷,隨著「催淚彈效應」的衰減,尤其「地中海難民」席捲中南歐、大鬧德意志,一系列副作用逐漸凸顯,已使得原本一邊倒的「接納風」悄然開始轉向,選戰期間備受好評的「杜魯多承諾」,到了推出時就不免有明日黃花之嫌。不過在「11.13」事件發生前這種質疑還是含蓄的、稀疏的:10日開始的兩項要求「慎重」聯署,其中埃德蒙頓某居民發起的一項至「11.13」事件爆發前僅徵集了約2萬簽名,另一項則不過數百人。「11.13」事件的爆發讓民意的傾斜陡然加速:截止17日,上述兩項聯署簽名前者已有近8萬、後者也由於兩萬多人參與。公開提出質疑的不僅有普通民眾,也有許多地方要員和知名政客。11月16日,薩斯喀徹溫省省長沃爾(Brad Wall)致信總理府,要求暫時凍結接納敘利亞難民到加拿大的計劃,直到安全問題「完全得以解決」,多倫多市長庄德利(John Tory)也表達了類似意見。如果說原本就和聯邦自由黨及杜魯多政見相左者提出質疑尚不難理解,政見相近、甚至此前一直積極支持難民接納計劃者也變得躊躇,問題就更嚴重了:魁北克省長庫亞爾(Philippe Couillard)和卡爾加里市長南施(Mayor Naheed Nenshi,)原本在接納安置敘利亞難民問題上較杜魯多更激進,如今卻不斷呼籲聯邦政府至少應淡化「2016年1月1日前必須完成接納工作」的時間限制,在他們看來這種機械、固定的時間限制只能人為製造隱患和恐慌,理應根據實際情況推進接納工作。至於華人社區則顯得更加「激動」,相較其他族裔,華裔中反對按時接納難民、甚至直接反對接納敘利亞乃至所有穆斯林難民的呼聲似乎更高,連日來各種倡議書、聯署信在華人網路圈往來傳遞,以至於出現了「釣魚聯署鏈接」和所謂「杜魯多父子是歸化穆斯林」之類毫無來由的謠傳微信段子。杜魯多的堅持然而杜魯多似乎打算堅持承諾兌現到底。11月16日,在飛往菲律賓參加APEC峰會的專機上,杜魯多對媒體重申「移民接納計劃不變」,強調「我不會背棄承諾」,這已是他一周內第三次作此宣布。這其實並不難理解。如前所述,「難民門催淚彈」剛剛炸響時全球一片淚光,加拿大民意更近乎一邊倒地支持難民吸納,當時又適逢聯邦選舉期間,各主要政黨自然不能不對如此熱點話題表明立場,其立場更不能不迎合「政治正確」和選民思潮主流。杜魯多和聯邦自由黨本屆選舉的大勝,很大程度上勝在「折衷」二字上,難民問題也並不例外,事實上當時三大政黨均提出了具體的難民接納數量,聯邦自由黨並非最多的(當然也非最少的):當時執政的聯邦保守黨宣布的指標是10000,而聯邦新民主黨則是46000。對於兌現選舉承諾,杜魯多是十分看重的:勝選當天他就不顧美方壓力,親自致電奧巴馬,並公開宣布如約按計劃逐步停止加拿大空軍在伊拉克境內對ISIS目標的直接軍事打擊。儘管時過境遷,民意如水,昔日的「政治正確」如今變成了「政治疑問手」,對此有所反應是成熟政治家的常態,但考慮到整個難民問題在如此短時間內接二連三「反轉」,即便政壇老將、公認能力強悍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且措手不及,甚至弄得狼狽不堪,苛求還是執政新人的杜魯多有如何超人的表現,恐怕有些過苛了。更何況「社會安全」這個「新政治正確」固然引人關注,但「人道主義」這個「老政治正確」也並未「過期失效」:人口最多的安大略、魁北克兩省在「11.13」後重申了對難民接納計劃的支持,卑詩省長簡蕙芝(Christy Clark)、安省省長韋恩(Kathleen Wynne)等也繼續公開表示「加拿大有義務幫助需要幫助的難民」、「恐懼並非戰勝邪惡的好辦法」。難民不是最大的問題儘管「11.13」事件和ISIS有關,ISIS又和敘利亞、和敘利亞難民有關,但公平地說,敘利亞難民並非此次「11.13」事件的「主力」。目前已知身份的恐怖襲擊者共有7人:已被打死的比拉勒.哈德非(Bilal Hadfi,)、艾哈邁德.穆罕默德(Ahmad Al Mohammad)、薩米.阿米穆(Samy Amimour)、伊布拉西姆.阿不都拉木(IbrahimAbdeslam)和伊斯瑪儀.莫斯特非( Ismael Mostefai),仍然在逃的薩拉赫.阿不都拉木(Salah Abdeslam),以及同樣在逃、被指為襲擊「黑後台」的阿巴烏德哈米德.阿巴烏德(Abdelhamid Abaaoud)。這7人中有4人為出生在法國的北非裔穆斯林,並擁有法國國籍,另3人(阿巴烏德和阿不都拉木兄弟)則是出生於比利時莫倫貝克區、擁有比利時國籍的摩洛哥後裔,唯一持敘利亞護照、10月3日以敘利亞難民身份在希臘萊羅斯島登錄的「正牌敘利亞難民」只有一人(穆罕默德,且死在巴黎的是否就是登記的同一人尚有疑問)。很顯然,至少從人員構成上看,敘利亞難民只佔很小比例,而本土出生的阿拉伯移民後裔才是恐怖襲擊的主力。不光「11.13」如此,今年在法國接連發生的幾起轟動性暴恐事件,《查理周刊》及猶太超市系列襲擊事件中,5名恐怖分子謝里夫.庫阿奇(Cherif Kouachi)、賽義德.庫阿奇(Sa?d Kouachi)、穆拉德.哈米德(MouradHamyd)和布梅丁(HayatBoumeddienne)為出生於法國並擁有法國籍的阿爾及利亞後裔,庫利巴利(Amedy Coulibaly)則是出生於法國並擁有法國籍的馬里裔黑人穆斯林;里昂附近「工廠老闆被斬首」血案,作案的極端分子薩爾西(Yassin Salhi)同樣是出生在法國、擁有法國國籍的北非裔穆斯林;阿姆斯特丹-巴黎高鐵未遂恐怖襲擊案的主嫌阿尤布.卡扎尼(AyoubEl Khazzani)倒是第一代摩洛哥移民,但他同樣不是難民,而是早在2007年就隨全家合法移民西班牙,並獲得西班牙永久居住權的。法國如此,加拿大也不例外:去年10月22日震驚全國的國會山莊血案,肇事者邁克爾.澤阿夫-比伯(MichaelZehaf-Bibeau)是出生於蒙特利爾的利比亞移民後裔(且是混血),稍早涉嫌開車撞擊加拿大士兵的極端原教旨分子馬丁.魯諾(MartinRouleau)則是出生在加拿大天主教家庭、直到2013年才改宗伊斯蘭教並痴迷ISIS極端思想的「正宗加拿大人」;數年前安省、魁省曾破獲多起原教旨支持者秘密軍訓、策劃恐怖襲擊事件,涉案人也幾乎都是擁有本國國籍的穆斯林移民二代。很顯然,僅僅堵住新來的敘利亞移民,並不能堵住原教旨恐怖的來源。那麼來源究竟在哪裡?不論法國和加拿大,穆斯林移民社區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並形成一個個「自己人」的圈子,通過分布全國的清真寺、外籍阿訇和講經學校,不斷向信徒傳播「穆斯林必須接受穆斯林教育」的信條。一方面,主流社會對這些「外來人」存在一定排斥,使之在教育、就業等方面處於劣勢,另一方面他們自己對這種劣勢地位十分不滿,卻不願通過積極融入來改變現狀,相反更沉溺於「自己人」的抱團取暖,借與眾不同的服飾、生活習慣和信條找回自尊。而包括ISIS和更早的「基地」等原教旨極端勢力,其遍布全球的輻射和影響,恰附著在由清真寺、外籍阿訇和講經學校這一個個點所組成的線、面上,通過這樣的網路,他們可以將極端思想潛移默化地輸入到遙遠歐美國家的「穆二代」甚至「白穆」頭腦里(美國曾遭受的幾次軍營恐怖事件,作案者都是受遠在葉門的「死亡教士」奧拉基Anwar al-Awlaki在線「洗腦」的犧牲品),可以藉此招募兵員、徵集資金和物資,還可將經過「聖戰」訓練者派回去「就地開花」。如果不將這些點、線和面當作真正的「高危目標」,而是僅僅針對敘利亞難民嚴防死守,恐對解決原教旨恐怖威脅無濟於事。原教旨極端思想容易在穆斯林移民社區繁衍擴張的關鍵,是這些社區對「多元文化」和「寬容、尊重」普遍存在片面和利己主義的理解,即「你們必須寬容和尊重我們的信仰、習慣,而我們無需照此辦理」,這種變了味的「偽多元文化」不僅不利於類似法國、加拿大這樣的傳統「調色板」國家將這些移民、移民後裔族群像其它移民族裔那樣消化吸收,使之成為多元文化中與其它「顏色」和平共處的一色,且對穆斯林移民、移民後裔本身狀況的改善也並無益處,並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問題的關鍵便在於「原教旨」上:和基督教等其它同源系宗教不同,伊斯蘭教並沒有經歷過世俗化和政教分離的完整過程,相反,近代以來的歷次「宗教改革」除「凱末爾主義」等個別外,都是不斷向最古老經文尋求解釋的過程(原教旨的本意),在其它族裔、宗教,世俗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習慣等都已和信仰分離,尊重他人「不服從」、「不信仰」的自由成為一種共識,而「原教旨」則與之截然相反。如果不正視這種「單邊多元化」的危險性,即便將敘利亞難民全數拒諸門外,原教旨威脅也不會被擋住——因為這種思想可以通過看不見的網路輸入,也可以在本土自我封閉的特定土壤中生根發芽。華裔必須學會思考和表達此次對敘利亞難民說「不」,華裔顯得格外積極,但效果未必理想,從戰略到戰術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少華裔蔑視「政治正確」,理直氣壯地抬出「敘利亞難民等於恐怖隱患」、「穆斯林等於恐怖因素」等邏輯,而這些邏輯在本地是任何一個主流政黨、政治家和三級政府官員所不能認同的,這樣的「積極姿態」只能事與願違。不應否認的是,一些華裔之所以反對敘利亞難民,和他們支持(或反對)某些移民項目的邏輯一脈相承,即所謂「擠巴士思維」——自己或家人尚未上車,就拚命讓車門慢些關閉,一旦上車就大喊大叫,惟恐車門不早些關上,惟恐更多人接踵擠上車和自己爭位子。直言不諱地說,華人群體自身就曾經和仍然普遍存在著利用加拿大寬鬆難民政策的漏洞,採取各種弄虛作假手段做「假難民」的不誠信行為,倘不能自視自身族群在這一問題上的陰暗面,指摘他人的聲音,也便很難響亮得起來。具體表述的方法上問題同樣不少:不論支持或反對難民接納者都熱衷於煽情、編段子,而對信息來源、真實性不加辨析,只揀自己願意採信的傳播,甚至為達目的不惜編造假信息,或侮辱他人及其它群體,這種做法和加拿大社會行為規則不符,有些已違反法律。還有一些華人朋友熱情有餘,對規則熟悉不足,有人看到美國多個州拒絕難民入境的報道,就呼籲加拿大省、市兩級政府也效仿,殊不知同為聯邦制,本國卻不同於美國,難民接納權在聯邦一級,地方政府原則上只能決定「怎麼接納安置」,卻無權決定「是否接納」,更有人熱衷於串聯「彈劾總理」,並拿出2011年觸發下院解散和新立法選舉的事為例,然而眼下的聯邦自由黨內閣是多數執政內閣,彈劾者又上哪裡去湊齊彈劾所需的議會多數票?聯邦政府必須有所解釋但這並不意味著聯邦政府不應該有所解釋和表示。無論如何巴黎的確是出事了,且不論巴黎是否出事,敘利亞難民問題都在歐洲引發了不少問題,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有本國人士對本國、本社區安全多一分顧慮,希望政府將多達2.5萬,即將前來自己身邊共同生活的敘利亞「陌生人」的身份、屬性交代清楚,並非什麼過分的要求。聯邦政府的承諾是在明年1月1日前完成2.5萬敘利亞難民的接納和安置工作,如今已是11月中旬,剩下的時間只有不到六周,在這六周時間裡如何完成身份甄別、接納安置和初步的消化吸收工作,以旁觀者的角度看是絕對不容易的,希望聯邦政府就此作出解釋,也是應該的、合理的。對此聯邦政府似乎也心知肚明,儘管總理多次重申「接納難民原則及計劃不變」,但部分執政黨籍聯邦議員已開始安撫選區選民,表示「政府一直將安全審查當作首要任務,絕不會為別的因素而放鬆審查標準」,強調「近期將有相應方案出台」。解釋當然比不解釋要好得多,但這樣的解釋在目前氛圍下恐不能起到危機公關的預期作用——「近期」?是多「近」?相應方案和審查標準又是怎樣的?要知道,就連接納安置的最後期限、2016年1月1日,都已堪稱「近期」了,在這種情況下聯邦政府的相應解讀仍然停留在一個「將」字上,又如何能夠服眾?接納、安置和身份甄別,其實不過是大規模難民消化的第一步,如何讓這麼多「異文化」融入加拿大多元文化,接受本國主流價值觀,成為自食其力的「新加拿大人」,是更加艱難、複雜得多的使命。但那是後話,可以暫且不提,當務之急是把第一步盡量做好。據稱聯邦移民部長麥家廉16日已表示「接納總人數不會變、但年底前可能只接納兩三千」,這至少是個進步,表明聯邦政府或不會繼續咬死不合時宜的時間表不放,而會在這個問題上更務實、更願意傾聽民意呼聲的變化。不過又有消息稱派往中東面試難民申請者的面試官僅15名,這顯然又不像「爭分奪秒」的態度。聯邦政府和執政黨必須明白,留給自己清晰解讀的時間業已不多,當初承諾、如今堅持,所為無非民意的爭取,既然如此,就更應抓緊時間做該做的工作,想要爭取公眾的理解,至少先要讓大家弄個明白。責任編輯:黃南
推薦閱讀:

「資源詛咒」焦慮里的茶葉「難民」
不要讓善良被利用——關於難民問題需要知道的一些常識
春秋時的「難民國家」許國:70年間舉國遷徙6次
國際人權組織稱「中國民眾最歡迎難民」遭網友質疑 他們咋算的
厄瓜多已向斯諾登提供難民通行文件

TAG:加拿大 | 難民 | 爭吵 | 難民問題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