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久咳針灸治法初探

針灸臨證常見有久咳不愈的患者,何故使然?《黃帝內經·咳論篇》:「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乘夏則心先受之,乘至陰則脾先受之,乘冬則腎先受之。」亦即,久咳不愈,不僅僅要看肺邪氣之盛衰,亦要察是否為肺外之咳。如何察之?《黃帝內經·咳論篇》又云:「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喝喝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肝咳之狀,咳則胠痛,甚不可以轉,轉作兩脅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咳涎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由上觀之,五臟之咳,各有千秋,其咳各有不同之伴隨癥狀,此為分析五臟咳辯證之要點。然則五臟久咳又何如?《黃帝內經·咳論篇》再云:「------五臟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矢。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矢。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狀,咳而遺尿。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可見,久咳之證,不可等閑視之,臨證宜精準辯證,視久咳之時間長短,辯五臟六腑之咳,辯證準確,臨證方能效顯。否則,凡遇久咳之候,皆拘泥於以肺治之,必陷入緣木求魚之窘境也!

久咳病位確定之後,臨證下一步必辯痰與淤。「痰」為臟腑功能失調的結果,各種原因導致脾胃功能失常,皆可令水濕內停而化為痰濁,痰濁上乘,儲蘊於肺臟,即所謂「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臟腑功能失調以肺、脾、腎三臟為主,慢性肺病長期反覆發作,遷延難愈,久病必致脾腎虛損,痰才由此而生。痰既成之後,若內阻於肺,則肺失宣降而生咳嗽、咳痰、氣喘------長此下去,則肺氣漸虛,無力推動血脈運行,「肺主氣,司呼吸,肺朝百脈」的功能無法正常進行,若累及心陽,因心主血脈,心陽受損則不能溫煦血脈或經脈,則必形成淤血。臨證可見唇甲青紫、面色黝黑、脅生痞塊、舌質暗紅或紫暗或有淤斑、脈澀等表現,血淤絡滯,五臟六腑功能失常而營養障礙,機體抗病能力下降,咳嗽亦易反覆發作。一般外感咳嗽,病位在肺較易治療,內傷咳嗽累及臟腑,病位較深,情況複雜,治之亦繁複------

五臟六腑之咳,針灸臨證如何治之?《黃帝內經·咳論篇》又給出了答案,經云:「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亦即,若久咳病位在五臟,取其背俞穴治之,在肺,取肺俞。在心,取心俞。在肝,取肝俞。在脾,取脾俞。在腎,取腎俞。背俞穴是五臟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腧穴,刺治灸之可調節五臟之盛衰;如久咳傳及六腑,可取六腑下合穴治之,如大腸咳,取上巨虛。小腸咳,取下巨虛。三焦咳,取委陽。胃咳,取足三里。膀胱咳,取委中。膽咳,取陽陵泉。下合穴,為六腑之氣輸注出入得部位,可通調六腑,《內經》:「合治六腑。」五臟六腑之咳,所致面浮腫之證,治其經。如肺咳,取其經穴經渠。腎咳,取復溜等等,其餘依此類推。經主喘咳寒熱,與此症正好暗合。

久咳不愈,針灸臨證選穴小結:(1)「久咳不愈,最宜灸膏肓俞,其次則宜灸肺俞穴,各隨證治之。」(見《針灸資生經》)

(2)慢性咳嗽有虛象,亦可考慮選取原穴。

(3)督脈為陽脈之海,因此可取督脈腧穴治療外感久咳或虛象久咳,如有取大椎、陶道刺絡拔罐,然後在「河車路」走罐治之者。

(4)針灸專家王居易在臨證經絡診察時,偶然發現左通天穴能治療慢性乾咳。

(5)臨證單純肺脾兩虛的久咳不愈,選太淵、太白穴;外感余邪未盡兼有肺脾兩虛的久咳不愈,選經渠、大都穴。

(6)董氏針灸選正腦穴1、2治久咳,機理不祥。

(7)傳統針灸配合董氏針灸治久咳,穴取水金、水通酌配魚際(上午)或太淵(中午)或尺澤(下午)或少商(深夜咳喘較劇時取之)。此處選董針水金、水通治久咳不愈,除金水相通之意外,是因為《內經》還有云:「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之句,而董氏奇穴水金、水通就恰恰主治一切氣逆之證。


推薦閱讀:

【針灸講壇】灸法補瀉點滴
虛淡神針常針灸---經典病例一則:
彭靜山針灸捷效經穴歌訣
針灸歌賦選

TAG:針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