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民族史:烏桓,鮮卑,契丹,蒙古都是它的後裔,它是誰?
1. 東胡族系的源頭--東胡族
「東胡」一詞最早見於古書《逸周書》,《逸周書·王會篇》第一次出現了「東胡」這個名詞。據有關專家考證推測,《逸周書》的成書時間最早不超過東周,由此可見東胡這一稱謂是當時人對這一個北方民族的稱呼。
東胡族曾是活動在灤河中上游及其東北部一個較大的部落聯盟,和匈奴一樣,同屬北方游牧民族。東胡族是以戎族為主體發展起來的民族,以游牧業為主,兼營農業、狩獵等,因居匈奴之東而得名。自商代初年到西漢,東胡存在了大約1300年。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今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史料記載方面,東胡族系的最早稱謂為「山戎」,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山戎的居地,自燕北一直延及「大澤東」,史稱「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商周時期,山戎已處於家長奴隸制階段,氏族部落各「自有君長」,「分散居溪谷」間,以狩獵、游牧為主,同時也有部分農業。《史記》卷110《匈奴列傳》記載,山戎「在匈奴東」者,「故曰東胡」,其居地「在大澤東」。《逸周書·王會篇》有「東胡黃羆 山戎戎菽」之句。
春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北部,《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北有東胡、山戎」。戰國時期,東胡居住在燕國和趙國北部,此時的東胡號稱「控弦之士二十萬」,曾多次侵入中原,燕國的東北從上谷至遼東一帶,經常遭受東胡的侵擾。燕國因此修築了長城,並設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用以防禦東胡的南下。趙惠文王二十六年(前273年),趙曾攻取東胡代地。《史記·趙世家》索隱注曰:「東胡叛趙,驅各代地人眾以叛,故取之也」。東胡曾被趙國戰敗,並服屬於趙國,但其變為強大以後又背叛趙國,並掠奪趙國代地的人眾和財物。趙孝成王元年,趙國大將李牧在代、雁門破殺匈奴十萬餘騎的同時,東降林胡,再次戰敗東胡。
秦漢之際,匈奴的冒頓單于剛即位時,東胡恃強向匈奴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于採用麻痹敵人的做法,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從此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後來退居烏桓山的餘部形成烏桓族,退居鮮卑山的形成鮮卑族。「東胡」名字從此消失。
東胡
2. 東胡族系
東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烏桓、鮮卑以及由烏桓分化出的烏洛侯,由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室韋、蒙古。
東胡族系圖
《後漢書》卷120《烏桓鮮卑傳》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余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兩漢三國期間,烏桓頻繁遷徙。遷居中原的烏桓族融入了華夏族,而留居原地者也「分別融入或發展成奚族、室韋族或烏洛侯族」。「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
《晉書》記載:曾在晉代受封為「鮮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
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部落已遍布大半個北中國:居於今陝西、甘肅一帶的乞伏、禿髮等部;居於今河北、山西一帶的拓跋等部;居於今河北東部、遼寧西部的慕容、宇文、段等部。
柔然出自於鮮卑,《魏書·蠕蠕傳》中記載:「蠕蠕(即柔然),東胡之苗裔也。」。
庫莫奚,《魏書·庫莫奚傳》記載:「其先,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
契丹出自庫莫奚、宇文兩個部落,游牧於潢水及土河流域一帶,自號「契丹」。《魏書》卷100《契丹傳》記載:契丹屬宇文鮮卑部的一支。
室韋,《北史·室韋傳》載:「室韋,蓋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
蒙古,最早見於《舊唐書·室韋傳》,傳中稱它為「蒙兀室韋」,是居於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南岸的一個部落,是室韋部落聯盟的一個成員。《遼史》中所載的契丹語和蒙古語差不多,清末著名蒙古史學者沈曾植,經過用鮮卑語和蒙古語相比較之後,說「蒙古語與鮮卑語相去無幾」,從地域上看,鮮卑起源於今額爾古納河東南的大鮮卑山,而後來的室韋的活動地區也在額爾古納河這一帶,可見鮮卑、契丹、室韋、蒙古都是屬於東胡這一族系的。
烏洛侯,或作烏洛渾、烏羅護、烏羅渾,為烏桓之一部。《魏書》卷100《烏洛侯傳》記載:「烏洛侯國,在地豆於之北,去代郡四千五百餘里」。唐以後,烏洛侯逐漸融入於室韋、女真等族中。
3. 東胡族系-烏桓族的發展
曹操北征烏桓
退居到烏桓山之後,烏桓民族逐水草而居,繼續游牧生活,而且常常還要向匈奴進貢,匈奴每年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等土特產。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46年)烏桓趁匈奴內亂之時進攻匈奴,把匈奴趕出了大漠以南,從此擺脫了匈奴人的壓迫。東漢政府又對烏桓予以優撫,允許烏桓人部分移居到關內各地,也可以在遼東屬國等地進行放牧,此時烏桓人大多歸附於東漢。這樣一直到了東漢末年,東漢政府無力對邊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紛紛的趁亂稱王。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遼西烏桓大人蹋頓統一了現在遼寧一帶的烏桓各部。漢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紹官渡之戰之後敗給曹操,他的兒子袁熙和袁尚出奔遼東投奔了烏桓的蹋頓,形成殘餘勢力,謀劃著將來有一日反攻中原,重新奪回冀州。兩年之後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親自出馬,北征烏桓,戰於柳城(今遼寧省遼陽市境內),斬殺了烏桓的蹋頓等諸王,從此烏桓徹底的衰落,它的地位也被鮮卑所取代。再後來到了五胡十六國時期,殘餘的烏桓民族與各族雜居,形成「雜胡」。後來在唐朝的時候嫩江以北有個烏丸國,傳說是烏桓後人所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征伐烏丸國,之後烏桓民族徹底的融入了其他民族,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4. 東胡族系-鮮卑族的發展
鮮卑
公元87年鮮卑崛起,在2世紀時繼承匈奴故地,稱雄塞北。4世紀西晉滅亡後的五胡十六國期間,陸續在華北大地上建立了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等國,而漠北則是由它的一支(柔然人)繼續稱霸。公元439年北魏統一華北以後,時常與柔然發生衝突。我們大家很熟悉的花木蘭的故事,就是發生在北魏,花木蘭去從軍打仗的敵人,就是柔然。再後來的歷史大家比較熟悉,北魏經歷六鎮之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隨後又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最後北周統一華北,公元581年楊堅篡位成功,隋朝建立,北周滅亡。鮮卑人的另外一支,稱霸塞北的柔然汗國也於公元552年為突厥汗國所滅。鮮卑人的政權就還剩五胡十六國時期由從東北輾轉到青藏高原的鮮卑人的一支在青海河湟地區建立的吐谷渾汗國還繼續維持著統治,到公元663年,吐谷渾被吐番汗國所滅,從此鮮卑人也走下了歷史的舞台。
5. 東胡族系-柔然族的發展
柔然,是鮮卑人的一支。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期,是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於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古代民族。當時,正是中國歷史上處於十六國、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期。柔然源於鮮卑的拓跋部,主要游牧在鄂爾渾河與土拉河流域。拓跋部南遷後,進居陰山一帶,後來合併附近的部落組成部落軍事聯盟。柔然最強盛時,他的勢力遍及大漠南北,北達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北到大興安嶺,東南與西拉木倫河的庫莫奚及契丹為鄰,西邊遠及準噶爾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並曾進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諸國如烏孫服屬。鮮卑人拓跋部創立的北魏政權曾多次與柔然互相征伐。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柔然牟汗紇升蓋可汗,肅清其在戈壁以南的勢力後,認為柔然人智力低下,像只會蠕動的蟲子一樣,下令改稱柔然為蠕蠕。
柔然
公元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門可汗擊敗,汗國崩潰。柔然王室由鄧叔子可汗率領,南逃至西魏,西魏太師宇文泰不敢收留柔然人,將此部三千餘人收捕,全數交給突厥使者,然後這批人全部被突厥人斬殺於長安的青門外。另一部柔然西遷中亞,後同當地一些嚈噠部落為逃避突厥追殺進入歐洲,稱阿瓦爾人,曾建立了阿瓦爾王國, 公元9世紀初,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殘存的阿瓦爾人定居下來,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
6. 東胡族系-契丹族的發展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公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成為契丹人的祖先。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在部落聯盟時代,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時代。
契丹的興起
公元916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機正式建國稱帝,成為遼政權的創始人,國號「契丹」,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大契丹」,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宋金兩國合力滅亡。遼末,遼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遼朝宗室後代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與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契丹人與當地人融合,迅速的伊斯蘭化,成為了今天中亞人的一部分。留在中國境內的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國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據考證,目前存在於我國東北地區的達斡爾族可能是契丹族的直系後裔,另外在中國的雲南地區,根據家譜的記載,有一部分人可能是當年隨蒙古軍隊南征而留在當地的契丹族後裔,但是到了今天已經完全的漢化和當地居民融合了。
7. 東胡族系-蒙古族的發展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及臨近省份。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約為1000萬人,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今天我們56個民族中的鄂溫克族和土族也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族由鮮卑的一支柔然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前面講到柔然與南北朝時期統治中國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戰,後來柔然被突厥汗國擊敗後,分為南北兩支逃跑。向北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外興安嶺以南地區的這部分柔然人,被稱作室韋,他們是蒙古族的祖先之一。《舊唐書》有「蒙兀室韋」的記載,「蒙兀」 與「蒙古」是同名異譯,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恆的火焰」。蒙古諸部中,東蒙古來自室韋諸部,成吉思汗家族就來源於此。
宋朝時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統治逐漸衰落,東邊的室韋諸部開始西遷至蒙古高原內部。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逐漸分布於三河流域和外蒙古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部、札答蘭部、泰赤烏部、弘吉剌部等民族和部落。公元1206年,蒙古乞顏部黃金家族傑出的領導人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東征西討,震驚世界,蒙古人一時間成為亞歐大陸上的新主人。從這時候起,北方蒙古高原上這些大大小小被成吉思汗統一的部落和氏族的人群,統統被叫做蒙古人。一直到中國的明朝建立,蒙古人喪失對中原的控制重新退回漠北故地,後來又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直到現在,蒙古族,可能是東胡系統民族最直接的傳人了。
蒙古
總體而言,東胡族系的歷史其實極為輝煌,而且後續影響十分深遠,戰國長城之築有它的原因,匈奴之強是因與它之戰,它的兩支烏桓族和鮮卑族對中國歷史影響了數百年,至於柔然、契丹、蒙古各族,影響之深不必多言。
推薦閱讀:
※??生活在內蒙古為啥瘦不下來?
※蒙古佳肴羊背子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古迹之通遼青龍寺【圖文】
※北京城裡的清代通遼蒙古王爺府
※成吉思汗六征西夏,蒙古軍血洗興慶府,200年西夏國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