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攬雀尾」一式的內功是怎麼修鍊的?他的特點是什麼?

「攬雀尾」一式是孔雀三式之一,又名混元四手,太極四手,是為「掤捋擠按」4勢。武林中盛傳的太極十三勢心法,其中的四正手就是指他,其餘四化手是指「采挒肘靠」。

起手」掤「之一式前面與」野馬分鬃「相同,只是托掌化為」掤"勢,切掌化為"按"勢,"掤"之一勢內功多用於升發陽氣,此勢中與"按"勢結合,則使抱球所聚之氣,化於周身,使周身有八方回蕩之勇;此式當「威猛生之,收藏在內」。內守三寶精氣神,外潤四肢百骸,強筋壯骨,百鍊赤身, 以求金剛之質。

由於他出手式為掤與按,不是「野馬分鬃」的先托切掌運行,終點後才化掤按,因此他氣化為力,佈於周身的感覺更強。氣機的感應則是前掤手到位時,小臂和手背熱力滾滾,這是三陽經所在。後手按到位時,則是手三陰的氣感強烈,力注掌根,直達手心與手指。如細心體會,會發現「掤」手五指的感應和「按」手五指的感應會有所不同,習者可於練習之時,自行體會其中奧妙。

「掤」使氣機化合真力運遍周身,「捋」則通過身體後坐,呈虎坐之姿,由腰帶肩,再帶動雙臂,雙腕,雙手捋回腹前,氣機結聚在小腹丹田,是由開而合,正是「開合有度」。

其後 「捋」化為「擠」,虎步換龍行,此式開的力量不如「掤「勢,是開中有合,比較微妙。譜文中「太淵六脈細心聽」,「袖底藏有混元象」已經形象說明。

此後龍行虎步再「捋」,回到胸前,「按」至小腹,再前「按」。此時「捋」氣為合,然後再下按是更助於內力下注丹田,同時使收回小腹丹田的元氣壓縮,再龍行「前按」,此時壓縮到極致的元氣,化力而出,力量更大。

綜合所述,攬雀尾一式通過「虎步龍行,龍行虎步」的反覆變化,「掤捋擠按」四式引導氣機開合升降,使元氣在這開合有序,升降有度的運功中,不斷震蕩,正是太極拳「神宜內斂,氣宜鼓盪」的修行,使元氣在這陰陽升降中不斷壯大,滋養周身百骸。這是這一式的主要內功運化特點,其他如大小指,大腳趾的感覺比較強,手心和腳心發熱,這些是共有的,當然由於此式,合於小腹的手勢較多,元氣聚于丹田的作用更強,因此小腹發熱的速度更快。

在練習此功久後,元氣初起,會有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我們知道鍛煉一兩小時後,會因為運動消耗,小腹腰圍會變小。而攬雀尾一式,因為經常的斂氣入小腹丹田,當氣機啟動後,你會發現練完一兩小時後,腰圍不僅沒小,還可能變大了一些,這是因為氣注丹田的緣故,所以久練內功,小腹會日漸混圓飽滿,不象常人一樣下陷,這也是功夫長進的一種實證。

「攬雀尾」中的「掤」更多的是用來運化內力,實際技擊中,用胳膊擊打對方的時候比較少,多用於防守,擊打對方時多以「掤」掌居多;「捋」之一法是武林中殺法,內藏「分筋錯骨式」和「斷肘折肱法」。例如對方攻來一直拳,我側身一讓,手抬起,一前一後別住對手胳膊,順力一捋,敵如欲收回手,則前手托,後手擠按,就可以傷其手腕,胳膊。其實認真一看,這個跟手揮琵琶一式,頗為相似。只是雙方在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應用,「手揮琵琶」是「驚彈崩炸走螺旋」的發力,而「掤捋擠按」是「沾連粘隨不丟頂」的用法。「手揮琵琶」是對方用力猛,速度快,而已方也能有發力的空間時使用,是剛法;「掤捋擠按」則是要等到對方力盡時,我才使用,或者在我不能爆發力量時使用居多,是柔法。

還有另一種「捋」的使用法,這是對手擊打過來, 單手一「掤」,打散對方力道,其後手化「捋」一抓,另一手順勢或掤,或按或刺,擊打對方。這是對付對方「驚彈崩炸」的打法,先用「掤炸」的力量打散對方的螺旋力,才能進一步「捋,抓」,否則直接「捋」的話,沒有效果。

敬請關注!

會有更多精彩內容!

推薦閱讀:

秘不外傳的太極內功,您了解多少?
氣功內功入門
養心健身太極內功
拳道集錄.內功四經
轉 太極拳內功基本修鍊方法

TAG:太極拳 | 修鍊 | 太極 | 怎麼 | 內功 | 肝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