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言律詩聲律

關於五言律詩的句式及其聲律 有關幾個問題的探討 詩是文學體裁之一。詩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地集中表現社會生活在人們心靈感受中的反映。詩具有不同類型的節奏和聲律,韻律。就詩的創作情況,現在大都不太講究詩的聲律,這就不能形成詩在語言中因聲調錯落變化而形成特有旋律,來更好地抒發感情。下面僅以五言律詩的句式及其聲律有關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 詩的聲律格式的基本元素是字的聲調

漢字是漢語的基本單位。同一個漢字,表現在不同的方言中可以有不同的發音。為此,1912年時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經過籌備於1913年2月15日召開全國讀音統一代表大會。實到有各省及特邀代表44人。代表要求:1,精通音韻,2深通「文字學」,3至少通一門外語,4諳多種方言。會議審定了6500個字(另加600個俗字新字)。並臨時採用一套注音符號核定每字的音素及聲調。審定的國音,基本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讀音的聲調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同時還吸收其它方言的語音特點,如區分尖團音,並保留入聲。古代詩歌把平聲作為平聲,把上聲,去聲,入聲合稱為仄聲。1958 年公布的《漢語拼音方案》則不再保留入聲,把入聲字分別相應的派列到不同聲部。而將陰平,陽平作為平聲,將上聲,去聲作為仄聲。仄,本義為傾斜,與「平」正相對。仄聲就是跟平聲不一樣的聲調。按五度音階表示法,陰平為55,陽平為35,上聲為214,去聲為51.。語言中由於聲調的變化,就能低昂互節,就像音階的不斷變化,使語言富有音樂性,從而能促使引起感情的共鳴。詩講究聲律,就是求通過詩的吟誦,從聲調的不斷變化中抒發感情,引起感情的共鳴。

二 沈約的聲律論

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說;「夫五色相宜,八音協暢,由於玄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為文。」並做出例句:「子建含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荊零雨之章,正長朔風之句」。(注)就按現代漢語注音標出這四句每字平仄聲,即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啟功解釋,浮聲就是揚調,即平聲;切響就是抑調,即仄聲。

再一個漢語雙音節詞語多,所以平仄聲都以句中第2,4,6字作準。

也就一般說的1,3,5不論。現在分析這四個句子第2,4,6字的平仄聲排列次序。

仄 平 仄;平 仄 平;平 仄 平;仄 平 仄。即在一句內第

二字是平聲,第四字不能再用平聲,得用仄聲,第六字得用平聲。反之,第二字是仄聲,第四字不能再用仄聲,得用平聲,第六字則得用仄聲。這種格式,在聲律中稱為:「句內要平仄相間。」要把第1,2句,第3,4.句各組成一聯,則每一聯內,上下句相應的第2,4,6的平仄聲,正好相反。前一聯是仄對平,平對仄,仄對平。後一聯是:平對仄,仄對平,平對仄。這稱為:「聯內要平仄相對。」

再觀察相鄰兩聯兩句情況,即前一聯的下句,跟後一聯的上句,第2,4,6字平仄聲相同。在聲律中 就稱為「鄰聯要平仄相粘」。按節奏說六言每句是三頓,像慢三拍節奏,而這四句的平仄變化就構成了它獨有的聲調上的旋律。沈約這是對自己的駢體文在聲律上提出的要求。而在作詩上只提出平頭,上尾等八病。以五言詩為準,平頭是指第一字不得與第六字同聲,第二字不得與第七字同聲,即是「聯內平仄要相對。上尾是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沒鄰聯間第2,4,6字之間是否應同聲的要求。後發展的格律詩,就是把沈約對駢體文的聲律要求也作為格律詩的聲律要求。下面就用沈約寫的一首詩作例,來進行品賞 。

詠 桃

風來吹葉動 風去畏花傷 紅英已照灼 況復含日光

平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 仄仄平仄平

歌童暗理曲 游女夜縫裳 詎減當春淚 能斷思人腸

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

這詩沒出現上尾的「同聲」之病,尾聯則犯平頭了。鄰聯之間平仄並不相粘。還出現三平尾,三仄尾。古稱「永明體」,說明已開始講究詩句的聲律!

鄰聯之間相粘的也有。《玉台新詠》是南北朝陳徐陵孝穆在梁時所編梁以前之詩歌選集。其中選有近代西曲歌五首。看所選的《石城樂》:

生長石城下 開門對城樓 城中美年少 出入見依投

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

這詩鄰聯合乎「鄰聯要平仄相粘」,按韻句末兩字則是平仄相對。這都為初唐宋之問,沈詮期解決了四聲二元化並解決了粘式律提供基礎。

宋之問 渡 漢 江

嶺外音書斷 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 不敢問來人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這就完全合乎五言律詩的五絕了。即合乎「句內平仄相間,聯內平仄相對,鄰聯平仄相粘」的五言律詩的聲律格式。

註:子建贈王粲詩「從軍度函谷,驅馬過西京」

王仲宣七哀詩「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孫子荊陟陽侯詩「晨風飄岐路,零雨被秋岸」

王正長雜詩「朔風動秋草,邊馬有歸心」

三 五言律詩句式

五言律詩句式之前,若相應加平平或仄仄就成七言律詩句式。相對的我們也可認為五言律詩的句式是從三言句式之前加相應平平或仄仄組成的。另外五七言律詩強調兩點;一是不能有三平尾,三仄尾。二是不能犯孤平。這兩項正是確定是否可做其句式的原則。三字句按平仄排列有以下幾種組合形式:

平平平 平平仄 平仄平 平仄仄 仄平平 仄平仄 仄仄平 仄仄仄

去掉三平尾,三仄尾還剩六個句式;相應各加平平,仄仄,看那個句式適用。

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 適用 (1)句內平仄相間

平平平平仄 不適用 (2)第2,4字同聲。仄或平聲只有1個。按不能犯孤平,即五言中

得是兩平聲與三仄聲或三平聲與兩仄聲相配。五個字中只一平聲或一仄聲,就不適用。

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 適用 同(1)

仄仄仄仄平 不適用 同(2)

平仄仄 仄仄平仄仄 不適用 同(2)

平平平仄仄 適用 同(1)

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 適用 同(1)但第一字須改為平聲。

平平仄平平 不適用 同(2)

平仄平 仄仄平仄平 適用 拗句 為避免犯孤平,首字應用平聲字。

平平平仄平 適用 三不論形式

仄平仄 仄仄仄平仄 適用 三不論形式

平平仄平仄 適用 拗句

拗句,就是說一句中有兩個仄聲,三個平聲,或兩個平聲,三個仄聲 ,且又是本身從三言句式推衍出來的。不保留就顯不出三言句式的特點。所以,古代人把它作為拗句留住了。這樣五言格律詩的句式共有八個: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平仄

七言律詩句式就是在上八句式前相應加「平平」或「仄仄」。

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

四 五言格律詩按聲律要求的句式組合模式

五言律詩句式有八個,每一句式都可以作為首句出現,若以平聲作韻,按八病中的上尾就不能用句式中平聲作末字的句式。所以首聯我們允許首句末字可以是平聲。其餘三聯按平韻上句仄聲,下句平聲。聲律格式就按平仄聲:

「句內相間(拗句例外),聯內相對,鄰聯相粘」的要求,進行句式的組合。如確實在組合過程順利,那這八個句式,就是五言律詩應有的句式。下面僅以這八個句式的每一句式作首句,進行相應的組合,並從首句末字為平聲字開始。

(一)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二)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三) 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

(四)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五)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六) 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

其中仄仄仄平仄包含在仄仄仄平平 作首句中,平平平仄平包含在平平平仄仄作首句中,所以五言格律詩的聲律格式就只有這六種模式。另外,起句末字是平聲,則最後一句和首句聲律必然相同。所以上面即先按首句末字是平聲來排列的。

掌握了五言律詩這六種句式組合模式,就很容易推衍出七言律詩的句式組合模式。只要在每句句首,是兩平聲則在其前加兩仄聲,是倆仄聲則在其前加兩平聲即可。

掌握五七言律詩句式的聲律格式,是寫五七言律詩和絕句的基本功。宋詞中雙音節開始的五七言句式,基本就是詩中的五七言句式。四,六言句式也是要「句內平仄相間」。真正能很好抒發感情的新詩,每行四字以上,也大都能做到平仄相間。


推薦閱讀:

五言律詩的聲律
【詩林擷英】張棟:《五言律詩選輯》
唐詩三百首之五言律詩

TAG:五言律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