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280——明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4月17日~1424年7月18日)。明朝第三代皇帝。

姓名 朱棣
廟號 明成祖(明太宗)
謚號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

聖武神功純仁至孝

文皇帝

陵墓 長陵
在世 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64歲)
在位 1402年7月17日-1424年8月12日
年號 永樂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

明成祖-簡介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4月17日-1424年7月18日),漢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鎮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殺方孝孺等人。

明成祖即位後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前六次在永樂年間進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間進行),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明成祖-生平介紹

朱棣出生於元末的戰亂時期。那時群雄並起, 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以至於連給兒子起個名字的工夫都沒有。朱棣自稱是馬皇后嫡生,實際上他的生母是個貴妃,為此衍義出許多的野史和傳說。朱棣長大後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他娶徐達的長女為妻,成了他的好內助。燕王是諸王當中勢力最強的一個,在抵禦蒙古諸部的內擾中,他得到了鍛煉,也初步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他要,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當皇帝。現在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照理應該好好慶祝一下。幾乎與朱棣呱呱墜地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他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麼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明史》記載朱棣為馬皇后所生,也就是嫡子了;但因明成祖曾先後數次修改《明太祖實錄》,所以對《明史》的記載後人一直都有所懷疑。

廟號釋義  為什麼明朝在明成祖之後的皇帝都只稱宗了呢,原來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朱棣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大白塔處,寺以塔名,頗為得體。該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

仁孝文皇后,明成祖朱棣嫡後(1362年-1407年),濠州人,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明太祖朱元璋曾親至徐家,為兒子朱棣聘為妃。

徐皇后生於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比成祖小2歲。明洪武九年,15歲的徐氏嫁給17歲的皇子朱棣為燕王妃。徐氏仁孝溫和,馬皇后不只一次當眾稱讚這位兒媳婦。

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妃隨成祖就藩北平。

後來,建文帝削藩,成祖反,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攻破南京,燕王妃再次踏進皇宮的時候,已經是這裡的女主人了。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成祖登基為帝,封王妃徐氏為皇后。

徐皇后生了3個兒子,分別為太子朱高熾(明仁宗)、漢王朱高煦及趙王朱高燧。

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徐皇后卒,壽46歲。朱棣對結髮之妻的離世非常傷痛,上謚號仁孝皇后,不再立後。

徐皇后的全謚為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后。

  仁宗朱高熾

  漢王朱高煦

  趙簡王朱高燧

  (仁宗、漢王、趙簡王母俱為仁孝文皇后徐氏)

  皇子朱高爔(1392年1月18日-?),幼殤,未封,生母不詳

  女永安公主,下嫁廣平侯袁容,1417年卒,子袁貝。

  永平公主,下嫁富陽侯李讓,1444年卒,子李茂芳。

  安成公主,1403年下嫁宋琥(西寧侯宋晟子),1443年卒。

  咸寧公主朱智明,1411年下嫁宋瑛(西寧侯宋晟子),1440年卒。

  常寧公主,下嫁沐昕(西平侯沐英子),1408年卒,壽22歲。明仁宗朱高熾

漢王朱高煦

趙簡王朱高燧

皇子朱高爔 女兒

永安公主:母不詳。下嫁廣平侯袁容,1417年卒,子袁貝。袁容,壽州人,父洪以開國功,官都督。洪武二十八年選容為燕府儀賓,配永安郡主。燕兵起,有戰守功。永樂元年進郡主為公主,容駙馬都尉;再論功,封廣平侯,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凡車駕巡幸,皆命容居守。

初,都指揮款台乘馬過容門,容怒其不下,棰之幾死。帝聞之,賜趙王朱高燧書曰:「自洪武來,往來駙馬門者,未聞令下馬也。昔晉王敦為駙馬,縱恣暴橫,卒以滅亡。汝其以書示容,令械辱款台之人送京師。」容由是斂戢。

十五年,主薨,停容侯祿。宣宗即位,復故。卒,贈沂國公,謚忠穆。子禎嗣,卒,無子。庶弟瑄,正統初乞嗣。帝曰:「容封以公主恩,禎嗣以公主子。瑄庶子,可長陵衛指揮僉事。」天順元年詔復侯爵,卒。弟琇,成化十五年嗣,卒。侄輅乞嗣侯,言官持不可。帝曰:「詔書許子孫嗣。輅,容孫也,輅後毋嗣,仍世衛僉事。」輅卒,子夔,弘治間乞嗣侯。不許。

永平公主:母不詳。下嫁富陽侯李讓,1444年卒,子李茂芳。讓,舒城人,與袁容同歲選為燕府儀賓。燕兵起,帥府兵執謝貴等,取大寧,戰白溝河有功,署掌北平布政司事,佐仁宗居守。其父申,官留守左衛指揮同知。惠帝欲誘致讓,曰:「讓來,吾宥爾父。」讓不從,力戰破平安兵。帝遂殺申,籍其家,姻族皆坐死或徙邊。永樂元年進讓駙馬都尉,封富陽侯,食祿千石,掌北京行部事。卒,贈景國公,謚恭敏。子茂芳嗣侯。仁宗即位,以茂芳母子在先帝時有逆謀,廢為庶人,追奪其父讓並三代誥券毀之。是年,茂芳死。正統九年,主薨。天順元年詔與茂芳子輿伯爵,卒。成化間,授輿子欽長陵衛指揮僉事。

  

安成公主:母徐皇后。成祖即位,下嫁宋琥,西寧侯晟子也。正統八年,主薨。即1403年下嫁宋琥(西寧侯宋晟子),1443年卒。

  

咸寧公主:母徐皇后。永樂九年下嫁宋瑛,琥弟也。襲西寧侯。正統五年,主薨。十四年,瑛與武進伯朱冕御也先於陽和,戰死。即1411年下嫁宋瑛(西寧侯宋晟子),1440年卒。

  

常寧公主:母不詳,下嫁沐昕,西平侯英子。主恭慎有禮,通《孝經》、《女則》。永樂六年(1441年)薨,年二十二。卒

明成祖-宮廷生活

明成祖

習儒尊孔

朱元璋年輕時沒機會上學,後來只是在馬背上學了點文化,當他親自撰寫詔敕或什麼祭文時,語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為徐達墓撰寫的碑文,誰也斷不開句。朱元璋一生都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遺憾。因此,他十分重視對孩子們的教育。

 

 

朱元璋稱帝的第一年,就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作為太子和諸弟學習的場所。堂中藏有大量歷代圖籍,供他弟兄們觀覽。徵聘各地名儒,輪班授課,教育太子和諸王。師傅都是滿腹經綸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後十幾年,向太子和諸王講四書五經,講封建禮法,一舉一動都要合封建禮儀。

  

教育有方

如何教育這些皇子們,朱元璋對儒臣們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針:「譬如一塊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塊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師,豈不是愛子弟還不如愛金玉嗎? 我的孩子們將來是要治理國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辦事。教育他們的方法,最要緊的是正心。心一正,萬事都能辦好;心不正,各種邪欲都來了,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們切實的學問,用不著像一般文士那樣,只是會記誦辭章,沒一點好處。」

師道尊嚴

在皇子們的師傅中,有一個叫李希顏的,原是個隱士,因名氣高,朱元璋寫了親筆信把他徵召入京,讓他當皇子們的老師。在古代,私塾的老師手裡都有個戒尺,學生不聽話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經習慣了這一套,對皇子們依然很嚴厲。有一次,一個皇子不聽話,讓他打在腦袋上,腫起個泡。朱元璋見了很心疼,一時大怒,準備治李希顏的罪。馬皇后在旁勸解道:「師傅教我們的兒子以聖人之道,哪裡還能對師傅發怒呢?」朱元璋這才消了氣,不久還讓李希顏升了官。史書中沒記載挨打的是不是朱棣,但他肯定是在這樣嚴肅的氣氛中進行學習的。

  

言傳身教

朱棣兄弟們除了接受師傅們的教育外,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宮,趁朱棣兄弟們都在跟前,便指著宮中的一片空閑地對他們說:「這裡並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樓榭,作為遊玩場所,只是不忍心多費民財罷了。過去商紂王大造瓊宮瑤室,結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漢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憐惜一百兩銀子的費用,就沒有建,所以當時國泰民安。你們以後要經常心存警戒啊!」在這種場合,朱棣兄弟們都要格外恭謹,否則的話,一受懲罰就比師傅們更嚴厲。

  

朱棣從他父皇那裡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饑寒也,嘗使之少忍饑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習武強志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兒子們成為文弱書生,就讓他們經常做些強健筋骨的活動。他當吳王不久,看到7個兒子漸漸長大了,「宜習勞,令內侍制麻履行滕。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謂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纏腿。這裡是說,讓朱棣兄弟7人都穿著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這對長期住在深宮大院中的皇子們來說,雖說勞累點,但還是饒有興味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還要不時地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以健體強志。

體民疾苦

洪武九年(1376),朱棣已是17歲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讓皇子們體驗一下民間的生活。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裡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父皇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這裡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窮鄉,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這裡,朱棣彷彿看到,他的父皇小時候是怎麼樣受苦受難,創業是多麼的艱難。他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明成祖-受封燕王

朱棣的長兄朱標,即南京一帶所習稱的「大頭太子」,在朱元璋稱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大祭天地於南郊,在郊壇南邊正式登極稱帝。他連贈祖上四代,冊封馬氏為皇后,立朱標為皇太子。

  

早立藩衛

在朱元璋看來,元朝之所以經常發生宮廷政變,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稱帝就要解決這個問題。他還看到當元末農民起義四處爆發的時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強有力的藩衛。有鑒於此,洪武三年(1370)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個小兒子封到各地當藩王。他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還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明成祖朱棣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諸子封王

  

封諸子為王的這件事也就定下來了。對這麼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當然要發一個正式詔諭:

  

考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長者必正位儲貳。若其眾子,則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蓋明長幼之分,固內外之勢者。聯今有子十人。前歲已立長子為皇太子。爰以今歲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為秦王、第三子為晉王、第四子為燕王、第五子為吳王、第六子為楚王、第七子為齊王、第八子為潭王、第九子為趙王、第十子為魯王、使孫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設置相傅官屬。凡諸禮典,已有定製。於戲!眾建藩輔,所以廣盤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親支之厚。古今通誼,朕何敢私!

  

也就在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漢唐舊制

朱元璋分封諸子為藩王,口口聲聲說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我們不妨簡單回顧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樣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損益。

  

漢朝建立後,劉邦也實行分封,起初是同姓王和異姓王並存,後將異姓王漸次削奪,只保留同姓王。這些同姓王在封國內有政治、經濟、軍事大權,後來終於造成「吳楚七國之亂」,旗號是「清君側」,實際上是要奪皇位。晉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且握有軍政實權,後釀成「八王之亂」。唐代雖也封皇室子弟為王,但「有名號而無國邑」,都要住在京城的宅院里,由宦官進行管理。宋代大體沿用了唐代的做法,只是稍作改動。宋代封王只及自身,不得世襲,可以像庶民子弟一樣,參加科舉考試為官。元代封皇子為王,派往各行中書省,專制一方,儼然是地方上的軍政首領,明顯帶有民族壓迫的色彩。

  

明成祖徵集天下畫家在文化殿畫《唐太宗納魏徵十思疏》、《漢文帝止輦受柬圖》等,但這些有記載的壁畫早已不復存在了

分封太侈

在朱元璋看來,還是漢代的分封辦法比較好,使封國和郡縣相間,便於監視。在此基礎上,他建立了自己的分封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對朱棣本人,而且對明代的政治都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

  

按照明制,皇子封為親王都授予金冊金寶,年食祿米萬石。其護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但這只是就一般情況而言,像北邊防禦蒙古的幾個藩王,所統兵上都超過此數。例如在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這些藩王的府第、服飾和車旗等,「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見了他們都要「伏而拜謁」。

  

藩王的嫡長子立為世子,即藩王的未來接班人,10歲時就授予金冊金寶。其它諸子則授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以後各世子孫都有封爵,自六世孫以下都封為奉國中尉。他們生的時候要向宗人府請名,年齡大了要請婚。但他們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之類的行當,只是坐糜俸祿。明中期以後,皇室成員的俸祿成了國家沉重的包袱。

  

明成祖用30名宮女殉葬

擁兵自重

藩王沒有行政權,只有軍事權。朝廷調地方軍隊,地方守鎮官還要得到當地藩王令旨後才能調動。遇有戰事,即使元勛宿將也要聽藩王節制。當燕王朱棣率軍征討乃兒不花時,像傅友德那樣的大將也要受他調遣。朱元璋感到他這套制度比以往歷代都嚴密,大明江山可以長治久安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剛死,那裡就爆發了朱棣與建文皇帝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

  

一語成讖

對這種分封的弊端,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早就看出來了,只是很少有人敢公開說。著名的文士解縉率直敢言,他「數上封事,所言分封勢重,萬一不幸,必有厲長、吳潞濞之虞」。說得最直率的大概就是那個平遙縣的訓導葉伯巨了。洪武九年(1376年),葉伯巨上書言事,說明太祖「太過者三」,第一條就是「分封太侈」:,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廓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

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臣竊以為不然。何不現於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朱元璋見疏大怒,認為這是離間他們一家骨肉,要親手射殺他。葉伯巨終於為此事死在獄中。不幸的是,葉伯巨所言果然成了事實。

明成祖雕像

良助賢佐

朱棣在就藩燕京以前,朱元璋還為他完了婚,妻子就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朱元璋聽說她「貞靜,好讀書」,被人稱為「女諸生」,就把徐達找來說:「你我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相契的常結為婚姻,你的長女就嫁給我的四子朱棣吧。」徐達自然是滿口答應。徐氏於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第二年就成了親。這時朱棣18歲,徐妃16歲。就是這位看來賢淑貞靜的徐妃,後來成了朱棣奪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內助。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其它諸王都是如此。為了這件事,朱元璋還曾特地告諭諸王,要他們不要與燕王攀比,因燕王府邸是元朝舊宮,不需要新建,他們新建的府邸則都要按規定辦事。不難看出,朱元璋對燕王寄望殊深。

  

北平是元朝都城,位置險要,燕王的二哥和三哥分別就藩西安和太原,就藩時間還早於燕王兩年,都沒讓他們去北平,而是把北平留給了燕王,其中似乎有「深意存焉」。從朱元璋為諸王選的妃子來看,燕王妃是明王朝第一功臣徐達的長女,而這種婚姻實質上是一種政治行為,在這點上其它諸子也是比不上的。這對朱棣以後的發展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新的起點

這時的燕王已是21歲的英俊青年。他沒有留戀風光旖旎的南國春色、而毅然甘冒「雪花大如席」的北國風寒。他出發了,率領著數千護衛,浩浩蕩蕩地奔赴北平,滿懷著信心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他知道,這是他一生道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

明成祖-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洪武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勢大難圖,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余皆廢為庶人。為圖燕王,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燕王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燕王。張信為燕王舊部,此時遂降燕,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靖難之役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燕王舊部,降燕從戰者甚多。燕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燕。先鋒抵雄縣,為燕師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勛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市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復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燕師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燕,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下南京後,自即皇帝位,下令大索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榜其名曰奸臣,大行屠殺,並實行族誅之法,族人無少長皆斬,妻女發教坊司,姻黨悉戍邊。朱棣還令盡復建文中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

  

此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遂繼續實施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並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廠衛,繼又遷都北京(見永樂遷都),使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死後葬於長陵。

明成祖-永樂遷都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下令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營建北京宮殿。保存至今的的故宮、天壇、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自此開始陸續建造的。永樂十九年正月,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南京應天府作為留都。 

明成祖-弊政介紹

方孝孺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明成祖答應了他。南京陷落後,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穿著喪服當庭大哭,叫人反覆勸他歸順,不聽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當眾嚎啕,聲徹殿庭,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周成王來了。」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成祖暗壓怒火說:「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聲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明政府為之興建蘇祿國東王墓。明成祖聞東王去世,十分悲痛,親自為東王撰寫碑文,以王禮葬於德州境內。因東王后裔為回族

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明成祖又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瓜蔓抄

朝鮮「貢女」,被逼「殉葬」明成祖,朝鮮「貢女」,被逼「殉葬」  

瓜蔓抄是朱棣奪位後誅戮建文諸臣之手段。因殘酷誅戮,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故名。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佔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裡為墟。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多者連坐三族,少者一族。殺戮之慘,株連之多,實為史所罕見。

  

廠衛特務

  

明成祖又設立東廠,這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關,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揮,後來統轄權移到宦官手裡,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權力在錦衣衛之上。明憲宗時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為員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明代錦衣衛、東廠和西廠都是特務機構,合稱「廠衛」。廠衛制度是明朝封建皇權膨脹的產物。

明成祖-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 。明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

纂修大型類書,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庄、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資料的文獻價值。全書體例「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檢索非常方便。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宋元以後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餘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明成祖-西藏功績

河州衛口外的邊都溝(今青海省循化縣文都鄉)土司,一直延續到近代,即是十世班禪大師所出身的文都千戶家族。該家族原在西藏,與薩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隨八思巴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為當地的藏族首領。明朝初年該家族歸附明朝,其首領賞思曾進京朝貢,受到明成祖的封賞。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文都千戶家還保存著明成祖賜給賞思的敕書和銅牌,敕書中寫道: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里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便來入貢,那意思甚好。有今俺即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兒子結束,不忘俺太祖高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來京進貢,十分至誠。俺見這好意思,就將必里千戶所升起作衛。中書舍人便將俺的言語誥裡面寫得仔細回去,升他做明威將軍、必里衛指揮僉事,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著。若有不聽管屬者,將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勿怠。

明成祖

永樂元年五月初五日 上鈐敕命之寶。」

  

永樂二年詔: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好生磨道。自我太祖高皇帝得了西邊時,爾必里阿卜束便來入貢。及俺即了大位子,阿卜束的兒子結束,能知天道,便差人來京進貢。俺見這意思十分至誠,就將必里千戶升起作衛,著他做明衛將軍本衛指揮僉事。阿哈巴差人來謝恩進貢。告稱他兄弟結束病故了,欲要襲他職事。恁中書舍人便將俺的言語誥里寫得仔細回去,教他阿哈巴仍做明威將軍、必里衛指揮僉事,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著。若有不聽管屬的,將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毋怠。」隆務寺原藏明政府敕封必里族頭目為百戶的誥命一件,錄文於後。

  

永樂四年詔: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俺漢人地面西邊,西手裡草地西番各族頭目,與俺每好生近磨道,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統一了天下,那漢每好意思,多曾到有。自我即了大位,恁籠班不忘俺太祖皇帝恩德,知天道,向慕朝庭,俺見這好意思,與了名分。中書舍人便將俺的言語敕里寫得仔細回去,著他做昭信校尉、必里衛指揮司百戶,世世子孫做勾當者。本族西番聽管領著。若有不聽管屬的,將大法度治他,爾兵曹如敕毋怠。」

明成祖-生平功績

穩定邊境

即位後五齣漠北,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疏通大運河;營建並遷都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組織學者編撰長達3.7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明成祖可謂功績累累的一代雄主。

調整政策

明成祖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他對建文時逆命諸臣,殘酷屠殺,大肆株連。永樂初,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初開始設置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置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展經濟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干都司。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五年派兵統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內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進行直接統治。七年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十四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也得到發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亂後,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斯藏(今西藏)地區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他還於四年設立哈密衛,並多次派遣陳誠、李達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朱棣同時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閑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擴大外交

為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的影響,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起,朱棣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與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來。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不幸病故,分別葬於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內屬,於其地設交趾布政使司。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於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嘉靖時改成祖。謚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明成祖-相關評價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朱棣十一歲就被父親朱元璋封為燕王,並於二十一歲就藩北京,當時蒙元的勢力雖然已經被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相當強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京並不安寧,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政權更加穩固。可誰知就是這個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權最終奪取了皇帝的位子,這是當初朱元璋無法預料到了。

明孝陵

朱棣在北京期間,在眾多忠臣猛將的指導下,迅速成長為了一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並在對元朝的作戰中取得了重大的勝利,自己的軍事實力得到了加強,在洪武末年已經成為北方最強的一鎮諸侯。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進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齊泰等人的提議下開始削藩。在先後削奪了五位藩王后,建文帝的矛頭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採取行動,殺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駐守大臣,發動靖難。由於洪武時期的功臣已經被朱元璋殺戮待盡,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輕將領挂帥。但由於朝廷的兵力強大,雙方還是處在一個拉鋸戰的形勢下。而此時建文帝的軟弱就暴露了出來,由於它的一些列決策錯誤,加之朱棣直導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佔領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在群臣的「勸說」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號永樂。

  

永樂初年,為清除建文餘黨,朱棣採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殺十族」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有個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親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連處死,這就叫殺十族。當時的恐怖氣氛可見一斑。太監的勢力在永樂朝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許多太監都參與到了政治中來,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永樂時期的一個重大事件就是鄭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個壯舉就是建造紫禁城,當時北方還不安定,隨時都有戰爭的可能,南京距離較遠,指揮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準備遷都。1416年開始修建阿北京宮殿,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頗有建樹,《永樂大典》的編纂就足以證明。《永樂大典》是解縉等人組織編修的,被譽為古代類書之冠。與清代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更具價值,因為他對古代的書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而滿清統治者編的《四庫全書》對於反映民族戰鬥精神的作品盡量抽毀,對於不得不收錄的名家名作則大肆篡改。因此《永樂大典》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永樂十年以後,為打擊北元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朱棣開始了北征,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北征的頻率越來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時,病逝於榆木川,在位22年,終年65歲,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

明成祖-過失

宮女及宦官達三千人之多。有的學者認為,明成祖如此殘殺宮人,可能因他晚年所患疾病所致,據說:「明成祖晚年患疾病,容易狂怒,發作難以控制,甚至歇斯底里,他本人殘忍好殺,又添上晚年的疾病,就更加狂暴異常。」至於他患了什麼病,官修《明史》及《實錄》只說他晚年容易發怒,這究竟是一種什麼病,發病的誘因是什麼,歷史上已找不到相關的記載了。[1]齊泰、黃子澄。燕軍攻佔南京時,齊、黃二人都不在京城。齊泰全家除他的6歲兒子外,無一幸免於難。黃子澄被人告密,在嘉興被捕,解到南京,朱棣親自審問,後被處磔刑,其家族不論老少一律處斬,所有姻親俱充軍邊疆,只有一個兒子逃脫,改名田經,移居湖北。株連最廣的是方孝孺案。朱棣誅殺了方孝孺及其九族並朋友、門生873人,發配充軍者又千餘人。

這次血腥鎮壓,史書稱為「瓜蔓抄」,意即如藤蔓攀連般的羅織抓捕,只要是和列為「奸臣」的人沾親帶故,都在清洗之列,前後被株連的達數萬人之多。 [2]

誅方孝儒十族

朱棣在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反對朱棣篡權,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燕王大聲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針鋒相對的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覆勸說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方反問:「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國賴長君。」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並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依然還是不屈服,他說「好,我寫!」他從地上拾起筆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

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門生,每抓一人,就帶到方面前,但方根本無動於衷,頭都不抬。明成祖徹底絕望了,也橫下一條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也列作一族,連同宗族合為「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

另解十族為: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母族三即: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誅十族,就指明代方孝孺一案,第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說所有朋友門生。[3]

宰輔

  • 解縉

    解縉(1369年-1415年),字大紳、縉紳,號春雨、喜易,謚文毅,今江西吉安吉水縣人,解綸之弟。明朝第一位內閣首輔。

    生於世宦之家,六歲能詩,被稱為神童。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成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縉即日上封事萬言,略曰:「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復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明成祖時開文淵閣,解縉與黃淮、楊士奇等人入直文淵閣。明成祖年間奉詔主修《永樂大典》,永樂五年(1407年)告成,晉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因立太子事[1],為漢王高煦所惡讒,永樂五年(1407年)以「泄禁中語」,「廷試讀卷不公」,貶為廣西參議,又為李至剛所構陷,改貶交趾。永樂八年(1410年),因私見太子,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下獄五年,永樂十三年(1415年)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紀綱上囚籍,帝見縉姓名曰:『縉猶在耶?』[2]於是紀綱用酒將他灌醉,全身赤裸,凍死於雪地。妻子宗族徙遼東,仁宗即位後詔歸其妻子宗族。後謚文毅。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復其官贈朝議大夫。

    解縉善書法,尤善狂草,墨跡有《自書詩卷》、《書唐人詩》,明吳寬《匏翁家藏集》稱:「永樂時,人多能書,當以學士解公為首,下筆圓滑純熟。」著有《文毅集》。

  • 黃淮

  • 胡廣

    楊榮

  • 金幼孜
  • 楊士奇

    胡儼

  • 太監
  • 鄭和:三寶太監七下西洋。
  • 王景弘:鄭和的副手。
  • 侯顯:有才辨,強力敢任,五使絕域,勞績與鄭和亞。
  • 亦失哈:鞏固北方邊防,晚年研究改造武器,如改造步槍(裝槍頭-為安裝刺刀的先驅)。
  • 王彥 (太監):原名王狗兒,尚寶監太監。
  • 昌盛:神宮監太監,貴州人。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

  • 姚廣孝是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謀劃「靖難之役」幫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複姓,賜名廣孝,授太子少師。廣孝一直不蓄髮,不娶妻,為出家之人,八十五歲病故,葬於北京房山崇各庄,現有墓塔留存。 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稱。 為「北郭十友」之一。

    姚廣孝-個人檔案

    影視中的姚廣孝

    中文名稱: 姚廣孝

    又名: 字斯道 法名道衍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明代

    民族: 漢族

    生卒年: 1335—1418

    出生地:蘇州

    祖籍:河南開封

    相關人物: 宋濂 明宣宗 朱元璋朱棣

    姚廣孝-個人經歷

    生於醫生世家,十四歲落髮為僧,師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之術。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說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選高僧侍諸王,廣孝入選燕王朱棣,住持大慶壽寺。故友宋濂、高啟多為朱元璋所殺,對洪武朝政治有諸多遺恨。又協助燕王訓練軍士,計擒都指揮使謝貴。

    靖難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議燕王輕騎挺進,徑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又勸朱棣勿殺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即位後,初授官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1404年)再授為太子少師,復其姓,賜名廣孝。曾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纂,又著《道余錄》專詆程朱,人稱「黑衣宰相」。

    永樂二年(1404年)八月,姚廣孝回鄉省親訪友,至長洲拜訪其姐,但姐姐閉而不見,訪其友王賓,賓亦不見,但遙語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又跑去見其姐,姐姐又罵他。廣孝為之惘然,體會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臨死之前他請皇帝釋放建文時的主錄僧溥洽,明成祖答應了他。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慶壽寺,「帝震悼,輟視朝二日」,以僧禮葬,百官弔唁者竟達「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洪熙元年,加贈少師,配享成祖廟庭。

    姚廣孝-著作

    《永樂大典》

    主持《永樂大典》、《明太祖實錄》等書的修纂。主要著作有《逃虛集》、《逃虛子詩集》、《逃虛類稿》等。《道余錄》、《佛法不可滅論》及《諸上善人詠》各一卷。

    姚廣孝-評價

    房山姚廣孝墓塔

    歷史上的姚廣孝有諸多怪處,他生自醫家,卻偏愛謀略;他不為生活所迫,卻自幼出家;他既入空門,卻熱心政治;他不輔洪武、建文,卻偏助燕王;他未受十年寒窗苦,卻主編《永樂大典》。他無書不精,無物不曉,每言必中,算無遺策…… 這位披著袈裟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風雲際會中以其卓著功勛而留名青史。

    他作詩清新婉約,頗有特色,且深寓真摯之情。世人評價姚廣孝, 因其政治作為而常有偏見,視以為異僧,秉有純粹之功利心。事實上以詩觀人,便可深 味姚廣孝出世間與入世間感性知性鬱結之心境。同時,剖析廣孝詩,亦可體會其中與文人 詩不同之禪意。

    皈依佛門的姚廣孝四海為家,他曾拜元末著名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易經》、方術,尤其對排兵布陣、用兵伐謀感興趣;他向遇庵大師學習內外典籍之學,對佛、儒二家進行對比研究;他與當時的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宋濂、高啟等人結為詩文好友,文學修養也大大提高……在學佛訪友、詩文酬和中,姚廣孝的政治思想逐漸成熟。 其博通精深的學識和修養對皇太孫(即明宣宗)有較大影響﹐對《永樂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姚廣孝-軼事

    《鄭和下西洋》中的姚廣孝

    見藩王巧遇朱棣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經47歲的姚廣孝終於覓得機緣。朱元璋的結髮妻子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廣尋高僧,分配給各個皇子,讓高僧們在眾藩王的封國里修寺誦經,為馬皇后祈福。朱棣見姚廣孝三角眼,體態臃腫,反倒有些不情願要他。姚廣孝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對朱棣說:「貧僧若能為殿下所用,定能為您奉上白帽子。」朱棣感覺和尚話裡有話,「王」帶「白」帽不就是「皇」嗎?於是便把他拉到內室詳談。姚廣孝縱論古今,分析時局,鞭辟入理。朱棣聽得連連稱是,當即向朱元璋請求把姚廣孝許給自己。

    姚廣孝便隨燕王來到北平(後改為北京),名義上住持慶壽寺,實際上經常出入燕王府,成為燕王最重要的謀士和心腹。

    助燕王運籌兵機

    袁珙說:殿下您有天子之相,今後定能成為太平天子,天下黎民百姓都會享受你的福氣。朱棣聽罷,漸漸堅定了起兵的決心和信念。其實,這次戲劇性的相面不過是姚廣孝一手安排的。

    姚廣孝碑

  • 沒有姚廣孝的策劃,朱棣未必敢舉事;沒有姚廣孝的擘畫,朱棣也未必能成事。

    姚廣孝負責幫朱棣做軍事準備,打造兵器,操練將士。由於打造兵器會發出鏗鏘的響聲,將士操練也容易引人注意,姚廣孝便在燕王府開鑿了地下室,上面建有房屋,周圍修築厚牆,並在城牆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瓮來消除雜訊。他還讓人在燕王府內飼養雞鴨鵝,想用這些家禽的叫聲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練的聲音。

    正如姚廣孝所料,南京攻克之後,朱棣就順利登上了皇帝寶座,大明江山輕而易舉地落在了朱棣的手裡。可以說,如果沒有姚廣孝「直入京師」的建議,以朱棣的兵力,靖難之役很可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到那個時候,鹿死誰手,難以預料!

    拒封賞亦官亦民

    雖然姚廣孝並沒有親臨戰場與朱棣出生入死,但由於他在起兵謀劃、戰略戰術中的重要作用,朱棣認為「靖難之役」的首功非姚廣孝莫屬。他要求姚廣孝除去「道衍」的法名,並希望他還俗。為了達到目的,朱棣還專門獎勵姚廣孝一處大宅院,並給他送去兩個貌若天仙的宮女。

    姚廣孝是何等聰明,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的慘劇已在過去不斷上演。於是他堅決不願還俗,但同意繼續入朝為官。雖然名義上只是一個管理宗教事務的官員,但實際上姚廣孝仍然是朱棣最重要的謀士與心腹,朝中重大事務,朱棣都要找姚廣孝商量。

    姚廣孝的袈裟,沖淡了朱棣對他的戒心,更主要的是姚廣孝深諳與狼共舞的遊戲規則:越是得意,越要檢束;越是成功,越要退縮;越是登峰造極,越要急流勇退。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圍繞在皇帝身邊,有頭有臉有發言權,使帝王言聽計從者,大有人在。但伴君如伴虎,最後能夠得到好下場者,就比較罕見了。姚廣孝這樣一個不官不民、亦官亦民的和尚,作為皇帝的賓客,運籌帷幄,出謀劃策,位及人臣,倚重中樞,最後能夠善始善終,實在是極為奇特的例子。

  • 推薦閱讀:

    【安慶塔影圖說】失獨老人:一個人的春節!
    看圖說八字 庚金
    圖說真正的「符咒」及其使用方法
    TY圖說天下20140108
    十二大勁圖說

    TAG:中國 | 明朝 | 明成祖朱棣 | 明成祖 | 君主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