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自己疏忽埋沒了孩子的天賦?這篇文章可以幫到你

作為家長,很多人會很擔心因為自己的疏忽,而讓孩子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擔心耽誤了孩子的天賦,讓Ta長成了一個平庸的人。

那麼,如何定義「天賦"?怎麼看待天賦和興趣之間的關係?如何引導孩子展現自己的天賦?

本文來源:公眾號「C計劃」(ID: PlanC-Edu)。「藍橡樹」獲授權轉載。

........................................

「我的孩子快四歲,我希望能夠在這個階段挖掘孩子的天賦,但我不知道要怎麼做,很怕錯過了發現他技能點的時機。孩子性格比較謹慎,在自己覺得安全的情況下才玩,不會做一些特別危險的事情。就目前的興趣來看,現在最喜歡的是恐龍,所以關於恐龍的都會感興趣。他喜歡踢球,玩兒童平衡車,在爸爸熏陶下也喜歡玩遊戲,看遊戲視頻,之前喜歡看爸爸在玩的射擊類遊戲視頻,現在自己愛上了「我的世界」遊戲。

我也嘗試過挖掘他的興趣,但好像他對「學東西」不感興趣,在家給他自己畫畫,沒多久就說「媽媽畫」,給他樂器,玩一會就閑置了…歌是喜歡聽,而且喜歡自己換歌詞,有時會跟著歌「跳舞」,但跳得像打拳,我問他要不要去學打拳武術,他說不要。

在幼兒園,當老師提出互動需求的時候,一群孩子舉手要參與,他就是那種坐著看著老師,毫無表示的孩子…但單獨跟他互動時,他是很投入也會有反饋的。我要怎樣去發現他的天賦並且引導呢?」

很多家長都有和上面這位家長相似的苦惱,因此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也可能會因為孩子沒有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或展現過人之處而顯得沮喪。

到底應該怎麼做?這可能需要我們先好好思考一下,和天賦有關的幾個問題。這封信里涉及到的某些情況,或許並不適用於你個人,但希望這些思考,也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示。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天賦?

一種可能的定義是,由於先天的因素,在某些領域擁有比常人更快的成長速度。但這看似簡單的定義背後,其實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1、在界定天賦的時候,應該避免成年人的偏見和功利心

有的家長自身帶有偏見,例如覺得數學家、科學家是更優秀的,而藝術是「不入流」。有的家長帶著比較功利的想法,例如覺得孩子對數字敏感,未來可能成為銀行家,這是好事兒,但如果特別喜歡研究小動物,那就沒什麼用。這反映出某些成年人狹隘的眼界和單一的價值觀。

天賦的價值,一定要轉變成在家長認可領域的名聲或利益嗎?

未必。其實從整個社會來看,天賦可能存在於任何領域,也都有各自的價值。

這世界上存在著很多對普通人來說比較陌生的領域,但其實宇宙中的萬物,都可能成為人類研究和探索的對象,例如研究動植物、礦物、天文、某種小眾的運動等等。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熱愛並擅長攝影的法蘭去南美的雨林跟著攝影大師拍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也非常重要。

2、一定要達成卓越的成就才能稱為天賦嗎?怎麼界定卓越呢?

梵高在繪畫方面有很高的天賦,這毋庸置疑。他27歲才開始畫畫生涯,十年中卻創作了超過2000幅畫,而且作品對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但這樣天才型的天賦畢竟少之又少。

有的家長可能會陷入這樣的誤區,以為天賦就意味著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在某個領域有突出的成就,例如成為知名的鋼琴家、數學家、運動員,或者起碼能上報紙、電視節目,又或者在所在的興趣班能長期輕鬆地保持第一名。但天賦不一定是要「戰勝」大多數人,如果為社會或自身創造出了價值,或許也是天賦的一種體現。

3、說某個孩子在某個領域有天賦,是和別人比,還是和自己比?

或許這裡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但與他人比較,註定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勝出」。更有價值的,或許是關注孩子自身:在不同領域中,這個孩子有沒有表現出對哪個領域的較強的學習能力。這可能是對數字敏感,可能是隨著音樂舞動。如果與自身相比,每個孩子應該多多少少在某個領域比其他領域更擅長。

4、天賦和興趣是一回事兒嗎?

或許不是。

有時候一個孩子對自己擅長的領域也很感興趣,有一種天生的執念。例如有的孩子對數字很敏感,學習數學的能力很強,同時也對數學很感興趣。這種情況下,天賦和興趣相得益彰,在教育得當的情況下,往往能得到好的發展。

有的孩子擅長的領域和興趣並不一致。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花很多時間練習,但作品很平庸。

但我覺得兩者之間也有緊密的聯繫。

興趣,往往是很好的老師,它讓孩子能自發的學習和投入。在感興趣的領域,孩子往往能更快速地學習和成長。而且很多領域對先天的要求未必很高,興趣驅動下,後天的成長可能更重要。

但如果缺乏興趣,天賦也很可能被浪費。這時如果家長因為覺得孩子有天賦而強迫他學習,有時候可能達到反效果,一旦成年,能自主選擇的時候,孩子可能就不再願意接觸這個領域。

所以從關注孩子的興趣入手,可能是更明智的選擇。

回過頭來看,你的孩子在踢球、恐龍、遊戲視頻、聽歌、跳舞這些領域都初步顯示出了興趣,這其實都很好,很有價值,也很值得重視。

第二個問題:天賦的價值是什麼?發掘兒童天賦的目的是什麼?

天賦,是導致孩子獲得世俗意義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嗎?很難講,因為後天的努力同樣重要。

其實有些時候,很難把天賦和後天的努力完全分開。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努力可以培養一些能力,這可能因為接受了好的教育,能更有效地吸收前人的積累和智慧。另一些人可能因為不當的教育或者不利的成長環境,而浪費了天賦。

從結果來看,有時候很難判斷,一個人在某方面的成就,多大程度依賴於先天,多大程度依賴於後天,往往都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在某些領域,先天的不足可能成為後天努力的瓶頸,先天的優勢可能讓後天的努力事半功倍。

即便如此,天賦還有哪些價值呢?

天賦和興趣,可以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我們不把孩子和他人比較,不看重天賦能否帶來名利的時候,讓孩子在不斷的探索中成為更好的自己,就是天賦和興趣最原初的價值。喜歡研究恐龍的孩子,變得更了解恐龍,即使這沒有為他帶來財富或是別人的讚揚,這件事情本身也有意義。

天賦和興趣,也能讓孩子感到更快樂、更充實。即使沒有把天賦和興趣作為職業,即使沒有因此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它們也更可能讓孩子獲得精神上的富足。很多成年人因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而覺得精神空虛。有自己執著喜好的人往往能從中獲得快樂。

第三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沒能發揮自己的天賦?

從孩子自身方面,可能有幾個因素: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天賦/興趣是什麼

-孩子欠缺某些發掘自己天賦的能力,例如行動力、專註力、勇氣

-孩子對自己擅長的事情缺乏興趣

但上面這些因素,往往是由家庭教育的問題導致的。但我並不詳細了解你的家庭,所以這裡僅列出一些常見的問題,供反思和自查:

1、家長給孩子提供的選擇太單一,沒能開闊孩子的眼界

有的家長自己生活比較單一,大量閑暇時間花在電子產品上,並沒有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成長環境。父母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首要模仿的對象,如果孩子觀察到父母的生活是千篇一律的,那他們有可能會覺得千篇一律是生活的常態。

有的家長給孩子提供的選擇很有限,常見的如學習鋼琴等常見樂器,舞蹈,畫畫,書法。其實興趣的範圍可以很廣:動植物,種植養殖,天文,地理(如收集礦石),攝影,樂高,手工,科學實驗...世間萬物,都可能成為孩子感興趣的對象。家長需要擴展讓孩子接觸到不同領域的渠道。

2、家長不了解行動力、專註力和勇氣的重要性,缺乏這方面的培養

兒童探索的過程,其實需要一些基本的能力作為支持。例如勇氣,專註力和行動力。有的孩子在這些方面有所欠缺,這可能是先天的性格,更可能是後天成長中受到的影響。

勇氣可能和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有關。可以反思家長或老師是否沒有給孩子創造出安全而充滿信任的環境?是否常常給孩子負面的評價?是否過於在意結果而不是過程?當然,勇氣也未必一定要體現在在幼兒園積極發言或者參與互動,它也可能體現在其他方面。例如有的孩子在群體活動中表現得並不積極,但在個人探索中充滿勇氣。

在專註力方面,有研究顯示,過早和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會破壞兒童的專註力。

·3、家長的教育方式挫傷了孩子的興趣,或難以激發孩子的興趣

有時,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對某個事物仍不感興趣,那或許沒必要強求。即使那是父母的夢想,或者父母覺得很重要,或者父母覺得孩子在這方面有天賦,那都是父母單方面的想法。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孩子本身的感受應該被尊重。

但也有的時候,孩子覺得不感興趣,可能是家長給孩子提供的方式,很難讓孩子有深入體驗。比如讓孩子嘗試某個樂器,但孩子並不會彈奏,可能也沒感受過這個樂器有多美妙,這種情況下孩子有可能覺得很無趣。但如果孩子在音樂會等場景下感受過音樂的美妙,或參加過有指導的體驗課程,感受可能會不一樣。

還有的時候,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沒能及時得到家長的幫助和支持,這些挫折打擊了孩子的興趣。我有一次陪伴一個七歲的男孩兒玩樂高,他第一次玩,感到挫敗,覺得太難了,很快就想放棄。我試著了解他感到的困難,嘗試簡短給他介紹說明書的一些基本規律,但並沒有代替他拼樂高。他很快就找到了竅門和信心,自己獨立拼成了一個模型,後來嘗試了更多樂高玩具。

第四個問題:家長可以做些什麼?

其實對應著前面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就能找出一些對應的解決方案。這裡有一些具體的建議:

1、豐富家長自己的生活,豐富和孩子共同的體驗。例如戶外運動,參觀博物館,看紀錄片,聽音樂會,旅行,研究恐龍,去球場看球賽……

2、注重培養孩子的勇氣、專註力和行動力。例如肯定孩子的嘗試、給孩子營造心理安全的環境、了解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影響、學習一些相關的家長課程……

3、嘗試一些更容易激發孩子興趣的方式。例如帶孩子體驗真實的情景、給孩子創造一些找到某領域的偶像或是志同道合的夥伴的機會、陪伴孩子一起克服某些困難……

4、反思自身對某些領域的偏見,盡量減少功利心,肯定孩子探索的過程,而不過度看重結果。

最後還是想說,錯過了童年時期,天賦就不再能得到發揮嗎?

未必。很多人在成年後,才發現了自己的興趣。但童年的經歷,確實會對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人在童年時,更容易不帶有功利目的的,真心地熱愛某個領域,並持續終生。

所以作為家長,盡自己的能力發掘和支持孩子的天賦和興趣,這非常重要。但也沒必要因此而焦慮,甚至把焦慮轉化成對孩子的壓力,造成反效果。

沒有完美的家長,沒有完美設計出的人生,孩子並不是家長的財產,他們也會有自己成長中的際遇和路徑。享受和孩子彼此相伴,共同探索這個世界的這一段旅程,看重過程中的體驗,而不是結果。

........................................

推薦閱讀:

董卿《朗讀者》完結,期期是精品,句句皆美文!
奇門遁甲大師絕活年上起月文章版有配圖表一目了然
哪些句子讓人讀起來蕩氣迴腸?
趙正永發表署名文章:「忠實」走了 忠實永在
文章和姚笛出軌事件過程?

TAG:孩子 | 天賦 | 文章 | 自己 | 這篇文章 | 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