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縣否認為勾結倭寇的民族敗類立碑(組圖)

資料圖片:王直墓右側刻有日本捐資者名字的「芳名塔」 來源:新民晚報

點擊瀏覽更多最新圖片

  歙縣外事辦否認給倭寇修墓

  1月25日下午,記者來到歙縣人民政府辦公樓。走進四樓的歙縣外事辦,工作人員呂紅梅正在整理檔案,一聽記者問關於修建「王直墓」的事,她吃了一驚。外事辦主任吳克勤和副主任方勝國也甚感驚訝,趕忙要記者打開電腦,找到那篇報道,想知道都寫了些什麼。

  「真的沒想到外界會這樣說!」看了幾家網站轉載的報道和網友評論後,吳克勤氣憤地說,「我們跟日本進行的一種民間友好往來,怎麼能這樣說我們!」

  在請示了黃山市外事辦有關負責人後,吳克勤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首先,在柘林村修的墓不是王直墓,而是王氏祖墓。我們沒有給倭寇修墓!這一點我必須強調指出。」吳克勤接著介紹,1996年,浙江一家旅行社帶著來自日本長崎縣福江市的十幾個遊客,到黃山市來找王直的故鄉。「他們原先是到浙江找的,浙江的那家旅行社跟他們說,王直的故鄉應該在古徽州。」

  旅行社找到黃山市外事辦,市外事辦把這一行人帶到了歙縣,讓歙縣外事辦幫助尋找。「我們有縣誌,一下就找到了,在雄村鄉柘林村。」

  之後,福江市還來過幾次人,都是來旅遊的,人數最多的一次是1999年。在才津為夫送的一本書的扉頁上,呂紅梅用鋼筆寫了一段文字:「1999年5月21日,才津為夫率120多人訪歙縣,其中8人到柘林走訪汪直故里,並捐款10萬日元給柘林小學,贈書數本。」

  這本贈書是才津為夫寫的,從每章標題就可以看出,書的內容都是關於王直其人的歷史研究。

  2000年11月,王氏祖墓修畢後,有日本長崎縣福江市的市民前來走訪柘林。吳克勤說,此後,黃山市每年一次的國際旅遊活動,都會邀請福江市民參加。也有書畫、墨硯等方面的交流,但雙方的交往一直停留在旅遊文化層面,沒有進行過引資等商業往來。另外,黃山市和歙縣也沒有派人去訪問福江市,有一年接到了邀請,參加當地的「王直節」,但後來獲知活動改期,沒有成行。

  吳克勤說,現在外界對這件事傳得紛紛揚揚,但直到1月25日都沒有媒體來具體了解此事,大家都是人云亦云,他希望通過時報將事實真相告訴大家,消除惡劣影響。

  日本人把王直當神崇拜

  在另一本福江市贈送的關於新安江流域歷史文化的書中,有兩個人作了序言,一個是福江市長木場彌一郎,一個是才津為夫。

這本書有十幾章,十幾個人各寫一章。除了三分之一內容是關於千島湖、杭州西湖以及中國禪文化的研究外,大部分內容是關於王直其人的歷史文化研究和「明人堂」修復前後的經過。

  在這本書後面,有才津為夫的頭銜:「福江市商工會議所會頭、明人堂建設促進委員會會長」。吳克勤說,明人堂就是福江市給王直建的神廟,在當地,福江市民把王直當做神一樣崇拜。在書中,記者看到確實有「航海之神」、「媽祖」等稱法。

  在日本長崎縣福江市,對王直的崇拜由來已久。記者從日本的一些網站了解到,福江市現已改名為五島市,市長也已改選為一名女性,她在王氏祖墓修成時,曾帶人來歙縣參加落成儀式。

  在日本當地,除了修復的「明人堂」,還保留著「六角井」等歷史遺迹。「六角井」是當年王直的船舶取水用的。當地人在每年10月,還要舉行「福江祭」,小孩子湧上街頭參加演出,組成「王直遊行隊」,活動有點像當地的狂歡節。

  把王直當作「倭寇」是過分簡單化了

  歙縣史志辦副主任胡武林負責編寫《歙縣誌》中「王直」這一部分,他對部分媒體將王直稱作「漢奸」十分氣憤。「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這樣稱王直的,海商、海盜,甚至倭寇,都用過的,但漢奸這樣的名頭,是絕對談不上的。」

  胡武林認為,王直的姓應該是汪,而不是王。「辭海中作王直,說《明史》中的汪直是錯的。我認為應該姓汪,因為黃宗羲稱汪直的母親為汪嫗(「直,歙人,母汪嫗,夢弧矢星入懷而生」),以及汪直的侄兒姓汪名汝賢,汪直的義子也姓汪。」胡武林說,王直的船隊是武裝走私的海商集團,確實僱用了一些日本人,但那是絕少數。把王直說成倭寇,歷史上是有爭議的。

  由於明世宗和部分朝臣力主治王直以死罪,最後王直在杭州官巷口法場上被處以極刑。

  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卞利教授認為,誘殺王直的浙江總督胡宗憲來自徽商故里,他也深深地知道,徽商的經營對當時的社會發展是有一定促進意義的。無論是從老鄉的情誼,還是從明王朝政策來說,他也希望這種海外貿易最後能夠合法化,希望王直能夠從事一個正常的海外貿易。

  卞利認為,明朝所實行的這種海禁政策,今天看來應當說是違背了時代的潮流,所以在王直的前半期,他所從事的海外貿易作為徽商的一個組成部分,應當給他一個充分的肯定。「但是他在稱『徽王』之後,勾結當時的日本武士、商人來對中國的東南沿海進行瘋狂的劫掠,使中國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的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了極大威脅。我覺得王直作為一個徽州商人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晚明史》的作者樊樹志認為,「倭寇」問題很複雜,傳統觀點認為是「騷擾中國沿海的日本海盜」,1960年代起陸續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嘉靖年間中國沿海的「倭寇」,其主要成員是海上武裝走私的中國商人集團,其首領「倭寇王」王直就是徽州商人。他們為了衝破海禁政策,與明朝官方正面衝突,被稱為「倭患」。當然王直的隊伍中確實僱用了一些日本人,但他們處於從屬的地位,把王直等人當做「倭寇」看待,是過分簡單化了。而且以後明政府宣布取消海禁政策,「倭患」也就煙消雲散,也從側面證明了這點。

  新聞附件:《歙縣誌》「汪直」部分

  汪直(?-1560),又名王直、汪五峰,號五峰船主。青年時與徐惟學(徐海的叔父)業鹽,後以「國中法律森嚴,動輒觸禁」而轉向海上走私貿易。

  嘉靖十九年(1540),與友人到廣東製造雙桅巨艦,收帶硝、磺、絲、棉等違禁物品運往泰國和南洋諸國,往來互市。

  嘉靖二十一年首航日本。汪直在走私貿易中,得到邑人許棟為首的海上貿易集團的幫助,嘉靖二十三年加入該集團,擔任「管庫」。後升為「管哨」,兼理軍事,成為許棟海商集團主要頭目之一。

  嘉靖二十七年,許棟被朱紈擊敗,汪直率余部佔據舟山群島的烈港,重整旗鼓。

  嘉靖三十年,陳思盼海商集團被汪直打敗後,汪直遂成為遂成為勢力最大的海商集團。次年,應官軍所請,殺敗搶掠的倭寇:在舟山定海關,自稱「靖海王」,主持開市貿易。明政府派參將俞大猷率水兵數千圍剿,汪直突圍去日本,在薩摩洲之淞浦津建立基地。同年汪直率領巨艦百餘艘蔽海而來,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官軍不敢與戰,時稱「壬子之變」。

  嘉靖三十二年,汪直再次在定海關主持開市。明將俞大猷率軍突襲,汪直孤艦突圍而去,被眾擁為「徽王」。次年率眾報復,明軍大敗。

  此後,東南沿海的海上貿易皆在汪直的控制之中。打敗明朝官軍後,汪直再次要求開海禁,通商互市。浙江總督胡宗憲先將汪直的母親和妻兒做為人質,於嘉靖三十四年派蔣洲、陳可願充當正副使往日本招降汪直。

  嘉靖三十六年,汪直率義子等數千人回到舟山群島,駐紮岑港,再次向朝廷要求通商。經交涉獲准,入宗憲軍營,囑義子率眾屢破倭寇。後因朝廷不守信用、拘捕入獄,後被殺。(記者何煒宏)來源:青年時報

·為明代勾結倭寇民族敗類立碑事件的3點疑問(圖)·民族敗類墓是如何建起來的?·日本「友人」在安徽為我民族敗類修墓立碑(圖)

推薦閱讀:

徽州人的鄉愁記憶中,總少不了這條「臭名昭著」的臭鱖魚
你聽到「安徽」會想到什麼?
Brinyte夜光安徽黃山遊記
安徽出現不明飛行物UFO
說到安徽人,你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TAG:民族 | 安徽 | 組圖 | 認為 | 否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