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意持戒,說明你還願意繼續搞六道輪迴
摘自凈土大經解演義-第173集(凈空法師)
怎麼放下?要曉得,你不要去用它。在日常生活當中,我用眼見,我用耳聽,我都用,眼耳鼻舌身全用上,但是什麼?不執著。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末那識是執著,我不用它;第六意識的分別,我不分別就是不用第六識。相宗轉識成智,六、七因上轉,就是修因的時候,我們現在要下這功夫。所以真修行,真放下,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對分別執著是愈淡愈好。我們先從什麼?先從淡薄,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那你就很有進步。真正能夠到一個月比一個月淡,我們往生就有把握。如果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所說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沒放下,口念彌陀心散亂,分別執著的習氣還在,沒減少,這個不行。
所以佛教給我們教得好,你看佛教後世的學生,必須遵守兩樁事情,這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講的,第一個持戒,第二個吃苦。「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都得要放下;你不放下,你就不能持戒,不放下你就不能吃苦。這兩樁事情好事!幫助你成就道業,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你要是不願意持戒,持戒受拘束,不自由、不自在,不願意吃苦,換句話說,你還願意繼續搞六道輪迴,不就是這樁事情嗎?我不想再搞六道輪迴,那我就老老實實持戒,真正學吃苦,生活愈簡單愈好,這個事情重要。所以這個智慧,經上這麼一說,我們就明白了,這是什麼智慧?明心見性的智慧,這是無比無等無勝。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智慧現前,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中國同學們都熟知的,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他也是一時頓舍,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很了不起。放下就見性,智慧就現前,障礙沒有了,見性成佛。
再看,「又《往生論注》曰:般若者,達如之慧名。其義為,通達於真如之智慧,名為般若。」實際上跟前面講是一個意思,無上無比無等無勝,就是通達真如。真如就是本性,通達真如就是明心見性的智慧,叫般若,可見它不是普通的智慧。我們今天習慣上講,言詞上說,這世間人的智慧我們稱之知識,通過戒定慧得到的那是智慧,不通過戒定慧全是知識,決定不是智慧,這要知道。也就是說阿羅漢的智慧從哪裡來的?清凈心來的,我們這經題上後面這五個字。阿羅漢的智慧是清凈心,也就是說得清凈心就證阿羅漢果,六道就沒有了。菩薩的智慧是從平等心來的,平等比清凈高,分別沒有了;佛比菩薩更高,佛是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看看清凈平等覺,聲聞、菩薩、佛陀,這在經題上告訴我們,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完成?一句佛號。所以你會念,清凈心現前,這真會念。念一輩子佛,心裏面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那你是一點功夫都沒有,出不了六道輪迴。他不是白念,做為來生後世的善因,他這一生當中考試不及格,來生後世遇到緣繼續再干,這個現象是正常的,是普遍的。
惠能大師當時就能開悟,就見性成佛,我們知道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不知道修了多少世,他才有這樣殊勝的境界出現。我們過去世修學功夫比不上他,那要加功用行。不過我們雖然功夫不行,這一生當中遇到了凈土,這真是無比的幸運,為什麼?凈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你統統可以帶著去。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沒有帶業的,只有把業障統統消除,你才能提升,唯獨這個法門,它不需要斷煩惱。它需要什麼?你能把煩惱伏住,煩惱在,不起作用就行了。用什麼方法伏?一句佛號。古人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了,不管這個念是善念、是惡念,只要念頭起來,這是念起。善念,諸位知道三善道;惡念,三惡道,只要是念頭起來就是六道輪迴,那個業起來,它在浮動,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過來,取而代之,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三善道不相干,跟三惡道也不相干,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念念相應,這麼個道理!我們要明了,千萬不能錯過。只要把阿彌陀佛抓住,抓緊了,沒有一個不往生的。這是世間任何行業都不相干,都可以去做,只要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就成功了,那叫真正念佛人。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心裡真有阿彌陀佛,那就是真學佛、真念佛。《大勢至圓通章》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話重要!我們明白之後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不再疑惑,信心就十足。所以我們看到念佛往生的人,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那是我們的好榜樣。
推薦閱讀:
※惟賢法師: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
※斷煩惱必須持戒修苦
※虛雲老和尚開示 --- 談發心、因果、信心、持戒、打坐
※【修福】布施持戒是修福,忍辱能保福,能得福,能把福德變成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