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善問敢問成為一種習慣[崔波久]
06-04
著名電視主持人楊瀾講過一個她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教授從兜里掏出一些鈔票,高高舉起,漲紅了臉大聲說:「誰能提出一個問題,任何問題,我就對他進行獎勵。」他是美國人,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他講的是歷史與宗教,他講完了,問人家有什麼問題。誰也不吱聲,他請求大家提問,因為不然的話他無法理解大家聽懂了多少。但還是沒人舉手,教授有點兒不耐煩了,不,應該說,他憤怒了。他認為這是中國學生對他的不尊重。「沒有哪一種知識是提不出問題的,難道我講的每一句話都無懈可擊嗎?是你們壓根兒沒聽課還是愚不可及?」他的另一隻拳頭敲著桌面。課堂的氣氛緊張了,學生們嚇壞了。我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被訓練著雙手背後,認真聽講,長大後開始記筆記。誰記得全,背得好,考試就能拿高分。提問的通常是老師。他期待學生們還給他曾經授予學生的正確答案。是的,中國的學生在十幾年嚴格的教育中學會了如何對付老師的提問,可我們自己不習慣提問,更不被許可反問,那樣是有悖於師生之道的,所以,人們對美國教授的懸賞也會無動於衷。不明白的,我問,以求明白;明白了,還明知故問,因為可以通過對方的準確複述,讓自己掌握得更加準確,並且實現超越和突破。學問學問,勤學好問,好問別人,更要問自己,老師和父母應當鼓勵孩子提出好問題,自己尋找答案。這就涉及了問題意識,問題起著定向作用,是問題將孩子的好奇心牽引到求知慾望上來。什麼是問題意識?它表現為孩子在學習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感到疑惑的實際問題,併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而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孩子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問題意識有利於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有利於激發孩子學習的動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提問是孩子在學習活動中的一種難能可貴的習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提問習慣呢?據相關專家探討,認為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面。第一,營造氛圍,讓孩子敢問。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變學習輔導的單向為雙向互動;允許孩子「出錯」,父母對孩子的提問,哪怕是在你看來非常幼稚的問題,也都需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第二,拓展渠道,讓孩子會問。當孩子還未養成提問的習慣或者所學知識較難時,可以和孩子進行討論,然後由孩子提問題。另外,父母也可以設計好問題,引導孩子模仿提問。提問內容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初步掌握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就可以在學習輔導中留有一定時間讓學生獨立質疑,自我展示。第三,精心組織,讓學生善問。為了提高孩子學以致用的能力,父母尤其要引導孩子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現實生活,讓他們在解決新問題中再提出實際問題,為孩子的創新思維提供豐富的問題和情境。總之,在家庭教育中,特別是學習輔導中,父母應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孩子多動、多說、多看、多問、多表現、多思考,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盡量多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和活動的餘地,把提問的權利還給孩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少生病易長壽的飲食習慣
※談談我練字二十年的經歷②(摸索篇)
※成功緻富的理財習慣
※讓環保成為習慣
※如何不費力地養成好習慣?
TAG: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