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尹氏八卦轉掌換式眼法口訣

轉載自〈中醫道--zhongyidao.com〉 京城馬國興

尹氏八卦掌歌訣·註解·點評

尹氏八卦轉掌換式眼法口訣

兩眼圓睜六路觀,四面八方看周全。雙眼隨手如閃電,瞻前顧後左右看。

頭頂端正三面觀,旋轉躲閃旋風般。觀定對方換法變,隨機應變發換先。

當場動手眼神先,乘虛攻擊莫遲延。一舉一動雙眼看,全在雙睛神一團。

對方變換看胯肩,肩胯齊動手腳添。動手輸招不輸眼,手眼身法眼當先。

眼隨心變換隨眼,虛實進退眼先觀。

【題名解】

這是針對八卦轉掌拳法修鍊、運用時的「換式運用眼法」基本規矩、法則的口傳訣言。充分的體現了拳有「百法眼為綱」的宗旨,所以煉拳先煉眼。眼為神之窗,亦是全身攻防動變的「領馬」。

【註解】①、兩眼圓睜六路觀,四面八方看周全。雙眼隨手如閃電,瞻前顧後左右看:

兩眼如水澄月朗而有青色神光,觀察前、後、左、右、上、下之六路,要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面八方看周全。雙眼隨手如閃電,瞻前顧後左右觀看周詳。

四面八方:泛指各個方面或各個、部位地方。

四面:東南西北;八方: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

圓睜:雙眼聚精會神的全神關注,如:眼靈者,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眼活者,不呆不痴,如水澄月朗,則目中不致疏誤。

並非用力瞪圓胬睛的意思。從·常見有用力瞪眼胬睛圓睜的人,最終導致「心栓塞」的疾病而嚴重影響身體健康。

六路:前、後、左、右、上、下,計為六路。

②、頭頂端正三面觀,旋轉躲閃旋風般。觀定對方換法變,隨機應變發換先:

頭頂百會領起不偏不倚謂之頭端面正眼勿閑的自可「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的三面觀看周全,才能進退碾動旋轉躲閃輕靈如旋風一般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疏忽。觀察照定對方換手變式的方法而變化自己的掌法,隨機應變發手換招都要意在人先才能先機於人而制勝。

三面觀:就是:「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的三個方面觀察清晰,簡稱三面觀。

③、當場動手眼神先,乘虛攻擊莫遲延。一舉一動雙眼看,全在雙睛神一團:

雙方當場動手攻防較技眼神為先,乘虛進取攻擊莫遲延。彼此的一舉一動全憑心中覺知自明、雙眼照看,全在自身「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一團神機任意行呢!

神一團:就是「一團神」,也就是「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神機之總稱、簡稱。

④、對方變換看胯肩,肩胯齊動手腳添:

對方攻防變式換招都看胯肩的形態就可以知道,如果肩胯齊動手腳齊添加也。

⑤、動手輸招不輸眼,手眼身法眼當先。眼隨心變換隨眼,虛實進退眼先觀:

傳統拳術攻防動手較技可以輸招、不能輸眼;輸招、輸手尚可挽回敗局,一旦輸在眼神功夫不濟,則滿盤皆輸了。手法、眼神、身法、三者比較的話,正如訣言:「拳有百法,眼為綱」也。眼隨心變、身法招式的變換隨眼變也,攻防招式的虛實進退變化皆是眼先觀察到的機勢之所謂也。

【譯文】

兩眼如水澄月朗而有青色神光,觀察前、後、左、右、上、下之六路,要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面八方看周全。雙眼隨手如閃電,瞻前顧後左右觀看周詳。

頭頂百會領起不偏不倚謂之頭端面正眼勿閑的自可「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的三面觀看周全,才能進退碾動旋轉躲閃輕靈如旋風一般來無影、去無蹤、一陣清風疏忽。觀察照定對方換手變式的方法而變化自己的掌法,隨機應變發手換招都要意在人先才能先機於人而制勝。

雙方當場動手攻防較技眼神為先,乘虛進取攻擊莫遲延。彼此的一舉一動全憑心中覺知自明、雙眼照看,全在自身「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一團神機任意行呢!

對方攻防變式換招都看胯肩的形態就可以知道,如果肩胯齊動手腳齊添加也。

傳統拳術攻防動手較技可以輸招、不能輸眼;輸招、輸手尚可挽回敗局,一旦輸在眼神功夫不濟,則滿盤皆輸了。手法、眼神、身法、三者比較的話,正如訣言:「拳有百法,眼為綱」也。眼隨心變、身法招式的變換隨眼變也,攻防招式的虛實進退變化皆是眼先觀察到的機勢之所謂也。

【點評】

此章關鍵就是談論「眼法」功夫的重要性,內含有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的知夫,看一看前賢是如何論述的?專題論述,以此作為點評:

百拳之法·以眼為綱

闡釋:

百拳者,諸家之拳也。百法者,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諸法也。百者,全部、含概之詞也。

凡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皆以「眼」功為尊。尊者,優先也,尊貴也。故要先練眼功,眼功好,則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雖未戰而勝機早已在握了,以眼為綱、為尊之精義明矣!

眼為心之苗,神之窗,而拳法攻防變化,精神至用巧妙之處全在眼上。雙方較技,觀敵料勢,審敵之詐誑、引誘、驚駭,察對手之高矮、短長、虛實,窺對手權變機謀,視對手來、去、隱、躍、縱、橫、曲、直、奇正變化,全憑眼清明,方能無不照徹於人。對敵較技時,其開門進擊、閉門退守,虛驚實取,或長高發勢,或下矮退防,俱要一眼觀定,謂之一目了然,然後順勢借力進身破敵,自無不合。然能「一眼觀定」是什麼「眼」功?即裏手行家所說的「一眼照三關」的「罩眼」,又名「照眼」,實為「豹眼環視」之眼的功夫。是臨敵對陣,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較技攻防穩操勝券的「中樞」,此即是「以眼為綱」之說法的精義。

一眼照三關:一眼照定對手的上關眉間、中關頸項、下關肚臍。上關眉間乃勝負之機,對手之強弱邪正,善惡奸詐皆可以從眼神出之,招法變化亦可由眼神轉動看出,欲左變者虛其右,欲上者虛其下,視其眼白可知。約之而言,前後、進退、起伏、攻守、剛弱、奇正,皆如是法,蓋常人之通病,欲何往則先視之。能融化而使人不知,乃眼功入妙矣!中關頸項,可看對手橫斜、曲直、動止、手肘、起伏之變化,因為頸項為其樞爾。下關看其引誘、誆騙、欺詐之變、跳躍之機,因變化樞機在腰臍也。故一眼三關熟看的清白眼是照眼功夫,就是「豹眼環視」的眼功。

豹眼環視:即一眼照三關的「直視」之眼功,便可察微杜漸,此乃初步之眼功能力。

只有「豹眼環視」的眼功,尚且不足,還要有「法眼」功夫,即在豹眼環視眼功的基礎上,要能「辨陰陽、察虛實,明動靜、識機勢」方能稱為「法眼」這就需要自身具備攻防的真實功夫所決定的。否則,不會「審視有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即不能知機度勢、辯虛實的施招用手而能戰勝對手的。這又是習拳練藝「以眼為綱」的又深入一層的精義。即「法眼」的功夫。

如天上有日、月、星之三明;人身亦有日、月、星之三明。此乃天人合一之道理,具體用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解釋拳法的說法。其精義本出於《易經·乾卦》九五爻辭:「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的這一段論述中。解之如下:

日,普照天下則明,人之頭,六陰之首,在上,似天中之日,普照自身內外,如日中天。頭中藏神,神明則自身皆明。況「頭統乾之體,總領全身」攻防動變。可知,神明則眼靈明。又:心藏神,在五行中,心主火,火燃必放光明。心居上焦,如日麗中天。故於內功法中「心」為日說。本《拳經》之論皆尊此義。我亦從之而闡釋之。

星,星光閃爍,如人之眼光,眼明則神亦明,神明則眼亮。眼乃神之窗、心之苗,眼清明之意前已論之。可一併觀之,精髓自得矣!

月,月者,太陰之精,在傳統功法中指「少腹」部位,即月鼎之內室,月本無明,必借日光照射始明,故此處可與「日」齊光。練內功法中,內視此處如滿月之光明時,謂之月光。此處主管一身外部之觸覺。修鍊內功如內見此處月明之景象,則一身觸覺靈敏異常,即超乎常人。《太極拳經》中說:「一窺其勢,一覘其隙」。窺者,視覺之功也,在眼神,謂之星光;覘者,觸覺的視聽之功也,謂之月光。合而觀之,視覺之功在於眼神;觸覺之能在於意。意乃脾之藏神,脾屬太陰。故「意」乃太陰之神,從月光論之。眼乃神之窗,意乃神之使者。即可知之。然此日、月、星之光的說法皆從「心「而立論,是從「心」乃妙明真心而立言的,即練功者「法身」之說法。

故先賢云:「由諸心,而發諸手,眼為尊也」。由此可知,心明則神明,神明則眼明,眼明則身明。「心、神、眼、身」通明,則功夫爐火純青。全憑眼之以文觀法,身之以形鑒真而來。故曰:「眼為尊,以眼為綱」。實言簡而意深矣!亦可知前賢所云:「眼為見性」之妙義爾。即性見明則真。而歷代關於眼功的練、用內容,論述最詳細者,莫過於《渾圓劍經》中的練眼「歌訣」了,前已將這歌訣錄之在《周身秘訣十二項》條目中了,讀譜者可結合觀閱以為參考。

二、反側前後,求察陰陽

闡釋:

傳統拳術攻防較技,步法,身法、手法,三法合一而用,上下、內外、左右、周身一家,不外反側前後左右之用。即正斜順逆,左右側反攻防,前進擊、後退守。但凡一身佇立動變之間,都要中正安舒,需要內氣、外形,陰陽協調配合,求察陰陽攻守變化之道。然「陰陽」之說,用於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中詳細緘密,層層有所指,處處含精義,雖繁雜而有序,簡約而條理清晰。雖不能盡述其詳,但為明其要旨,只能以「修鍊、建體、至用」三個方面簡略而述之,方能便於習拳者掌握、運用,而明其精義。

如從其「修鍊、建體、至用」的總法則來論,古人云:「坤為吾母乾為父,太極一氣貫來衡」。坤為陰,外形也;乾為陽,內氣也;太極一氣者,乾健、坤順,陰陽二氣和之至也,太和一氣也。太和一氣者,道也。萬物之通理,亦名「太極」也。以此「太和一氣」為拳的話,就是「太極拳」的立名之宗旨,習拳者也就知道何謂太極拳了。這與本《拳經》之:「化乎一者,始謂之拳」的說法,有何不同之處呢?我認為這兩種說法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因為,化乎一者之『一』與太和一氣之『一』都說的是一回事。『太和一氣』是太極拳門的說法,而『化乎一者』是少林拳門的說法。兩家的說法都一樣,據此類推,兩家的拳也就都是一家的拳了。換句話說:太極拳、少林拳都是出自中華傳統拳術之大家庭中。那傳統拳術中各門派、拳種,也就都是一家的拳了。換個說法就是:「拳本一家」。現在看來,這個結論,凡習練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人,都會認可的,能夠接受的,這就達到在認識上的統一了。那對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的總法則之認知也就能夠統一了。

而修鍊的總法則中有「健體、至用」兩項基本內容。古人云:「逐乎其藝,幽乎其氣,柔乎其質,剛乎其神,悠乎也其功,變化也其驗」。意思是:修鍊傳統拳術攻防之道欲想達到「感而遂通」的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先要建體、為本,後求至用、為末。先說建體立本:就要以內功法修鍊「健之體」,使之在身內獨立存在而不改,具備陽剛之性;還要以外功法修鍊「順之體」,使外形柔弱無骨,具備陰柔順從之德。再用內、外功法修鍊「健順德之體」,使內氣、外形,柔外剛中匹配如一,健順德之體立。建體之功小成,再談至用建功之事。內氣、外形,柔化剛發,以柔用剛。動靜乎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如以先天之神為體用,亦足以向機御變,因變致神明藝境,極至道成,具備神化之功。這需要一定的時期,潛神熟練,才能獲得真功夫,而每步功夫都是可以證驗的。所謂證驗,從功夫藝境而言,古人云:「故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目之為武士,形拳招熟的明勁階段,一變也;化凈猛烈之習,暴烈之氣,即之也溫,氣、意拳懂勁的暗勁階段,二變也;達無形神化之功,聽其言也厲,神拳神明的化勁階段,三變也。功用到此,謂:「文兼武全將相身」,更必出處有道焉」。此乃從練及不同藝境來論述的。

下面再從「陰陽體用」的方面論述之。

陰陽體用歌訣

拳道承傳本一理,虛實陰陽論形氣。

形有形之陰陽體,氣有氣兮陰陽用。

氣形體用分陰陽,陰陽開合是真趣。

心意如梭六合形,乾坤定位明尊卑。

歌訣內容表達了傳統拳術攻防之道千古一脈承傳,不外是「太極陰陽的天人合一之理法」。故陰陽學說用於傳統拳術之中,有「修鍊、建體、至用」的分別,下面先說自身的陰陽之體,及身體的陰陽劃分,然後再表其用中的陰陽說法。而「練」也就在其中了。這樣論述條理分明便於習拳者熟知、掌握、運用,是為打開習拳者的思路、意境,提高練、用中的悟性。

人身一立,便為太極之體,自有「內氣、外形」的陰陽之劃分來分別對待。內氣為陽,似天乾,具健運不息,陽剛之性;外形為陰,似地坤,具鎮靜厚載,順隨之德,陰柔之質。內氣、外形,柔外剛中的匹配如一,「意氣為君骨肉臣」,乃是自身內氣、外形的君臣主從匹配的基本法則。即「健順」二合一的陰陽、虛實、動靜、剛柔統一的德之體。此乃按「乾坤」功能的性質劃分的陰陽之體說。

外形體之陰陽位置的劃分

一、天地定位:腰臍以上為天,屬陽,輕虛為本;腰臍以下為地,屬陰,松沉為本。此乃上下的天地陰陽之定位。

二、各部位的陰陽定位:全身形體經絡,凡陽經所行部位為陽,為伸展;陰經所行之部位為陰,為收縮。

三、根梢陰陽定位:實足乃一身之根,頭乃一身之梢;胯為虛足之根,足指尖為虛足之梢;肩為一臂之根,手指尖為一臂之梢。根節屬地才,為陰,梢節屬天才,為陽,領氣之所。

四、內外陰陽定位:一身按部位分,內者為陰,外者為陽。如果細分的話,以腰、背、胸、腹而論,陰陽劃分如下:腰臍為中界,上至頸喉,下至會陰。腰背為陽,胸腹為陰。

腰至大椎的後背,為陽中至陽,名太陽。

腰至會陰穴臀後,為陽中之陰,名少陽。

肚臍至喉的胸腹,為陰中之陽,名少陰。

肚臍至會陰少腹,為陰中至陰,名太陰。

以此為例,說明自身各部位陰陽的分別。劃分已定,則陰陽的屬性,功能作用是不變的。只有「體」的陰陽劃分明白,則「用」就必須清楚。下面在論「用」法的陰陽概念。

陰陽訣

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合問剛柔。

正隅收放君走,動靜變化何須愁?

生克二法隨著用,閃進全在進中求。

輕重虛實怎的是?重里現輕勿稍留。

摘自《牛譜·楊氏九訣》

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中,有「體」,就有體之「用」。然以法而論,「體、用有別」。即「建體之法」和「運用此體攻防之法」是有分別的。習拳者不能不知。今以「陰陽訣」中所論的數相內容,擇其要者,以明傳統拳法「陰陽之間」的概念。

先要明知:內氣、外形,皆具有「吞吐、開合」之用。而內氣、外形的柔外剛中的匹配合一之用中,又有氣開形合、氣合形開;氣吞形吐、氣吐形吞的「陰陽」同時存在的藝境。何止「開合、吞吐」如此,開吐為陽,合吞為陰。凡兩兩相對的諸法中,皆用是法,皆如是法,可知傳統拳法「陰陽體用」的運用之妙,存乎其中矣!

如:進退、動靜、虛實、攻守、伸縮、曲直、方圓、剛柔、吞吐、趨避、閃展、收放等項目中,以陰陽區分的話。進、動、實、攻、伸、直、圓、剛、吐、趨、展、放皆屬陽法;退、靜、虛、守、縮、曲、方、柔、吞、避、閃、收皆為陰法。再有「開」者為陽;「合」者為陰;「升」者為陽,「降」者為陰。凡此種種,不可勝數。明此「體用」之陰陽,則知:「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虛虛實實得中平,鬆緊緊松勿過正」等拳訣諺語,無不是說「陽剛之內氣」和「陰柔之外形」的相互為用,相互作用的。

然要知道傳統拳法中「圓機活法」的「伏機」之法的陰陽之運用。即「內氣、外形,陰陽逆從,勁形反蓄」是為「伏機」。即潛伏待動之機制,簡名之曰:「伏機」。拳論云:「習拳要先求伏應,再明轉關、過角」中的伏應二字,就是潛伏待動的應變機制之簡說。伏機之制廣泛存在陰陽兩儀諸法中,自見「四象法則之妙用」,伏機之制是拳勢生生不已之源頭,是明察攻防陰陽變化的根本法則。舉例說明:「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降,就去則升。夫而後終為真及神明矣」(語出《楊氏傳鈔老譜》)前兩句說明:見對手之勢入來則形開以化之,形開為陽、為動。配以「看來則降」,即內勁之降,降者為合、為陰、為靜。內氣、外形,開合、動靜,陰陽匹配,對手攻勢自然化解;對手無隙自然退出而去,以合擊之,形合為陰為靜。配以就去則升,即內勁上升,升者為陽、為開、為動。內氣、外形,開合、動靜,陰陽匹配,其走化亦難逃粘逼追擊。此乃內勁、外形,陰陽逆從、勁形反蓄的相互為用的「伏機」之制。也是本《拳經》所說的「勢去意回」的自身動變平衡的機制之方法。只有運用此法,才能時至神知,達到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

如再以「氣剛形柔」的陰陽剛柔之觀點,分析攻守兩勢的剛柔之運用,更為明晰。《陳譜》云:「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不能化解對手之攻勢;「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不能摧毀對方之守勢。此乃解文所說:「需要配合陰陽,方知陰來陽破,陽來陰破之妙」的精義。如「以陽剛健之體,陰柔順之體」的「柔化剛發」的各自功能作用來論,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基本技術方法就是「以柔用剛」了,此乃真攻防功夫。

通過如上論述,習拳者若不明「陰陽、剛柔、氣形」的體、用,則拳法無變化攻防之妙可言了,自然便有呆鈍之嫌。故應明白傳統拳法「陰陽體用」之理法,才能知道勝敗之機制。

先賢所云:「敵未交手,便知勝敗,乃明陰陽之理法」,又能審視在先之明,知其未發之招,悉其將發之意。又曰:身法為良,乃明陰陽之妙也。即言「伏機」之法也。以此而觀之,欲想傳統拳術攻防功夫上身能以至用,就應從上述「氣形、剛柔、陰陽」建體至用入手修鍊,可入正途,可望修得正果,而能入上乘藝境。此乃「求察陰陽」之大作用爾。即首求陰陽伏機之制、之用。

兩篇引文,已經將「眼當先」的重要意思論述清楚明白了。尹氏八卦掌歌訣·註解·點評·二

轉掌要求口訣

轉腰頂頸含著胸,後肘粘胸前手平。松肩墜肘塌住腕,肘手不離形似弓。

大指挺力二指領,中指直力掌心空。四指五指合併住,魚際合住小天星。

穿掌手形似瓦攏,大拽合力入勞宮。四指用力合併住,小臂按起向前挺。

蹲存膝胯足趟水,足趾抓地腳心空。三尖垂直成一線,三連一體變化生。

轉掌要求頭身正,四肢末梢貫力行。

【題名解】

這是專門論述修鍊、運用八卦轉掌的身法規矩,主要內容是:「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的轉掌法則,及運用此基本法則的要求之口傳訣竅。是修鍊八卦掌的人必須修鍊獲得並能做到,還要必須達到的自然而然的功夫。

【註解】①、轉腰頂頸含著胸,後肘粘胸前手平。松肩墜肘塌住腕,肘手不離形似弓:

八卦掌法不管是「走圈」還是自身攻防掌法的變招換式,都是「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為基本法則的;還要「虛領頂勁」的「頂頭懸」;內里還要虛胸實少腹,形成「上虛下實不倒翁」的身法;後肘粘胸而前手腕與肩平。身松沉肩墜肘勁意坐實塌住腕,前手之肘與後手不分離而身形恰似五張弓。

轉腰:八卦轉掌不管是「走圈」還是自身攻防掌法的變招換式,都是「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為基本法則的。

頂頸:乃「虛領頂勁之頂頭懸」的意思也。

肘手不離形似弓:後手虎口不離前手之肘,身形恰似備五弓:身為一張弓,雙手臂兩張弓,雙腿足兩張弓,合計五張弓也。

②、大指挺力二指領,中指直力掌心空。四指五指合併住,魚際合住小天星:

大母指挺力的勁力最豐厚;二指為領氣之所,中指屬心中直力也,這樣就掌心空靈。四指五指合併住,小魚際合住小天星則掌勢穩健。

大指:指「大母手指」而言,其屬脾乃土力也,勁力最厚。其挺力的勁力最豐厚。

二指:食指也,屬肝乃木力也,具有木性的「崩勁」效用;名為「粘指」。

小天星:手小指側的脈窩處。

③、穿掌手形似瓦攏,大拽合力入勞宮。四指用力合併住,小臂按起向前挺:

運用穿掌的手形似瓦攏,五指大拽合勁力歸入勞宮。四指用力合併住,小臂擰轉掌心向上按起指尖向前挺進穿出。

瓦攏:就是瓦攏掌,乃小魚際為鋒刃的側立掌法。

④、蹲存膝胯足趟水,足趾抓地腳心空。三尖垂直成一線,三連一體變化生:

蹲身存勢曲膝坐胯雙足猶如趟水一般,足趾抓地腳心空。鼻尖、指尖、足尖,三尖垂直成一線,手法、身法、步法,三法連成一體之勢擰轉變化生焉。

⑤、轉掌要求頭身正,四肢末梢貫力行:

種種八卦轉掌都要求頭身中正,四肢末梢氣貫勁力行之,方能拳勢勁力飽滿。

【譯文】

八卦掌法不管是「走圈」還是自身攻防掌法的變招換式,都是「以不動之腰脊,催動動之手足」為基本法則的;還要「虛領頂勁」的「頂頭懸」;內里還要虛胸實少腹,形成「上虛下實不倒翁」的身法;後肘粘胸而前手腕與肩平。身松沉肩墜肘勁意坐實塌住腕,前手之肘與後手不分離而身形恰似五張弓。

大母指挺力的勁力最豐厚;二指為領氣之所,中指屬心中直力也,這樣就掌心空靈。四指五指合併住,小魚際合住小天星則掌勢穩健。

運用穿掌的手形似瓦攏,五指大拽合勁力歸入勞宮。四指用力合併住,小臂擰轉掌心向上按起指尖向前挺進穿出。

蹲身存勢曲膝坐胯雙足猶如趟水一般,足趾抓地腳心空。鼻尖、指尖、足尖,三尖垂直成一線,手法、身法、步法,三法連成一體之勢擰轉變化生焉。

種種八卦轉掌都要求頭身中正,四肢末梢氣貫勁力行之,方能拳勢勁力飽滿。

【點評】

看一看前賢是如何論述「三連一體變化生,四肢末梢貫力行」的攻防功夫藝境的:

「渾元玄功」體·用論渾則靜,以逸待勞;玄則元,馭靜以動。動中亦靜,則正奇進退之機,遲速幻轉之妙,悉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因時致變,因力制人。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於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以動靜互為其根,陰陽迭神其用。非渾於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無以顯其渾之德。是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

《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闡釋:

神、氣、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渾合一之法身道體,乃通過「靜練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勞」的方法。渾合如一之道體「靜」,靜則無不應。即聽探的良知功能極佳,可測知彼之動變分毫不差,較技中有此極佳的聽探之良知,可免去許多妄動之勞苦,故「渾之體」以靜為用。故曰:以逸待勞。

元之玄機,即「玄則元」,馭靜以動。即以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動中亦靜,是說在順化的動變之過程,亦隨時也聽探著對方的變化呢。只有以自身的聽探之良知,駕馭順化之良能。則自己法身道「體」之正,方能有出奇制勝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體的元之玄的出奇之進退之機,遲速奇正的幻轉之妙,全部出於無心,系自然之運用。即達到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運用,便是出於無心。有感而應、應物自然,是修鍊出來的聽探順化相互為用的功夫藝境.此存在體內和中樞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機制,精熟到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功夫藝境時才能達到因時而變,因力制人的出奇制勝之功夫藝境。因時致變,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於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讓力頭,打力尾的順隨之法的修鍊、以柔用剛之技術方法運用過程中的積累。只不過這樣的用法,達到了有感而應、應物自然的自動化藝境時,就是「出於無心的自然之運用」的功夫藝境了。即「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三皇聖道所傳之法。

至於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於自然之神。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中的「方圓立體」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說「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中的「方圓立體」是指何說!如按「神、氣、形」三者的本體而言,則「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靈神」,乃是「圓融」無形無象之體。有論為證:「養神者,外養全體之神以合氣」.乃言全體之神是圓融之體的意思。神不圓融則不靈。內氣象天乾,故內氣的本體亦是圓融之體;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體自是方正之體。此本於古認識論的「天圓地方」說,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體」而論的。傳統手戰之道以此而論之。

如以用而論。神與意合,神圓意方,內氣體圓又自有方之用。外形體方,亦自有圓之用,因坤從乾以顯其德。故外形從主於內氣。自然可知神、內氣、外形三者渾合如一之法身道「體」乃外圓內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體方圓變化之妙用了。此乃「萬象不出一圓一方。拳之萬象亦不出此一圓一方」之論斷的精義。

而在傳統手戰之道中的攻防變化之運用,皆本「曲化直發」的法則。曲化者,圓曲走化;直發者,方正直擊而發。曲化者為靜,從本「體」而論;直發者為動,從至「用」而論。故有「曲直變化」之妙的論說。即「以柔用剛」的方圓變化之法。

而此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乃言內氣外形「方圓立體」的發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點,此「方圓之立體」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體的方圓,即神、氣、形三者渾合為一的道「體」所成之方圓。而此方圓立體發用之妙,件件原委之於自然之神,統蓄以先天寸綿之力,為無為無不為也。也是說自己的道體「法身」之方圓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與生俱來的聽探之良知和順化之良能的綜合之最佳功能,謂之自然之神。《易》說「神明」,道家言「靈神」。皆是此自身內的綜合功能的最佳狀態。是通過系統修鍊而得之。

什麼是「為無為無不為也」?無為者,不先物為之義也。傳統手戰之道的練、用,皆本「無爭之爭為爭」。即遵依「道」的順隨為法,便是法「無為」的修鍊。無不為者,是因物之所為也。即不攖人之力的順其勢、借其力,以柔用剛,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為法,可達無不為之藝境。

所以,傳統手戰之道,不管是以內氣、外形來論;還是以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的渾元法立論。或是以聽探的良知和順化的良能相互為用;外柔內剛的「以柔用剛」之二元合一法立論。還是以「動,靜動,動」的三元合一法立論。皆以內外的動靜互為其根為「伏機」,陰陽迭神其用的。此中陰陽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說的「陰陽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似萬物的原始之初,即無形無象之「道」體的狀態。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機妙用。又,非有渾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對「渾合之極,元始為尊」句的解說。

非元之大,無所不能包容,無以顯渾合如一之道「體」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所以說:「渾元者,其即無生妙有也」。神、氣、形三者渾合如一,如萬物原始之初始,即無形無象,無狀之狀,乃道體本「無」。只有從此「無」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機妙用來。此正是「無生妙有」之精義。有無相生之至用。

此乃遵從老子所論的「有從無處生」,「無」乃萬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論傳統手戰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基本法則及其概念的。此乃傳統拳學之特點。

這裡要論一論「玄」,何為「玄」?老子在《道德經》首章中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此文中說明:「無有同出,同謂之玄」。此說法表明了什麼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說以論之。只好舉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個茶杯,當有瓷土時,沒有茶杯。當茶杯做成了,無有瓷土了。誰也不會將瓷土叫茶杯;誰也不會將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無茶杯;有了茶杯,無此瓷土。當我們以瓷土做茶杯,在整個製作過程中,瓷土是由有化無,茶杯是從無到有。故老子說:此兩者即「有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在這裡表明了:「對待世間任何事物及其變化都要用這種「有無同出」的觀點去認識對待,就能把握成功。這樣以有無同出的「順逆」觀點認識、看待事物變化的始終過程之法則、規律,是名玄觀,研究用玄觀的方法觀察認識事物變化始終過程的內在本質規律的學問名「玄學」。故知「玄學不玄,認識最全」。

而《渾元劍經》基本上就是用這個玄觀的方法,來認識傳統手戰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一切內容的。故知,其之所論,皆是真實的學問,修之可以證驗,故是真實。

「玄學」的基本觀點:修鍊皆應起於萬物之初始的狀態。即「道」體的存在狀態。求得萬有,再能回歸到道體的狀態。修鍊傳統手戰之道的「靜」功法,乃是復歸本真於道體存在的狀態,再求攻防變化之萬有的招法。雖已生萬有,然最終修鍊還要回到這個道體的存在狀態上來。是名「能與道合」。能與道合,方明至用。

故修鍊傳統手戰之道,初始從無到有,是無中生有的造化過程。有到極限,又由有化無,是以有入無的神化過程。能修鍊到以有入無的境界,便是「無為無不為」的無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應物自然之神明藝境。功到此時,可謂「絕學無憂」矣之絕學了。傳統手戰之道的修鍊、建體、至用之學問,即此也。

小結

尹氏八卦掌之所以瀟洒飄逸,攻防功夫威力渾厚,其根本原因就是修鍊者已經達到自身「渾圓玄功」神明藝境的緣故,已經得到八卦掌法的神運精髓矣!

故而,凡修鍊八卦掌者都要經過小成的形拳招熟藝境,中成的氣、意拳懂勁的藝境,達到大成的神拳神明藝境,最終具備神化之功,達到無形無象無極境,乃成功一也的無上藝境,是為功德圓滿。這是修鍊順序,也就是「有形練到無形處,練到無形真功夫」藝境。正如前賢所說:「從無到有皆如是,從有化無能幾人?」修鍊者領會透這句話,便可以達到大成神拳神明藝境,具備神化之功而成為一個煉家子


推薦閱讀:

十干克應助記口訣
面相算命:面相入門基礎知識解析與古相法秘傳口訣
仙師相法口訣劉恆註解(一)女人露齒,早破女貞
六壬金口訣:五行例斷
八字古書論斷男女婚姻的口訣

TAG:口訣 | 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