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冷靜與燥熱的交織

《燃情歲月》是一部篇幅宏大而又精彩絕倫的經典美國電影。布拉德·皮特飾演的男主角崔斯汀的一生跌宕起伏,動人心弦。崔斯汀前半生的愛恨曲折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著莫大的關聯,而後半生的漂泊遊獵則是拜禁酒令所賜。影片中,崔斯汀在親情與愛情的煎熬下選擇了逃離,多年以後他又再次回到家鄉,為了養家糊口做著販運私酒的生意。但他稍有起色的生意為當地的大私酒販所不容。在一次意外中,他的妻子被意圖報復崔斯汀的柯氏兄弟授意警員射殺,崔斯汀被警員毆打時臉上的絕望與恨意、抱著妻子屍體時的傷心與痛苦成為影片的點睛之筆。許多觀眾在感慨於影片的精妙之時,不禁會對禁酒令這個罪魁禍首產生濃烈的好奇抑或是怨意。電影《燃情歲月》中,儘管禁酒令讓崔斯汀近乎家破並再次遠走天涯,但它依然只是一項點綴崔斯汀人生的法令。而在真實的歷史上,禁酒令製造了無數人間奇景,它們比電影更加精彩,身處其中的那些鮮活的人物更讓人唏噓不已。

一、禁酒令的誕生

1620年,當來自英國的「五月花」號船載著102名為躲避國內迫害的清教徒駛抵北美大陸後,一段令人讚歎的歷史開始被書寫。清教徒們憑藉著自身的堅毅與智慧在這片陌生的大陸上紮根生存下來,並一代代繁衍下去,開創了美利堅民族。清教徒的精神貫穿美國歷史進程的始終,擁有有紀律、持守律法,自我省察,有謙卑的信心和盼望、忍耐、悔罪、禱告的個人生活是每一位清教徒所不懈追求的。清教徒致力於過一種簡單、質樸並保持對上帝的信仰的生活,他們極力反對生活中的縱慾享樂,奢侈浪費,強調克制禁慾。酒是清教徒們與上帝溝通時的助興品,是樸素生活可有可無的附屬,但酗酒一直以來都被清教徒們視為罪惡的象徵。在以清教徒為基礎的美國社會中,禁酒的浪潮一直都以平靜的態勢存在著,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一舉爆發。

風從地起,雲自山出。1920年禁酒令能夠在全國範圍內頒布實施,絕不是清教徒們虔誠地拜拜上帝就可以實現的,移民們在此中反而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美國有一個別名叫做「沙拉碗」,這得名於它那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們。19世紀中後期在美國掀起了一股移民狂潮,大量來自歐洲各國的移民進入美國,在1860年—1900年間,約有1400萬移民來到美國,除了英國、愛爾蘭、德國等傳統的西歐、北歐移民,義大利、東南歐等地區的移民數量大大增加。顧名思義,「沙拉碗」就是指雖然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可是來自不同地方的移民依然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性,像沙拉碗里的蔬菜和水果,共同沐浴在沙拉醬一樣的美國文化中,但蔬菜還是蔬菜,水果還是水果。隨著移民的湧入,因不同的宗教信仰、語言及文化傳統而產生的矛盾衝突越來越明顯,移民們受到美國本土居民的排斥,想要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是非常困難的,他們只能從事一些笨重辛苦但低薪的工作。但是,順移民潮而來到美國的「新移民」卻也遇到了一個絕佳的工作生存機會,此時的美國正處於資本主義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大部分移民成為推動美國新興工業發展的力量貢獻者。

德國移民初到美國

新移民們大多居住在芝加哥、匹茲堡等新興工業城市,並把他們最愛的酒也帶到了這些城市。愛爾蘭移民帶來了頗有盛名的威士忌,德國移民將儲藏啤酒的技術也帶到了美國,啤酒成為各種酒類消費中的佼佼者,啤酒文化也隨之流行起來,酒館成為城市下層人民結束勞累的工作後休閑的場所。在20世紀初的匹茲堡,一個鋼鐵廠的愛爾蘭裔工人每天下班後都會去街角的愛爾蘭酒館裡暢飲一番。為了迎合廣大的市場,各地的酒館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了。酒館老闆通過在酒館內開設賭場、妓院的方法搶奪生意,酒館漸漸成為了滋養暴力、賭博、色情的城市污點。由此導致的社會風氣敗壞,不得不引起美國本土居民的重視。人口在城市大量聚集又引起了城市化,20世紀初美國許多城市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美國的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社會保障與治安一時還跟不上城市蛻變的步伐,許多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在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愈加嚴重。正如羅馬帝國末期人們將帝國的衰亡歸因於基督教一樣,當時的美國人也將這些社會問題歸咎於移民們,認為他們是暴亂的來源。酒成為美國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衝突點,一場以酒為名實則是捍衛自身文化傳統的鬥爭是在所難免的。

一個義大利家庭剛到達美國港口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為美國禁酒令的頒布提供了契機。1917年美國宣布參加一戰後,為了保證糧食供應,政府頒布法令限制戰時釀酒,以減少對糧食的消耗。禁酒運動的支持者趁機將禁酒與愛國主義聯合起來,大肆向人們宣傳禁酒對國家的幫助,為禁酒令的頒布推波助瀾。此外,美國境內許多釀酒商都來自德國或義大利,於是美國人將對戰爭的怒火發泄到他們身上,將禁酒看成是反戰的途徑之一。不過,拋開這些與愛國主義相聯繫的原因,士兵醉酒本身也會給戰爭帶來貽誤,從而影響作戰。面前這場嚴峻的戰爭讓美國人民感到禁酒已經刻不容緩了。

1917年,國會通過《利弗法案》,規定禁止用糧食釀酒,並授權總統禁止製造其他酒精飲料或向軍營銷售酒精飲料和進口各類蒸酒。同年10月,國會通過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規定在法案獲得各州批准一年之後,「禁止在合眾國及其管轄之下的一切領土內釀造、出售和運輸致醉酒類;禁止此類酒類輸入或輸出合眾國及其管轄下的一切領土。」1919年1月修正案獲得多數州的批准通過。1918年10月又通過了《沃爾斯特德法》,確定任何酒精含量超過0.5%的飲料均為致醉飲料,除用於醫藥和宗教目的外,禁止在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正式生效後出售、製造、貯存、運輸或進出口這種飲料。影片《燃情歲月》中,崔斯汀結束生命中第一段狂野的海外漂泊返家後,得知成為國會議員的哥哥為禁酒法案投了贊成票,便笑著說,他是提議我們販賣私酒嗎。而中風癱瘓的父親則比出中指,含糊不清地吐出幾個字:screw them(去他媽的),眾人隨後則在「screw the government」的語句中哈哈大笑。美國人民對這項剝奪他們享受美酒自由的法令充滿了反對情緒,在禁酒令正式生效的前一天,人們將各商店的啤酒、威士忌購買一空,在家裡或飯館依依不捨地進行著與家人朋友「最後的舉杯」,其中一位參與酒會的人則說道:從此美國人的個人自由就被剝奪了。1920年1月17日凌晨,禁酒令正式全面生效,美國終於進入了禁酒時代。

警察監督禁酒工作的實施

二、禁酒令的影響

禁酒令生效後,酒的製造、運輸和販賣都成了非法行為,美國人民對酒的巨大需求在這個時期才顯露無遺,而隱藏在如此龐大市場需求背後的必然是巨額的利潤,酒的價格竟上升到約是禁酒前價格的兩百倍。因此,儘管法律明文禁止,但走私、制售酒的活動一直持續不止。

為了高額的利潤,有人在家裡或工廠利用簡陋的設備製造假酒出售,而因喝假酒獲病甚至是死亡的事件層出不窮。1930年在美國南部和中西部地區,出現一種致使數千人手足永久癱瘓的疾病,經調查後發現這與「牙買加生薑」有關。牙買加生薑是一種醫療偏方,也被使用者稱作「姜傑克」,用來治療一些如傷風感冒、胃脹不消化等小毛病。姜傑克的酒精含量達70%,與可口可樂等飲料稀釋後可以被當作酒來飲用。一些商家通過將牙買加生薑萃取物與工業試劑溶合造酒,貌似造出了酒最好的替代品,因為它輕鬆易得,通過藥劑師就能買到。而成千上萬的人飲用它後卻導致了永久性的手足癱瘓。

有人通過走私、出售酒而從中大發橫財,原本只是地方地痞流氓的黑幫因此迅速發展壯大,芝加哥、紐約、費城、舊金山等城市成為黑幫勢力盤踞的窩點。黑幫之間為了爭奪生意不斷進行火拚,暴力與混亂充斥著城市的每個角落。還有人通過監督禁酒法令的實施從中牟利,商人尋求官府的庇護是古已有之的傳統,禁酒令的實施為政府官員、警員收受賄賂提供了機會,為官員與黑幫之間的勾結搭建了橋樑。《燃情歲月》中,崔斯汀與柯氏兄弟之間的幾次衝突都可謂是驚心動魄,酒庫中滿地碎酒瓶的激烈打鬥、曠野里震耳欲聾的槍聲無不顯示著這場因販酒而起的爭鬥是多麼驚險。柯氏兄弟依靠在政府中的關係和手下的暴力勢力獨佔海倫納市的販酒市場,不允許別人同他們分一杯羹,而人們對這樣的事情都已經習以為常。與影片中的這段歷史同一時代,當時的美國曾有一位名噪一時的黑幫教父——阿爾·卡彭。

「芝加哥教父」阿爾·卡彭

阿爾·卡彭是美國黑幫歷史上數一數二的教父級人物。頭戴禮帽,嘴叼雪茄,身穿風衣,大衣內藏著一支來賓槍,這是卡彭標誌性的穿著,也是影視作品裡美國黑幫成員的典型打扮。1925年卡彭接手前一任「芝加哥教父」托里奧在芝加哥的勢力後,繼續擴大私酒運輸與經營,控制了芝加哥絕大多數的地下酒吧的酒類供應以及加拿大和佛羅里達海岸的私酒供貨來源。在地下酒吧里,情景與地面上「談酒色變」的一片戒嚴截然不同。只要獲得了進入這些隱蔽的酒吧的許可,就進入了一個歡樂的天堂,威士忌、雞尾酒、啤酒觸手可得,不知要比那些只能喝可口可樂勉強過酒癮的人們幸福多少。卡彭每分鐘從私酒貿易里獲得超過100美元的收入,卡彭幫開設的釀酒廠每日販賣啤酒所獲利潤達5千美元,通過私酒貿易所賺的這些錢,又被用來經營賭場、夜總會、酒吧等行業,每年獲利更是高達1.5億美元之多,儼然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黑幫帝國。

為了爭奪私酒生意中的優勢地位,黑幫之間少不了惡戰。1929年2月14日情人節這一天,卡彭的手下穿著警服進入一座車庫內,車庫裡是卡彭的死對頭—芝加哥城北黑幫頭目「甲殼蟲」莫蘭的7名手下。因為芝加哥過半數的市警局警員都有貪污行為,即在受到黑幫賄賂後再裝樣子例行檢查黑幫的酒類貿易,所以見到警察後,莫蘭一幫人以為是例行的搜查,便老實地舉起雙手面朝牆站著,緊接著卻是一陣瘋狂掃射,7人當場斃命,這就是黑幫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情人節屠殺」。卡彭曾在公眾面前樹立起來的「羅賓漢」形象破裂了,儘管如此,卡彭依然逍遙法外,因為他有一把巨大的保護傘。卡彭一直都積極籠絡政府官員,在政府中安插自己的人手,從而減少政府對幫派活動的束縛與牽制。芝加哥的法官約翰遜曾寫信給卡彭表達他對卡彭支持他選舉的感激之情。1928年總統大選時,芝加哥刑警隊隊長曾請求卡彭不要介入總統選舉,作為回報他將對卡彭及其手下所犯的謀殺案件網開一面。卡彭與政府中各色人等的交情是如此深厚而難以撼動,將卡彭這個惡人繩之以法看起來是遙遙無期了。但頗具戲劇性的是,在聯邦調查局的努力下,1931年卡彭竟因逃稅被逮捕入獄,判處十一年監禁,一代黑幫教父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台。

情人節大屠殺

黑幫大行其道,給美國造成的不僅僅是社會秩序混亂與政治貪污腐敗,還有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在禁酒時期,芝加哥、紐約、德克薩斯和舊金山等地的黑幫組織控制了美國的私酒貿易。在禁酒令施行的13年里,美國的酒類消費增長了50%,酒類的年產量平均為7600萬加侖,遠超過之前最高的年產量5000萬加侖。而這些酒類消費的收入都流入黑幫手裡,為他們購置武器裝備、開設地下酒吧、賭場、妓院等提供了資金,促進了黑幫勢力的增長。酒類消費稅收的流失大大減少了聯邦政府的財政收入,成為1929年經濟大危機爆發時聯邦政府財政捉襟見肘,難以應對的原因之一。

三、禁酒令的廢除

俗語云,強扭的瓜不甜。美國禁酒令的頒布就是試圖用一種強制的手段逼迫美國人與酒絕緣,從而實現一幅想像中的根除罪惡之源的美妙社會圖景,孰料現實卻與幻想大相徑庭。

禁酒令的頒布給美國黑幫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溫床。黑幫勢力憑藉私酒貿易、運輸迅速發家,並成為盤踞整座城市的黑暗勢力。芝加哥教父阿爾·卡彭在芝加哥作惡多端,殺人無數,掌控芝加哥大部分的賭場、酒吧、妓院。黑社會勢力的猖獗導致社會風氣敗壞,美國建國以來法律至上的理念被拋在一邊,黑幫與政府官員、警局警員相勾結,政府官員對黑幫的走私活動、火拚殺人事件視而不見,作為回報黑幫則給予官員和警員豐厚的金錢。權錢交易滋生的腐敗越來越嚴重,官員貪腐的醜聞時常見諸於報端,人們漸漸對法律對政府產生了質疑,禁酒令的不合理性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指責。

在對禁酒令造成的社會混亂不滿的同時,美國人民也無法忍受禁酒令對他們自由的侵害了。美國民族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自由的追求,為了信仰的自由,他們離開家鄉遠渡重洋來到一片尚未開發的新大陸,開創了美利堅民族的歷史。為了民族的自由,他們奮起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書寫了美國歷史的第一章。自由主義與個人主義是被深深打在美國人生命里的烙印。禁酒令卻強制美國人民不再飲酒,改變原有的生活習慣。如果說一戰時國家限制飲酒與釀酒是為了戰爭的勝利,那麼戰爭結束後的強制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壓迫。美國歷史學家布爾斯廷曾說過:「在這以前聯邦政府的任何立法都不曾像禁酒令這樣涉及這麼多人的私人習慣;也不曾像禁酒令這樣公然侵犯他們的日常風俗、習慣和飲食。」反對禁酒令繼續實施,是美國人民追求自由的另一場戰鬥。

禁酒時期反對禁酒的遊行

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禁酒令的頒布提供契機一樣,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又為禁酒令的廢除提供了時機。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全國經濟迅速跌入低谷,失業人口急劇增加,人們連最基本的溫飽也難以維持,一些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甚至是牛皮紙搭建起簡陋的臨時居所,而聯邦政府的財政狀況卻捉襟見肘,無法應對這一難題。而禁酒令的頒布卻導致美國政府財政收入每年減少約5億美元,法國歷史學家安德烈·莫魯瓦曾就此評價道:「造成1929—1932年災難的原因之一就是那項有害的禁酒法,它使本來應該流入國庫的大筆收入轉到了私酒販子的口袋裡。更重要的是,它使整個國家失去了一個必要的安全活塞。」有道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連溫飽也不能維持的情況下,誰還會在乎喝酒是不是道德的呢?此時,反對禁酒的呼聲日益高漲。農民們希望放開對釀酒的限制,以此來緩解糧食過剩的問題。商人們希望放開對售酒的限制,以此來增加市場活力。何況此時聯邦政府財政窘迫,無力繼續支付禁酒所需的大量金錢,禁酒運動自身也轉入了衰落期。

1932年,競選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將廢除禁酒令作為其競選綱領之一,收穫了廣大選民的支持,成功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在美國人民和羅斯福總統的共同推動下,1933年12月5日憲法第二十一條修正案通過,廢除了憲法第十八條修正案,這條美國歷史上唯一一條被廢止的修正案壽終正寢後,美國歷史上的禁酒時代也隨之結束。

禁酒令的廢除佔據了報紙頭條

關於美國的禁酒令,從來都是褒貶不一的。當後人回首這段歷史時,看到的既有禁酒時代的黑幫勢力猖獗、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的醜惡,也有清教徒們創造理想生活的不懈努力、美國人民追求個人自由的不屈精神。站在已知的角度去看待歷史事件總是很容易,卻也很容易陷入「以今非古」的境地。應當用充滿「溫情與敬意」的態度去看待禁酒令這段歷史,看到歷史在不斷掙扎中不斷前進。


推薦閱讀:

冷靜,不是遲鈍;沉默,不代表妥協(轉載)
人需要冷靜
得意須冷靜,失意莫灰心
男人說想冷靜時其實是想分手
為什麼說HR需冷靜看待職場穩定性

TAG:冷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