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濱江建區20周年側記 杭州日報
2017-07-06
分享到:記者 萬光政 楊鎣暉 李婷婷
通訊員 余小平 宋桔麗
入夜的濱江,11公里最美跑道人氣逐漸喧囂,或跑步,或騎行,或駐足,成為居民們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但似乎很少有人記得或者知道,就是腳下這條紅藍相間的跑道,在1997年7月9日還是錢塘江防洪大堤的時候——濱江建區掛牌的第二天,就被江水倒灌了進來,淹了農田和廠房。
彼時的尷尬,與如今江堤岸邊的萬家燈火相比,似乎成為20年間濱江向上生長的隱喻——從荒涼灘涂到現代都市,從農業三鎮到智慧新城,一個擁江發展的勵志故事,躍然於杭州版圖之上。
20年前,當綠皮火車緩緩駛過錢塘江大橋時,很多人知道,這是杭州要到了——那時候的濱江之於杭州,只是一個過境的符號和城外的鄉村,一條錢塘江,不是天塹,對濱江的居民來說,心理距離卻勝似天塹。
而如今,「00後」的孩子們早已不知浙江第一碼頭鳴笛而至的渡輪為何物,三橋、四橋,地鐵一號線,「嗖嗖嗖」就到了星光大道,也「嗖嗖嗖」就到了武林廣場,隔江望城而難達,已成過往。
有30多萬人,現在常住濱江,其中有四分之一的人,每天通勤於錢塘江的兩岸,濱江之於他們,已是家,或已成鄉——這在2001年時有點不可思議,也是在這一年,佔地461畝的彩虹城開建,成為杭州首個跨江發展的大型居住小區。不過,當年這個孤獨立於江岸邊多年的樓盤,如今周圍矗立起更多高樓大廈,一盞明燈,就是一戶人家,一處心安之所。
20年前的濱江,12萬人口源於農村卻嚮往城市,這在當年,好像是「夢想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般的設問與假想,現在,夢想卻真的實現了。
最近3年間,濱江進行了最大規模的土地重構。濱江區委書記詹敏說,「作為杭州的新城區,我們源於農村變革,為城市而生,濱江的發展,征遷是繞不過去的坎,濱江的三改一拆,關鍵在於拆遷。」
以前的江二社區——這是多數濱江城中村的模樣和縮影,一幢幢起碼高於三層的小樓房,被幾十個人分租嘈雜而住,推門而出幾十米之遠就是菜地。這種城市和農村夾雜相間的雙面生活,也隨著濱江產城融合的步伐而遠去——如今,江二社區建起了江二公園,成為城市綠地新地標。
同樣在這片過去多年間拆與待拆的土地上,浦沿街道的新生村,「種」下了中控科技和華三通信;長河街道的江二村,「種」下了阿里巴巴、網易;西興街道的共聯村,「種」下了海康威視和吉利控股……
這些企業如今被人津津樂道之處,不僅在於資本市場的高市值,更在於其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且毫不遜色的「國產能力」——這似乎也是2002年時,高新區和濱江區「聯姻」的初衷,並從此有了高新區(濱江)的名號。
如果以畝產為單位計算,如今濱江每畝地800多萬元的GDP產出,讓濱江多年坐穩全國高新區六強之列,勢頭之猛,又有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往回想,這個當年只有一方輪渡和一座大橋才能抵達南星橋、西湖邊、武林門的地方,如今卻成為杭州「最國際」之地,並被賦予「國際濱」雅號,不禁讓人感慨萬分。(下轉第2版)
?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版權
推薦閱讀:
※香港如何管理「公款吃喝」--人民日報
※杭州市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知識競賽·杭州日報
※什麼樣的衣服,能穿一輩子?·杭州日報
※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成果 浙江日報
※張震避談舒淇·杭州日報